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別談談對“以意逆志”“知人論世”這兩種詩歌鑒賞方法的理解.
以意逆志,是以己之意迎受詩人之志而加以鉤考.從作品的整體出發,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理解詩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體會;逆,推測;志,作者寫作詩歌的本意)這也就是說,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常常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也就是把自己當作詩人,然后“將心比心”去領會、推測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從而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以意逆志”的詩歌鑒賞方法.知人論世,即知其人、論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客觀地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二、理解古詩詞要知人論世
閱讀古詩詞莫忘知人論世 上午《相見歡》一課,自覺上得很不成功,老師盡管引經據典,旁征博引,東拉西扯,用心良苦,奈何學生就是呆呆得不受你的的驅使,原因何在。
從事后授課老師的介紹,她是想通過大量的課外詩句,讓學生由此及彼,融會貫通,同時讓學生懂得了積累的重要性。 但為什么效果不好了,我想是因為老師忘記了欣賞古代詩歌最重要的一種途徑,那就是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是中國古代文論的一種觀念,是評論文學作品的一種原則。語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以古人為朋友。
文學創作有時需要借鑒古人。對古人的作品進行批評和鑒賞,更需要了解古人。
人是不能離開時代而生活的。這就還需要了解他的時代。
掌握“知人論世”的原則,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學作品。 例如唐朝詩人朱慶馀的《閨意獻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通過詩歌題目和內容我們可以判斷出來詩歌內容決不像字面所表現出來的那么簡單,但是只有和當時的時代聯系起來才能正確深入的了解這首詩。唐代的科舉考試,并非密封卷。
主考官除了要審閱考生的卷子外,還要考慮此人在社會上的名氣、品行及地位,更重要的是,還要看有無達官貴人推薦。因此,唐時的士人應試前,往往用自己的詩文“干謁”朝中有名望的人,希望得到賞識,在社會上代為宣揚,一旦成名,登第就有把握。
《閨意獻張水部》一詩,即是一首典型的干謁詩。這首詩歌的外在含義和真實意圖之間并無實質性聯系,但詩人卻巧妙用筆,通過新穎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把二者統一在一起,“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語)”,使人讀后嘆為觀止,為詩人的筆力所折服。
舉子們的命運操縱在主考官的手中,能否金榜題名,取決于自己的應試文章是否適合主考官的口味。朱慶馀虛心地向張籍詢問,其臨深履薄之心由此可見一斑。
詩中寫新娘的鄭重其事和憂慮緊張,正是用以表達詩人對前程的急切關注。了解到唐朝這一特點之后,進而也就可以理解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了。
一位作家選擇什么樣的題材,表現什么思想,抒發什么感情,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觀和生活經歷決定的,又與他所處的時代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時,首先要明曉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當時的創作背景。
下面就“知人論世”在詩歌鑒賞中的作用簡單的談幾個方面: (一)“知人論世”有助于了解詩歌傳達的感情。 詩人的人生經歷,性格特點以及他所遭遇的時代,都會在他的詩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
愛國憂民的杜甫可以寫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雄渾悲慨,內向溫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的綿密悱惻。曹操橫槊賦詩,《觀滄海》慷慨悲涼;曹丕志得意滿,《燕歌行》志深筆長;曹植少年才俊,《白馬篇》英逸豪邁。
同為盛唐山水田園派詩人,王維追求隱逸,詩中有畫;孟浩然追求入世,語淡而意長。我們循著這一印跡,就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詩人詩歌中所表達出來的感情。
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值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和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兩首絕句,如了解背景材料:“(安史之亂中)唐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竄辱,積尸滿中原,士族隨車駕也。……李龜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詩贈之曰:‘岐王宅里尋常見……’龜年曾于湘中采訪使筵上唱:‘紅豆生南國……’又‘清風明月苦相思……’,此詞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園唱焉。
歌闋,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慘然。”,我們就能了解杜甫創作此詩的時代和原由,以及李龜年唱“紅豆”的深意。
從而也就能準確解讀“落花時節”的寓意:詩人是在晚春與李龜年相逢,交代了具體的時令,并且古人對于晚春往往具有惜春、傷春情懷的感情,所以晚春的落花正是象征二人漂泊無依、由榮而衰的身世命運,而當時正值大唐在安史之亂后,社會現狀由盛而衰,“落花時節”便又包含了國家衰變之意。表達了詩人深重的故國之思、家國之痛。
(二)“知人論世”有助于理解詩歌表現的意境。 詩人通過意象世界寄寓情感,讓讀者在想象中去感知,去玩味。
或者詠物,或者寫景,或者描摹人物情態,或者刻畫生活場景,不一而足。詩歌中的意境是運用意象,在主客體交融、物我兩忘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超現實的境界。
作者的感情和人生經歷往往滲透在作品的意境中。正所謂“詩言志”。
至于“言”何“志”,那就有必要對作者的生平及生活的背景有所了解,才可能探知。 如王維的《過香積寺》,“不知香積寺, 數里入云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禪制毒龍。”問題是: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王維是。
三、知人論詩 知人論世 是什么意思
