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薦幾首關于“潭柘寺”的詩詞文章
1、《秋游潭柘山禮祖塔》【 明代】:釋道衍
早悟人生如寄爾,不計流行與坎止。
只緣山水窟中人,此心未肯負山水。
策蹇看山朝出城,葛衣已怯秋風清。
白云橫谷微有影,黃葉墮澗寒無聲。
白云橫谷微有影,黃葉墮澗寒無聲。
潭龍蜇水逾千丈,空鳥去天才一線。
老禪寂滅何處尋,孤塔如鶴 喬林。
巖巒嶂開豁耳目,嵐霧翠滴濡衣襟。
燕山如此越物表,下視群峰一拳小。
何時乞地息余年,不學鳥巢居木杪。
2、《龍泉寺》 【明】:李言恭
徒倚曲欄桿,山間路幾肋。
空堂垂薛荔,古樹長旃檀。
云氣沾衣濕,泉聲帶雨寒。
風塵歸騎促,惆悵下蒲團。
3、《護駕游潭柘》 【清】:高士奇
老幼村村望蓽門,太平雞犬足饔餮。
喜瞻鸞飾威容盛,山果盈籃獻至尊。
4、《為震寰和尚題照》【清】:康熙
法像儼然參涅 ,皆因大夢住山間。
若非明錦當合法,笑指真圓并戒壇。
5、《詠潭柘寺遼樹詩》 【清】:孫雄
潭柘寺前帝王樹,至今車蓋尚童童。
千年王氣消沉盡,香火空繁三月中。
6、《潭柘寺》 【清】:黃釗
柘枯潭涸記唐年,龍性難馴卻喜禪。
自是善男兼信女,果然舍宅便升天。
二、誰知道關于潭柘寺的詩詞文章
1、《秋游潭柘山禮祖塔》【 明代】:釋道衍 早悟人生如寄爾,不計流行與坎止。
只緣山水窟中人,此心未肯負山水。 策蹇看山朝出城,葛衣已怯秋風清。
白云橫谷微有影,黃葉墮澗寒無聲。 白云橫谷微有影,黃葉墮澗寒無聲。
潭龍蜇水逾千丈,空鳥去天才一線。 老禪寂滅何處尋,孤塔如鶴 喬林。
巖巒嶂開豁耳目,嵐霧翠滴濡衣襟。 燕山如此越物表,下視群峰一拳小。
何時乞地息余年,不學鳥巢居木杪。 2、《龍泉寺》 【明】:李言恭 徒倚曲欄桿,山間路幾肋。
空堂垂薛荔,古樹長旃檀。 云氣沾衣濕,泉聲帶雨寒。
風塵歸騎促,惆悵下蒲團。 3、《護駕游潭柘》 【清】:高士奇 老幼村村望蓽門,太平雞犬足饔餮。
喜瞻鸞飾威容盛,山果盈籃獻至尊。 4、《為震寰和尚題照》【清】:康熙 法像儼然參涅 ,皆因大夢住山間。
若非明錦當合法,笑指真圓并戒壇。 5、《詠潭柘寺遼樹詩》 【清】:孫雄 潭柘寺前帝王樹,至今車蓋尚童童。
千年王氣消沉盡,香火空繁三月中。 6、《潭柘寺》 【清】:黃釗 柘枯潭涸記唐年,龍性難馴卻喜禪。
自是善男兼信女,果然舍宅便升天。
三、潭柘寺的來歷
來歷: 潭柘寺坐被朝南,傳聞潭柘寺是按照后天八卦方點陣圖建造的,上乘天地造化之理,下合物我協調之功。
關于潭柘寺的建造還有一個故事,傳說千年前某個夜晚幽州都督正在千中休息,忽聞外面傳來和尚念經的聲音。 連續出現兩晚之后,都督就差遣手下前去打探,發現是一位僧人。
其誦經聲竟能傳至數十里之外,都督暗自稱奇,便遣手下去請僧人一敘。 僧人法號華嚴,都督敬仰華嚴和尚法力高深,便問他有何需求,華嚴答曰:想在京西寶珠峰下立寺敬佛。
都督應了,給他開具了占地文書。 華嚴回峰下講經,峰前有一大水潭,名曰青龍潭,青龍潭內有一老龍,每逢華嚴講經時皆在潭內聆聽,得聞華嚴想在此地修寺禮佛,看上了青龍潭,老龍感于華嚴點化之功,是夜便帶著湖水騰空而且,留下了一大片空地,在此基礎上建造了潭柘寺的雛形,這就是潭柘寺來歷的傳說故事。
擴展資料: 相關詩句: 《潭柘寺》 清 雍正 省耕郊外鳥聲歡,敬從祗林擁入鸞。 法苑風飄花作雨,香溪水激石鳴喘。
含桃密綴紅珠時,嫩籜新抽碧玉竿。 勝地從容駐清華,慈云鎮日護巖巒。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
潭柘寺寺內占地2.5公頃,寺外占地11.2公頃,再加上周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 潭柘寺二寶: 寶鍋:天王殿前有一口銅鍋,直徑1.85米、深1.1米,是和尚們炒菜所用。
