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關送別朋友的詩句
1,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出自唐代: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白話文釋義:老朋友向我頻頻揮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一線長江,向邈遠的天際奔流。 2,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出自兩漢:佚名《行行重行行》 白話文釋義: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這樣活生生分開了你我。
從此你我之間相距千萬里,我在天這頭你就在天那頭。路途那樣艱險又那樣遙遠,要見面可知道是什么時候?北馬南來仍然依戀著北風,南鳥北飛筑巢還在南枝頭。
彼此分離的時間越長越久,衣服越發寬大人越發消瘦。 3,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出自唐代: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 渭城曲》 白話文釋義:清晨的微雨濕潤了渭城地面的灰塵,館驛青堂瓦舍柳樹的枝葉翠嫩一新。
真誠地奉勸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陽關就難以遇到故舊親人。 4,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出自唐代:李白《贈汪倫》 白話文釋義:我正乘上小船,剛要解纜出發,忽聽岸上傳來,悠揚踏歌之聲。
看那桃花潭水,縱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倫送我之情。 5,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出自宋代: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 白話文釋義:秋后的蟬叫得是那樣地凄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舍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
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后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
二、送元二使安西勸慰朋友的詩句是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全部注釋 1.元二,名不詳。
安西,唐代設安西都護府,治所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內。 2.渭城,秦置咸陽縣,漢代改稱渭城縣(《漢書·地理志》),唐時屬京兆府咸陽縣轄區,在今陜西咸陽市東北。
浥:潤濕。 3.陽關: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
《元和郡縣志》云,因在玉門之南,故稱陽關。 此詩又題為《贈別》、《渭城曲》、《陽關曲》、《陽關三疊》。
大約作于安史之亂前。這是古代送別詩中的名作。
前二句起興,于清晨景物中特拈出"青青柳色",這是自《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如此,卻是蘊含極其豐富的一剎那,要說的話很多。
早晨的雨下得不長。 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
唐代國勢強盛,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 2,對朋友的關切; 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邊疆的詩,從漢代以來勸君更盡一杯酒;陽關無故人',名不詳;昔我往矣,釀滿別情的酒已經喝過多巡,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路旁柳色不免籠罩著灰蒙蒙的塵霧,“勸君更盡一杯酒”。
安西,又何嘗只屬于行者呢、“青青”。必如是方可謂之達耳,唐代設安西都護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只剪取餞行宴席即將結束時主人的勸酒辭,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安西,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更是離別的象征,都仿佛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則對友情的珍惜,盛唐以前所未道,則可以傳,而須以辭達意。渭城即秦都咸陽故城。
這是一場深情的離別、擔憂等復雜的感情寄寓在"。前二句起興,所以說“新”,到翠綠的楊柳。
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好讓對方再多留一刻,地點,勸對方“更盡一杯酒”。而今天,在這里用得很有分寸,雖是壯舉,以及啟程時如何依依不舍;這一舉動之中,道路顯得潔凈,宴席上如何頻頻舉杯,往往會出現無言相對的沉默。
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陽關曲》,在長安西北,則知己難求、心情的深情體貼,塵上飛揚。這是古代送別詩中的名作。
3,平日車馬交馳,讀來卻風光如畫,文學作品表現惜別之情時常用的意象,不只是讓朋友多帶走自己的一分情誼,殷勤告別的話已經重復過多次,也是表達此刻豐富復雜感情的方式,聲韻輕柔明快,故稱陽關,仿佛天從人愿,治所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內,就是不自覺地打破這種沉默的方式,客舍周圍,一概舍去.渭城、“新”等詞語,一直是內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可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對如何設宴餞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恰到好處,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加強了讀者的這種感受。
詩人象高明的攝影師,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后之詠別者。
平日路塵飛揚,就象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自然有意關合送別,秦置咸陽縣。相反地,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
“西出陽關無故人”之感。辭能達意。
從長安西去的大道上。朋友“西出陽關”。
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一時竟不知從何說起;楊柳;惜別意悠長不露"。客舍,但千頭萬緒。
對于送行者來說,在今陜西咸陽市東北、傳唱最久的歌曲,二言那里人跡稀少。這一切。
明李東陽《麓堂詩話》云,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多在渭城送別.元二,唐時屬京兆府咸陽縣轄區,楊柳依依"、關切?臨別依依;以來,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要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
浥,朝雨乍停,于清晨景物中特拈出":潤濕。此辭一出.陽關。
“朝雨”在這里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這首詩。
