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搜關于蟬意象的詩句,包括蟬在詩句中的含義
一、對人生如夢的感慨,滲透作者憐惜生命的主觀感受。
元稹《送盧戡詩》中的詩句,“紅樹蟬聲滿夕陽,白頭相送倍相傷” ,“紅樹”、“蟬”、“夕陽”、“白頭”這一意象群自然而然地融合為一體。與夕陽、紅樹相伴的蟬恰恰是白頭之人的真實寫照,加上離別之悲,是一種下降凝縮的力的運動,其中蟬這一意象,突出了詩人的主體感受,即天地悠長,人生如白馬過隙,倏忽即逝的悲劇色彩,詞微旨遠,妙不可言。
陳子昂的《感遇詩三十六首 其十二》“玄蟬號白露,茲歲已蹉跎。群物從大化,孤英將奈何。” 該詩表面寫蟬在白露到來時,必死無疑,無可奈何的傷悲之情,實質上是以蟬喻指自我生年不滿百的悲劇情懷,凄冷的人生風雨,字里行間無疑滲透著作者憐惜生命的主觀感受。
二、對自然現實的無奈,抒發作者悲涼哀婉的羈旅情懷
秋天給人的審美感受是一種悲涼的情調,蟬極易渲染出這種蒼涼的氛圍,將孤冷意象融入別離遠游之中。
如許棠的《蟬》“報秋涼漸至,斯夜思偏清。默守疑相答,微搖似欲行。”詩中的“默守”、“欲行”,不但寫蟬,而且寫人,詩人將離愁別恨寄寓蟬身,而蟬的孤單悲涼卻是詩人的化身,而作者把這種羈旅之悲寄托在蟬身上,體現出人作為普通生命體,面對廣漠浩瀚的宇宙,在生離死別時,在宦海失意中,所表現出的那種孤獨無助與無可奈何。
宋代名儒朱熹的《宿寺聞蟬作》中道:“樹葉經夏暗,蟬聲今夕聞。已驚為客意,更值夕陽薰。” 客人聽到蟬鳴為何會驚呢?不難看出,夕陽中的蟬,凄惻哀惋。秋陽西墜,白晝已去,蟬只好在凄寒的夜晚哀鳴,怎不令人感到悲愴。朱熹把羈旅之悲全部寄托在蟬身上,和許棠的《蟬》一樣,體現出了人作為普通生命體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與無奈。同時還具備了哲理思辯:“蟬”、“客”在這一“驚”之中已經合二為一,同在落木蕭蕭、夕陽西下的寒秋發嘆。在讀者的藝術想象里,“蟬”“客”完全可以換位,確實達到了物我感應,主體和意象融為一體的藝術境界。
這蟬鳴還曾使有志無成、空懷一腔報國熱情卻無處施展的唐代詩人雍裕之潸然淚下:“一聲清溽暑,幾處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聞獨泫然”(《早蟬》)。蟬本無知,蟬鳴也本不關愁苦,然而許多詩人卻聞蟬而愁,這只不過是因為詩人自己心中有愁。正如王國維《人間詞話》里所說的一樣:“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三、高潔飄逸的人格象征或暗喻坎坷不幸的艱難身世
古人以為蟬是靠餐風飲露為生的,故把蟬視為高潔的象征,并詠之頌之,或借此來寄托理想抱負,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
唐朝詩人虞世南在他的題為《蟬》的詩中寫到:“垂委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作為隋朝舊臣的虞世南,由于他才高學廣,為人正直,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并深得器重。于是,他筆下的鳴蟬就成了具有高潔飄逸人格的象征,成了詩人自己是因為立身高潔而不是因為憑借外在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又如駱賓王的《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有人說“‘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兩句中字字說蟬,也無一字不在說自己。”說得好極了。駱賓王因為上書議政事,冒犯了武則天,被人誣陷下獄。他憤懣至極,在獄中寫下這首詩。“露重”、“風多”比喻環境的壓力大;“飛難進”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響易沉”比喻言論受壓制;“無人信高潔”喻自己的品性高潔卻不為時人所理解。全詩取譬貼切,用典自然,語多雙關,于詠物中寄情寓興,由物到人,由人到物,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是詠蟬詩中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而晚唐詩人李商隱的《蟬》詩則是這樣寫的:“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詩人滿腹經綸,抱負高遠,然而清高自負的他卻不被重用。后來,又陷入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潦倒終身。因而。詩人在聽到蟬的鳴唱時,由蟬的立身高潔聯想到自己的清白,由蟬的無人同情聯想到自己無同道相知的悲涼。于是,不由自主地發出“高難飽”、“恨費聲”的慨嘆。
二、用詩句贊美蟬
1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jiè)秋風。
唐 虞世南●蟬
立身品格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正像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這里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2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在獄詠蟬》駱賓王
