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能表現蘇軾處世態度的詩句有哪些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出身于有文化教養的寒門地主家庭。祖父蘇序是詩人,父蘇洵長于策論,母程氏親授以書。
嘉佑二年(1057)參加禮部考試,中第二名。仁宗殿試時,與其弟蘇轍同科進士及第。
因母喪回蜀。嘉佑六年(1061)經歐陽修推薦,應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任期滿后值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還朝任職,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時期。
他強調改革吏治,反對驟變。認為「慎重則必成,輕發則多敗。
」因意見未被采納,請求外調,從熙寧四年(1071)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每到一處,多有政績。
元豐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蘇軾詩句深文周納,羅織罪名,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獄。5個月后被貶黃州為團練副使。
元豐八年(1094)哲宗立,任用司馬光,廢除新法。蘇軾調回京都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由于與當政者政見不合,再次請調外任。
先后任杭州、潁州、揚州知州。后遷禮部兼端明殿、翰林待讀兩學士。
紹圣元年(1094)哲宗親政后,蘇軾又被一貶再貶,由英州、惠州,一直遠放到儋州(今海南儋縣)。直到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才遇赦北歸。
死于常州。宋孝宗時追謚文忠。
蘇軾政治上幾經挫折,始終對人生和美好事物有著執著的追求。他的思想主體是儒家思想,又吸收釋老思想中與儒家相通的部分,保持達觀的處世態度。
文學主張與歐陽修相近。要求有意而言,文以致用。
重視文學的藝術價值。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文學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創作以詩歌為多,計)2700余首,題材豐富多樣。詩中表現了對國家命運和人民疾苦的關切,特別是對農民的同情。
如《荔枝嘆》、《陳季常所蓄朱陳村嫁娶圖》、《五禽言》、《吳中田婦嘆》等。描寫自然景物的詩寫得精警有新意,耐人尋味。
如《有美堂暴雨》、《題西林壁》等。詩歌還反映了各地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畫面,無事不可入詩。
寫物傳神,奔放靈動,觸處生春,極富情韻,成一代之大觀。 散文成就很高,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談史議政的文章氣勢磅礴,善于騰挪變化。
敘事記游的散文既充滿詩情畫意,又深含理趣。《喜雨亭記》、《石鐘山記》、前后《赤壁賦》是其代表作品。
詞作多達三百四五十首,突破了相思離別、男歡女愛的藩籬,反映社會現實生活,抒寫報國愛民的情懷。「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包括對農民生活的表現。
詞風大多雄健激昂,頓挫排宕。語言和音律上亦有創新。
「指出向上一路,而新天下耳目」。在詞的發展史上開創了豪放詞派。
代表作品有《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等。愛情詞、詠物詞均有佳作,表現出多樣化的藝術風格。
傳世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1.蘇軾的《水調歌頭》,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歷代選蘇軾詞的也總選到這一首。
這詞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寧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蘇軾四十一歲,時為密州(現在的山東諸城)太守。題說“兼懷子由”,當時蘇軾與其弟子由已經六七年不見了。
這首詞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本來甚為明顯,蘇軾因政治處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蘇轍的別離,中秋對月,不無抑郁惆悵之感。但是他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旋即以超然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終于表現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的矛盾過程。
而前人卻多妄解,說神宗讀到“瓊樓玉宇”兩句,嘆云:“蘇軾終是愛君”,即量移汝州。此說與事實不符。
蘇軾移汝州在黃州之后,不能說因這詞而“量移汝州”。 詞的上片主要抒發自己對政治的感慨。
開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兩句,是從李白《把酒問月》詩:“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兩句脫化而來。同時點明飲酒賞月。
接下說“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贊美月夜;也有當今朝廷上情況不知怎樣的含意。《詩經》中“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并非問今天是什么日子,而是贊美的語氣:“今天是多么好的日子啊!”的意思。
下面“我欲乘風歸去”三句,表面是說“我本來是神仙境界中來的,現在想隨風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瓊樓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經受不住天上的寒冷”。這幾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黨爭激烈,難以容身。
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兩句是說,既然天上回不去,還不如在人間好,這里所謂“人間”,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奮發有為,做地方官同樣可以為國家出力。這樣想通了,他仰望。
二、蘇軾的詩句人生態度
蘇軾的故事 1、針鋒相對 蘇軾被貶黃州后,一居數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長江.正舉杯暢飲間,蘇東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語.佛印順勢望去,只見一條黃狗正在啃骨頭,頓有所悟,隨將自己手中題有蘇東坡詩句的扇子拋入水中.兩人面面相覷,不禁大笑起來. 原來,這是一副啞聯.蘇東坡的上聯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聯是:水流東坡尸(東坡詩). 2、旁敲側擊 一日中午,蘇東坡去拜訪佛印.佛印正忙著做菜,剛把煮好的魚端上桌,就聽到小和尚稟報:東坡居士來訪. 佛印怕把吃魚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魚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門迎接客人.兩人同至禪房喝茶,蘇東坡喝茶時,聞到陣陣魚香,又見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數了.因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種打擊樂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著,必有蹊蹺. 佛印說:“居士今日光臨,不知有何見教?” 蘇東坡有意開老和尚玩笑,裝著一本正經的樣子說:“在下今日遇到一難題,特來向長老請教.” 佛印連忙雙手合十說:“阿彌陀佛,豈敢,豈敢.” 