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詩咋發展的
清初閩人,已有此制,名日“改詩”,即改律句絕句之七言詩而為兩句也,此種改詩,或有稱之為單羊角對百衲琴,雕玉雙鉤者,要皆不如詩鐘名稱之普遍。
詩鐘向有閩派、粵派之分,兩派之爭至今未息,閩派重空靈尚意義,粵派重典實尚對仗,平心而論,兩派各有所長,能化粵派之典實,而兼閩派之空靈,斯為上乘,憶粵人蔡乃煌為鐘壇宿將,且以敲鐘得官,然每閱及粵派鐘卷,即投之于簏中。故粵、閩兩派之分,亦非限于人地也。
近人林熊祥先生,對于詩鐘之意見主張寬大其門徑,使成為一種較絕句更為錘煉之詩,而儕于一般詩歌之列,善于此道者,多抱同感,若能別樹一幟,使此鐵鐘而成為原子鐘,不可謂非藝術界之一大改進也。詩鐘光緒年排版本。
二、有“改”字的詩詞
1.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盧照鄰,長安古意)
2.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劉希夷,帶悲白頭翁)
3.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賀知章,回鄉偶書)
4.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賀知章,回鄉偶書)
5.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王維,桃源行)
6.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杜甫,登樓)
7.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8.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雍陶,題情盡橋)
——————————————————————————————————————
不知道夠不夠。
三、唐代詩人改字的故事唐代有一個詩人作詩講究明白如話,童叟俱懂,這
白居易 唐代詩人白居易做詩,力求通俗易懂,明白曉暢.據說他每寫一詩,必對家中老嫗讀之,老太太能理解的就抄錄,不明白的就改寫.有一次,他寫了一首《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將其中幾句念給老仆人聽:百姓多寒無可救,一身獨暖亦何情!心中為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饑凍聲.安得大裘長萬丈?與君都蓋洛陽城!老人聽罷說,你說的我都明白,只是“安得大裘長萬丈”中的“安”字,我尋思著還是改一改好.白居易問老人其中有何道理,老人又說,你過去寫過這樣的句子: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父兄子弟始相保,從此得作良人身.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賜,欲說使君先下淚,仍恐兒孫忘使君.老人接下來說,道州刺史元結是位百姓忘不了的好官,給大伙蓋房子,教育官吏們不要欺壓百姓,道州不就有了萬丈長裘了嗎?白居易認為老仆人言之有理,就把“安”字改為“爭”字.意思是要做官的以“為百姓謀福利”的思想去“爭得大襲長萬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