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晴川閣內有一首蘇軾寫的詩 誰知道全文 還有一首杜甫的
【找這個差點找吐血了……我就是湖北武漢的,我怎么沒聽說過這兩大文豪都親自跑來提過詩?呵呵,別的不說,如果這事是真的,小小的晴川閣早就可以列入X大名樓啦!那我們還真得燒高香感謝他們帶來的旅游資源~ 猜想你想要的是這個,因為在博上看到有人拍的圖(如下),提到里面有禹碑,上刻有杜甫的禹廟詩,(注意是刻的不是人家題的,杜甫最后輾轉到湖南在漂泊中去又不幸去世了,根本沒打咱這過TAT),蘇軾就更別提了,去個赤壁還貌似是偽的…… 就解釋到這吧。
【奉上杜甫《禹廟》詩: 禹廟空山里,秋風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畫龍蛇。
云氣噓青壁,江聲走白沙。 早知乘四載,疏鑿控三巴。
杜甫寫的禹廟,建在忠州(治所在今四川忠縣)臨江的山崖上。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765)出蜀東下,途經忠州時,參謁了這座古廟。
【另附晴川閣名聯賞: 樹色蒼茫初雨過 ——閑話武漢晴川閣聯 晴川閣位于武漢龜山東端禹功磯上,與黃鶴樓隔江相望。為明代漢陽太守范子箴所創建,取唐人崔顥題《黃鶴樓》詩中“晴川歷歷漢陽樹”之句意命名。
晴川閣上的對樓大都是清代名人所撰,首推道光年間,江蘇溧陽縣人宋鐄的一副長聯: 棟宇逼層霄,憶幾番仙人解佩,詞客題襟,風日最佳時,坐倒金樽,卻喜青山排闥至; 川源攬全省,看不盡鶴渚煙光,漢陽樹色,樓臺如畫里,臥吹玉笛,還隨明月過江來。 聯中追憶“仙人解佩”贈給鄭交甫的美麗傳說和唐代溫庭筠、段成式等“詞客題襟”以詩唱酬的動人事跡,來抒發自已的感情。
此聯寫出了晴川閣的氣勢及黃鶴樓的關系,描寫四周美麗的環境,使讀者身臨其境。 長聯有長聯的特點,短聯也有短聯的特色。
清初進士,官至廣西巡撫的李紱(1673—1750)上下聯僅寫了八個字: 沱潛既道; 江漢朝宗。 聯語雖說集的是經語,卻十分切合晴川閣的地理環境與人文景觀。
比李紱大六十余歲的清初著名戲曲理論家李漁(1611—1679)似乎特別留戀晴川閣,竟寫了多副對聯,從不同的角度對晴川閣進行了描繪: 樹色蒼茫初雨過; 川原近遠似霞蒸。 高閣逼諸天,到此噓氣成云,送征人對岸騎鶴; 大江流日夜,讓我抽刀斷水,似帝子當途斬蛇。
終日憑欄俯翠濤,不變古今灝瀚者,惟留此水; 當年對岸飛黃鶴,好看神仙出沒者,莫若斯樓。 這些聯語中充滿了詩情畫意,作者無論懷古抒情,還是憑欄眺遠,都有特到的見解。
不象他寫的其他對聯,有道教仙風之氣。 嘉慶年間曾任漢陽知縣裘行恕,點盡天時地利,自然不會放過晴川閣,揮毫寫了兩聯: 晴川閣,夏禹廟,憑臨煙波江,分占龜山特色; 皓月湖,伯牙臺,遙對禰衡墓,永垂晉楚風流。
隔岸眺仙蹤,問樓頭黃鶴,天際白云,可被大江留住? 繞欄尋勝跡,看樹外煙波,洲邊芳草,都憑杰閣收來。 第一聯,描述晴川閣周圍的名勝古跡,龜山的尾部有伯牙臺,即古琴臺,相傳晉國大夫俞伯牙曾在此鼓琴,鐘子期識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兩人結為知交。
鐘死后,伯牙痛感知音難得,于是斷琴絕弦,不復鼓琴。作者即仰慕伯牙、子期知交之情,又對東漢末年才子禰衡給予同情。
禰衡負才自傲,對一代裊雄曹操不放在眼里,當面痛罵不已,結果曹將彌送給黃祖殺了,多么可惜。彌衡曾寫過名篇《鸚鵡賦》,至今武昌城外的江中有還有鸚鵡洲,彌的墓也在附近,早已“芳草萋萋”了。
第二聯將黃鶴樓的風光與晴川閣的美景相對照來描繪,各有特色,都能吸引騷人墨客來游玩,作為知縣的裘行恕,每每偕朋登樓,面對眼前的景色,暢酒吟詩引為快事。
二、關于晴川的詩句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漾舟晴川里,掛席候風生。晴川落日初低,惆悵孤舟解攜。
沙磴離旌斷,晴川候馬歸。林華鋪近甸,煙靄繞晴川。
翠嶺香臺出半天,萬家煙樹滿晴川。晴川倚落暉,極目思依依。
危峰抹黛夾晴川,樹簇紅英草碧煙。極目晴川展畫屏,地從桃塞接蒲城。
灘頭鷺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去雁數行天際沒,孤云一點凈中生。
馮軒盡日不回首,楚水吳山無限情。避燒幾曾遺遠岫,引雛時見飲晴川。
曙霞攢旭日,浮景弄晴川。晃曜層潭上,悠揚極浦前。
野寺松花落,晴川柳絮飛。西風一葉下晴川。
換酒將魚不用錢。蘆渚畔,蓼洲邊。
暮醉醒來月滿。
三、關于黃鶴樓的詩句(7句)
1,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紅日。巖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頗聞列仙人,于此學飛術。一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