蘇東坡笑了笑說:“今日友人出了一對聯,上聯是:向陽門第春常在.在下一時對不出下聯,望長老賜教.” 佛印不知是計,脫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今日怎麼這健忘,這是一副老對聯,下聯是:積善人家慶有馀.” 蘇東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長老明示磬(慶)有魚(余),就請讓我就來大飽口福吧!” 3、反唇相譏 相傳,蘇東坡一次與王安石同行,偶見一房子根基已動,一面墻向東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戲東坡:“此墻東坡斜矣!” 蘇東坡仰頭大笑,即吟下聯反譏王安石:“是置安石過也!” 嵌名為巧,雙關尤妙. 4、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蘇小妹時,被一難再難,及至新房門口,蘇小妹再出一聯:閉門推出窗前月. 秦觀思索良久不得下聯,蘇東坡有心相幫,在遠處拾一石子遠遠丟進湖中,秦少游受到啟發,沖口而出:投石沖開水底天. 5、學無止境 蘇軾年少時,天資聰穎,他廣泛閱讀詩書,博通經史,又長于作文,因而受到人們的贊賞,自矜之情亦隨之而萌. 一日,蘇軾于門前手書一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盡”與“遍”對,活畫出蘇軾當時的自傲之心.沒料到,幾天之后,一鶴發童顏老者專程來蘇宅向蘇軾“求教”,他請蘇軾認一認他帶來的書.蘇軾滿不在乎,接過一看,心中頓時發怔,書上的字一個也不認識;心高氣傲的蘇軾亦不免為之汗顏,只好連連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飄然而去. 蘇軾羞愧難當,跑到門前,在那副對聯上各添上兩字,境界為之一新,鄉鄰皆刮目:“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6、寺態炎涼 蘇東坡游莫干山時到一寺中小坐.寺中主持和尚見來了個陌生人,就淡談地說:“坐.”又對小和尚喊:“茶.” 兩人落坐交談后,主持和尚發現對方脫口珠璣,料想此人不凡,就請客人進廂房敘談.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氣地說;“請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聽,方知來者是赫赫有名的蘇東坡,主持和尚連忙作揖打恭地引他進客廳,連聲地說:“請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蘇東坡臨走時,主持和尚請他題副對聯.蘇東坡胸有成竹,含笑揮毫,頃刻書就: 坐,請坐,請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7、一盞明燈 一天,蘇東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見小路上有個用三塊石頭壘起的“磊橋”.蘇東坡用腳踢了一下石橋,同聲吟出一句上聯: 踢破磊橋三塊石 他回頭看看秦少游,要他對出下聯.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沒對出下聯,回到家里悶悶不樂.蘇小妹看丈夫一臉不悅之色,只道是出了什么事,一問才知是為了一句對聯.她二話沒說,就在一張紙上寫了個“出”字,同時用剪刀剪成兩段.秦少游頓時大悟,道出下聯: 剪斷出字兩重山 注:上篇標題“寺態炎涼”,冷笑一聲自以為不壞.這一篇的標題“一盞明燈”,是指秦少游不點不明,不過點了以后還是很明白的.一笑. 8、敷衍豪門 據說,蘇小妹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選婿.當時消息一傳出,呈文求婚者不計其數.其中有一豪門公子叫方若虛,他對小妹傾慕已久,聞訊后連忙應選.他呈上得意詩文若干篇,誰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筆在上面批了一聯:筆底才華少,胸中韜略無. 蘇東坡看到小妹的對聯,可急壞了.方府豪門是得罪不起的,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聯語后面各添一個字,把對聯改成:筆底才華少有,胸中韜略無窮. 方若虛讀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見蘇小妹以表衷腸.蘇東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開大了不好收場,急忙托故阻止,說:“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揚,臉長,額突,不信我給你念首詩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淚,至今流不到腮邊.未出房門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 方若虛怎知是蘇東坡在騙自己,還真以為蘇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走了. 9、蘇門書香 一日,蘇洵來到后花園內,只見山石間流過一泓淙淙碧水,微風中送來陣陣花香.紅日西下,綠樹掩映,一彎新月掛在半天之上.這位老先生頓時詩興大發,忙喚來蘇軾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蘇洵說道:“如此佳境,不可無詩.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們各自吟出兩句詩來,且要將此二字依次作為上下句的末字,吾兒以為如何?” 兄妹一。
三、求表現蘇軾一種坦然、樂觀、豁達心態的詩句.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 》
常羨人間琢玉郎,
天應乞與點酥娘。
自作清歌傳皓齒,
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
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
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浣溪沙》
照日深紅暖見魚,
連村綠暗晚藏烏。
黃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雖未慣,
猿猱聞鼓不須呼。
歸家說與采桑姑。
四、形容蘇軾的詩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十年生死兩茫茫。 —— 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蘇軾《題西林壁》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 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 蘇軾《定風波·三月七日》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 蘇軾《和董傳留別》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蘇軾《定風波·三月七日》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蘇軾《定風波·三月七日》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五、形容“心態”的詩句有哪些
1.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2.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閑征雅令窮經史,醉聽清吟勝管弦。——白居易《與夢得沽酒閑飲且約后期》
3,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酬樂天詠志見示》
4.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程顥《春日偶成》
5.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6.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陸游《書憤·其一》
7.老夫聊發少年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