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山中寂靜的詩句
描寫“山中寂靜”的詩句有如下:
1.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唐代詩人李白《獨坐敬亭山》
2.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唐代詩人杜甫《春夜喜雨》
3.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唐代詩人韋應物《滁州西澗》
4.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唐代詩人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5. 蟬噪林逾靜, 鳥鳴山更幽。——南北朝詩人王籍《入若耶溪》
一、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譯文: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云獨去自在悠閑。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間兩不相厭,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原詩: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譯文:伴隨和風,悄悄進入夜幕。細細密密,滋潤大地萬物。
三、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譯文:我喜愛生長在澗邊的幽草,黃鶯在幽深的樹叢中啼鳴。
原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四、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譯文:大清早我走進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著山上樹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繽紛。
原詩: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五、蟬噪林逾靜, 鳥鳴山更幽。
譯文:蟬聲高唱,樹林卻顯得格外寧靜;鳥鳴聲聲,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
原詩:艅艎何泛泛, 空水共悠悠。陰霞生遠岫, 陽景逐回流。蟬噪林逾靜, 鳥鳴山更幽。此地動歸念, 長年悲倦游。
二、描寫愜意悠閑的詩句
1、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其五》
2、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僧志南《絕句 》
3、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 程顥 《春日偶成 》
4、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江南春》
5、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晏殊《寓意》
6、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陶淵明《讀山海經·其一》
7、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韋莊《菩薩蠻》
8、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王維《終南別業 》
9、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王維《終南別業 》
10、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其五》
11、最喜小兒無賴, 溪頭臥剝蓮蓬。——辛棄疾《村居 》
12、女兒采春桑,歌吹當春曲。——佚名《采桑》
13、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陶淵明《歸園田居》
14、白發老農如鶴立,麥場高處望云開。——雍裕之《農家望晴》
15、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顧況《過山農家》
三、描寫隱士的詩句
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凄凄。--劉安:《招隱士》
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左思:《詠史》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
《過故人莊》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里館》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劉禹錫:《陋室銘》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賈島:《尋隱者不遇》
阮瑀《隱士》詩詞 四皓南隱岳,老萊竄河濱。顏回樂陋巷,許由安賤貧。伯夷餓首陽,天下歸其仁。何患處貧苦,但當守明真。 孰知富生禍,取富不取貧。寶玉忌出璞,出璞先為塵。松柏忌出山,出山先為薪。君子隱石壁,道書為我鄰。寢興思其義,澹泊味始真。陶公自放歸,尚平去有依。草木擇地生,禽鳥順性飛。——孟郊《隱士》 強效忘機者,斯人尚未忘。 ——孟郊《懷南岳隱士》 潛書周隱士,白云今有期。——元稹 《寄隱客》 近聞胡隱士,潛認得心王。不恨百年促,翻悲萬劫長。有修終有限,無事亦無殃。慎莫通方便,應機不頓忘。百年都幾日,何事苦囂然。晚歲倦為學,閑心易到禪。病宜多宴坐,貧似少攀緣。自笑無名字,因名自在天。——元稹《悟禪三首寄胡果》 君若欲高臥,但自深掩關。亦無車馬客,造次到門前。人生處一世,其道難兩全。賤即苦凍餒,貴則多憂患。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白居易 《中隱》 今來招隱士,恨不見瓊枝。——李德裕《訪韋楚老不遇》 近逢商洛客,知爾住南塘。草閣平春水,柴門掩夕陽。隨蜂收野蜜,尋麝采生香。更憶前年醉,松花滿石床。——許渾《寄題南山王隱居(一作王隱士居)》 磻溪連灞水,商嶺接秦山。青漢不回駕,白云長掩關。雀喧知鶴靜,鳧戲識鷗閑。卻笑南昌尉,悠悠城市間。——許渾 《題灞西駱隱士》 紫府丹成化鶴群,青松手植變龍文。壺中別有仙家日,嶺上猶多隱士云。——李商隱《題道靜院院在中條山故王顏中丞所置虢州刺史…寫真存焉》 行簪隱士冠,臥讀先賢傳。 ——韓偓《南亭》 江寺禪僧似悟禪,壞衣芒履住茅軒。懶求施主修真像,翻經文是妄言。出浦釣船驚宿雁,伐巖樵斧迸寒猿。行人莫問師宗旨,眼不浮華耳不喧。——杜荀鶴《題江寺禪和》 病后霜髭出,衡門寂寞中。蠹侵書帙損,塵覆酒樽空。池暗菰蒲雨,徑香蘭蕙風。幽閑已得趣,不見卜窮通。——李中《書蔡隱士壁》 煙蘿擁竹關,物外自求安。逼枕溪聲近,當檐岳色寒。藥苗應自采,琴調對誰彈。待了浮名后,依君共掛冠。——李中《寄廬山莊隱士》 盛府賓寮八十馀,閉門高臥興無如。梁王苑里相逢早,潤浦城中得信疏。狼藉杯盤重會面,風流才調一如初。愿君百歲猶強健,他日相尋隱士廬。——徐鉉《贈浙西顧推官》 仙人好負局,隱士屢潛觀。——張鷟《揚州青銅鏡留與十娘》 千峰映碧湘,真隱此中藏。餅不煮石吃,眉應似發長。風榸支酒甕,鶴虱落琴床。雖斅忘機者,斯人尚未忘。——貫休《懷南岳隱士二首(一作贈隱者)》
四、描寫山空曠幽靜的詩句
絞盡腦汁- -只想了這么多= =
《鹿柴》 作者:[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尋隱者不遇》 作者:[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尤其是這兩句)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游。
《山居秋暝》 作者:[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題破山寺后禪院》 作者:[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暫時就是這么多- -想不起來了- -想起來再說吧。其實一般詩人都有寓意的,單純寫山空曠的不多,一般是受到排擠了才想到看看山去也~~~~~~~~~~~~~~~~