金灶生煙埃,玉潭秘清謐。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術。
蹇予羨攀躋,因欲保閑逸。觀奇遍諸岳,茲嶺不可匹。
結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出自唐代李白的《望黃鶴樓》白話文釋義:向東眺望黃鶴山,只見黃鶴山威勢雄偉橫出于半空之中。
山的四面環繞著白云,中間的山峰托春天上的太陽。山巒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
多次聽說過許多仙人在這里學習飛身升天之術,一朝成仙飛間蓬萊仙境,流下的石室千年以來空空蕩蕩。丹灶早已生出塵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靜無聲,失去了先前的生氣。
地宅荒古長滿了雜草,庭中苦寒,芝術之類的藥草皆已老去。我很想登臨此山,借以保有我的閑逸之致。
觀覽奇異遍及各個名山,所見卻都不能與這座山匹敵。我寄心于山上青松,由此悟認不再會有客旅情懷了。
2,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出自唐代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白話文釋義:老朋友向我頻頻揮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一線長江,向邈遠的天際奔流。
3,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出自唐代崔顥《登黃鶴樓》白話文釋義:昔日的仙人已乘著黃鶴飛去,這地方只留下空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返回這里,千萬年來只有白云飄飄悠悠。
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鸚鵡洲。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看江面煙波渺渺更使人煩愁!4,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
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兵安在?膏鋒鍔。
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
——出自宋代:岳飛《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白話文釋義:登樓遠望中原,只見在一片荒煙籠罩下,仿佛有許多城郭。想當年啊!花多得遮住視線,柳多掩護著城墻,樓閣都是雕龍砌鳳。
萬歲山前、蓬壺殿里,宮女成群,歌舞不斷,一派富庶升平氣象。如今,胡虜鐵騎卻踐踏包圍著京師郊外,戰亂頻仍,風塵漫漫,形勢如此險惡。
士兵在哪里?他們血染沙場,鮮血滋潤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們在戰亂中喪生,尸首填滿了溪谷。
悲嘆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卻田園荒蕪,萬戶蕭疏。何時能有殺敵報國的機會,率領精銳部隊出兵北伐,揮鞭渡過長江,掃清橫行“郊畿”的胡虜,收復中原。
然后歸來,重游黃鶴樓,以續今日之游興。5,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出自唐代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 題北榭碑》白話文釋義:一旦成為貶謫之人,就像賈誼到了長沙,日日西望,望不見長安,也望不見家。
黃鶴樓上傳來了一聲聲《梅花落》的笛聲,使這五月的江城又見到紛落的梅花。6,昔登江上黃鶴樓,遙愛江中鸚鵡洲。
洲勢逶迤繞碧流,鴛鴦鸂鶒滿灘頭。灘頭日落沙磧長,金沙熠熠動飆光。
舟人牽錦纜,浣女結羅裳。月明全見蘆花白,風起遙聞杜若香。
君行采采莫相忘。——出自唐代:孟浩然《鸚鵡洲送王九之江左》白話文釋義:昔日每次登上黃鶴樓,最愛的就是遠眺鸚鵡洲。
沙洲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碧綠的江水繞過沙洲緩緩流去。鴛鴦和鸂鶒鳥在洲邊水中嬉戲、漫游。
在長長的沙堤之上灑滿了落日的余輝,金色的沙灘在夕陽的照耀下閃著熠熠奪目的光彩。岸邊船夫正在系緊小舟纜繩,挽起羅裙的浣紗女正在水邊忙碌。
月光皎皎遠處白茫茫的蘆花連成一片,夜風拂過帶來陣陣杜若香。你此次離去不要忘了我呀!7,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
