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需寫一篇跟蘇軾詩句有關的作文,八百字
歷代對蘇東坡的精辟評價:黃庭堅:人謂東坡作此文,因難以見巧,故極工。
余則以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筆皆超逸絕塵耳。
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真神仙中人。蘇轍:其于人,見善稱之,如恐不及;見不善斥之,如恐不盡;見義勇于敢為,而不顧其害。
用此數困于世,然終不以為恨。晁無咎:蘇東坡詞,人謂多不諧音律。
然居士詞橫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趙昚:忠言讜論,立朝大節,一時廷臣無出其右。
黃錦祥:“東坡乃文星曠世,曜耀寰中。”劉辰翁: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王士禎:漢魏以來,二千余年間,以詩名其家者眾矣。顧所號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蘇子瞻三人而已。
王國維: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歷十子之流。
二、【仰望蘇軾的作文800字】
仰望蘇軾 我仰望著蘇軾,就像仰望著一顆光輝耀眼的星辰.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人,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年未及冠便博覽群書,經、史、子、集無所不窺,詩、詞、文、書、畫樣樣精通,文思敏捷,,能“屬文日數千言”,是中國幾千年文化史甚至是中國歷史中罕見的曠世通才和,其登峰造極的文學和藝術成就無與倫比,千百年來無人能夠超越,為后世所敬仰和膜拜.“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蘇軾二十一歲時便高中進士,深受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賞識,以才高明顯一時轟動文壇,然而,“古之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蘇軾因與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的變法措施政見不合而受排擠,后又因“烏臺詩案”入獄,之后又被貶黃州,特別是晚年連遭貶黜,歷經了人世的坎坷和世態的炎涼.然而,無論是被貶荒野還是遭遇流放,他都有著神仙般隨緣達觀,無往不適的和率真自然,曠達超脫的胸襟:“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在人世的坎坷道路中,他不畏“穿林打葉聲”,面對“卒然臨之”的寵辱和去留不驚不怒,他手執竹杖,腳穿茫鞋,“輕勝于馬”的吟嘯徐行,無論何時何地都有著獨特的生命意識和曠達樂觀的.在仕途失意時,蘇軾也曾嗜酒,但他的醉酒不似阮籍和劉伶般的“以酒為生”,也不像李白醉后那般的“借酒澆愁”,他以酒養性,以酒養情,以酒養趣,醉也醉得詩意盎然,醉也醉得詩情畫意,“俯而聽泉,仰而望山”,他醉的“曠然天真”,醉的憨厚可愛,醉的恰似一個老頑童.蘇軾深諳儒、佛、道之精髓,汲取各方之所長,融合儒、佛、道三家思想于一體:既懷儒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大志,又兼顧了佛家的寵辱皆忘,波瀾不驚的胸懷,更修道家的養身之術,正因如此,他的文藝觀便刻上了濃重而深刻的儒、道、佛色彩,再加上他文學和藝術天生的稟賦,無論是文學創作抑或是書法創作都達到了融匯貫通,,行云流水的境界.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遠.”又曰:“辭,達而已矣.”蘇軾的文章“文理自然,姿態橫生”,文章簡潔而不乏深度,短小而文采飛揚,“止于達意”而意境深遠,他曾說“辭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也”.他的文章不遵循形式的限制和所謂的藝術法則,波瀾起伏,自然流暢,隨心所欲,天馬行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既守法度,又出新意;既風格豪放,又寓以妙理.如他自己在《為答謝民師書》一文中所說:“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這是蘇軾對待文學的一種態度和主張,其實也是他對文章的一種自我評價.蘇軾在文學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詩歌直指盛唐,時與黃庭堅并稱“蘇黃”;是宋詞“”的開山鼻祖,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在散文上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相比,,當時的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都曾師受其門下,是為“蘇門四學士”.