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黃道婆有關資料、民歌、詩詞
[編輯本段]【生平】 黃道婆(1245—1330年)元代棉紡織家。
又名黃婆,黃母。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市華涇鎮)人。
出身貧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壓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島),以道觀為家,勞動、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學會運用制棉工具和織崖州被的方法。元代元貞年間(1295—1296)重返故鄉,在松江府以東的烏泥涇鎮,教人制棉,傳授和推廣“捍(攪車,即軋棉機)、彈(彈棉弓)、紡(紡車)、織(織機)之具和“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織造技術。
她所織的被褥巾帶,其上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粲然若寫”。由于烏泥涇和松江一帶人民迅速掌握了先進的織造技術,一時“烏泥涇被不脛而走,廣傳于大江南北”。
當時的太倉、上海等縣都加以仿效。棉紡織品五光十色,呈現了空前盛況。
黃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為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稱。
1330年卒。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順帝至元二年(1336),為她立祠,歲時享祀。
后因戰亂,祠被毀。至正二十二年(1362)鄉人張守中重建并請王逢作詩紀念。
明熹宗天啟六年(1626)張之象塑其像于寧國寺。清嘉慶年間,上海城內渡鶴樓西北小巷,立有小廟。
黃道婆墓在上海縣華涇鎮北面的東灣村,于1957年重新修建并立有石碑。上海的南市區曾有先棉祠,建黃道婆禪院。
上海豫院內,有清咸豐時作為布業公所的跋織亭,供奉黃道婆為始祖。在黃道婆的故鄉烏泥涇,至今還傳頌著:“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的歌謠。
黃道婆【簡介】黃道婆 又稱黃婆,生于南宋末年淳佑年間,約1245年,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徐匯區東灣村)人。黃道婆出身于貧苦農民家庭,在生活的重壓下,十二三歲就被賣給人家當童養媳。
白天她下地干活,晚上她紡織布到深夜,還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沉重的苦難摧殘著她,也磨煉了她,有一次,黃道婆被公黃母祠婆、丈夫一頓毒打后,又被關在柴房不準吃飯,也不準睡覺。
她再也忍受不住這種非人的折磨,決心逃出去另尋生路。半夜,她在房頂上掏洞逃了出來,躲在一條停泊在黃浦江邊的海船上。
后來就隨船到了海南島的崖州,即現在的海南崖縣。在封建社會,一個從未出過遠門的年輕婦女只身流落異鄉,人生地疏,無依無靠,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
但是淳樸熱情的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黃道婆的不幸遭遇,接受了她,讓她有了安身之所,并且在共同的勞動生活中,還把他們的紡織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她。當時黎族人民生產的黎單、黎飾、鞍塔聞名內外,棉紡織技術比較先進,黃道婆聰明勤奮,虛心向黎族同胞學習紡織技術,并且融合黎漢兩族人民的紡織技術的長處,逐浙成為一個出色的紡織能手,在當地大受歡迎,和黎族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在黎族地區生活了將近三十年。但是,黃道婆始終懷念自己的故鄉。