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黃鶴樓前月華白,此中忽見峨眉客。
峨眉山月還送君,風吹西到長安陌。長安大道橫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黃金獅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談重玄。我似浮云殢吳越,君逢圣主游丹闕。
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出自唐代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白話文釋義:我以前在巴東三峽之時,曾西望明月遙想家鄉峨眉。
遙憶家鄉的峨眉山月從峨眉而出,普照滄海,長與人萬里相隨。在黃鶴樓前的月光下,我忽然遇到了您這位從家鄉峨眉來的客人。
如今,峨眉山月又將隨風伴送您西入長安。長安的大道直通九天,峨眉山月也隨您朗照八百里秦川。
在京師,皇帝與達官貴人們登上席次乘坐高座,手執麈尾,高談重玄之道。我像浮云一樣在吳越游蕩,而您卻能遭逢圣主,一游丹闕。
等您一振高名,譽滿帝都之時,再舊來故地,與我一起玩賞峨眉的山月吧。
四、晴川閣的歷史故事
關于晴川閣歷史典故:晴川閣,又名晴川樓,是明代嘉靖26年至28年公元1547—1549漢陽知府范之箴為勒記大禹治水之功德而修建的,其名取自唐朝大詩人崔灝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詩句之意。
整個樓閣分上下兩層,沿檐回廊,原汁原味地再現了楚人依山就勢筑臺,臺上建樓閣的雄奇風貌。晴川閣的歷史雖然沒有黃鶴樓、岳陽樓那樣悠久,但由于其所居獨特的地理環境、獨具一格的優美造型以及諸多文人名士的贊詠,使它贏得了重要的歷史地位。
因此,“楚國晴川第一樓”冠譽于晴川閣是不為過的。 復建后的晴川閣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麻石臺基,紅墻朱柱,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閣樓為重檐歇山頂式,屋頂前方仍設一水騎樓,匾書“晴川閣”三字。
其規制略有擴大,整個樓閣分上下兩層,沿檐回廊。其底層面闊五間,通長20.8米;進深四間,通寬16米。
臺明從檐柱中心外擴0.7米,臺地面積為386.28平方米。晴川閣原汁原味地再現了楚人依山就勢筑臺,臺上建樓閣的雄奇風貌,并富有濃郁的楚文化氣息。
兩層飛檐四角銅鈴,臨風作響;大脊兩端龍形飾件,凌空卷曲,神采飛動;素潔粉墻,灰色筒瓦;兩層回廊,圓柱朱漆;斗拱梁架,通體彩繪;對聯匾額,字字貼金。 總體上晴川閣的裝修構件以木石為主,在門窗上采用了玻璃及少量金屬部件。
晴川閣占地約一萬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閣、禹稷行宮、鐵門關三大主體建筑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荊楚雄風碑、禹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樓、臨江駁岸、曲徑回廊等十幾處附屬建筑組成。 晴川閣景區的整體建設從1984年開始,分前后二期(1984年—1986年;1990年—1993年),歷時5年多時間完成。
復建后的晴川閣,以南方建筑風格為主,融合南北建筑風格之長,使樓閣的雄奇、行宮的古樸、園林的秀美渾為一體,成為武漢市著名的文物旅游景觀。 擴展資料晴川閣最早為明嘉靖年間漢陽知府范之箴在修葺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1131年)的禹稷行宮(原為禹王廟)時所增建,取崔顥《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句意命名。
現為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晴川閣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其名取自唐代詩人崔顥詩句"晴川歷歷漢陽樹",有"楚四名樓"之譽。
因與對岸黃鶴樓隔江對峙,相映生輝,被稱為"三楚勝境"。 曾多次被毀,現閣系按清光緒年間式樣于1985年重建,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
其底層面闊5間,進深4間;頂層面闊3間,進深2間。麻石臺基,紅墻朱柱,重檐歇山頂黑筒瓦屋面,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門窗欄桿為木質,朱漆彩繪。