此外,蘇軾在書法方面也頗有造詣,他是兩宋第一位大書法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汲人之長處,盡取其精華,獨標風韻,自成一家,其書筋骨分明,豐腴跌宕,豪放灑脫,看其字如見其人,時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在繪畫方面,蘇軾也有著很高的造詣,蘇軾擅長畫竹,以墨竹開創了南畫派文人畫的先河,“”的典故就源于蘇軾.蘇軾不但是個曠古奇才,也是一個極重感情的好男人,堪稱男人中的極品和典范.蘇軾不像柳永,不像李煜,更不像杜牧,在他的文章里,我們看不到“十年一覺揚州夢,羸得青樓薄幸名”這樣輕浮的詩句,我們看到的只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的深情,昔日的那首《江城子》,那段和亡妻王弗動人心魂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不知俘獲了多少名媛淑女的芳心;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癡情女子誓此生非蘇郎不嫁.蘇軾是一顆極其璀璨耀眼的星辰,他攬人間萬千才情于一身,煥發著萬世的,創造了一個和藝術的神話,時至今日,當我捧著他的詩句,沉浸在其中時,我不得不以一種仰望的姿態和崇拜的眼神對他產生了無比的敬畏.讀著他的詩句,冥冥中,我彷佛越過了千年的距離,回到了那個朝代:在清幽的,在宏偉的蘇堤之上,我看到了那位蓋世奇才,他寬衣長袖,手執竹仗,林立在湖邊,于“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之時,“誦,歌窈窕之章”.。
三、急需寫一篇跟蘇軾詩句有關的作文,八百字
我眼中的蘇軾
蘇軾,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畫家、書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我最喜歡的詩人。在下筆之前,我思考了很久,因為我始終在告訴自己,我將要寫的是一個散文作家,新派畫家,偉大的書法家,優秀的詩人,悲天憫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政治堅定的士大夫。請不要懷疑我用錯了詞組,對于蘇軾的品格,這些還不足以描繪出它的全貌。
蘇軾生活在北宋中期,當時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國家積貧積弱,內憂外患。為了富國強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但是新法的實行抑制了一部分人的特權,損害了他們的利益,因此遭到強烈反對,朝野之中,一時分成兩派:一派是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黨,一派是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蘇軾既反對因循守舊,又不支持王安石進行變革,理所當然被新舊兩派視為異己,無論哪一派當權,處于政治狹縫中的蘇軾總是被打擊的對象,但是面臨種種困難的蘇軾并沒有退縮,他站了出來,還給宋神宗上了三封萬言書,指望皇帝下詔禁止不利于百姓的一些改革措施,然而他并沒有等到皇上的禁令,等到的卻是被貶的詔書。
雖然如此他并沒有頹廢,沮喪,蘇軾之所以成為蘇軾,正是因為他的堅持己見,他在任上盡職盡責,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直到他被調到江蘇太湖濱的湖州,他現在不僅僅是幫老百姓說話,他知道,要使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上面的政策一定要改變,所以他的矛頭指向了那些誤國的小人。正因如此他又得罪了當權者,被貶到了黃州。
當懷才不遇,報國無門時,有的人選擇自沉江底,有的人選擇歸隱山林,有的郁郁終生也不肯同流合污,這些做法固然叫人欽佩,但是我更欣賞蘇軾的人生態度,蘇軾的一生總是處在逆境之中,但是,他卻把這些當做蜘蛛網一樣拂去,全然不放在心上,在黃州物力維艱的條件下,他苦中作樂,自己耕地,造房,與農夫相契,蘇軾的樂觀已不是文人失意時的一種姿態,而成為一種品格,他不同于李白,在詩中放浪形骸,尋求解脫;他也不是杜甫,在困厄中痛心疾首,做苦行僧。他就是一個人,一個實實在在,可親可敬的人,把所有的浪漫詩意和宇宙人生的思索都建立在觸手可及的生活上,蘇軾的這種樂觀極大的影響了后來的文人。蘇東坡最快樂的時候,就是寫作的時候,有一次蘇東坡寫信給朋友說:“我一生之樂在執筆為文時,心中錯綜復雜的情絲,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于此者也。”蘇東坡的文字使當代的感受,亦復如此,歐陽修說每逢他收蘇東坡新寫的一篇文章,他就一整天都很快樂,正如世人所說我們對蘇東坡的印象是,他的一生事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他這種魔力或許就是使無數中國的讀書人對為他所傾倒,對他愛慕的理由。