在元朝元貞年間,約1295年,她從崖州返回故鄉,回到了烏泥涇。黃道婆重返故鄉時,植棉業已經在長江流域大大普及,但紡織技術仍然很落后。
她回來后,就致力于改革家鄉落后的棉紡織生產工具,她根據自己幾十年豐富的紡織經驗,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織造技術傳授給故鄉人民。一邊教家鄉婦女學會黎族的棉紡織技術,一邊又著手改革出一套趕、彈、紡、織的工具:去籽攪車,彈棉椎弓,三錠腳踏紡紗車……。
雖然她回鄉幾年后就離開了人世,但她的辛勤勞動對推動當地棉紡織業的迅速發展。在紡紗工藝上黃道婆更創造了新式紡車。
當時淞江一帶用報答都是舊式單錠手搖紡車,功效很低,要三四個人紡紗才能供上一架織布機的需要。黃道婆就跟木工師博一起,經過反復試驗,把用于紡麻的腳踏紡車改成三錠棉紡車,使紡紗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兩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
因此這種新式紡車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在淞江一帶很快地推廣開來。黃道婆除了在改革棉紡工具方面做出重要貢獻以外,她還把從黎族人民那里學來的織造技術,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成一套比較先進的“錯紗、配色、綜線、絜花”等織造技術、熱心向人們傳授。
因此,當時烏泥涇出產的被、褥、帶、帨等棉織物,上有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等各種美麗的圖案,鮮艷如畫。一時"烏泥涇被"不脛而走,附近上海、太倉等地競相仿效。
這些紡織品遠銷各地,很受歡迎,很快淞江一帶就成為全國的棉織業中心,歷幾百年久而不衰。16世紀初,當地農民織出的布,一天就有上萬匹。
18世紀乃至19世紀,淞江布更遠銷歐美,獲得了很高聲譽。當時稱淞江布匹“衣被天下”,這偉大的成就其中當然凝聚了黃道婆的大量心血。
[編輯本段]【評價】 封建正史對科學技術有著一種無知的輕蔑,再加上對下層勞動人民的頑固偏見,所以對黃道婆這樣一位偉大的紡織革新家及其杰出貢獻,正史沒有只言片語的記載,這是我國歷史學的普遍性的遺憾。但人民是公正的,“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二只筒子,兩匹布。”
這是上海一帶勞動人民世代相傳的一首歌謠。這首歌謠歌頌的就是表達了人們對黃道婆為我國棉紡織技術作出卓越貢獻的感激。
黃道婆對棉紡織技術的巨大貢獻,贏得了當地勞動人民深情的熱愛。
二、黃道婆有關資料、民歌、詩詞
黃道婆 又稱黃婆,生于南宋末年淳佑年間,約1245年,松江府烏泥涇鎮(今閔行徐匯區東灣村)人。
黃道婆出身于貧苦農民家庭,在生活的重壓下,十二三歲就被賣給人家當童養媳。白天她下地干活,晚上她紡織布到深夜,還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
沉重的苦難摧殘著她,也磨煉了她,有一次,黃道婆被公婆、丈夫一頓毒打后,又被關在柴房不準吃飯,也不準睡覺。她再也忍受不住這種非人的折磨,決心逃出去另尋生路。
半夜,她在房頂上掏洞逃了出來,躲在一條停泊在黃浦江邊的海船上。后來就隨船到了海南島的崖州,即現在的海南崖縣。
在封建社會,一個從未出過遠門的年輕婦女只身流落異鄉,人生地疏,無依無靠,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但是淳樸熱情的黎族。