屋面四角向外伸出,深出檐,高起翹。正面牌樓懸掛"晴川閣"金字巨匾。
其北側為"園中園",園中青草如茵,竹木蔥蘢,瘦石嶙峋,幽靜雅致。 禹稷行宮并立于晴川閣西南側,原名禹王廟,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也曾數度毀壞。
現存建筑為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占地350平方米。
其建筑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帶墀頭布瓦屋頂,屋脊微呈凹形曲線。 中軸線兩側卷棚吊頂廊廡與宮室連通,形成長方形天井。
其西側有一個院落,院外建有一座四角攢尖頂禹碑亭。 亭內立有荊南觀察史李振義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所刻禹碑殘片及摹刻的毛會建禹碑石刻。
禹稷行宮與重修的鐵門關和晴川閣組成古建筑群,為武漢名勝之一。 晴川閣于1986年 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開放27年以來,先后接待了方毅、郝建秀、蕭克、胡克實等黨政軍領導人和中外游客350余萬人次。 1992年禹稷行宮、晴川閣被湖北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5年被命名為武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9年榮獲“湖北省十佳文博單位”。
2002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2008年3月對外免費開放。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晴川閣。
五、有關黃鶴樓的詩句
1,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紅日。巖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頗聞列仙人,于此學飛術。——出自唐代李白的《望黃鶴樓》 白話文釋義:向東眺望黃鶴山,只見黃鶴山威勢雄偉橫出于半空之中。
山的四面環繞著白云,中間的山峰托春天上的太陽。山巒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
多次聽說過許多仙人在這里學習飛身升天之術。 2,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出自唐代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白話文釋義:老朋友向我頻頻揮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一線長江,向邈遠的天際奔流。 3,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出自唐代崔顥《登黃鶴樓》 白話文釋義:昔日的仙人已乘著黃鶴飛去,這地方只留下空蕩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返回這里,千萬年來只有白云飄飄悠悠。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鸚鵡洲。
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看江面煙波渺渺更使人煩愁! 4,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出自唐代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 題北榭碑》 白話文釋義:一旦成為貶謫之人,就像賈誼到了長沙,日日西望,望不見長安,也望不見家。黃鶴樓上傳來了一聲聲《梅花落》的笛聲,使這五月的江城又見到紛落的梅花。
5,昔登江上黃鶴樓,遙愛江中鸚鵡洲。洲勢逶迤繞碧流,鴛鴦鸂鶒滿灘頭。
灘頭日落沙磧長,金沙熠熠動飆光。舟人牽錦纜,浣女結羅裳。
——出自唐代孟浩然《鸚鵡洲送王九之江左》 白話文釋義:昔日每次登上黃鶴樓,最愛的就是遠眺鸚鵡洲。沙洲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碧綠的江水繞過沙洲緩緩流去。
鴛鴦和鸂鶒鳥在洲邊水中嬉戲、漫游。在長長的沙堤之上灑滿了落日的余輝,金色的沙灘在夕陽的照耀下閃著熠熠奪目的光彩。
岸邊船夫正在系緊小舟纜繩,挽起羅裙的浣紗女正在水邊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