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和意思
你好!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因身在異鄉,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寫下的一首七言絕句。該詩以直抒思鄉之情起筆,而后筆峰一轉,將思緒拉向故鄉的親人,遙想親人按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想念詩人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詩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名句,打動了無數游子離人的思鄉之心。
原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獨自流落他鄉,長做異地之客,每逢佳節良辰,越發思念眷親。遙想今日重陽,兄弟又在登高,他們佩帶茱萸,發覺少我一人。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謝謝!
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的意思是什么
獨自在他鄉做他鄉的客人,每到歡慶佳節時,就更加思念家中的親人。
我在遙遠的異鄉想象著,今天兄弟們登高的時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個人。 拓展資料一、全文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賞析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
王維家居蒲州,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
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游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 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
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里面。“異鄉為異客”,不過說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
在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異鄉”“異客”,正是樸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
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
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
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
幾乎不經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后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后勁不足。
這首詩的后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采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蕩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三、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
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存詩400余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整首詩的意思是
白話釋義 獨自離家在外地為他鄉客人,每逢佳節來臨格外思念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擴展資料: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
王維家居蒲州,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
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游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 王維作品風格關鍵詞:繪影繪形,有寫意傳神、形神兼備之妙。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以清新淡遠,自然脫俗的風格,創造出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禪”的意境,在詩壇樹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幟。
王維有很多詩清冷幽邃,遠離塵世,無一點人間煙氣,充滿禪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學,含義而進入一種宗教的境界,這正是王維佛學修養的必然體現。王維的生活的時代,佛教繁興。
士大夫學佛之風很盛。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幾度隱居,使王維一心學佛,以求看空名利,擺脫煩惱。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四、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的意思
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民間很器重這個節日,在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等習俗,傳說能以此避災。憶:想念。
山東:指華山以東(今山西),王維的家鄉就在這一帶。 異鄉:他鄉,遠離家鄉。
佳節:美好的節日。 倍:加倍,更加。
遙知:遠遠的想到。 登高:指民間在重陽節登高避邪的習俗。
茱萸:又名越椒,一種香氣濃烈的植物,重陽節時有佩戴茱萸的習俗。 譯文:獨自在他鄉做他鄉的客人,每到歡慶佳節時,就更加思念家中的親人。
我在遙遠的異鄉想象著,今天兄弟們登高的時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個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株儒少一人。 擴展資料: 王維,字摩詰,原籍太原祁縣(今屬山西),父輩遷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濟)。
進士及第,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王維的詩明凈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
其名字取自維摩詰居士,心向佛門。雖為朝廷命官,卻常隱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居士生活。
王維又是杰出的畫家,通曉音樂,善以樂理、畫理、禪理融入詩歌創作之中。蘇軾稱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著名代表。
他生于公元701年,死于761年,唐朝詩人,外號“詩佛”。今存詩400余首。
王維精通佛學,佛教有一部 《維摩詰經》,是維摩詰向弟子們講學的書,王維很欽佩維摩詰,所以自己名為維,字摩詰。 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
音樂也很精通。受禪宗影響很大。
五、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全詩的意思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全詩的意思是: 獨自離家在外地為他鄉客人,每逢佳節來臨格外思念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全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創作背景: 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 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 賞析: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
茱萸,又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 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說,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 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好像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 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并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 須體貼。
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
。
六、誰可以告訴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內容是什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釋] 1.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 2.憶:想念. 3.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家鄉蒲州. 4.異鄉:他鄉、外鄉. 5.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9.茱萸(zhū yú ):一種香草.古時重陽節人們插戴茱萸,據說可以避邪. [簡析] 首句寫身在異鄉的詩人每到佳節倍加思念故鄉的兄弟親人.兩個“異”字迭用,更加強了詩人的孤獨之感,為詩的畫面增添了凄楚的色彩.第二句是全詩的詩眼和感情主線.這里的“ 每逢 ”二字,突破了“九月九日”這一特定時間的局限,使人體會到詩中之情醞釀日久,今年九月九日的爆發只不過是碰到了重陽佳節這一導火索罷了,一個“倍”字,既渲染了今日思親之情的強烈,又表明了平日思親之經常.“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由自己思親,想到親人節日必然也在想念自己,從而更加深了詩人珍視兄弟手足之情、思念家鄉親人的情思.“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受,既是詩人日常感受的升華,又是長期客居異鄉的游子節日感受的概括和總結,有相當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因此千古傳誦.。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9月9日憶山東兄弟詩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