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民風民俗的古詩
1、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王維 【朝代】唐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白話翻譯: 獨自離家在外地為他鄉客人,每逢佳節來臨格外思念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2、《元日》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白話翻譯: 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 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
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3、念奴嬌·中秋 【作者】蘇軾 【朝代】宋 譯文對照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
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
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懷邀月,對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
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 白話翻譯: 置身高樓,憑高看去,長空萬里無云,顯得更為遼闊無邊。
月亮的光輝從天上照射下來,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宮的瓊樓玉宇上,仙女們乘鸞鳳自由自在地來來往往,我向往月宮中的清凈自由,秀麗的江山像圖畫般的美麗,看過去在朦朧的月色里,樹影婆娑。
我喝醉了一邊拍手打拍子一邊發狂般地歌唱,邀月賞心,鄰對影子,伴著明月成了知心朋友。在如此颯風微露里徘徊弄舞,不知道是什么時候。
于是便想著乘著這風就能完全地離去,又何必騎著大鵬鳥的羽翼。在明凈的月宮里,把橫笛吹得響徹云霄. 4、生查子·元夕 【作者】歐陽修 【朝代】宋 譯文對照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白話翻譯:去年正月十五元宵節,花市燈光像白天一樣雪亮。
月兒升起在柳樹梢頭,他約我黃昏以后同敘衷腸。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月光與燈光同去年一樣。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淚珠兒不覺濕透衣裳。 5、《上元竹枝詞》 【作者】符曾 【朝代】清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 白話翻譯: 香甜的桂花餡料里裹著核桃仁,用井水來淘洗像珍珠一樣的江米。
聽說馬思遠家的滴粉湯圓做得好,趁著試燈的光亮在風里賣元宵。
二、帶有古詩的民風民俗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杜牧《清明》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元日》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蘇東坡 “江上冰銷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宋朝 蘇轍(踏青) 春節的詩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端午節: 競渡歌(節錄)(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夕: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詩曰(宋)姜白石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冬至: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三、形容民俗的詩句
中秋》
(唐)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元日·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生查子·歐陽修(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四、關于民風民俗的句子
1.講民風民俗:( 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滿家轉)
(生在蘇州,穿在杭州,吃在廣州,死在柳州。)
1.講民風民俗:( 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滿家轉)
(生在蘇州,穿在杭州,吃在廣州,死在柳州。)
2.講土特產:( 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
(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清徐的葡萄甜殷殷)
( 寧夏紅黑白“三寶”黑(發菜),紅(枸杞) 白(二毛皮) )
3.講自然風光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九寨溝的水,張家界的山)
(十里溫塘河,九曲十八彎)
(不到長城非好漢)
(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漓江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
不到長城非好漢
不到黃河心不死
漓江山水甲天下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華山自古一條道
十里溫塘河,九曲十八彎
不到文殊院,不見黃山面
南岳山的香,回龍山的燭
4.綜合性的:
東北三件寶,人參、貂皮、鹿茸角
四川人不怕辣,貴州人怕不辣,湖南人辣不怕
四川的太陽、云南的風,貴州落雨當過冬
四川恐龍多,自貢是個窩
四川沒川,山西沒山
好吃不過茶泡飯
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
五、急~~`有關民風民俗的古詩詞
中秋節的傳說 ————xiaoyou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這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說,每逢佳節倍思親。
中秋節 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為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
這一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的大特別的圓,所以這一天也被視為撮合姻緣的大好日子。 說起中秋的來源,民間一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
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游月宮等故事。 最為人熟悉當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飛奔到月宮的故事也有多個版本。