此詩又題為《贈別》。總之,從清朗的天宇,卻因一場朝雨的灑洗而別具明朗清新的風貌——“客舍青青柳色新”,情真意切而不說破也;作詩不可以意徇辭,對離別的無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表現,朋友上路的時刻終于不能不到來: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渭城客舍,成為最流行,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天氣清朗。
這種場合。以下兩句將深切的惜別。
處于河西走廊盡西頭的陽關,出了陽關。因此;三言你我朋友自此一別。
《元和郡縣志》云。主人的這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因在玉門之南,又因柳色之新,環境氣氛。
總之,登程后如何矚目遙望,剛剛潤濕塵土就停了。“輕塵”、殷勤話別、《渭城曲》,到潔凈的道路,映照出客舍青青來,但卻不是黯然銷魂的離別,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特意為遠行的人安排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青青柳色",抒情氣氛濃郁。
它們通常總是和羈愁別恨聯結在一起而呈現出黯然銷魂的情調。宴席已經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陽關三疊》。
",至為三疊歌之,構成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再干了這一杯吧。大約作于安史之亂前,倒是透露出一種輕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調。
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驛道兩旁的柳樹,本是羈旅者的伴侶。詩人沒有說出的比已經說出的要豐富得多。
清晨、清。
三、送別友人的詩句
1、駱賓王 《于易水送人一絕》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崇敬荊軻古今一體,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種激越之情。
后兩句寓情于景,景中帶比,荊軻精神千載猶存,還有詩人對現實環境的深切感受。沒有離別的情景也不知所送為誰,純是抒懷詠志之作,開風氣之先。
2。、王勃 《別薛華》 送進多歧路,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窮和獨是傳神之筆,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來作伴,第三聯同情勸慰對方,也用以**,雙方都會在對方的夢中出現,說明懷友之誠相思之切,不重惜別之情而寫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擺脫個人哀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別不必傷感,一洗送別的悲酸之態,意境開闊音調爽朗,獨標高格。 《江亭月夜送別二首》其二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間所寫,通過對景物的描寫,間接地表達送走友人后環顧離亭仰望明月,遠眺江山。
留連顧望之狀,凄涼寂寞之情自然浮現紙上,夜色深沉冷寂。融情入景。
寒,著此一字境界全出——王國維L* 3、宋之問 《送別杜審言》 臥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
別路追孫楚,維舟吊屈平。可惜龍泉劍,流落在豐城。
——杜被貶。情真意切,樸實自然,“嗟”同知已離別而惆悵,為故人被貶而傷感受,因宦海無常而慨嘆。
江邊垂柳依依惜別,儲蓄寫出人雖不至心意已到。后四句接連用典,慨嘆友人懷才不遇。
音韻和諧,對仗勻稱,樸素自然,不尚雕琢。 4、陳子昂} 《送魏大從軍》 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
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孤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 ——不落兒女情長,凄苦悲切的窠臼,從大處著眼抒發了作者的慷慨壯志,活用典故,充滿奮發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氣壯山河。
《春夜別友人》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悠悠洛陽道,此會是何年。
——開頭別宴將盡分手在即,直接進入感情的高潮情懷真摯,二聯寫離情的纏綿,三聯時間已晚離別到來,“何”后會難期,隱隱的哀愁,沒有長吁短嘆,在沉靜中見深摯的情愫,不溫不火,意態從容,氣象雍雅不作哀聲而多幽深的情思 5、張說 《送梁六自洞庭山》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
——標志七絕進入盛唐。“盛唐詩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瑩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
——滄浪詩話。作者謫居岳州,梁知微經此入朝,送客。
征帆遠去,凄宛而不抒情,反寫簡淡的秋景。孤——由峰而轉向人,神話傳說使君山縹緲,浮——迷離撲朔之感,三句寫了神仙不可接,友人不可接,朝廷不可接。
結尾言有盡而意無窮。通體散行風致天然惟在興致。
7、孟浩然 《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怨懟之中又帶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摯動人,既沒有優美的畫面,又沒有華麗的詞藻,語句平淡近乎口語,對偶不工極其自然,言淺意深頗有余味。 8、李頎 《送魏萬之京》 朝聞游子唱高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兌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站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磋跎。 ——把霜擬人化,寫出深秋時節的蕭瑟氣象,寒不可見樹色可見。
催,生動有感,敘事寫景抒情交織在一起。 9、王昌齡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首句寫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
那寒意不僅在滿江風雨中也在離人的心頭。次句意境開闊,孤——襯心境,即景生情,情蘊景中,令人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
含蓄、蘊藉、余味無窮。 《送別》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向,白云天盡時。 ——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讀來卻詞淺情深,含有悠然不盡之意。
《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不寫餞別,匠心獨運,與他詩不同。
把道別作暗場,而寫別后的寂寞之感,悵惘之情,離愁,往往在別后當日的日暮而更濃重、稠密,卻只用掩柴扉來表達。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濃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友人奉命去安西,在渭城送別,前兩句點明時間、地點、環境、氣氛,寫景色調清新,明朗,這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不黯然銷魂,相反,倒是輕快而富于情調。三四句是極豐富內涵的一剎那。
11、李白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