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曰:“諸行無常,一切皆苦
佛曰:“諸行無常,一切皆苦。諸法無我,寂滅為樂”這句話的意思是:世界上的萬物都是變化無常的,一切都有苦難。萬法最高境界是無我 。只有死去了才能正真的安樂。
諸行無常:現實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固定的,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這些事物都會發生變化。
一切皆苦:是說一切的現象都蘊含著苦,生老病死苦。
諸法無我: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是以我為中心活著。
寂滅為樂:釋加牟尼佛告訴我們,我存在于涅槃的境界里,由于沒有六道輪回中所帶的軀殼,所以不生不滅,無比智慧,無邊的法力,隨心所欲,其樂融融。
擴展資料:
諸法無我中“法”的具體理解:
所謂“法”就是東西有一定的相貌,保持一個時候,讓我們感受到它的存在,稱為法。
“諸法無我”告訴我們在世間的一切事物中,找不到一個“我”的存在,所以佛說“無我”。“諸法無我”并不是說這個世間有一個“我”,然后佛要你觀想“無我”來破除之;而是說這個世間根本就是沒有“我”,我們內心執著,根深蒂固的覺得有一個是“我”,所以佛陀告訴我們“我”是沒有的。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諸法無我
二、請幫我找些表達"人生苦短,世事無常"的詩句
1、《詠懷八十二首·第三十二首》——三國阮籍
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
譯文: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如同塵土,就如同朝露,很快地就會消失,而天道呢它是永恒的,是永久的。
2《驅車上東門》——漢代佚名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萬歲更相送,賢圣莫能度。
譯文:人生匆促如寄宿,壽命怎有金石堅?自古生死相更替,圣賢難過生死關。
3、《青青陵上柏》——漢代佚名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斗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
譯文:人生長存活在天地之間,就好比遠行匆匆的過客。區區斗酒足以娛樂心意,雖少卻勝過豪華的宴席。
4、《今日良宴會》——漢代佚名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
譯文:人生像寄旅一樣只有一世猶如塵土,剎那間便被那疾風吹散。
5、《回車駕言邁》——漢代佚名
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
譯文:人不如金石般堅固,生命是脆弱的,怎么能夠長壽不老?
6、《短歌行》——魏晉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譯文:面對著美酒高聲放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轉瞬即逝,失去的時日實在太多!
三、描寫緣起緣滅世事無常的詩句有哪些
1.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出處:《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
作者:納蘭性德 (清)
釋義: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是那樣地甜蜜,那樣地溫馨,那樣地深情和快樂。但你我本應當相親相愛,卻為何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如今輕易地變了心,你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
2.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出處:《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作者:晏殊
釋義: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于事,所以說“無可奈何”。然而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就像是去年曾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
3.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出處:《贈衛八處士》
作者:杜甫
釋義:人生動輒如參、商二星,此出彼沒,不得相見。隨著二十年歲月的過去,此番重來,眼前出現了兒女成行的景象。
4.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出處:《一剪梅·舟過吳江》
作者:蔣捷
釋義:芭蕉葉綠,櫻桃果紅,花落花開,回黃轉綠,大自然一切可以年年如此,衰而盛,盛而衰,可是人呢?綠肥紅瘦對人來說意味著青春不再,盛世難逢。
5.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出處:《題都城南莊》
作者:崔護
釋義:去年冬天,就在這扇門里,姑娘臉龐,相映鮮艷桃花。今日再來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處,只有桃花依舊,含笑怒放春風之中。
6.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別易消魂。酒宴歌席莫辭頻。
出處:《浣溪紗》
作者:晏殊
釋義:在短暫的人生之中,別離是不只一次會遇到的,并且每一次離別,都會占去有限年光的一部分。痛苦是徒勞無益的,還不如趁這有限的人生,對酒當歌,盡情開懷暢飲。
7. 勸君須惜少年時。 勸君莫惜金縷衣, 有花堪折直須折, 莫待無花空折枝。
出處:漢代佚名詩《金縷衣》
釋義:勸你不要貪戀榮華,勸你珍惜少年時光,勵志奮斗。花開了,你就要趁早把它摘下來,不要等花謝了,那時后悔來不及。
8.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處:《過零丁洋》
作者:文天祥
釋義:自古以來,人都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義,倘若能為國盡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9. 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蕩悠悠,三更夢。
出處:《紅樓夢》
作者:曹雪芹
釋義:人費盡心機,搞陰謀詭計,最終的下場是一場空夢。
10.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出處:《蝶戀花·閱盡天涯離別苦》
作者:王國維
釋義:在人世間最留不住的是:那在鏡中一去不復返的青春和離樹飄零的落花。
四、諸行無常 諸漏皆苦 諸法無我 涅盤寂靜
樓主您好!
