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字開頭的詩句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贈衛八處士》司馬平邦 夜寂靜,寒聲碎。《御街行》 范仲淹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白居易《觀刈麥》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頭,教他珍重護風流。納蘭容若《浪淘沙》 夜半鐘聲到客船。
夜雨槐花落,微涼臥北軒 白居易《禁中曉臥,因懷王起居》 夜月登壇醮,松風森磬聲 徐氏《題彭州陽平化》 夜深彭衙道, 月照白水山 杜甫《彭衙行》 夜深經戰場, 寒月照白骨 杜甫《北征》 夜臺淪清鏡,窮塵埋結綠 徐彥伯《 淮亭吟》 夜聞秋聲,吹動岑寂 岑參《江上阻》 夜寄崔主簿,幽人寂無寐 韋應物《寺居獨夜寄崔主簿》 夜下征虜亭,船下廣陵去 李白《夜下征虜亭》 夜臥松下月,朝看江上煙 張謂《早梅》 夜堂深處逢。 無端銀燭殞 秦觀《阮郎歸(四之二)》 夜雪初霽,薺麥彌望 姜夔《揚州慢》 夜遙燈焰短,睡熟小屏深 李賀《謝秀才有妾縞練,改從于人,秀才引留之不得,后生感憶 其二》 夜夜空相向。
寂寞起來褰繡幌 歐陽修《蝶戀花》 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 秦觀《八六子》 。
二、以月字開頭,天字結尾的詩句
月落烏啼霜滿天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題為“夜泊”,實際上只寫“夜半”時分的景象與感受。詩的首句,寫了午夜時分三種有密切關連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時便已沉落下去,整個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樹上的棲烏大約是因為月落前后光線明暗的變化,被驚醒后發出幾聲啼鳴。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靜謐的環境中,人對夜涼的感覺變得格外銳敏。“霜滿天”的描寫,并不符合自然景觀的實際(霜華在地而不在天),卻完全切合詩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氣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整個一句,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層次分明地體現出一個先后承接的時間過程和感覺過程。而這一切,又都和諧地統一于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圍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運思的細密。
詩的第二句接著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之所以徑稱“江楓”,也許是因楓橋這個地名引起的一種推想,或者是選用“江楓”這個意象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傷春心”,“青楓浦上不勝愁”,這些前人的詩句可以說明“江楓”這個詞語中所沉積的感情內容和它給予人的聯想。透過霧氣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點點的幾處“漁火”,由于周圍昏暗迷蒙背景的襯托,顯得特別引人注目,動人遐想。“江楓”與“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一江邊,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組合頗見用心。寫到這里,才正面點出泊舟楓橋的旅人。“愁眠”,當指懷著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對愁眠”的“對”字包含了“伴”的意蘊,不過不象“伴”字外露。這里確有孤孑的旅人面對霜夜江楓漁火時縈繞的縷縷輕愁,但同時又隱含著對旅途幽美風物的新鮮感受。我們從那個仿佛很客觀的“對”字當中,似乎可以感覺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間一種無言的交融和契合。
詩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后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鐘。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征,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這樣,“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鐘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楓橋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詩 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楓橋的詩意美,有了這所古剎,便帶上了歷史文化的色澤,而顯得更加豐富,動人遐想。因此,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也就仿佛回蕩著歷史的回聲,滲透著宗教的情思,而給人以一種古雅莊嚴之感了。詩人之所以用一句詩來點明鐘聲的出處,看來不為無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一筆,“楓橋夜泊”之神韻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現,這首詩便不再停留在單純的楓橋秋夜景物畫的水平上,而是創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藝術意境。夜半鐘的風習,雖早在《南史》中即有記載,但把它寫進詩里,成為詩歌意境的點眼,卻是張繼的創造。在張繼同時或以后,雖也有不少詩人描寫過夜半鐘,卻再也沒有達到過張繼的水平,更不用說借以創造出完整的藝術意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