一、關于“教育孩子”的詩句有哪些
1、宗武生日 唐代:杜甫 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
熟精文選理,休覓彩衣輕。 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
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傾。 譯文 詩是我家祖輩相傳的事業,而人們以為這只是世間尋常的父子情。
你要熟精《文選》,以紹家學,不要效仿老菜子年老還以彩衣娛親。病中為你的生日開筵,側著身子斜靠在椅子上,慢慢倒酒以細飲。
2、陳萬年教子 兩漢:班固 撰 陳萬年乃朝中重臣也,嘗病,召子咸教戒于床下。語至三更,咸睡,頭觸屏風。
萬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戒汝,汝反睡,不聽吾言,何也?”咸叩頭謝曰:“具曉所言,大要教咸諂也。”萬年乃不復言。
譯文 陳萬年是朝中顯赫的大官,有一次陳萬年病了,把兒子陳咸叫來跪在床邊訓話。一直說到半夜,陳咸打了瞌睡,頭碰到了屏風。
陳萬年很生氣,想要拿棍子打他,說:“我作為父親教育你,你反而打瞌睡,不聽我的話,這是什么道理?” 陳咸趕忙跪下叩頭認錯,說:“我完全明白您所說的話,主要的意思是教我要對上司要奉承拍馬屁罷了!”陳萬年沒有再說話。 3、冬夜讀書示子聿 宋代: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譯文 古人做學問是不遺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不夠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須要親自實踐才行。
4、責子 魏晉:陶淵明 白發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
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 譯文 白發覆垂在兩鬢,我身已不再結實。
身邊雖有五男兒,總不喜歡紙與筆。阿舒已經十六歲,懶惰無人能相比。
阿宣快到十五歲,也是無心去學習。阿雍阿端年十三,竟然不識六與七。
通兒年齡近九歲,只知尋找梨與栗。天命如果真如此,姑且飲酒莫論理。
5、題弟侄書堂 唐代:杜荀鶴 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 家山雖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禮樂風。
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譯文 雖然住的屋子簡陋但知識卻沒有變少,我還是與往常一樣,盡管外面已經戰亂紛紛。故鄉雖然在打仗,可是弟侄還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窗外竹子的影子還在書桌上搖擺,硯臺中的墨汁好像發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聲。 年輕時候的努力是有益終身的大事,對著匆匆逝去的光陰,不要絲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5、。
二、父母對孩子教育影響的詩句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專利:集中,散逸:分散.這是顏之推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 ●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要教導媳婦最好在初入門,要教好兒子最好在孩提時. ●天下之本在家. 漢·荀悅《申鑒·政體》天下的根基在于家庭.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唐·韓愈《師說》如果愛護自己的孩子,那就要選擇老師來教育他. ●人生百年,立于幼學. 清·梁啟超《論幼學》人生百年,建樹立足在于幼年所受的教育. ●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 宋·林逋《省心錄》孩提:幼兒.善于教育兒女的人,必須從小做起. ●強國之基在養蒙,兒童智慧須開爽,方能凌駕于人上. 清·林紓《閩中新樂府》養蒙:教育、啟蒙. ●少成若天性,習慣之為常. 《大戴禮記·保傅》年輕時養成的習性如天然生成的一樣,一旦成為習慣就不易改變了.這里指出抓年輕時的教育對于后來的成長極為重要。
.。
三、“教育孩子”的詩有哪些
“教育孩子”的詩有:
1.
是以學道者,要先安其身。
坐欲安如山,行若畏動塵。
目不妄動視,口不妄談論。
儼然望而畏,曝慢不得親。
淡然虛而一,志慮則不分。
眼見口即誦,耳識且自聞。——宋·鄭俠《教子孫讀書*節選》
【釋義】詩人在這首詩中,系統地講述了一系列的讀書方法:一要做到“身定”,要能耐心地坐下來;二要“神凝”,要聚精會神,不可心猿意馬;三要“眼見”,一字一句老老實實看,不東張西望;四要“口誦”,邊看邊讀加深印象;五要“耳聞”,就是要細心地聽自己誦讀,糾正閱讀錯誤;六要“默省”,即要注重思考、熟記。
2.
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
家山雖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禮樂風。
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墮寸功。——唐·杜荀鶴《題弟侄書堂》
【釋義】詩人要求弟侄在青少年時要抓緊時間讀書,為終身的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切不可面對寶貴的光陰,有一分一秒的蹉跎和懈怠。詩的最后兩句,為后人廣泛引用,成為千古名句。
3.
