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端午節思鄉的詩句
1) 五色新絲纏角粽。 : 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2)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 邊貢《午日觀競渡》
3)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 : 蘇軾《浣溪沙?端午》
4) 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 : 陳與義《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
5) 正是浴蘭時節動。 : 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6) 誰家兒共女,慶端陽。 : 舒頔《小重山?端午》
7) 榴花三日迎端午,蕉葉千春紀誕辰。 : 范成大《鷓鴣天》
8) 但夸端午節,誰薦屈原祠。 : 褚朝陽《五絲》
9) 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 舒頔《小重山?端午》
10) 仙宮長命縷,端午降殊私。 : 竇叔向《端午日恩賜百索》
11) 重午佳辰獨掩門。 : 李之儀《南鄉子?端午》
12)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 蘇軾《浣溪沙?端午》
13)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 陸游《乙卯重五詩》
14) 細纏五色臂絲長。 : 舒頔《小重山?端午》
15)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 貝瓊《已酉端午》
16)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 文天祥《端午即事》
17)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 杜甫《端午日賜衣》
18) 鶴發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 殷堯藩《同州端午》
19)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 : 權德輿《端午日禮部》
20) 菖蒲酒美清尊共。 : 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21) 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 : 吳文英《澡蘭香?林鐘羽淮安重午》
22) 明詔始端午,初筵當履霜。 : 儲光羲《大酺得長字韻時任安宜尉》
23) 裁縫云霧成御衣,拜跪題封向端午。 : 杜甫《惜別行》
24) 幽尋未云畢,墟落生晚煙。 : 蘇軾《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
25) 謾說投詩贈汨羅,身今且樂奈渠何。 : 趙蕃《端午三首》
26)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 李隆基《端午》
27)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 殷堯藩《端午日》
28) 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 : 張可久《賣花聲?懷古》
29) 碧艾香蒲處處忙。 : 舒頔《小重山?端午》
30) 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 趙蕃《端午三首》
二、端午節思鄉的句子
端午節思鄉的句子
1、原來,思念一個人,一個親人,真的和時間沒有關系。
2、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3、農歷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叫端陽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
4、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列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5、哦,端午節又到了。我便歡天喜地的來到年年割艾草菖蒲的野地里,割了一捆回來,幾乎是每一個大門及房門口都掛上一副。一大清早,整個村子里,散發著濃郁艾草菖蒲的馨香。
6、如此悲壯的偉人,如此悲壯的事跡。時過境遷數千年后的今天,我們都忘了這一切一切。我們所記得的,只是粽子,只是龍舟,只是剛被國家確立的法定節日。沒有多少人會記得幾千年前的今天,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心如刀割,絕望地投江自盡。
7、天灰蒙蒙的,空氣是潮濕的,他獨自來到江邊,面對汨羅江,縱身一躍,從此,歷史上少了一個叫屈原的偉大詩人,多了一個端午節。
8、沿河而居,珠水兩岸的原居民把劃龍舟當作一種探親訪友祭祀先人紀念屈原的民俗。
9、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
10、在這里,人們都用了“紀念”這組字眼。但在事實看來,但無論是哪種由來,端午節都本應是一個悼念日。可是,我所感受到的端午節,是一個舉國歡騰,普天同慶的喜慶日子。
11、蜇居在城里,能見到各式各樣的粽子,有豆沙的有五仁的有八寶的有雞蛋的有臘肉的……但,我依然會想起“三尖塘”里那蓊郁茂密的蘆葦,想起那青青地泛著油光的葦葉和娘親手包制的粽子,那種端午節的味道時常在唇齒間縈繞。
12、粽子是端午節不可缺少的,一家人團聚在一起,粽子噴香,甜蜜幸福。
13、當幾個朋友坐在一起討論究竟是誰吃了這個愛心粽子的時候,哈哈的笑聲里,我忽然間明白,曾經那個專屬于我的粽子,我自己是永遠包不出來的。就像記憶中的端午節,永遠都封存在那個已逝的年代了。
14、芭蕉綠了櫻桃紅,歲月太匆匆。一眨眼,又到了粽子飄香的時侯,我懷念起故鄉的端午節來。
15、又是一年端午至,又是一個粽葉飄香的時候。
16、有個美麗的地方,是住在我心里的人間天堂,那里山美水美人更美。而我,早已將靈魂丟在了依山傍水的小村莊。逢佳節,倍思鄉,思那一草一花,一樹一木,一磚一瓦。
17、幽幽之夏夜,爬滿絲瓜青藤的木格窗下,我讀書倦了,忽而一聲鳥啼,劃破寂寞的長空悠然飄入耳中。哦,我想故鄉哪里,改也是端午了吧!時間過得可真快啊!
18、許是好多年未曾觸及家鄉的端午節,生在記憶里的美好都是小時候的片段,很親切。
19、夕陽西下,黃昏降臨,裊裊炊煙輕柔無骨卻萬種風情,那是父親躬耕的犁,那是父親古銅色脊背上的汗,那是母親的慈祥,那是我童年的溫暖。
20、雖然,端午節那天,我們有吃粽子,吃雞蛋,賽龍舟等風俗,但都遠不及家家大門兩旁插艾,那樣必不可少。端午節那幾天,整個村子到處彌漫著艾的清香。
三、端午節思鄉詩句
朱顏老去,清風好在,未減佳辰歡聚。
趣臘酒深斟,菖蒲細糝,圍坐從兒女。還同子美,江村長夏,閑對燕飛鷗舞。
——宋晁補之《永遇樂端午》高詠楚辭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
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墻東。酒杯深淺去年同。
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宋陳與義《臨江仙》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揚枹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搴翠幃,揭竿命爵分雌雄。先鳴余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唐劉禹錫《競渡曲》。
四、端午節和中秋節的詩詞
【端午】唐)文 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唐)殷堯藩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 渡 歌(節錄)(唐)張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節令門·端 陽(清)李靜山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七 律·端午老 舍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中秋】《中秋》 (唐)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
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月 (宋)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五、關于端午節想家的詩句有沒有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九歌·湘夫人》) 沅有芷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九歌·湘夫人》) 乘龍兮轔轔,高馳兮沖天。
(《九歌·大司命》)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九歌·大司命》) 青云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
(《九歌·東君》) 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后來。 (《九歌·山鬼》) 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
(《九歌·山鬼》) 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九歌·禮魂》) 何靈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與吾心同! (《九章·抽思》) 心郁郁之憂思兮,獨永嘆乎增傷。
(《九章·抽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與列星。 (《九章·抽思》) 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
(《九章·懷沙》) 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 (《九章·涉江》) 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
(《九章·涉江》) 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 (《九章·涉江》) 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 (《九章·涉江》)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漁父》)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漁父》) 薄暮雷電,歸何憂?(《天問》) 魂兮歸來!(《招魂》) 目極千里兮,傷心悲。(《招魂》) 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卜居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