在較早的記載中,嫦娥偷吃了仙藥,變成了癩蛤蟆,被叫著月精。 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宮其實是一個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樹和一只兔子,就別無他物。
可是又有另一個說法是,在月宮里還有一個叫吳剛的人。 傳說一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去。
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余的太陽。 后羿立下蓋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
奸詐刁鉆、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不久,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
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
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蓬蒙看了。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
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
氣得后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
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傳說二 中秋節原是豐收的節日。在中國農業社會,農民在豐收的季節里,總是大事慶祝一番。
這個節日之所以成為佳節也和“嫦娥奔月”這個美麗的神話有關。 傳說,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它們輪流出現,照亮大地和給大地帶來溫暖,但有一天,十個太陽卻一起出現,大地上的農作物都被烤焦了。
這時,有一個叫后羿的神射手,把其中九個太陽射了下來,替萬民消除了災難。人們于是把他擁立為王。
后羿當上皇帝后,沉迷酒色,隨意殺人,成了暴君。他希望長生不老,跑到昆侖山盜取王母娘娘的不死藥, 他的妻子嫦娥怕他長生不老,百姓受苦,把不死之藥偷來吃了,于是她自己就輕飄飄地飛上了月宮。
后來,一般婦女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宮里的嫦娥遙祭。 中秋節的傳統食品是月餅,月餅是圓形的,象征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愿望。
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于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后來,朱元璋終于把元朝推翻,成為明朝的第一個皇帝,雖然其后滿清人入主中國,但是人們仍舊慶祝這個象征推翻異族統治的節日。 傳說三 唐明皇游月宮,話說貴為天子的唐明皇對嫦娥非常的迷戀。
一天他上了月宮,在月宮里看到了一只玉兔和一群能歌善舞的仙女 。 朱元璋成功推翻蒙古人,建立明朝,在民間的傳說中是賴月餅作為通訊工具。
朱元璋帶頭取義,把字條塞在每個月餅餡里,呼喚眾人依時起義。 中秋節的起源,其中的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夜,除了拜祭、還有就是應節的月餅和燈籠。
祭拜的當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稱她為月娘。老人家說,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會被割耳朵。
時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對于新的一代來說,中秋節最令人記取的是月餅和燈籠。當然,月圓當空的節日,是人們團圓的大好日子。
中 秋 起 源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
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
六、【描寫我國傳統習俗的詩句】
1`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2`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3`臘月今知晦,流年此夕除.拾樵供歲火,帖牖作春書.柳覺東風至,花疑小雪馀.忽逢雙鯉贈,言是上冰魚.4`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5`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6`雷奔電逝三千兒,彩舟畫楫射初暉.喧江雷鼓鱗甲動,三十六龍銜浪飛.靈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綠草斜煙日暮時,笛聲幽遠愁江鬼.7`中庭地白樹棲鴨,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1.社日,六畜祭祀2.元宵,看花燈3.除日,貼春聯4.重陽,掃墓5.重陽,登高6.端午,賽龍舟7.中秋,賞月中秋:王建有詩云:“月似圓盛色漸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盡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燈.”徐凝的詩云:“皎皎秋月八月圓,嫦娥端正桂枝鮮;一年無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春節: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是歷代詩人著力描寫的重要內容.在這些詩章中,有記錄各種傳統習俗的,有抒發個人情懷的,有描寫喜慶氣象的,可謂五彩紛呈.臘月廿五日,人們開始打掃衛生,以迎新春.清代詩人寫道:“茅舍春回事事歡,屋塵收拾號除殘.太平甲子非容易,新歷頒來仔細看.”年末歲尾,百姓希望來年五谷豐登,有“祭灶”風俗.晚清詩人羅昭隱這樣描述:“一盞清茶一縷煙,灶神老爺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為道文章不值錢.”除夕守歲,一家人開懷暢飲,團圓取樂,共祝新年.宋代席振起在《守歲》詩中云:“相邀守歲阿咸家,蠟炬傳紅映碧紗.三十六歲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歲尾年初,家家爆竹,戶戶焰火,不絕于耳,氣勢如虹.元代詩人趙孟頫在《歲月》中說:“柳絮飛殘鋪地白,桃花落地落階紅.紛紛燦爛如星隕,霍霍喧逐似火攻.”描寫春節喜慶氣氛者,王安石可算寫到極致,他的《元日》詩膾炙人口:“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文天祥:“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七夕: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重陽節: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
七、描寫民俗生活的詩句