你好!“知人論世、知人論事、知人論詩”三知助鑒賞知人論詩在對時代背景、重大事件、歷史掌故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再對作者其人及其藝術風格作適當的了解,那就更有助于詩歌鑒賞。
對于個人而言,如知其家庭背景、身世經歷、婚姻情感等都有助于詩歌鑒賞。
如知李清照身出名門,少年無憂無慮,就不難理解“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歡樂情懷。嫁給趙明誠后,趙明誠出外游學,李清照題帕寄情,就不難理解“一種相思,兩種閑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相思情懷。北宋滅亡,南宋蟄居杭州,國破家亡,詩作具有更深更廣的社會意義了,就不難理解“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的惆悵情懷。丈夫病亡,國土淪喪,就不難理解“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的愛國情懷。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載不動許多愁”。
對于作者的詩歌風格而言,有所了解亦有助于詩歌鑒賞。因為詩歌風格是詩人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藝術個性,是詩人的個人氣質、世界觀、美學觀等在作品中的凝結,具有恒定性和獨特性。
如知李白陸游的詩、蘇軾辛棄疾的詞大都是感情積極向上,語言奔瀉激蕩,意境恢弘闊遠,形象博大新奇。那就有助于詩歌鑒賞。
如知杜甫有的詩沉郁頓挫,筆力豪勁,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有的詩直率奔放,激情洋溢,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同一作家在不同的時期或在相同的時期的不同的心境下也可能作出不同風格的詩作來。 如知蘇軾、辛棄疾以豪放見稱,他們也有婉約纏綿之詞,如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辛棄疾的《祝英臺近》(寶釵分);如知李清照、柳永以婉約見稱,他們也有豪邁慷慨之詞,如李清照的《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柳永的《望海潮》(東南形勝)。
做到“知人論世、知人論事、知人論詩”對詩歌鑒賞大有裨益,但也難免掛一漏萬,難免有失偏頗。但有一點是很重要的,那就是要博覽群書,拓寬視野,做到“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四、分別談談對“以意逆志”“知人論世”這兩種詩歌鑒賞方法的理解
以意逆志,是以己之意迎受詩人之志而加以鉤考.從作品的整體出發,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理解詩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體會;逆,推測;志,作者寫作詩歌的本意)這也就是說,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常常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也就是把自己當作詩人,然后“將心比心”去領會、推測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從而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以意逆志”的詩歌鑒賞方法。
知人論世,即知其人、論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客觀地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五、高中語文詩歌鑒賞知人論世有哪些人
“知人論世”是中國古代文論的一種觀念,是評論文學作品的一種原則。語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人是不能離開時代而生活的。這就還需要了解他的時代。掌握“知人論世”的原則,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學作品。
《唐之韻》第一節給我們介紹了唐朝政治氣氛的寬松大度給唐詩的繁盛提供了可能,這就是其時代土壤。可每一位詩人的人生經歷,性格特點都會在他的詩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愛國憂民的杜甫可以寫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雄渾悲慨,內向溫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的綿密悱惻。曹操橫槊賦詩,《觀滄海》慷慨悲涼;曹丕志得意滿,《燕歌行》志深筆長;曹植少年才俊,《白馬篇》英逸豪邁。同為盛唐山水田園派詩人,王維追求隱逸,詩中有畫;孟浩然追求入世,語淡而意長。我們循著這一印跡,就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詩人詩歌中所表達出來的感情。
正所謂“詩言志”。至于“言”何“志”,那就有必要對作者的生平及生活的背景有所了解,才可能探知。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時,首先要明曉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當時的創作背景。 我們以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為例,略作分析。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鑒賞第一步:疏通文意,了解詩文大意:
只有在外做官的人,才會對節氣的變化特別感到新奇。清晨的太陽從東海冉冉升起,云氣在朝陽的映照下絢麗多彩。早春的江南,梅條柳枝已有點點綠芽。氣候變暖了,黃鶯也歡叫起來了。陽光隨著綠色浮萍的轉動而反射出不同的光彩。忽然聽到陸縣丞頗有古調韻致的詩歌,使我頓生思鄉之情,淚濕沾襟了。
鑒賞第二步:抓住意象,了解意境:
詩人抓住“朝霞”“梅柳”“黃鳥”“綠蘋”這些意象,組合成一幅美麗的畫面。“出”“渡”兩個動詞化靜為動,將原本不易察覺的物候的遷移,貼切傳神地展現在讀者眼前,使人仿佛感受到春天的脈搏和動感。“催”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鳥一聲緊似一聲的特點。用擬人的手法賦予客觀事物“淑氣”以人的情態,表現力春意之暖、之濃、之生氣勃勃。
鑒賞第三步:結合詩人特殊的經歷,理解詩歌豐富的感情:
詩人中進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縣丞、縣尉之類的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詩名甚高,卻仍然遠離京洛,在江陰這個小縣當小官,心情很不高興。江南早春天氣,和朋友一起游覽風景,本是賞心樂事,但他卻像王粲登樓那樣,“雖信美而非吾土”,不如歸去。
所以這首和詩寫得別有情致,驚新而不快,賞心而不樂,感受新鮮而思緒凄清,景色優美而情調淡然,甚至于傷感,有滿腹牢騷在言外。所以詩人在江南早春的美景中寄托的是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歸思。
