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頭發的古詩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宿昔不梳頭,發絲披兩肩;婉伸郎膝上,何處不可憐
衛娘發薄不勝梳
李賀《浩歌》
歐陽修的詞:
寶髻松松挽就,鉛華淡淡妝成,情落游絲無定,有情還似無情……
長相思】
云一緺,玉一梭,澹澹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螺。
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
【搗練子】
云鬢亂,晚妝殘,帶恨眉兒遠岫攢。
斜托香腮春筍嫩,為誰和淚倚闌干?
【訴衷情】
冷落繡衾誰與伴?倚香篝。春睡起,斜日照梳頭。
欲寫兩眉愁,休休。遠山殘翠收。莫登樓。
菩 薩 蠻
枕前發盡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
白日參辰現,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
二、形容頭發的詩句
無題 李商隱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經古行宮 杜牧
先皇一去無回駕,紅粉云環空斷腸。
長恨歌 白居易
云髻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恃寵 曹鄴
三十六宮女,髻鬟各如鴉。
河湟 杜牧
牧羊驅馬雖戎服,白發丹心盡漢臣。
山中寡婦 杜荀鶴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發焦。
贈溪翁 王建
應得丹砂力,春來黑發新。
傷春 陳與義
孤臣霜發三千丈,每歲煙花一萬重。
北來人 劉克莊
凄涼舊京女,妝髻尚宣和。
南歌子 溫庭筠 倭墮低梳髻,連娟細掃眉。
菩薩蠻 馮延巳
玉箏彈未徹,鳳髻鸞釵脫。
菩薩蠻 馮延巳
欹鬟墮髻搖雙槳,采蓮晚出清江上。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山坡羊 王實甫
云松螺髻,香溫鴛被,掩香閨一覺傷春睡。
三、關于頭發的古詩句
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木蘭辭)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遲(古詩源)
宿昔不梳頭,絲發被兩肩,婉伸郎膝上,何處不可憐
從古至今,無論線條粗細的女子,對于與“情思”諧音的滿頭青絲,總有太多割舍不下的牽掛吧。單是看看那些描寫梳頭的動詞:綰、結、挽,還有那些花樣繁多的發髻:盤螺髻,秋蟬髻,倭墮髻,拂云髻,飛鳳髻……這么多美麗的名字,記載了多少紛紛擾擾的心情。難怪古代文人會在“閑讀道書慵未起,水晶簾下看梳頭”的情調里進退回環。即使英武如花木蘭,在代父從軍立下赫赫功勛的十二年之后,回到家的首要任務就是“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何況是那些溫婉可人的女子呢?她們在良人離別時,會小心地剪下一綹頭發,珍重地請他帶在身邊。而且,自君別后,她們是那樣率性地放棄著自己:“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悅己的人不在身邊,連頭發都亂蓬蓬的懶于梳理了
四、形容“頭發”的詩句有哪些
形容“頭發”的詩句有:1. 《秋浦歌》唐 李白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2.《南歌子·倭墮低梳髻》唐 溫庭筠 倭墮低梳髻,連娟細掃眉。
終日兩相思。為君憔悴盡,百花時。
3.佚名 鬢似烏云發委發,手如尖筍肉凝脂。分明豆蔻尚含香,凝似夭桃初發蕊。
4.《月夜》唐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5.《念奴嬌·赤壁懷古》宋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1. 《秋浦歌》翻譯:白發長長的,因為愁苦的心情。不知道鏡子里,白發蒼蒼的到底是誰?賞析:秋霜色白,以代指白發,似重復又非重復,它并具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發的“白”字所能兼帶。
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發出“何處”之問。這兩句不是問語,而是憤激語,痛切語。
詩眼就在下句的一個“得”字上。如此濃愁,從何而“得”?“得”字直貫到詩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擠壓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發,鬢染秋霜,親歷親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奮其志能,愿為輔弼”的雄心,有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理想(均見《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盡管屢遭挫折,未能實現,但他的志向始終不泯。
寫這首詩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壯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攬鏡自照,觸目驚心,發生“白發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識其悲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傳千古,可謂善作不平鳴者了。
2.《南歌子·倭墮低梳髻》翻譯:女主人公于此之時,自然倍加強烈地思念情人,難怪乎她要“為君憔悴盡”了。“憔悴盡”的女子容貌,一經詞人以“百花時”相映襯,便形成一種強烈的反差:女子美貌姣好的容貌被相思煎熬得日益消瘦憔悴,生命的花朵漸漸枯萎欲凋,自然界的花朵則滿山遍野爛漫盛開,傳遞出熱鬧的春意。
賞析:這首閨情詞,寫閨中女子對情郎刻骨銘心的思念。詞為短制小令,然而女子深沉摯著而豐富細膩的愛情卻表現得極其深刻,扣人心弦。
3.佚名 翻譯:鬢似烏云發委發,手如尖筍肉凝脂,分明豆蔻尚含香,凝似夭桃初發蕊。鬢似烏云發委發,手如尖筍肉凝脂,明確“豆蔻”還含香,凝似桃花蕊初發。
賞析:全詩以美好的基調描述了女子頭發、手的狀態。表達了詩人對愛人至深的愛慕之情。
4.《月夜》翻譯: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樣清圓,遙想閨中妻子,只能獨自觀賞。可憐幼小的兒女,怎懂思念的心酸?蒙蒙霧氣,或許沾濕了妻子的鬢發;冷冷月光,該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何時才能團圓相見,倚靠薄帷共賞明月。那是一定月色依舊,就讓月光默默照干我們的淚痕。