五、描寫山中寂靜的詩句
描寫“山中寂靜”的詩句有如下: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唐代詩人李白《獨坐敬亭山》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唐代詩人杜甫《春夜喜雨》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唐代詩人韋應物《滁州西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唐代詩人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蟬噪林逾靜, 鳥鳴山更幽。
——南北朝詩人王籍《入若耶溪》一、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譯文: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云獨去自在悠閑。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間兩不相厭,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原詩: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譯文:伴隨和風,悄悄進入夜幕。
細細密密,滋潤大地萬物。 三、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譯文:我喜愛生長在澗邊的幽草,黃鶯在幽深的樹叢中啼鳴。 原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四、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譯文:大清早我走進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著山上樹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繽紛。 原詩: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五、蟬噪林逾靜, 鳥鳴山更幽。
譯文:蟬聲高唱,樹林卻顯得格外寧靜;鳥鳴聲聲,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 原詩:艅艎何泛泛, 空水共悠悠。
陰霞生遠岫, 陽景逐回流。蟬噪林逾靜, 鳥鳴山更幽。
此地動歸念, 長年悲倦游。
六、描述悠閑的詩句
描述悠閑的詩句包括:
1、唐代王維《歸嵩山作》
原文: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譯文:
清澈的川水環繞一片草木,駕車馬徐徐而去從容悠閑。流水好像對我充滿了情意,傍晚的鳥兒隨我一同回還。
荒涼的城池靠著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暉灑滿金色秋山。在遙遠又高峻的嵩山腳下,閉上門謝絕世俗度過晚年。
2、唐代王維《渭川田家》
原文: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譯文:
村莊處處披滿夕陽余輝,牛羊沿著深巷紛紛回歸。
老叟惦念著放牧的孫兒,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雉雞鳴叫麥兒即將抽穗,蠶兒成眠桑葉已經薄稀。
農夫們荷鋤回到了村里,相見歡聲笑語戀戀依依。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羨慕?我不禁悵然地吟起《式微》。
3、東晉陶淵明《飲酒·結廬在人境》
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
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4、唐代王維《山居秋暝》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譯文:
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游蕩下輕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隨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
5、唐代王維《終南別業》
原文: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譯文:
中年我已有好道之心,晚年遷家到南山腳下。興致一來我獨自漫游,快意佳趣只有我自知。
閑情漫步到水盡之外,坐下仰望白云的飄動。偶爾與林中老叟相遇,談笑不停忘記了歸期。
6、東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原文: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無違。
譯文:
南山下田野里種植豆子,結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清晨起下田地鏟除雜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鋤回去。
狹窄的小路上草木叢生,傍晚時有露水沾濕我衣。身上衣沾濕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違背歸隱心意。
七、描寫山中景色的詩句
天地山水
1.雄雞一聲天下白--唐.李賀《致酒行》
2.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謝靈運《初去郡》
4.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北齊)北朝民歌《敕勒歌》
5.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唐.李白《蜀道難》
6.青山看不厭,流水趣何長.--唐.錢起《陪考功王員外城東池亭宴》
7.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唐.韓愈《送桂州嚴大夫同用南字》
8.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宋.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9.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唐.杜甫《望岳》
1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唐.王維《漢江臨泛》
11.云來山更佳,云去山如畫,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張養浩《雙調令》
12.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唐.李白《望天門山》
13.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宋.蘇軾《題西林壁》
14.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陸游《游山西村》
15.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宋.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16.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南朝)齊.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17.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18.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唐.李白《將進酒》
19.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廬山瀑布》
