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本將心照明月無奈明月照溝渠 全詩是什么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心戀落花。
詩句,出自元代高明的《琵琶記》。
元·高明《琵琶記》第三十一出 幾言諫父——“這妮子無禮,卻將言語來沖撞我。我的言語到不中呵,孩兒,夫言中聽父言違,懊恨孩兒見識迷。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七言絕句: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心戀落花。
釋義
通俗地說,“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意思是,我好心好意地對待你,你卻無動于衷,毫不領情。自己的真心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和尊重。
二、“我本將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的意思
上面的回答并沒有解釋這句話的含義!!!只是引用了出處!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這七言絕句出自《清詩紀事》掃葉錄(第21冊),第15106頁,最后一行。
元.高明《琵琶記》: 第三十一出 幾言諫父 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明,凌?鞒酢凍蹩膛陌婦??》: 卷三十六 東廊僧怠招魔 黑衣盜奸生殺 本待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追溯前緣: 《封神演義》第十九回,“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乃妲己因愛伯邑考,為所拒絕,故發此言。“照”一作“滿”。
簡單的含義是:在表達自己的心情之后卻未能得到回應的惆悵和嘆息之情!。
三、我本將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詩句解釋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出自《清詩紀事》掃葉錄(第21冊),第15106頁,最后一行。
詳解: 第15106頁,最后一行,“曼殊和尚詩,余向嫌其妖冶。然佳處自不可沒,七絕佳句,如‘袈裟點點疑櫻瓣,半是脂痕半淚痕’、‘清風細雨紅泥寺’、‘不見僧歸見燕歸,逢君別有傷心在’、‘且看寒梅未落花,我本將心向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皆風神絕世”。
詠馨按:此一段句讀多誤,應為“曼殊和尚詩,余向嫌其妖冶。然佳處自不可沒,七絕佳句,如‘袈裟點點疑櫻瓣,半是脂痕半淚痕’、‘清風細雨紅泥寺,不見僧歸見燕歸’、‘逢君別有傷心在,且看寒梅未落花’、‘我本將心向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皆風神絕世”。
注:曼殊和尚——蘇曼殊也,(1884~1918)近代作家、詩人、翻譯家。原名戩,字子谷,后改名玄瑛,曼殊是他的法號。
廣東香山(今廣東中山)人。代表作有《斷鴻零雁記》及《碎簪記》。
翻譯過拜倫、雨果等人作品。曾三次出家。
早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 *另,元。
高明《琵琶記》: 第三十一出 幾言諫父 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另,明?凌?鞒酢凍蹩膛陌婦??》: 卷三十六 東廊僧怠招魔 黑衣盜奸生殺 本待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
四、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什么意思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這是一句流傳很廣的詩句,在文學作品中被引用過太多次了,并且已經有很多版本,所以很難考證那個才是原版。 但從能夠查到的出處,按出現的時間順序,應該是元代高明所著的《琵琶記》最早。
網上有帖子說最早的出處是《封神演義》,但《封神演義》為明代天啟年間所作,而《琵琶記》卻是在元末,所以《琵琶記》最早,除非找到比《琵琶記》更早的。 但是更早的至今只能找到半句,在唐代齊?鵲氖?杏小敖D耐忻髟攏饔叭刖場鋇乃搗ǎ獠荒芩恪? 以下為引語: 元·高明《琵琶記》第三十一出 幾言諫父——“這妮子無禮,卻將言語來沖撞我。
我的言語到不中呵,孩兒,夫言中聽父言違,懊恨孩兒見識迷。 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封神演義》第十九回——且說妲已深恨:“這等匹夫!輕人如此。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滿溝渠?反被他羞辱一場。
管教你粉身碎骨,方消我恨!” 《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六——“那女子不曾面訂得杜郎,只聽他一面哄詞,也是數該如此,憑他說著就是信以為真,道是從此一定,便可與杜郎相會,遂了向來心愿了。 正是:本待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金瓶梅》第四回——柔玉見世貞語意皆堅,垂淚嘆道:“唉!罷了,正是,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奴有從兄之意,兄卻如此無情;如今在你面前,我丑態盡露,反招君笑,有何臉面為人,留得此畫又有何用,罷!不如與畫同盡,抹去世上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