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寫古人并引用詩句的優美中考滿分作文
夢里花落知多少
花開花落,落葉歸根,看燕去燕歸,看浮云飄過,我一一與你們握手,體味芳香。
——題記
(一)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他最好的寫照。那是一種恬淡閑適的心情。誰說人生就是仕途?他選擇了田園,卻讓自己永存在了自己的詩句當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是她的美麗。淚水淌下,帶著悲傷,在心靈上留下痕跡,卻也在歲月上留下痕跡。品著她的“人比黃花瘦”,品著逝去的歲月,卻早已在心靈上刻上他們的回憶。
翻過一頁日歷,我嗅著文人的墨香,久久沉醉……
(二)
與他一起放風箏,感受心重重地墜下去的感覺。與他一起嘆息,感受故鄉的變遷。那北國的雪就像他說的一樣,有一種旋轉升騰的精神,讓人震撼。和她一起望著紙船向遠方漂去,帶著深深的思與念,淚水模糊了雙眼,那紙船早已給她的愛一起蕩進母親的夢鄉。這是多么深刻的情感!還要與他一道去聽云南的歌會,那樸實的少數民族風情,讓我欣然。
翻過一頁日歷,我踏著作家的腳步,不時停留……
(三)
喜歡讀著他的《邊城》,喜歡讀著他的《品三國》,喜歡讀著她的《論語心得》,還喜歡讀著他的詩集。那是最貼近現代生活氣息,那是他們的古人的崇敬之情,那是他對生命與歲月的感悟。我愿意每天都與他們一道,愿意跟著他們的文字,讓心靈激蕩,讓靈魂生輝。
翻過一頁日歷,我讀著時代人的文字,暗暗感動……
曾經有多少歲月,有多少夢。一步一步走來,就像一頁一頁翻過日歷。品味生活,體會生命,學會感悟,然偶夢里花落知多少。
二、在我們的語言表達中,如能靈活的引用古人的詩句,會起到意想不到的
縱覽語文教學大家的風格,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錢夢龍老先生的“自讀式-教讀式-練習式-復讀式”四式教學法;于漪老師充滿文學味的“啟發式教學法”,魏書生老師語文教學改革中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六步課堂教學法”,不一而足,筆者也曾有幸聽過幾堂大師的課,看其表象,確是過程精彩各異,然細細品味,卻不難發現,他們的課都有一個共性:課堂教學中每一個教學環節、每一個教學手段都圍繞著同一個目標,實實在在地以學生為本,使學生扎扎實實地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技能,活躍了思維,提高了素質。這就是有效的課堂教學。
我們往往在觀摩了一些大師的課或者聽了一些講座后,就急于模仿,如江蘇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 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山東杜郎口中學“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河南西峽“三疑三探”教學模式等等。
如果不顧學情,不顧具體的實際,而一味盲從,勢必流于形式,空忙而無效。那么如何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如何提高和優化課堂教學呢?一句話就是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所謂應用“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就是依據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層次差別的學生,采用靈活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說通俗點就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鎖配鑰匙,看菜吃飯,量體裁衣,說理性點就是理論聯系實際,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關鍵是靈活,靈活運用教學手段和方法就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課有常而教法無常。本人淺談一下這些年在語文方面的教學經驗,以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一、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方法。 首先所選擇的方法要能夠尊重并激活學生原先的經驗。
在新課程改革的課堂中,課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的喚醒了學生沉睡的經驗,并使其興奮和活躍起來。學習朱自清的《春》,我們可以讓孩子們把頭望外探一下,找找我們身邊的春天;學習《社戲》,我們可以試寫一段孩子們小時侯難忘的出游經歷……在教師的積極的引導下,學生要按教學需求主動地進行有效經驗的改組和改造,生成性的內容要有效的為落實預設目標服務。
所以要達成課堂教學的有效,選擇的教學方法要能激活學生以前的學習經驗。 其次所選擇的方法要能夠保持學生持續的新鮮感和良好的學習狀態。
新課程改革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每一個學生與特定的教學環境都存在著一種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動態關系,學生的各種認知、動機、態度、情感等都是在特定的學習境遇中產生的。因而,促使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和持續的新鮮感是最好策略,在課堂上,教師應與每一位學生進行個人的、積極的對話與交流,針對其作業內容、完成質量等說一些鼓勵的話。
教師的一個點頭或一個微笑,一句贊賞的話,一聲親切、熱情的指導,都會激起學生的學習的欲望。遇有學生和自己對立時,要有足夠的耐心。