與此同時,我覺得,蘇東坡為人處世也十分直爽,每當他遇到不愜意的事,便覺得“如蠅在食,吐之方快。”有一次,他因厭惡某詩人的詩,就直說那“正是東京學究飲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飽后所發者也。”他,就是這樣的守正不阿,這樣的放蕩不羈。在蘇東坡名氣之盛,達于幾點之時,他也受到了所以文人,朋友的敬重,在朝廷上又官居高位,他堅持己見,飽受其苦,但他也從不后悔,因此蘇東坡也更為人所佩服,在這方面,他所有的朋友輩都望塵莫及。
由此看來,你就不能不覺得蘇東坡是一個十分令人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高士了。他感受敏銳,思想透徹,寫作優美,作為勇敢,絕不為本身利益而動搖,也不因俗見而改變,他并不精于自謀,但卻富有民胞物與的精神,他對親人親切熱情,慷慨厚道,雖部積存一文錢,但自己卻覺得富比王侯;他雖生性倔強,但是富有捷才,不過也有時口不擇言,過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藝,好奇深思,雖深沉而不免于輕浮,處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動筆為文則自然典雅;為父兄,為答復,以儒學為準繩,而骨子里則是純然一純然道家,但憤世嫉俗,是非過于分明,以文采學術論,他遠超過其他文人學士之上,他自然無須心懷妒忌,自己既然偉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對人溫和友善,對自己亦無損害,他是純然一副純樸自然相,故無須尊貴虛飾,在為官羈絆時,他自稱如轅下之駒,處此亂世,他猶如政壇風云之中的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敵,是保民抗暴的勇士,雖然歷朝天子對他都懷有敬慕之心,但他仍屢遭貶降,曾受逮捕,忍辱茍活。
我放下了手中的筆,我知道,我笨拙的筆不可能寫出華美的文章來盡我贊揚和宣傳蘇軾的責任,我也無法用語言表達我心中的感謝,只有雙手合十,默默的向他逝去的靈魂表示我最大誠摯的敬意。當你失意彷徨的時候,當你憂愁煩悶的時候,請你走進蘇軾,靜靜聆聽這位先哲在坎坷動蕩的一生中留下的文學精品,你會不禁被他天下為懷,無私無畏,隨緣放曠,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所感染,你會發現原來生活是如此美好,而眼前的困難和挫折又是如此微不足道,只要跨過去了,前面依然是燦爛的陽光。
四、關于蘇軾詩詞的文章
摘得高考滿分作文,希望能幫到你
二、蘇東坡
是撿(應為“揀”)盡寒枝終不肯棲的寒鴉么?是舉杯邀明月的飲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場的癡漢么?
在那個“群星薈萃”的時代,人們對你的期望本是韜光養晦,游戲筆墨罷了,而你偏偏要獨上高樓,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習慣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場和文壇一齊潑來的污水。
而我只看見你青青的竹枝,腳上的芒鞋,被雨淋濕的脊背,你的笑容從容灑脫,你的眼中只有秋風綠水泛清波。
你堅守著自我,從而達到讓后世永遠仰望的高度。
挫折是人生的常態,遭遇挫折不應一味放大痛苦讓其充塞心靈,應學會調適心弦,坦然面對。晚年遭受貶謫的蘇軾面對人生的挫折,平和的吟出”一蓑煙雨任平生“,正視挫折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洗煉了東坡的豪放詞風。身受腐刑的司馬遷,生遭盡世人的白眼,死無顏面對已逝宗族,他的挫折足可放大內心痛苦郁郁而終,但平靜的心境與堅強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個為民寫史的華夏史官,《史記》永表后世。正在攻讀博士學位卻突然身受重疾折磨的史蒂芬 霍金,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常人難以想象的挫折,用平和的心境與理智為自己折了一只船,將自己擺渡到宇宙,與那”黑洞“”夸克“一同探索自然科學的奧秘。可見遭遇挫折時以一顆平和的心正視以減輕痛苦,不但不會使人生陰晦,而更能在踐志后迎來人生的柳暗花明,并為社會為歷史作出自己的貢獻。
成敗任西東,此恨無窮,為了豪情誰與同?一蓑煙雨平生任,踏雪飛鴻。
這首詞是我特意寫給貶謫之后的蘇軾的,東坡的一生極盡坎坷:愛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渦的掙扎,滿腹冤屈的難鳴。
對他充滿希望的家人,和他共歷劫難的友人,受他關愛的世人,無一不期望他能才顯四方,官運亨通,濟世為民。但是,東坡知道,命運不濟,仕途的黑暗之門永遠容不下這樣一個生性放達的蘇東坡。
