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詩 登岳陽樓
詩圣杜甫創作的五言律詩《登岳陽樓》被譽為古今“登樓第一詩”,詩篇表現了杜甫得償多年夙愿,即登樓賞美景,同時仍牽掛著國家的百感交集之情,表達了報國無門的哀傷。
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譯文】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像把吳楚東南隔開,整個天空全映在湖面上。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封信,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隨自己。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二、古詩登岳陽樓的解釋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這首詩寫于杜甫晚年。
此時的杜甫已經百病纏身,漂泊無依,全家人住在一艘舊船上。安史之亂剛過,大唐王朝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李白、高適、嚴武等朋友也已經離世。 所以杜甫晚年的詩作基本都在寫身世滄桑與山河破碎。
這首詩也不例外。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首句很樸實,但有種渾厚的滄桑在里面。表層是在寫對岳陽樓仰慕已久,其實暗含了作者的無限感慨,當年年輕氣盛,想要縱橫天下,一直想見識一下遠近聞名的岳陽樓,如今終于見到了,卻已兩鬢霜白,百病纏身。
得逞所愿的同時,充滿了對往昔的追憶和對如今的感慨。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這一聯是千古名句。氣魄浩大的杜甫一貫的風格。
洞庭水橫貫天際,將吳楚撕裂開來分成兩半,水勢浩大渺無際涯,仿佛天地日月都在湖水中升降浮沉。這一層含義很好體會,難體會的是畫面的動蕩感。
吳楚撕裂,乾坤動蕩,其實都是作者對當時局勢的悲嘆。而這種撕心裂肺和漂泊動蕩也描摹了作者當時的心境。
登高自然會引出孤獨感。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寫得分外凄愴。并不是斥責親朋無情,而是感嘆時事艱辛親友難以聯系。
可以和早年的“家書抵萬金”對看。 更傷感的是更多的親友早已天人兩隔,想有一字也不能了。
說“無一字”更顯出無法一字的凄苦。老病有孤舟。
很多人都寫孤,但沒有哪個人的孤比杜甫更沉重,更蒼茫。悠悠天地,孑然一身的孤寂是那些為賦新詞強說愁的人無法體會的。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想起北邊依然有烽火狼煙,忍不住流下淚來。
最終心底最感到痛苦的還是北地的戰爭。曾經和朋友聊杜甫的情懷,都說杜甫寫詩太做作太假。
我說我們已經喪失了偉大的情懷,并且淪落到連這種事這種人曾經存在過也不相信了。
三、描寫岳陽樓的詩句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賞析】 大歷三年(768),杜甫離開夔州,出峽到江陵(今湖北潛江縣西),境遇不愜人意,晚秋移居江陵南九十里的公安(今湖北公安),本擬到柴桑(今江西九江),未果,在這年暮冬入岳陽(今湖南岳陽)并登岳陽樓。
這首詩寫詩人登樓時的所見和所感。首聯以登樓能償宿愿為喜;頷聯贊頌洞庭湖的波濤浩蕩,氣勢磅礴;頸聯慨嘆親朋音信杳然,自己老病無醫;尾聯寫詩人北望秦隴以兵亂未息為憂。
詩人在詩中把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憂患聯系起來,把對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壯闊的自然景色相映襯,意境宏大,情調悲壯,是歷代最為傳誦的登岳陽樓的名篇。 臨洞庭上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賞析】 這首詩從表面上看是寫游洞庭湖的,其實飽含著政治目的,讀來十分有味。
詩的前半部分以洞庭湖的波瀾壯闊,象征開元時代開明的**面。 后半部分以自己的落拓不堪,與雄偉的湖景和興盛的時代相比顯得不太相稱,希望政治抱負得到施展,又苦干無人援引,所以深有“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的慨嘆。
全詩運用比興的手法寫作者急于求薦,但又不露痕跡,構思新穎,藝術上頗具特色。其中“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與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同為描繪洞庭湖的名句。
傳說呂洞賓曾三次醉酒于岳陽樓頭,并留下了“三醉岳陽人不識”的詩句,這便是“三醉亭”的由來。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這是書于岳陽樓風景區大門上的一聯,是明代魏允貞《岳陽樓》詩的前兩句, :“眼前憂樂誰無意,天下江山此最雄” ,此聯出自明人楊一清的詩句,表明作者由眼前的壯麗景色生發出效法范仲淹先憂后樂的理想抱負,可謂觸景生情,情景交融。
在岳陽樓主樓一樓上有一副長聯,系清同治年間竇所作:“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崖疆。
潴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湖景依然,誰為長醉呂仙,理亂不聞惟把酒;昔人往矣!安得憂時范相,瘡痍滿目一登樓。” 在主樓三樓有一副楹聯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大手筆:“水天一色,風月無邊” 在岳陽樓牌樓上有一聯是清乾隆年間尚書張照所撰:“南極瀟湘千里月,北通巫峽萬重山”。
四、登岳陽樓 詩歌大意
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譯文:早就聽說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終于等上了岳陽樓。
雄闊壯觀的大湖,將吳楚分割在東南兩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都浮于其上。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處漂流。
整體賞析:北方邊關戰事又起,我倚窗遠望淚流滿面。這首詩寫詩人登樓時所見所感。
詩人把個人命運和國家憂患聯系起來,把對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壯闊的自然景色相映襯,意境宏大,情調悲壯,是登岳陽樓的千古名篇。首聯以登樓能償宿愿為喜。
“昔聞”與“今上”構成流水對(上下句的意思相關相連)。“昔聞”指詩人青年時代,正值“開元盛世”,到處歌舞升平。
聞洞庭之名,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國山河殘破,而詩人也到了暮年,歷盡坎坷,卻有幸登樓,怎能不百感交集呢?頷聯贊頌洞庭湖的波濤浩蕩,氣勢磅礴。“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開了吳楚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中一般。只10個字就把洞庭湖水勢無邊無際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畫了出來。
聯想到曹操詠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壯闊相同而心情各異。
頸聯親朋音信皆無,自己寄居一葉扁舟。(沉郁之嘆)不是登臨的喜悅,而是寄托著懷才不遇、漂泊天涯之感。
政治生活坎坷,但他從未放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的抱負。哪曾想最終一事無成。
昔日的抱負,都成泡影……尾聯憑欄遙望北方,憂國憂民。作者開闊的胸襟與頷聯自然界宏奇偉麗的氣象上下襯托。
詩人在凄苦萬狀的情況下登樓觀景,想的仍是國事,為之流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