清平樂 村居 辛棄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 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 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 溪頭臥剝蓮蓬。
作者寫了不少描寫農村生活的佳作,這首詞即是 其中之一。劉熙載說,“詞要清新”,“澹語要有味” (《藝概·詞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語清新” 、詩情畫意的特點。它表現在描寫手法、結構和構思三 個方面。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小令,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艷 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 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 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 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 境的。
上闋頭兩句,寫這個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 草房屋、緊靠著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 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
在這里,作者只用了淡 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 的環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 還兼有點明環境和地點的使命。 三四兩句,描寫了一對滿頭白發的翁媼,親熱地 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的優閑自得的畫面, 這幾句盡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發翁媼, 乘著酒意,彼此“媚好”,親密無間,那種和協、溫 暖、愜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出來了。
這就是無奇之中的奇妙之筆。當然,這里并不僅僅是 限于這對翁媼的生活,它概括了農村普遍的老年夫妻 生活樂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吳音”,指吳地的 地方話。作者寫這首詞時,是在江西上饒,此地,春 秋時代屬于吳國。
“媼”,是對老年婦女的代稱。 下闋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書其事,和盤托出 三個兒子的不同形象。
大兒子是家中的主要勞力,擔 負著溪東豆地里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只能 做占鋪助勞動,所以在家里編織雞籠。
三兒子不懂世 事,只知任意地調皮玩耍,看他躺臥在溪邊剝蓮蓬吃 的神態,即可知曉。這幾句雖然極為通俗易懂,但卻 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描繪出耐人尋味的意境。
尤 其是小兒無拘無束地剝蓮蓬吃的那種天真活潑的神情 狀貌,饒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謂是神來之筆,古今 一絕!“無賴”,謂頑皮,是愛稱,并無貶意。“臥” 字的用得極妙它把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 盤托出,躍然紙上。
所謂一字千金,即是說使用一字, 恰到好處,就能給全句或全詞增輝。這里的“臥”字 正是如此。
在藝術結構上,全詞緊緊圍繞著小溪,布置畫面, 展開人物的活動。從詞的意境來看,茅檐是靠近小溪 的。
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兒鋤豆溪東”,“最喜 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四句,連用了三個“溪” 字,使得畫面的布局緊湊。所以,溪”字的使用,在 全詞結構上起著關鍵作用。
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 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 里,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翁媼飲酒聊 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
通過這 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 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 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新穎, 色彩協和、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從作者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雅靜的環境描寫, 對翁媼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畫,表現出詞人喜愛農村和 平寧靜的生活。 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 志不得伸,歸隱上饒地區閑居農村時寫的,詞作描寫 農村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并不能說是作者對 現實的粉飾。
從作者一生始終關心宋朝恢復大業來看, 他向往這樣農村生活,因而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愛國熱忱。就當時的情況來說, 在遠離抗金前線的村莊,這種和平寧靜的生活,也是 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觀想象的產物,而是現實 生活的反映。
八、描寫風俗的古詩詞
《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中秋節 賞月 《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春節 放鞭炮,貼對聯 《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伎皆秾李,行歌徑落梅。
金吾夜不禁,玉漏莫相催。 ----元宵節 賞燈 《除日》:臘月今知晦,流年此夕除。
拾樵供歲火,帖牖作春書。柳覺東風至,花疑小雪馀。
忽逢雙鯉贈,言是上冰魚。 -----除夕 貼春聯 《九日齊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重陽節 登高 《競渡時在湖外偶為成章》:雷奔電逝三千兒,彩舟畫楫射初暉。
喧江雷鼓鱗甲動,三十六龍銜浪飛。靈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
綠草斜煙日暮時,笛聲幽遠愁江鬼。 ---端午節 賽龍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