于是,他將功名利祿換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掛疏桐之夜,唱“大江東去”,感“人生到處之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淡泊,他不為“蠅頭微利,蝸角虛名”觸動,只愿“滄海寄余生”。
認識自我的蘇東坡,從政治的窄門中從容地走出來,他雖與眾人所望有悖,卻讓我們看穿了一個豪放,淡泊,豁達,開明的蘇大學士——一代文豪。
認識自我就是東坡的明月,照耀他走進了東去的歷史長河。
五、蘇軾的詩詞,文章,給你有哪些啟示
蘇軾是經歷北宋中期到后期的文學大家,他上承以歐陽修為文壇盟主的北宋中期詩**新運動大潮,將詩,文,詞等諸種文學藝術樣式推向了北宋的最高峰,下開"蘇門四學士"(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加上李廌,陳師道,又稱為"蘇門六君子")等人才輩出的局面,成為歐陽修之后更為杰出的文壇領袖.文章對蘇軾生平,思想,創作道路以及蘇文,蘇詩,蘇詞作詳細介紹,并對蘇軾在宋代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和影響加以評價. 關鍵詞:蘇軾 蘇軾散文,辭賦,四六 蘇詩 蘇詞 蘇軾對文藝創作,傾注了畢生精力.他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反對"貴華而賤實", 強調作者要有充實的生活感受.他認為為文應"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要敢于革新獨創,"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書吳道子畫后》).蘇軾重視文藝創作技巧的探討,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進一步"了然于口與手"來解釋"辭達"(《答謝民師書》), 已經觸及了文藝創作的特殊規律.蘇軾的創作實踐體現了他的文藝觀.他是有多方面創作才能的大家,在詩,詞,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獨到的成就. 一,蘇軾的古文和辭賦,四六 (一),蘇軾的文道觀與蘇軾散文的藝術風格 蘇軾的文學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韓愈和歐陽修對古文的貢獻,認為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潮州韓文公廟碑》),認為歐陽修"論大道似韓愈","記事似司馬遷"(《六一居士集敘》),都是兼從文,道兩方面著眼的.但蘇軾的文道觀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獨特性.首先,蘇軾認為文章的藝術具有獨立的價值,如"精金美玉,市有定價",文章并不僅僅是載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現功能便是人類精神活動的一種高級形態.(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達之于口與手.《答虔倅俞括》)其次,蘇軾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規律,例如"日與水居"的人"有得于水之道"(《日喻》;此點與《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相同).所以蘇軾主張文章應象客觀世界一樣,文理自然,姿態橫生.他提倡藝術風格的多樣化和生動性,反對千篇一律的統一文風,認為那樣會造成文壇"彌望皆黃茅白葦"般的荒蕪. 蘇文的風格則隨著表現對象的不同而變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樣的自然暢達.韓愈的古文依靠雄辯和布局,蓄勢等手段來取得氣勢的雄放,而蘇文卻依靠揮灑如意,思緒泉涌的方式達到同樣的目的.蘇文氣勢雄放,語言卻平易自然,這正是宋文異于唐文的特征之一.蘇軾的作品具有廣泛的影響.他熱心獎掖后進,培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廣為流傳,對宋代文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蘇詩受到金代詩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詩人的推崇.蘇文長期沾溉后學,其小品隨筆更開明清小品文的先聲. 史論,政論— 蘇軾擅長寫議論文.談史議政的論文,包括奏議,進策,史論等,大都是同蘇軾政治生活有密切聯系的作品.他早年寫的史論有較濃的縱橫家習氣,有時故作驚人之論而不合義理,如《賈誼論》責備賈誼不知結交大臣以圖見信于朝廷.除有一部分大而無當帶有濃厚的制科氣外,確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頗具識見的優秀篇章.