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勸告不愛讀書人的詩句
《
》
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懷投助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一垂釣碧溪上,忽得乘舟夢日邊。
,多岐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司馬將
》
狂風吹古月,竊弄章華臺。北落明星動光彩,
南征
如云雷。手中電擊
,直斬長鯨海水開。
我見
壯心目,頗似龍驤下三蜀。揚兵習戰
旗,
江中
如銀屋。身居玉帳
魁,紫髯若戟冠崔嵬,
細柳開營揖天子,始知灞上為嬰孩。
橫吹阿亸回,
向月樓中吹落梅。將軍自起舞
,壯士呼聲動九垓。
功成獻凱見明主,
畫像麒麟臺。 李白名篇
三更燈火五燈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少年不知勤學早,
方悔讀書遲
1、
——孔子
2、
,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3、
——孔子
4、
——孔子
5、
也。
——孔子
6、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
7、
——孔子
8、
——杜甫
9、
,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12、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
13、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14、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15、
——《
》
1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17、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18、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
20、
——諸葛亮
21、
——
《三國志》
22、熟讀
,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
序》
23、
,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24、問渠那得清
,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2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26、
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
2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28、
——老子
29、
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賞,
相如析——陶淵明
31、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32、
,而知也無涯——莊子
33、
,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二、當我們不學習時用李紳的什么詩來勸我們
《憫農二首》 (一)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二)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賞析 第一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
第一、二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然在田里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 憫農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寫,就使得第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和告誡免于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成為有血有肉、意蘊深遠的格言。
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
在表現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對比,前后映襯的方法,不僅給人以鮮明強烈的印象,而且發人深省,將問題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考,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二首是一首揭露社會不平、同情農民疾苦的詩,著重寫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
憫農 第一、二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以“春種”“秋收”,概寫農民的勞動。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形象地寫出豐收的景象。
第三句“四海無閑田”,更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閑置著。 此句與前兩句的語意互相補充,進而展現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
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了吧?誰知結句卻是“農夫猶餓死”。這真是觸目驚心!一個“猶”字,發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勞動成果,陷農民于死地呢?“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
《憫農二首》不是通過對個別的人物、事件的描寫體現它的主題,而是把整個的農民生活、命運,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現實作為抒寫的對象。這對于兩首小詩來說,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詩篇卻沒有給人這種感覺,這是因為作者選擇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那個畸形社會的矛盾,說出了人們想要說的話。
所以,它親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詩人還用虛實結合、相互對比、前后映襯的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
因此它雖然是那么通俗明白,卻無單調淺薄之弊,能使人常讀常新。在聲韻方面詩人也很講究,他采用不拘平仄的古絕形式,這一方面便于自由地抒寫;另一方面也使詩具有一種和內容相稱的簡樸厚重的風格。
兩首詩都選用短促的仄聲韻,讀來給人一種急切悲憤而又郁結難伸的感覺,更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用什么詩句來勸不讀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