三、《黃道婆》文言解詞拜托各位大神
譯文:福建廣東地區大多種植木綿,紡織成布,叫做“吉貝”.松江府(今上海)向東大約五十里地,叫做烏泥涇.這里的土地貧瘠,百姓種田不夠吃飯,因此學習種植木棉,借以謀生,所以到福建廣東地區尋求書種.起初沒有踏車、椎弓等設備,全部用手剝掉棉籽,用線作弦,用竹子做弓,放在兩手間,用手指彈撥成皮棉,費的力氣很大.元朝初期(一般說南宋末年),有一個老婦人叫做黃道婆,從崖州(今海南)來到松江府,教給人們制作方便彈棉、紡織的工具;至于紡織不同的棉紗、配置顏色,布置紗線組成圖案,都有辦法.所以織成的被褥、衣帶、手絹,上面的折枝、團鳳、棋局、字樣,清清楚楚就像寫上的一樣.人們被她教會以后,爭相操作;轉賣到別的地方,家里就殷實富裕了.沒多久,黃道婆去世了,人們沒有不感恩哭泣的,共同安葬了她;又給她立祠,逢年過節就祭祀她,過了三十年,祠堂毀掉了,當地人趙愚軒重新給她立祠.現在祠堂又壞掉了,沒有人在給她創建了.黃道婆的名字,漸漸消失不被人聽說了.。
四、關于女紅的詩詞
女紅——屬于中國民間藝術的一環。
在過去多半是指女子的針線活方面的工作,像是紡織、編織、縫紉、刺繡、拼布、貼布繡、剪花、漿染等等,舉凡婦女以手工制作出的傳統技藝,就稱為“女紅”。中國女紅藝術的特點是講究天時、地利、材美與巧手的一項藝術,而這項女紅技巧從過去到現在都是由母女、婆媳世代傳襲而來,因此又可稱為"母親的藝術"。
大體上分紡織、漿染、縫紉、刺繡、鞋帽、編結、剪花、面花、玩具等九類。 女紅,舊時指女子所做的紡織、縫紉、刺繡等工作和這些工作的成品。
“女紅”最初寫作“女工”,后來隨時代發展,人們更習慣用“女工”一詞指代從事紡織、縫紉、刺繡等工作的女性工作者,它的本義反而被置于從屬地位,為避免混淆,人們用“紅”為“工”的異體,“女工”的本義被轉移到“女紅”一詞上,而它本身則轉型成功,借另一意義獲得重生。《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的:舊時指女子所做的紡織,縫紉,刺繡等工作和這些工作的成品。
《辭海》的解釋要全面的多:女工,(1)亦作“女功”,“女紅”。舊指婦女所作的紡織,刺繡,縫紉等事。
(2)舊指做女紅的婦女。今泛指女工人。
女功,同“女工(1)”。文獻記載 《淮南子·齊俗訓》:“錦繡篡組,害女工者也。”
《禮記·郊特牲》:“黼黻文繡之美,疏布之尚,反女功之始也。” 《史記·貨殖列傳》:“太公勸其女功,極伎巧,通魚鹽。”
《漢書·哀帝紀》:“齊三服官,諸官織綺繡,難成,害女紅之物,皆止,無作輸。” 顏師古注引如淳曰:“紅亦工也。”
吳質《在元城與魏太子箋》:“女工吟詠于機杼。” 《桃花扇·棲真》:“庸線懶針,幾曾作女紅。”
歷史 從養蠶栽棉到紡紗織布,從穿針引線到縫衣置服,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在五千年的中華民族文明史中,紡織和服飾是兩朵艷麗奪目的奇葩,所以,與之密切相關的女紅活計,它的歷史應該是很悠久了。
據考古發現,一萬八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山頂洞人已經使用骨針縫綴獸皮;距今七千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河姆渡人不但會使用骨針,而且會使用捻線和紡輪;而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則出現了麻線和綢片,絲線和絲帶等原始的紡織品,這些都形成了女紅及其用品的雛形。我國三千多年的農業社會,不僅樹立了以農為本的思想,同時也形成了男耕女織的傳統,女子從小學習描花刺繡,紡紗織布,裁衣縫紉等女紅活計,在江南一帶尤為重視。