此鍋原在東跨院北房西次間,那里還有一口更大的鍋,直徑4米、深2米,一次煮粥能放米10石,需16個小時才能煮熟。由于鍋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
關于這兩口鍋,還有“潑砂不漏米”之說,原來,鍋底有“容砂器”,隨著熬粥時的不斷攪動,砂石會沉入鍋底的凹陷處。 石魚:潭柘寺觀音殿西側有龍王殿,殿前廊上有一石魚,長1.7米、重150公斤,看似銅,實為石,擊之可發五音,傳說是南海龍宮之寶,龍王送給玉帝。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潭柘寺。
四、潭柘寺的由來是什么
潭柘寺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西山山脈潭柘山寶珠峰前,距北京30多公里。
始建于晉朝,距今有1 700多年的歷史,是北京現存古 寺中最古老的一座。據說在沒有北京城之前,潭柘寺就有了。
因此, 民間傳有“先有潭柘,后有幽州”或“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說,說明潭柘寺具有悠久的歷史。 潭柘寺之稱的由來。
據《寺志》記載:潭柘寺始建時的名稱不叫潭柘寺,而叫“嘉福寺”。經金、元、明、清幾個朝代重修,屢更 其名,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擴建后,改名為“岫云寺”,相傳 至今。
為何又叫“潭柘寺”呢?《寺志》中講,因“山上有柘千嶂,寺后有龍潭”,所以人們俗稱“潭柘寺”。 該寺在九峰環抱之中,層林盡染,殿宇重閣,景色幽秀,其建筑布局十分嚴整,依山勢而建筑,高、中、低錯落有致,渾然一體, 雄偉壯麗。
整個布局分中、東、西三路。中路沿中軸線,依次有寺 前牌樓、石橋、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圣殿,直到最后的瞰盧閣,層層登高,是寺院的主體。
大雄寶殿最為壯觀,重檐大脊, 殿頂兩端有元代遺留下來的大型琉璃鴟吻,其勢躍躍欲飛。殿前有 銀杏樹兩棵,東側一棵高達30余米,胸圍六人合抱,相傳植于800年前的遼代,清乾隆皇帝給封為“帝王樹”。
人們傳說此樹非常有靈 性,凡是帝王去世,帝王樹就要顯靈,自然折斷一枝。 西側的一棵 銀杏樹,被稱為“配王樹”。
此外寺院內還有柘樹、娑羅樹(娑羅是“高遠”的意思。相傳摩耶夫人在蘭毗尼園中,手扶娑羅樹,產下釋迦牟尼。
因此,此樹在佛教中受到很大的尊敬,被認 為是一種神圣的樹木)、千年柏、紫玉蘭等珍貴花木。其柘樹全身都 是寶,據傳柘樹皮能治婦女不孕之癥,引得善男信女紛紛剝皮,使得滿山的柘樹幾乎絕跡。
柘樹屬桑科植物,葉可養蠶,木可做高級 家具。葉、皮均可人藥,本草綱目對此專有記載。
樹皮汁為黃色, 古時帝王的龍袍就是用此染成的。東路有方丈院、延清閣、猗軒亭、行宮院和舍利塔等。
猗軒亭又叫流杯亭,是沿襲古代曲水流觴的習俗而造的輟景建筑,它在漢 白玉臺基上雕有曲折水槽,水槽從南看是龍頭,從北看似虎首,堪 稱一絕。 西路現為幾組零散殿院,有觀音殿,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兒妙嚴公主曾長期在內參拜悟佛,日久竟在一塊磚上留下深深的腳印,其 真誠為人們所傳誦。
龍王殿有石魚,是善男信女心目中的神物。寺外還有安樂堂、上下塔院、東北觀音洞、明王殿、老虎聽經洞等古跡。
