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關于描寫亭臺樓閣的古詩各4篇
亭臺樓閣詩四首 滕王閣[唐]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詩人遠道去交趾探父,途經洪州(今江西南昌),參與閻都督宴會,即席作《滕王閣序》,序末附這首凝煉、含蓄的詩篇,概括了序的內容.第一句開門見山,用質樸蒼老的筆法,點出了騰王閣的形勢.滕王閣是高祖李淵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門上,下臨贛江,可以遠望,可以俯視,下文的“南浦”、“西山”、“閑云”、“潭影”和“檻外長江”都從第一句“高閣臨江渚”生發出來.滕王閣的形勢是這樣的好,但是如今閣中有誰來游賞呢?想當年建閣的滕王已經死去,坐著鸞鈴馬車,掛著琳瑯玉佩,來到閣上,舉行宴會,那種豪華的場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第一句寫空間,第二句寫時間,第一句興致勃勃,第二句意興闌珊,兩兩對照.詩人動用“隨立隨掃”的方法,使讀者自然產生盛衰無常的感覺,寥寥兩句已把全詩主題包括無余. 三四兩句緊承第二句,更加發揮.閣既無人游賞,閣內畫棟珠簾當然冷落可憐,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與它為伴.這兩句不但寫出滕王閣的寂寞,而且畫棟飛上了南浦的云,寫出了滕王閣的居高,珠簾卷入了西山的雨,寫出了滕王閣的臨遠,情景交融,寄慨遙深. 至此,詩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述方法上,還是比較隱藏而沒有點醒寫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個比較沉著的韻腳之后,立即轉為“悠”“秋”“流”三個漫長柔和的韻腳,利用章節和意義上的配合,在時間方面特別強調,加以發揮,與上半首的偏重空間,有所變化.“閑云”二字有意無意的與上文的“南浦云”銜接,“潭影”二字故意避開了“江”字,而把“江”深化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還是在寫空間,但接下來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間轉入時間,點出了時日的漫長,不是一天兩天,而是經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風物更換委節,星座轉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閣的人而今安在.這里一“幾”一“何”,連續發問,表達了緊湊的情緒.最后又從時間轉入空間,指出物要換,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檻外的長江卻是永恒地東流無盡.“檻”字“江”字回應第一句的高閣臨江,神完氣足.望海樓[宋]米芾 云間鐵甕近青天,縹緲飛樓百尺連. 三峽江聲流筆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 幾番畫角催紅日,無事滄洲起白煙. 忽憶賞心何處是? 春風秋月兩茫然. 首聯是主畫面——望海樓.為了襯托望海樓之高,先寫鎮江城,“云間”和“近青天”極寫其高峻,這就為百尺望海危樓打下堅實的基礎.樓而能飛,是因為屋檐翹起,如五色雉飛翔,“縹緲”則有仙境的意味.頷聯寫近景——長江,是這首詩中最精彩的一聯.詩人好象是一邊喝酒,一邊畫畫,一邊吟詩,長江夾著三峽的濤聲從筆底流過,杯中六朝的帆影連同酒一起喝下,不禁詩畫之興大作,一邊畫出片片白帆,一邊吟出這句詩. 頸聯寫遠景——紅日、白煙.夕陽在嗚嗚的畫角的催促下漸漸下沉,遠處幽靜的江邊彌漫著白煙.這里不乏有“長河落日圓”和“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登擬峴臺[宋]陸游 層臺飄渺壓城堙,倚杖來觀浩蕩春. 放盡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塵. 縈回水抱中和氣,平遠山如蘊藉人. 更喜機心無復在,沙邊鷗鷺亦相親. 首聯點題,拈出擬視臺的地形和登臨的時序.“縹緲”以見層臺之高,“浩蕩”以明春意之廣,兩個形容詞都用得頗為貼切.但相比之下,更為入神的還推一個“壓”字.城、、、艷、、依出,本自高大險峻,而層臺雄踞其上,反使城、、鹽、、見得矮小局促.詩人用“壓”字將這種感受精確不移地表達了出來,不但更顯示層臺的巍峨,且將臺與城從靜止變為活動,從互相孤立變為渾然一體,使整個句子也產生了流動感.清人陳訏《劍南詩選題詞》云:“讀放翁詞,須深思其煉字煉句猛力爐捶之妙,方得其真面目.”首聯二句出語淺易,但下一“壓”字,便振起全聯精神,如試易以“出”、“躍”、“立”、“接”諸字,于平仄均無不合,而境界終遜一籌.放翁煉字妙處,于此可見一斑. 第三句照應第一句、以層臺高峻,方能極目遠眺,盡千里之遠.第四句則生發第二句,因春色浩蕩,才覺心曠神怡,滌十年塵慮.頷聯二句既承上,又啟下.于騁目愜心之際,眼前的景物不知不覺也變了樣子,那便是頸聯“縈回水抱中和氣,平遠山如蘊藉人.”在“衣上”凡塵洗滌一空的放翁看來,縈回曲折的江水,潺潺流去,毫無洶涌激蕩之勢,倒是充滿一團和氣;平緩伏的峰巒,款款移來,不見峻峭陡拔之態,卻似蘊藉深沉的哲人.頸聯寫景.但并非純粹描山繪水,其間有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王國維《人間詞話》云“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放翁這兩句詩,所造的正是有我之境.春日登臨,心頭一片恬靜,因此看得山山水水都那么沖淡,那么悠然.同樣是擬擬臺風光,在另一首《秋晚登擬、、視、、、望祥符觀》中,卻現出“雨昏回望殿突兀,秋晚剩覺山蒼寒”的蕭瑟之氣來.什么原因呢?原來“中原未復淚橫臆,。
二、描寫樓閣的詩句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作者】李煜 【朝代】五代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譯文 注釋
這年的時光什么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三、描寫冬天的詩句古詩