如《進策》,《思治論》,《留侯論》等,見解新穎,不落窠臼,雄辯滔滔,筆勢縱橫,善于騰挪變化,體現出《孟子》,《戰國策》等散文的影響.如《留侯論》謂圯上老人是秦時的隱君子,折辱張良是為了培育其堅韌之性;《平王論》批評周平王避寇遷都之失策,見解新穎深刻,富有啟發性.這些史論在寫作上善于隨機生發,翻空出奇,表現出高度的論說技巧,成為當時士子參加科場考試的范文,所以流傳極廣. 2小品文 史論,政論雖然表現出蘇軾非凡的才華,但雜說,書札,序跋等議論文,更能體現蘇軾的文學成就.所寫書札尺牘如《上梅直講書》,《與李公擇書》等,大都隨筆揮灑,不假雕飾,使人洞見肺腑.隨筆,雜感,瑣記,寫人記事,言簡而明,信筆揮灑,頗饒情致.如《記承天寺夜游》,《記游松風亭》,隨手拈來,即有意境和性情.此類文字,實開晚明小品文一派.另有《仇池筆記》,亦系后人輯錄而成.它們以藝術感染力來加強邏輯說服力,所以比史論和正論更加具備美文的性質.例如《日喻》中的兩段比喻: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造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日之與鐘,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沒矣.夫沒者,豈茍然哉,必將有得于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于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此文論證了對事物的認識不能依賴片面的見聞,必須經過實踐才能掌握事物規律和道理,說理十分透辟.但它的說理是借助生動的事例,或者說是通過形象來展現的,所以它給讀者的印象不但深刻,而且生動鮮明,既能使人得到知性的認識,又能帶來審美的愉悅. 3敘事記游之。
六、作文 邂逅蘇軾 500字以上
邂逅蘇軾
知道蘇軾是從“大江東去”開始的。曾幾何時,被他描繪的磅礴氣勢所震撼,被他豪放、大氣的風格深深吸引。
蘇子的一生命運多舛,起起落落。在那個黑暗的年代,朝廷昏庸無能,奸臣當權。而飽讀經史的蘇軾懷著“奮厲當有世志”的人生信念,憂國憂民,對國家政事堅持己見,絲毫不向黑暗勢力妥協。不盲從、不徇私、黑白分明,始終保持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在污濁的官場中,潔身自好。然而,骯臟的污流里豈能容下這一泓清泉?污流只會侵蝕這一泓清泉。于是,一肚皮不合時宜的蘇軾在政治的斗爭與權力的傾扎下,被注定了坎坷的一生。
難以想象,在經歷了險惡的宦海風波與坎坷的人生挫辱后,蘇子還能以寬廣的胸懷包容萬物,以樂觀積極的心發現生活的美麗。這需要怎樣的胸襟與氣度!
謫貶黃州時,以前的朋友都離他而去,孤獨的蘇軾過著形影相吊的生活。“缺月掛梧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詞中蘇子以孤鴻自喻,其凄涼境況,不可言說。至今讀起這首《卜算子》依然能感受到蘇子心中那莫可名狀的孤苦寂寞。政治的失意,老友的置之不理,無邊的孤獨感向他襲來,莫非真應了那句“自古圣賢多寂寞”。蘇子心中的苦是可想而知的。
蘇軾坎坷的仕途生涯中,幾次大起大落,最遠的貶到了嶺南,食芋飲水,與黎族人民一起過著艱苦的生活。
偉人的偉大之處在于在如何困難的境遇下,都依然保持自身的高貴人格,以堅定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感到人生無奈的蘇軾研讀老莊哲學,佛禪玄理來尋求心靈的超脫。“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蘇子的詞看似簡單易理解,其背后卻蘊涵著深刻的哲理,給人無窮的思索與啟迪。在蘇子眼里,世事不過過眼煙云,任得一世清凈。
最欣賞的是他那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不過是一次偶然林中遇雨,常人若遇到,會認為倒霉,淋了一場雨,成了落湯雞。蘇子卻腳踏芒鞋,吟嘯且徐行,以樂觀的心面對這風風雨雨,抑或是人生中的風風雨雨。誰又能如蘇子這般瀟灑的淋呢?一蓑煙雨任平生,這其中帶著幾分自嘲任性,又有幾分豁達灑脫。任他風吹雨打吧,“誰怕?”風風雨雨總有停的時候。一邊是料峭的春風,一邊卻是山頭斜照迎面。這其中包含著樸素的兩面觀哲理。最經典的是最后一句,當風雨逝去,回首一路走來的坎坷道路時,蘇子不喜不悲,而是以曠達的心胸淡看風云,這般豁達與灑脫令人敬仰。
蘇軾的詞以豪放著稱,但也不乏婉約杰作。蘇子的詞風是多元的。最打動人心的是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這首詞宛如心靈深處的話語,用心來書寫的不帶任何嬌柔造作的修飾,自然流暢,如行云流水,情之至深,催人淚下。“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真正的知己是無須太多言語的,因為心有靈犀,因為你在我心,簡簡單單幾句,哪怕只是一個不經意的眼神就足以表達一切,正所謂愛在無語時。想想如今的快餐時代,又有多少人有這般真摯的感情呢?