潭柘寺是北京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被恢復為宗教活動場所,是北京有名的旅游勝地和領略佛教的好場所。
五、潭柘寺的來歷
來歷:
潭柘寺坐被朝南,傳聞潭柘寺是按照后天八卦方點陣圖建造的,上乘天地造化之理,下合物我協調之功。關于潭柘寺的建造還有一個故事,傳說千年前某個夜晚幽州都督正在千中休息,忽聞外面傳來和尚念經的聲音。
連續出現兩晚之后,都督就差遣手下前去打探,發現是一位僧人。其誦經聲竟能傳至數十里之外,都督暗自稱奇,便遣手下去請僧人一敘。
僧人法號華嚴,都督敬仰華嚴和尚法力高深,便問他有何需求,華嚴答曰:想在京西寶珠峰下立寺敬佛。都督應了,給他開具了占地文書。
華嚴回峰下講經,峰前有一大水潭,名曰青龍潭,青龍潭內有一老龍,每逢華嚴講經時皆在潭內聆聽,得聞華嚴想在此地修寺禮佛,看上了青龍潭,老龍感于華嚴點化之功,是夜便帶著湖水騰空而且,留下了一大片空地,在此基礎上建造了潭柘寺的雛形,這就是潭柘寺來歷的傳說故事。
擴展資料:
相關詩句:
《潭柘寺》
清 雍正
省耕郊外鳥聲歡,敬從祗林擁入鸞。
法苑風飄花作雨,香溪水激石鳴喘。
含桃密綴紅珠時,嫩籜新抽碧玉竿。
勝地從容駐清華,慈云鎮日護巖巒。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潭柘寺寺內占地2.5公頃,寺外占地11.2公頃,再加上周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
潭柘寺二寶:
寶鍋:天王殿前有一口銅鍋,直徑1.85米、深1.1米,是和尚們炒菜所用。此鍋原在東跨院北房西次間,那里還有一口更大的鍋,直徑4米、深2米,一次煮粥能放米10石,需16個小時才能煮熟。由于鍋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
關于這兩口鍋,還有“潑砂不漏米”之說,原來,鍋底有“容砂器”,隨著熬粥時的不斷攪動,砂石會沉入鍋底的凹陷處。
石魚:潭柘寺觀音殿西側有龍王殿,殿前廊上有一石魚,長1.7米、重150公斤,看似銅,實為石,擊之可發五音,傳說是南海龍宮之寶,龍王送給玉帝。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潭柘寺
六、句子賞析朱自清的《乞丐》《冬天》《憶兒時》《潭柘寺 戒壇寺》,
《憶兒時》這篇散文是豐子愷寫的,選自《豐子愷作品精選》,是一篇很質樸,很感人的文章。豐子愷回憶兒時,說有三件事不能忘卻,一是養蠶,二是中秋賞月,三是釣魚。養蠶主要為了紀念祖母,這是一個良辰佳節,祖母將“養蠶”也大規模地舉行,作者看著祖母、諸姐……后來祖母去世了,養蠶也不再繼續;中秋賞月是跟著父親、姐姐一起吃蟹,父親最愛吃蟹,再配上一壺酒就更不錯了,我和姐姐也很享受這一晚的寧靜;釣魚是好朋友王囡囡教“我”的兩個小伙伴在一起互相關照,很開心。三件事都讓作者難以忘懷。然而,在文章結尾他說:“我的黃金時代很短,可懷念的又只有這三件事。不幸而都是殺生取樂,都使我永遠懺悔。”作者很有愛心,對動物有憐憫之情,他也很淳樸,很善良,和小伙伴很友好。
感悟:在一文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童真而溫潤有情的童年豐子愷.也看到了一個敦厚、仁愛、有一顆恙悲心的豐子愷.文章中透射出他關于生命關于世界的看法:生命是平等的,生死是自然的,孩子是最純真的.以一顆孩童般的心.真誠的對待世間萬物,把名利置于身外,用一顆平常心,淡然的面對人生.生命的意義就在于發現自己原來可以像孩童般快樂的活著,不必因生活中的瑣事自尋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