特別是到了明清時期,社會對于女性的要求,夫家對于擇妻的標準,都以“德,言,容,工”等四個方面來衡量之,其中的“工”即為女紅活計。再加上當時手工業高度發展,女紅在這個時期才從普遍的意義上真正廣泛的流行起來。
作為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女紅活計,在古代的藝術作品中亦有所反映,最膾炙人口的詩賦,莫過于唐朝詩人孟郊的《游子吟》了:“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這首千百年來被人們用來勉勵自己知恩圖報的絕妙好詩,同時也描述了慈母為兒子縫衣納衫做女紅的畫面。
同是唐代的另一位詩人秦韜玉,一首《貧女》詩,把一位擅長針黹的女紅巧手貧家女的閨怨刻畫的淋漓盡致,同時還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感:“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在繪畫作品中反映女紅圖景的,最早的可追溯到唐代畫家張萱的《搗練圖》;再有河北井陘縣出土的金代墓室中的粉繪《搗練圖》。
它們分別再現了宮廷和民間的女紅場景。清代畫家任薰所繪的繡花仕女扇面,則展示了一位古代千金小姐以繡房女紅為消遣,養性的奢華生活。
另外,有關女紅的神話傳說,名人逸事亦不少。戰國時期荀子的《蠶賦》和晉代干寶《搜神記》中都有蠶神馬頭娘的神話;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有關于織女的傳說;孟母用停機斷織比喻廢學來教育孟子的故事,被漢代的劉向編進了《列女傳》中;元末明初陶宗儀所著《南村輟耕錄》中記載了元代女紡織家黃道婆的事跡。
當然,自古以來的女紅高手亦是層出不窮。據說三國時期的吳王趙夫人就有“三絕”絕活:可在指間以彩絲織成龍鳳之錦是為“機絕”;能用針線在方帛之上繡出“五岳列國”地圖是為“針絕”;又以膠續絲發作羅絲輕幔是為“絲絕”。
相傳唐代永貞元年有一奇女子盧眉娘,年僅十四就能在一尺絹上繡七卷《法華經》,字僅粟粒之大,且點劃分明,然品題章句,竟無遺漏。到明代,上海的顧繡出類拔萃,名揚四海,其中的刺繡高手代表人物為韓希孟。
清末民初也有一位較出名的女紅刺繡專家沈壽,曾入宮廷傳授繡藝,辦過繡校和女紅傳習所,為了更好的研究刺繡,甚至還東渡日本考察。另有《雪宦繡譜》女紅專著出版問世,影響深遠。
在服飾方面,登峰造極的服裝恐怕莫過于皇宮貴族的龍袍官服,鳳冠霞帔了。然而,令人感到遺憾的是,隨著時光的流逝,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機械化替代了手工活,女紅也因此受到很大沖擊,原本小姐丫頭,姑娘太太做女紅活計必備的那些女紅用具如:剪刀熨斗針線盒,頂針量具繞。
五、關于銅雀臺的詩詞
【銅雀臺】陳·張正見 一曰《銅雀妓》。
《?都故事》曰:“魏武帝遺命諸子曰:‘吾死之后,葬於?中西崗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珠寶。馀香可分諸夫人,不命祭吾。
妾與伎人,皆著銅雀臺,臺上施六尺床,下?帳,朝晡上酒脯粻Я之屬。每月朝十五,輒向帳前作伎。
汝等時登臺,望吾西陵墓田’。故陸機《吊魏武帝文》曰:‘揮清弦而獨奏,薦脯Я而誰嘗?悼?帳之冥漠,怨西陵之茫茫。
登雀臺而群悲,佇美目其何望’。”按銅雀臺在?城,建安十五年筑。
其臺最高,上有屋一百二十間,連接榱棟,侵徹云漢。鑄大銅雀置于樓顛,舒翼奮尾,勢若飛動,因名為銅雀臺。
《樂府解題》曰:“后人悲其意,而為之詠也。” 凄涼銅雀晚,搖落墓田通。
云慘當歌日,松吟欲舞風。人疏瑤席冷,曲罷?帷空。
可惜年將淚,俱盡望陵中。 【同前】荀仲舉 高臺秋色晚,直望巳凄然。
況復歸風便,松聲入斷弦。淚逐梁塵下,心隨團扇捐。
誰堪三五夜,空對月光圓。 【同前】唐·王無競 北登銅雀上,西望青松郭。
?帳空蒼蒼,陵田紛漠漠。平生事已變,歌吹宛猶昨。
長袖拂玉塵,遺情結羅幕。妾怨在朝露,君恩豈中薄。