蘇子是才華橫溢的詩人,更是深刻的哲人。詩人的氣質讓他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生活的別樣美麗,哲人的思想讓他包容萬物,在辛酸坎坷的悲劇人生中超度自己。有人說,沒有人真正讀懂他的內心,他卻洞察了人世間最深的奧妙。而如今,我也只是虔誠地拜讀蘇子的遺墨,用愚鈍的心去感受蘇子深邃的哲思,在字里行間被他的精神照亮。他的精神如此高尚,而我只能在人間仰望。
七、蘇軾的文章與詩詞有哪些
1. 文章:《范增論》《賈誼論》《東欄梨花》
2. 詩詞
《赤壁賦》 《后赤壁賦》 《石鐘山記》 《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 《春宵》 《海棠》 《和子由澠池懷舊》 《和子由踏青》 《花影》 《惠崇春江晚景》 (此詩為作者蘇軾觀看惠崇所畫《春江晚景》而作) 《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三月二十九日》 《上元侍宴》 《石蒼舒醉墨堂》 《書李世南所畫秋景》 《題金山寺》 《題西林壁》 《望海樓晚景》 《雪后北臺書壁》 《飲湖上初晴后雨》 《有美堂暴雨》 《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 《贈劉景文》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女王城東禪莊院》 《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蝶戀花(記得畫屏初會遇)》 《蝶戀花(密州上元)》 《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洞仙歌(冰肌玉骨)》 《洞仙歌(江南臘盡)》 《賀新郎(乳燕飛華屋)》 《浣溪沙(覆塊青青麥未蘇)》 《浣溪沙(畫隼橫江喜再游)》 《浣溪沙(山色橫侵蘸暈霞)》
蘇軾:
1.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2.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八、蘇軾的詩句
望湖樓醉書
蘇軾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注釋]
1.望湖樓:在杭州西湖邊。
2.翻墨:像墨汁一樣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蓋,掩蓋。
3.跳珠:形容雨點像珍珠一樣在船中跳動。
4.卷地風:風從地面卷起。
[詩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烏云,想潑翻了的黑墨水一樣地散開來,還沒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點像珠子一樣,胡亂地往船上直濺直跳。
3) 忽然刮來一陣大風,把滿天烏云吹的無影無蹤。
4) 望湖樓下的水顏色和藍天顏色一樣。
[解說]
這首詩描寫了夏日西湖上一場來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寫黑云翻滾,第二句寫大雨傾盆,后兩句寫雨過天晴。大自然變化多么迅速,詩人用筆又多么神奇。
九、蘇軾詩詞優秀作文片段200字
蘇軾是一個豁達的人,喜歡游山玩水.蘇軾每到一個貶戍的地方,就放開胸懷,盡情走進深山,走下河灘,尋找一種解脫.與其說游山玩水不如說是為了一種解脫.在山水間,不僅僅看見的是美麗和寂然,而是尋找心中的寄托和獨自的思.不斷的思考人生的問題,著使得他能夠忘記或暫存痛苦,尋求解脫.其中從孤傲到成熟就是在山水中得到實現.