絕句----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江雪----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梅花----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描寫冬天的詩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江 雪
劉長卿 柳宗元
日 暮 蒼 山 遠,千 山 鳥 飛 絕,
天 寒 白 屋 貧。萬 徑 人 蹤 滅。
柴 門 聞 犬 吠,孤 舟 蓑 笠 翁,
風 雪 夜 歸 人。獨 釣 寒 江 雪。
雨雪瀌瀌,見晛曰消
瀌瀌:雪盛的樣子;一說猶“飄飄”。晛;太陽的熱氣。曰:語助詞,無實義。
《詩經·小雅·角弓》
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
漢·樂府古辭《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凄凄歲暮風,翳翳經日雪。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
凄凄:寒涼。翳翳:陰暗。希:少。在目:眼睛所見。皓:白。
晉·陶淵明《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
晉·謝道蘊《詠雪聯句》:“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
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
朔風:北風。勁:猛烈。哀:凄厲。
南朝宋·謝靈運《歲暮》
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
牖:窗戶。風驚竹:風中帶雪,打在竹上,發出沙沙的響聲。
四、求關于描寫亭臺樓閣的古詩各4篇
亭臺樓閣詩四首
滕王閣[唐]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望海樓[宋]米芾
云間鐵甕近青天,縹緲飛樓百尺連。
三峽江聲流筆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
幾番畫角催紅日,無事滄洲起白煙。
忽憶賞心何處是? 春風秋月兩茫然
登擬峴臺[宋]陸游
層臺飄渺壓城堙,倚杖來觀浩蕩春。
放盡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塵。
縈回水抱中和氣,平遠山如蘊藉人。
更喜機心無復在,沙邊鷗鷺亦相親。
橫波亭[金]元好問
孤亭突兀插飛流,氣壓元龍百尺樓。
萬里風濤接瀛海,千年豪杰壯山丘。
疏星澹月魚龍夜,老木清霜鴻雁秋。
倚劍長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五、關于冬天美景的詩句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張謂:《早梅》)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 唐·宋之問《苑中遇雪應制》
才見嶺頭云似蓋,已驚巖下雪如塵。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云。 唐·元稹《南秦雪》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董思恭:《守歲》)
兒童冬雪鬧比鄰,據岸愚儒卻子珍。(陸游:《秋日郊居》)
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 唐·王維《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邯鄲驛里逢冬至,報膝燈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 漢·樂府古辭《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寒天催日短,風浪與云平。 唐·杜甫《公安縣懷古》
隆冬到來時,百花即已絕。(陳毅:《梅》)
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 唐·杜甫《對雪》
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 南朝宋·謝靈運《歲暮》
鳴笙起秋風,置酒飛冬雪。(王微:《四氣詩》)
南鄰更可念,布破冬未贖。(陸游:《十月二十八日風雨大作》)
凄凄歲暮風,翳翳經日雪。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 晉·陶淵明《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杜甫:《兵車行》)
秋月楊明惲,冬嶺秀寒松。(陶淵明:《四時》)
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 晉·謝道蘊《詠雪聯句》
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 唐·韓愈《李花二首》
水聲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劉長卿《酬張夏雪夜赴州訪別途中苦寒作》
天寒色青蒼,北風叫枯桑。厚冰無裂文,短日有冷光。 唐·孟郊《苦寒吟》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杜甫:《小至》)
斜陽疏竹上,殘雪亂山中。 唐·韓翃《褚主簿宅會畢庶子錢員外郎使君》
嚴冬不肅殺,何以見陽春 肅殺:嚴酷蕭瑟的樣子。 唐·呂溫《孟冬蒲津關河亭作》
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 唐·李白《北風行》
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歸舊山》
云晴鷗更舞,風逆雁無行。 唐·杜甫《冬晚送長孫漸舍人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