高臺奏曲終,曲終淚橫落。 【同前】鄭?? 日斜漳浦望,風起?臺寒。
玉座平生晚,金樽妓吹闌。舞馀依帳泣,歌罷向陵看。
蕭索松風暮,愁煙入井欄。 【同前】劉長卿 嬌愛更何日,高臺空數層。
含啼映雙袖,不忍看西陵。漳河東流無復來,百花輦路為蒼苔。
青樓月夜長寂寞,碧云日暮空徘徊。君不見?中萬事非昔時,古人何在今人悲。
春風不逐君王去,草色年年舊宮路。宮中歌舞已浮云,空指行人往來處。
【同前】賈至 日暮銅雀靜,西陵鳥雀歸。撫弦心斷絕,聽管淚霏霏。
靈機臨朝奠,空床卷夜衣。蒼蒼川上月,應照妾魂飛。
【同前】羅隱 強歌強舞竟難勝,花落花開淚滿纟曾。祗合當年伴君死,免教憔悴望西陵。
【同前】薛能 魏帝當時銅雀臺,黃花深映棘叢開。人生富貴須回首,此地豈無歌舞來。
【同前】張氏琰 君王冥寞不可見,銅雀歌舞空徘徊。西陵嘖嘖悲宿鳥,空殿沈沈閉青苔。
青苔無人跡,紅粉空相哀。 【同前】梁氏瓊 歌扇向陵開,齊行奠玉杯。
舞時飛燕列,夢里片云來。月色空馀恨,松聲暮更哀。
誰憐未死妾,掩袂下銅臺。 【銅雀妓】齊·謝?I ?帷飄井?鄭拙迫羝繳S粲粑髁曄鰨?鷗璐瞪7冀筧糾峒#烤昕嶄辭欏S褡碳拍瞿隨?砬帷? 【同前】梁·何遜 秋風木葉落,蕭瑟管弦清。
望陵歌對酒,向帳舞空城。寂寂檐宇曠,飄飄帷幔輕。
曲終相顧起,日暮松柏聲。 【同前】劉孝綽 雀臺三五日,歌吹似佳期。
定對西陵晚,松風飄素帷。危弦斷更接,心傷於此時。
何言留客袂,翻掩望陵悲。 【同前】江淹 武王去金閣,英威長寂寞,雄劍頓無光,雜佩亦銷爍。
秋至明月圓,風傷白露落。清夜何湛湛,孤燭映蘭幕。
撫影愴無從,惟懷憂不薄。瑤色行應罷,紅芳幾為樂。
徒登歌舞臺,終成螻蟻郭。 【同前二首】唐·王勃 妾本深宮妓,曾城閉九重。
君王歡愛盡,歌舞為誰容。錦衾不復襞,羅衣誰再縫。
高臺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金鳳鄰銅雀,漳河望?城。
君王無處所,臺榭若平生。舞筵紛可就,歌梁儼未頃。
西陵松??冷,誰見綺羅情。 【同前】沈?縉? 昔年分鼎地,今日望陵臺。
一旦雄圖盡,千秋遺令開。綺羅君不見,歌舞妾空來。
思共漳河水,東流無重回。 【同前】喬知之 金閣惜分香,鉛華不重妝。
空馀歌舞地,猶是為君王。哀弦調已絕,艷曲不須長。
共看西陵暮,秋煙生白楊。 【同前】高適 日暮銅雀迥,幽聲玉座清。
蕭森松柏望,委郁綺羅情。君恩不再重,妾舞為誰輕。
【同前】歐陽詹 蕭條登古臺,回首黃金屋。落葉不歸林,高陵永為谷。
妝容徒自麗,舞態閱誰目。 惆悵?帷前,歌聲苦於哭。
【同前】袁暉 君愛本相饒,從來事舞腰。那堪攀玉座,腸斷望陵朝。
怨著情無主,哀凝曲不調。況臨松日暮,悲吹坐蕭蕭。
【同前】劉商 魏主矜蛾眉,美人美於玉。高臺無晝夜,歌舞竟未足。
盛色如轉圜,夕陽落深谷。仍今身歿后,尚足平生欲。
紅粉橫淚痕,調弦空向屋。舉頭君不在,唯見西陵木。
玉輦豈再來,嬌鬟為誰綠?那堪秋風里,更舞陽春曲!曲終情不勝,闌干向西哭。臺邊生野草,來去胸羅縠。
況復陵寢間,雙雙見麋鹿。 【同前】李賀 佳人一壺酒,秋容滿千里。
石馬臥新煙,憂來何所似。歌聲且潛弄,陵樹風自起。
長裙壓高臺,淚眼看花機。 【同前】吳燭 秋色西陵滿綠蕪,繁弦急管強歡娛。
長舒羅袖不成舞,?s向風前承淚珠。 【同前】朱光弼 魏王銅雀妓,日暮管弦清。
一見西陵樹,悲心舞不成。 【同前】朱放 恨唱歌聲咽,愁翻舞袖遲。
西陵日欲暮,是妾斷腸時。 【同前】僧皎然 強開樽酒向陵看,憶得君王舊日歡。
不覺馀歌悲自斷,非關艷曲轉聲難。 【雀臺怨】唐·馬戴 魏宮歌舞地,蝶戲鳥還鳴。
玉座人難到,銅臺雨滴平。西陵樹不見,漳浦草空生。
萬恨盡埋此,徒懸千載名。 【同前】程氏長文 君王去后行人絕,簫竽不響歌喉咽。
雄劍無威光彩沈,寶瑟零落金星滅。玉階寂寂墜秋露,月照當時歌舞處。
當時歌舞人不回,化為今日西陵灰。 【置酒高堂上】宋·孔欣 置酒宴友生,高會臨疏?小7假蘗屑央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