小結:“知人論世”有助于了解詩歌傳達的感情。 一位作家選擇什么樣的題材,表現什么思想,抒發什么感情,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觀和生活經歷決定的,又與他所處的時代密切相關。
接下來,我們以唐詩史為綱,按初、盛、中、晚的順序,介紹唐朝不同時期的幾位代表詩人。
初唐: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其他著名詩人還有杜審言、陳子昂、張若虛。
盛唐:山水田園詩:王維、孟浩然;邊塞詩:高適、岑參;詩仙李白;詩圣杜甫
中唐:韓愈、白居易、柳宗元
晚唐:杜牧、李商隱
六、古詩賞析試用孟子的“知人論世”的觀點分析杜甫《登高》與《望岳》
知人論世”出自《孟子》的《萬章章句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孟子的本意是論述交朋友的范圍問題.孟子這段話對后世真正發生影響的,正是“知人論世”的主張.它與“以意逆志”一樣,成為傳統文學批評的重要方法,也奠定了孟子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地位.“知人論世”原指了解一個人并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我們說“詩言志”,詩歌表達詩人的內心情感,而詩人的情感離不開他所處的時代,所以,賞讀詩歌,定要知人論世. 杜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被后人尊稱為“詩圣”,與“詩仙”李白并稱“李杜”.由于經歷了唐代由盛到衰的過程.因此與詩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對國家的憂慮及對老百姓的困難生活的同情,他所寫的詩,沉郁頓挫,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至衰的過程,又被人稱為“詩史”.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主要可分為四個時期: 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歲以前) 杜甫20歲開始漫游吳越,5年之后回洛陽應舉,不第,后再漫游齊趙.此時,唐朝國力強盛,杜甫年輕力勝,對前途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從《望岳》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詩句便可看出作者的豪情壯志. 困居長安時期(三十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職位.這期間他目睹唐王朝擴充兵力,開疆拓土,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其中《兵車行》揭露了唐玄宗長期以來的窮兵黷武,連年征戰,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 為官時期(四十四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等詩.《春望》中“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作者憂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作者感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作者思家,“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作者悲己,憂國、感時、思家、悲己的情緒在這首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后來杜甫潛逃到鳳翔,做左拾遺.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西南漂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人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嚴武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衡州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 杜甫的詩歌,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情感,但無論是豪氣沖天的《望岳》、感時憂國的《春望》、悲己傷懷的《登高》,都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所以,我們在賞析詩歌時,一定要看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也就是說,一定要知人論世.。
七、什么叫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的鑒賞方法
知人論世: 所謂知人,是指了解作家各個方面的情況和他的創作意圖,所謂論世,是指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時代背景和作家創作該作品時所處的社會狀況。
在既知人又論世的基礎上,再結合運用其他方法,才能對作品作出較為準確的評價。 知人論世與西方的社會歷史批評方法有共通之處。
韋勒克、沃倫在《文學理論》中說:“一部文學作品最明顯的起因,就是它的創造者,即作者。 因此,從作者的個性和生平方面解釋作品,是一種最古老和最有基礎的文學研究方法。”
丹納也在《藝術哲學》中認為“種族、環境、時代”是影響文學的三要素。 可見“知人論世”這種批評方法能夠從外在的社會歷史文化環境的角度出發,聯系詩歌產生的背景和根源,結合詩人生平,對作品進行深入解讀。
以“知人論世”原則鑒賞詩歌,可以有效地對表面文字相近詩歌的不同含意加以仔細區分。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就是“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用自己的心靈去追尋詩人的心靈的蹤跡,明了詩人之用心所在,而不是一味地拘泥于字面之意義。
“以意逆志”法要求于讀者,是以追求詩人之志為旨歸,因此,讀者應平心靜氣,對作品反復涵詠,仔細體味,用真摯的情感來讀詩,以求得詩人之用心所在。 擴展資料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所代表的文學接受理論從表面上看是相沖突的,“以意逆志”注重文本對意義的生成作用,“知人論世”注重的是作者對文本意義的生成作用。
但是在孟子這里,有著一個中心的指向,即作者和文本只有相結合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以意逆志”是為了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感情,從而更好的理解作品。
“知人論世”是為了從作者的角度出發來理解作品,可以更好的獲得對作品的理解。 這就和西方現代的文本批評有很大的不同之處,現代的文本批評注重的是文本自身,當他們接觸到文本的時候,作者已經處于“缺席”狀態,不需要通過了解作者來解讀作品,只需要從作品本身出發即可,如結構主義、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