近村遠村雞續鳴,大星已高天未明。
床頭瓦檠燈煜爚,老夫凍坐書縱橫。
暮年於書更多味,眼底明明見莘渭。
但令病骨尚枝梧,半盞殘膏未為費。
吾兒雖戇素業存,頗能伴翁飽菜根。
萬鍾一品不足論,時來出手蘇元元。——宋·陸游《五更讀書示子》
【釋義】作者在這首詩作中,教育自己的兒子們,讀書不是為了高官厚祿,而是為了解除百姓疾苦、為國為民效力。
4.
雖有五男兒,總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東晉·陶淵明《責子*節選》
【釋義】詩人用通俗的語言、幽默的筆調對五個兒子進行批評,嚴肅而又慈愛地指出他們的缺點,希望他們勤奮學習,不要懶惰貪玩。
5.木之就規矩,在梓匠輪輿。
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
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唐·韓愈《符讀書城南*節選》
【釋義】這首詩是詩人寫給在長安城南別墅讀書的兒子韓符的。既指出讀書之重要,又指出勤讀之可貴。
6.
汝仕今差晚,家庭莫恨離。
學須官事了,廉忌世人知。
爭進非身福,臨民只母慈。
關征豈得已,壟斷欲何為?——宋·楊萬里《送次公子之官安仁監稅》
【釋義】楊萬里的次子將去安仁這個地方做“監稅”官,為此他特意寫了這首詩,詩人用精練、概括的語言,教育兒子為官要做到幾點:不要留念和牽掛家庭、要專心一意為國家辦事,要注意學習、在實踐中增長知識和才干,要清廉奉公、不追求虛名、不謀取私利,要安守本分、不爭權奪利,要愛惜民眾、不能暴虐,不巧立名目征稅、搜刮百姓。
四、教育小孩的句子
中國的孩子從小最常聽到的一句教育用語就是:小孩子要聽大人的話。
父母最不滿意孩子的時候就是孩子不聽話。總之,聽話似乎成為了“好孩子”的最高標準。
正因為如此,在中國孩子身上體現出來的最明顯的缺點就是缺乏獨立性和創造性。 從現代教育的觀念來看,用“聽話”做為教育孩子的目標,顯然是一個誤區,不利于孩子個性的發展和潛能的激發。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過于聽話的孩子反而有可能是一個“問題兒童”。 為什么說“聽話”的孩子是“問題兒童”呢? 我們稍加觀察即可發現,最受大人夸獎的“聽話”孩子,常見的特點是外表膽小、怯懦,很少有自己的不同意見。
但是不說出來不等于沒有不同看法,只不過這樣的孩子更善于壓抑自己,即使心里有問題也不提出來,更不與長輩爭議。有的孩子表現為在幼兒園或學校是個特別聽話、特別守紀律的好孩子,在家里也很少反抗父母,聽慣了周圍人的表揚和夸獎;但他們往往最受不了別人的批評,心理脆弱。
學齡前階段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獨立意識,凡事有了自己的想法,這時更不能片面強調讓孩子聽話,也應該多聽聽孩子的話。大人雖然經驗豐富,但也不乏片面、錯誤的認識。
要平等地與孩子交流,多思考一下,孩子是否有他自己的道理。父母也應該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勢壓人。
不要因為你是父母,就強迫孩子對你言聽計從,要給孩子思考和說話的機會,要讓孩子心服口服。 實際上,只強調“聽話”容易培養兒童的奴性,使其毫無獨立性,對所有問題缺少個人見解,對邪惡勢力無力抗爭,甚至會因長期壓抑而引起性格扭曲。
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某個公認的“好人”出人意外地自殺或走上犯罪道路,他們往往是由“問題兒童”演化為“問題大人”的,這更說明這一問題猶如潛伏的癌癥一樣可怕,應該引起人們高度的重視。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六大主張”,他提出:“解放兒童的頭腦,使其從道德、成見、幻想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雙手,使其從‘這也不許動,那也不許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嘴巴,使其有提問的自由,從‘不許多說話’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空間,使其接觸大自然、大社會,從鳥籠似的學校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時間,不過緊安排,從過分的考試制度下解放出來;給予民主生活和自覺紀律,因材施教。”
他的主張十分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