賞析:詩別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將詩人自身對妻子的思念之情通過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現出來,也寄托了對戰亂平息后幸福團聚的渴望。5.《念奴嬌·赤壁懷古》翻譯:大江浩浩蕩蕩向東流去,滔滔巨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
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就是三國周瑜鏖戰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聳云天,如雷的驚濤拍擊著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萬堆白雪。
雄壯的江山奇麗如圖畫,一時間涌現出多少英雄豪杰。遙想當年的周瑜春風得意,絕代佳人小喬剛嫁給他,他英姿奮發豪氣滿懷。
手搖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我今日神游當年的戰地,可笑我多情善感,過早地生出滿頭白發。
人生猶如一場夢,且灑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賞析:這首詞從總的方面來看,氣象磅礴,格調雄渾,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
通篇大筆揮灑,卻也襯以諧婉之句,英俊將軍與妙齡美人相映生輝,昂奮豪情與感慨超曠的思緒迭相遞轉,做到了莊中含諧,直中有曲。特別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氣魄和藝術力量塑造了一個英氣勃發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報國、壯懷難酬的感慨,為用詞體表達重大的社會題材,開拓了新的道路,產生了重大影響。
據俞文豹《吹劍錄》記載,當時有人認為此詞須關西大漢手持銅琵琶、鐵綽板進行演唱,雖然他們囿于傳統觀念,對東坡詞新風不免微帶譏消,但也從另一方面說明,這首詞的出現,對于仍然盛行纏綿悱惻之調的北宋詞壇,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五、關于頭發與剪頭發的詩句有哪些
1、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 甫《春望》
釋義: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2、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
釋義:我今日神游當年的戰地,可笑我多情善感,過早地生出滿頭白發。
3、了卻君王天下事,可憐白發生------辛棄疾《破陣子》
釋義: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復國家失地的大業,取得世代相傳的美名。可憐已成了白發人
4、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杜甫《月夜》
釋義:蒙蒙霧氣,或許沾濕了妻子的鬢發;冷冷月光,該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5、頭發梳千下,休糧帶瘦容。養雛成大鶴,種子作高松。白石通宵煮,寒泉盡日舂。不曾離隱 處,那得世人逢。------賈島《山中道士》
6、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釋義:白發長達三千丈,是因為愁才長得這樣長。
7、脫冠剪頭發,飛步遺蹤塵。-------韓愈《送惠師》
8、秋浦猿夜愁,黃山堪白頭。------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釋義:夜猿在秋浦水上哀鳴,連附近的小黃山也愁白了頭。
9、孤臣霜發三千丈,每歲煙花一萬重。------陳與義《傷春·廟堂無計可》
10、翁嫗齊眉婦亦賢。小姑顏貌正笄年。頭發亂,髻鬟偏。愛把花枝立舵前。------王諶 《漁父詞/漁父》
六、關于“頭發”的詩詞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宿昔不梳頭,發絲披兩肩;婉伸郎膝上,何處不可憐
衛娘發薄不勝梳
李賀《浩歌》
歐陽修的詞:
寶髻松松挽就,鉛華淡淡妝成,情落游絲無定,有情還似無情……
長相思】
云一緺,玉一梭,澹澹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螺。
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
【搗練子】
云鬢亂,晚妝殘,帶恨眉兒遠岫攢。
斜托香腮春筍嫩,為誰和淚倚闌干?
【訴衷情】
冷落繡衾誰與伴?倚香篝。春睡起,斜日照梳頭。
欲寫兩眉愁,休休。遠山殘翠收。莫登樓。
菩 薩 蠻
枕前發盡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
白日參辰現,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
七、形容最長的頭發的詩句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釋義:白發長達三千丈,是因為愁思像這樣長。
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秋浦歌》。
古詩全文: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釋文:白發長達三千丈,是因為愁思像這樣長。照著清亮的銅鏡,看到自己蕭蕭白發,簡直沒法知道自己的頭發怎么會變得這樣的白。
擴展資料
詩句賞析:
這首詩采用浪漫夸張的手法,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悶之情。
首句“白發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張,似乎不近情理,一個人七尺身軀,而有三千丈的頭發,根本不可能。讀到下句“緣愁似個長”才豁然明白,因為愁思像這樣長。白發因愁而生,因愁而長。這三千丈的白發,是內心愁緒的象征。
詩中有形的白發被無形的愁緒所替換,于是這三千丈的白發很自然地被理解為藝術的夸張。
后兩句“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通過向自己的提問,進一步加強對“愁”字的刻畫,抒寫了詩人愁腸百結難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發,具有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寶末年,這時候唐王朝政治腐敗,詩人對整個局勢深感憂慮。此時,李白已經五十多歲了,不僅理想得不到實現,反而受到壓抑和排擠。所以使詩人愁生白發,鬢染秋霜。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白發三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