接受佛教思想.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自從出生到圓寂到成佛總是帶有神秘的色彩.當然佛教的理念力量也一直影響著世人.佛教叫人向善,追求直著.不去介紹佛家思想了.蘇軾在流放的路上尋訪高僧,接受了佛家思想,逐漸佛理化了自己哀愁和痛楚.就是說佛家思想再人生最絕望的時候是最有效果,當然大文豪也是如此.蘇軾也叫蘇居士,所謂居士不是指文人而是指接受佛家思想的俗家弟子.蘇軾作居士近半生,許多的詩詞都是有豐富的哲理.正是這種接受的佛家思想他才尋找到了自己的解脫,作到所謂的樂觀,豁達.
喜交朋友,不論出身,而且赤子之心.流放到哪里就會朋友遍地,從農民到文人到俠客官員.還有許多的朋友長途跋涉到海南尋找他.可見其赤子之心.交朋友在乎信任,他信任朋友不猜疑,深的朋友信任愛戴.因此再危難的時候總有許多人幫助他,他也能夠快樂的度過艱苦的生活.
以上是蘇軾的豁達之道.從某個角度分析,文人是矛盾的,蘇軾也是.接受了佛家思想的人,對待名利淡泊但是心中會存有絲絲消極.這與佛家思想的趨向不無關系.所以表面淡然豁達,內心虔誠淡泊,消極.似乎矛盾但是實質上是相通相容的.接受佛家思想的人必然有佛性的趨勢或遵循佛家的理念,所以必然產生淡泊名利,但是也就產生了消極的概念.總之蘇軾的豁達是矛盾的綜合體,豁達是外顯出來的,消極淡泊在心中.
一、蘇軾詩句
七絕·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歌管樓亭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云,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七絕·上元侍宴淡月疏星繞建章,仙風吹下御爐香。侍臣鵠立通明殿,一朵紅云捧玉皇。
七絕·花影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歸不開。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五絕·守歲詩兒童強不食,相守應歡嘩。晨雞旦勿鳴,更鼓畏添過。
七律·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七律·儋耳霹靂收威暮雨開,獨憑欄檻倚崔嵬。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
野老已歌豐歲語,除書欲放逐臣回。殘年飽飯東坡老,一壑能專萬事灰。
七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七絕·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簍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七絕·中秋月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七絕·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七絕·贈劉景文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詞·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詞·采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樓中,尊酒相逢,樂事回頭一笑空。
停杯且聽琵琶語。細捻輕擾,醉臉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紅。
澄邁驛通潮閣二首余生欲老南海村,帝遣巫陽召我魂[1]。杳杳天低鵲沒處,青山一發是中原。
詞·定風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
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詞·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詞·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
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倚枕釵橫鬢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繩低轉。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詞·洞仙歌江南臘盡,早梅花開后, 分付新春與垂柳。 細腰肢自有入格風流,仍更是、骨體清英雅秀。
永豐坊那畔,盡日無人,誰見金絲弄晴畫? 斷腸是飛絮時,綠葉成陰,無個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東風逐君來,便吹散眉間一點春皺。
詞·賀新郎乳燕飛華屋。 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
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 漸困倚、孤眠清熟。
簾外誰來推繡戶?枉教人夢斷瑤臺曲。 又卻是,風敲竹。
石榴半吐紅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
秾艷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風驚綠。
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 共粉淚,兩簌簌。
詞·浣溪沙麻葉層層苘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買麨軟饑腸。問言豆葉幾時黃。
詞·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詞·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汲江煎茶活水還須活火煮,自臨釣石取深清[1]: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2],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3],坐聽荒城長短更。
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詞·江城子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
攜手佳人,和淚折殘紅。為問東風余如許?春縱在,與誰同?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歸鴻,去吳中。回首彭城,清泗與淮通。
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詞·江城子之三鳳凰山下雨出晴。
水風清,晚霞明。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
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忽聞江上弄哀箏。
苦含情,遣誰聽?煙斂云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詞·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帳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彀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詞·滿江紅清潁東流,愁目斷、孤帆明滅。宦游處、青山白浪,萬重千疊。
孤負當年林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