教師會意的一個姿勢,一個眼神,或靜默幾秒鐘,往往就可抑制頑皮學生的對立情緒。 二、注重學生主體意識,增強語文的開放教學 書籍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是采掘不盡的富礦,是經驗教訓的結晶,是走向未來的基石;讀書是人們重要的學習方式,是人生奮斗的航燈,是文化傳承的通道,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真正的人應該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猶太人生下小孩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圣經》上涂上蜂蜜,讓嬰兒親口去舔舐,讓他從小就知道書是甜的。酷愛讀書(他們每人每年讀書64本啊),才使得猶太人在亡國兩千年后又重新復國;酷愛讀書,才使猶太人在流離失所中誕生了馬克思、愛因斯坦和門德爾松等無數杰出的思想家、科學家和藝術家;酷愛讀書,才使得猶太人不僅在全世界富豪中名列前茅,而且在歷屆諾貝爾獎得主中也有驚人比例;酷愛讀書,才使猶太人成為一個優秀的民族、不斷向上的國度。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無論是知識傳授,還是能力培養,努力培養學生閱讀,學生的作文能力既不是老師教出來的,也不是老師改出來的,而是靠學生讀書讀出來的。古人不也說“勞于讀書,逸于作文”嗎?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和熱情,保障學生擁有充足的讀書的時間,就是在指導學生最直接地學習語言,把閱讀的功夫于潛移默化中滲透成語言再現的能力。
可以說,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上的其他任何招數,也沒有比此更見功效的了。 據報道北京某中學曾在同一時期里出了三個當代作家,原因是校圖書館一位老師開恩,把所有的藏書都一一借給他們讀了,而不是他們的語文教師在作文課上教他們應如何如何寫作。
倡導“師生共寫隨筆”。教師要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學習生活,在寫隨筆(日記)的過程中,體驗生活,反思自己,促進超越自我。
有人把寫日記稱之為“道德長跑”,試想,我們老師如果每天堅持寫一篇千字文,寫10年就是寫了3650多篇,就有300多萬字了。教書育人怎么可能不得心應手?當然,寫只是形式,但寫帶動的卻是閱讀,是思考,是實踐。
閱讀滋養底氣,思考帶來靈氣,實踐造就名氣。 三、積極搭建語文舞。
三、有關勤奮的古人名句
業精于勤,荒于嬉。 ——唐·韓愈
學者不患才之不贍,而患志之不立。 ——漢·徐干
不能則學,不知則問,雖知必讓,然后為知。 ——漢·韓嬰
不學不成,不問不知。 ——漢·王充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漢·劉向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 ——漢·司馬遷
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三國志·魏書》
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 ——唐·盧照鄰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唐·顏真卿
強學博覽,足以通古今。 ——宋·歐陽修
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宋·蘇軾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宋·朱熹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宋·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宋·陸游
人不學便老而衰。 ——宋·程頤
學而不化,非學也。 ——宋·楊萬里
博學之患,莫大于自足而止。 ——清·黃宗羲
學則智,不學則愚。 ——清·黃宗羲
四、給幾個古人說的關于“勤奮”的句子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
★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 --韓愈
★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 --卡萊爾
★聰明出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 --華羅庚
★好學而不勤問非真好學者。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 --達·芬奇
★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 -郭沫若
★人的大腦和肢體一樣,多用則靈,不用則廢 -茅以升
★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愿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靈感不過是“頑強的勞動而獲得的獎賞” --列賓
★貴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成功=艱苦勞動+正確方法+少說空話 --愛因斯坦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自古以來學有建樹的人,都離不開一個“苦”字。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 --愛迪生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引用古人的詩句寫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