20.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1.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八、關于《山中雜詩》的詩句
山中雜詩
吳均
山際見來煙①,
竹中窺落日②。
鳥向檐③上飛,
云從窗里出。
[注釋]
①山際:山與天相接的地方。
②窺(kuì):從縫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本篇是《山中雜詩》的三首之一。是寫山居環境的幽靜,表現了閑適的心情。沈德潛說它“四句寫景,自成一格”。
山中雜詩
映入眼簾的——是暮色里藹藹的山嵐,陷入竹隙的——是落日緩緩的畫卷。
鳥兒悠閑地飛向人家的房檐,從窗口緩緩飄出的是一絲淡淡的云嵐。
賞析
賞析一:
這四句寫景的小詩,自成一種格調。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那”三字一氣連讀,在我們眼前,就會展現出一幅絕妙的圖畫,就會響起一曲優美的樂章。杜甫《絕句》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放眼四望,觸處生情,將不同的景物組合起來,用以形成一種特殊的環境,給人以新鮮的感覺。用的就是這種格調。
賞析二:
詩歌描寫的是詩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環繞,竹木茂盛,鳥在人家的房檐上飛,云彩竟然從窗里飄出來。此幽居蕩盡了人間的塵滓,隨意而傳神地表達了詩人愜意閑適的心情。
全詩不過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離“山中”的主題。煙嵐彌漫著山谷,在山峰間飄來蕩去,這正是幽靜深邃的山中所常見的現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間隙中窺見其脈脈的斜暉,由此可見竹林的茂密青蔥,山間的幽趣在首兩句中已曲曲傳出。屋檐上的飛鳥來來往往,白云穿窗而過,都說明詩人所居之處地勢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鳥時時棲息于其檐前屋后,體現了山居的清靜超脫,遠離塵囂。
沈德潛說此詩:“四句寫景,自成一格。”意謂這首小詩將所有的筆墨都集中在寫景上,與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結構不同,開了一種新的格式。其實,這四句中雖句句是景,卻時時有人在其中,如前兩句中的“見”和“窺”,都說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寫之景只是人所見之景,并不是純客觀的描繪。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寫景中已暗示了詩人的山居之樂,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見。
吳均是寫山水的高手,這四句小詩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觀察角度的選擇得當。“煙”是由“山際”所見,“落日”是由竹中所見,“鳥”在檐上,“云”從窗出,這樣,就不同與尋常的寫山嵐、落日、鳥和云,而帶上了詩人山居所見的主觀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義。就象是攝影,攝取同一物象,卻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幀成功的作品,總是能取新穎巧妙的角度,攝出景物的特征與情趣,吳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九、描寫群山在云霧繚繞中美景的古詩詞有哪些
描寫群山在云霧繚繞中美景的古詩詞有:
一、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釋義: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樣?在齊魯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象全都匯聚其中,南山北山陰陽分解,晨昏不同。望層層云氣升騰,令人胸懷蕩滌;看歸鳥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一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顯得渺小的群山。
二、獨坐敬亭山
唐代: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釋義:山中群鳥一只只高飛遠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飄走。敬亭山和我對視著,誰都看不夠,看不厭,看來理解我的只有這敬亭山了。
三、終南山
唐代: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釋義:巍巍的終南山臨近長安城,山連著山一直延伸到海邊。回望山下白云滾滾連成一片,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各山間山谷迥異陰晴多變。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四、詠華山
宋代:寇準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
釋義:華山的上面只有青天,世上更是找不到和它齊平的山。在山頂抬頭就能看到紅色的太陽有多近,回頭看甚至覺得白云都很低。
五、登太白峰
唐代: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
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
愿乘泠風去,直出浮云間。
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
一別武功去,何時復更還?
釋義: 向西攀登太白峰,在日落時分才登上峰巔。太白星向我問候,要為我打開天關。我愿乘那清風而去,飛行于那浮云之間。舉起手就可以接近月亮,向前飛行似乎已無山巒阻礙。一旦離別武功而遠去,什么時候才能回還呢?
一、描寫山的詩句三句
1、《題西林壁》
【作者】蘇軾 【朝代】宋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白話翻譯: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2、《望岳》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白話翻譯: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
神奇自然會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黃昏。
層層白云,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3、《獨坐敬亭山》
【作者】李白 【朝代】唐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白話翻譯:
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云獨去自在悠閑。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間兩不相厭,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4、《鹿柴》
【作者】王維 【朝代】唐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白話翻譯:
幽靜的山谷里看不見人,只能聽到那說話的聲音。
落日的影暈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5、《終南山》
【作者】王維 【朝代】唐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白話翻譯:
巍巍的太乙山臨近長安城,山連著山一直蜿蜒到海邊。
白云繚繞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
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各山間山谷迥異陰晴多變。
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