這四句話,是佛教小乘解脫道的真諦;是世間法上最終極的道理:世俗諦。
在娑婆世界,佛教的修行有兩條道路:小乘解脫道(聲聞菩提)和大乘佛菩提道(無上菩提)。這是因為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眾生剛強難度,因此為不同根器的眾生宣說兩種道路。如果在諸佛凈土,因為眾生心性調柔,福德深厚,根器猛利,所以就只有后一種:佛菩提道。
諸行無常:
眾生只要活著,就有色受想行識五蘊。其中,“行蘊”是指眾生的種種行為。這些行為雖然也能修集種種福報,但也是終歸壞滅,沒有一樣是恒常不滅的。
當然,眾生會在每次死亡之后有新的色身不斷出生,可是,一樣是生滅不息。就這樣無量世生生死死,承受種種苦報(八苦)。
諸漏皆苦:
眾生的種種行為都是有漏的,都不能真正積累下來,就像“竹籃打水”。財富、名聲、地位、眷屬,乃至于美貌、智慧等等一切。凡是因行為而得到的果報(可能是善報、好報),都不能恒常。因此,在暫時擁有的同時,這件事本身就是“苦”(無常皆苦)。所以說:有漏之法所得,皆是苦(八苦中的“行苦”)。如果有人以為:修人天善法得到富貴等等就不是苦。那就是不符合事實的邪見。
諸法無我:
一切法中,沒有一個真實不壞的我。這個我,本身就是業報所致,能見聞覺知的我,本身就是生滅法。如果有人以為這個能知能覺的意識心能夠去到下一世,就是不符合事實的邪見。(能去到下一世的,是永遠沒有覺知性的真心。外道的“神我”“梵我”“靈魂”等等,是虛妄說,不可能常住不壞乃至去到下一世)。
涅盤寂靜:
確認了一切法虛妄不實,就知道了如何才能停止無量世生死不息:滅盡一切法(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時候,就再也不會有來世。這樣也就滅盡了一切苦。這就是涅盤寂靜。
這里需要說明一點:一般人以為:死了就是解脫。可是,如果沒有修成解脫道,沒有成為阿羅漢。那么無論怎樣的死,都必定會有下一世。不可能解脫生死。而且,下一世所受果報,完全是因過去世、現在世所造作惡業而顯現,往往難以忍受(比如下墜三惡道)。所以,涅盤才是真正的“死”。因為斷滅了一切法,不會再有來世的一切苦了。所以叫“滅度”。凡是以為覺知心能住于涅盤中,以為阿羅漢能知自己住于涅盤,那就還是生死,不是涅盤。
那么,涅盤是不是真正的斷滅呢?佛說:涅盤中有“本際”不滅。因此,解脫道并非斷滅論。
如上,希望不再受生的小乘人,聽聞佛說的這四句世俗法上的真諦,就能在段除我見,建立小乘無我觀的基礎上進修而得以解脫生死。
大乘佛菩提(無上菩提)卻不同于聲聞菩提:阿羅漢在即將入滅之時,為了解除疑惑而請教于佛的問題:涅盤是否斷滅?佛為此而說“涅盤本際”。
這個本際,不在“一切法”的涵蓋范圍內。不在三界六道中,不觸六塵,離見聞覺知。永不生滅,能生萬法。他本身就是“涅盤”。這個本際,就是輪回三世的主體,是一切有情本具的真心,是諸佛法身,是如來。這就是佛法“第一義諦”,也叫“勝義諦”。
大乘人就是因為觸證了這個真心而成為實義菩薩,能依真心之中所含藏的一切法種進修實修,經過超過二大阿僧祗劫的修行而究竟成佛。
勝義諦與世俗諦相比,難就難在觸證真心這一關。未悟之前,無論怎樣思維都不能了知真心,也不能發起般若智慧,只能在可思可議的層面上,依世俗諦而斷我見,斷我執,斷五下分結、五上分結。加修四禪八定、五神通等等。根本不能測度悟后菩薩所修所證。
最后說明一點:這四句話,隱含“真心不滅”這個意涵。若離真心不滅,這四句話等同于斷滅論。何以故?諸行無常就表示“常”的存在;有漏皆苦就表示“樂”的存在;諸法無我就表示“我”的存在;涅盤寂靜就表示清凈無染的存在。這就是佛地才能具備的“常樂我凈”。
諸方一切學佛人,無論名望大小,修證如何。若不知上述意涵,離開真心常住而一味專說“一切法空”。或者在否定真心的基礎上,以“緣起性空”為第一義。就等同于“斷見外道”。非是佛法。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五、【求古人詩歌或文章中寫到“世事無常,興盡悲來”的人生感受的詩
晏殊《浣溪紗》: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曹雪芹《紅樓夢》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說什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強梁.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杠,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無名氏《古詩十九首之十五》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愚者愛惜費,但為后世嗤.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趙嘏《江樓感舊》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王羲之《蘭亭集序》……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王勃《滕王閣序》…… 遙襟俯暢,逸興遄飛.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云遏.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并;窮睇眄于中天,極娛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世事諸無常一切皆有苦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