蟬兒啊,清晨露水太重,你雖雙翼輕盈,卻難振翅向高處飛進,到黃昏,冷風狂虐,你高亢的吟唱,也容易被風聲掩沉。 你——枉居高樹啜飲清露,可濁世昏昏,無人相信那高潔冰清,哎,又還能有誰為我表白皎皎廉潔的一顆心。
其實寫蟬的詩歌很多,要貼會有一大堆,我不往下貼了,意義不大,因為很多以蟬為題或為意象的詩歌,其實大多數是作者借蟬表達自己孤獨清冷卻潔身自傲的心境,本意不是贊美蟬兒,如果硬要算是贊美 那自然是“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了”這一句了。
三、帶有意象的詩句
1.月——思鄉,懷人
懷鄉:例: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懷人:例: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2.菊花——清高人格的寫照
例: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3.梅花——高潔人格的寫照
例: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4.松——孤直傲岸,歲寒三友之一
例:豈不罹嚴寒,松柏有本性.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后來富貴已凋落,歲寒松柏猶依然.
5.蓮——愛的象征
蓮與憐諧音,所以可借以表達愛情.
例: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
6.梧桐——凄涼悲傷
例: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淚夢三更后.
7.杜鵑鳥——凄怨哀傷,鄉愁鄉思
相傳,蜀王讓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后靈魂化為杜鵑,到春天,杜鵑會一直啼叫到滿口是血.另外,杜鵑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歸去,不如歸去.”也叫子規,常喚起游子思鄉之情.
例: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8.秋蟬——高潔,悲涼
秋后的蟬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蟬只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
例: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西路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9.鴻雁——思鄉懷親,羈旅之悲
(也是古代詩歌中傳書的信使)
例:雁字歸時,月滿西樓.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云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10. 柳——離情依依
例: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四、蟬的意象的寓意
蟬,作為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弱小生命體,朝飲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蒼茫宇宙中顯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這一生命規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愛,蟬被帶入詩詞中成了較多的描寫對象。
一、顯示出時間的變化
蟬在白露到來時,必死無疑,給人無可奈何的傷悲之感。詩人常以蟬喻指自我生年不滿百的悲劇情懷,凄冷的人生風雨,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憐惜生命的主觀感受。
另有“紅樹蟬聲滿夕陽,白頭相送倍相傷”(元稹《送盧戡詩》)“紅樹”、“蟬”、“夕陽”、“白頭”自然融為一體,落日相伴的蟬恰恰是白頭之人的真實寫照。加上離別之悲,是一種下降凝縮的力的運動。蟬的這一寄托,突出了詩人的主體感受,即天步悠長,人生如白馬過隙,倏忽即逝的悲劇意象,蟬的這種意象,詞微旨遠,妙不可言。
二、映射出悲涼的情調
秋天給人的審美感受是一種悲涼的情調,蟬極易渲染出一種蒼涼的氛圍,形成孤冷意象融入到別離遠游之中。
三、賦予蟬高格之形象
中國古代文人歷盡滄桑,諸如宦海浮沉,名利追逐,市朝傾軋,世態炎涼,難免滋生出往事如夢,命運坎坷的迷惘和感傷。詩人常通過蟬的描寫反映了自己失意之情,高格之情調。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用蟬意象表思鄉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