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請問有那些賀歲的詩詞歌賦
財源滾滾隨春到 喜氣洋洋伴福來 橫批:財源廣進 春風入喜財入戶 歲月更新福滿門 橫批:新春大吉 大順大財大吉利 新春新喜新世紀 橫批:萬事如意 占天時地利人和 取九州四海財寶 橫批:財源不斷 高居寶地財興旺 福照家門富生輝 橫批:心想事成 天地和順家添財 平安如意人多福 橫批:四季平安 春歸大地人間暖 福降神州喜臨門 橫批:福喜盈門 內外平安好運來 合家歡樂財源進 橫批:吉星高照 日日財源順意來 年年福祿隨春到 橫批:新春大吉 迎喜迎春迎富貴 接財接福接平安 橫批:吉祥如意 創大業千秋昌盛 展宏圖再就輝煌 橫批:大展宏圖 一帆風順年年好 萬事如意步步高 橫批:五福臨門 民安國泰逢盛世 風調雨順頌華年 橫批:民泰國安 精耕細作豐收歲 勤儉持家有余年 橫批:國強富民 發憤圖強興大業 勤勞致富建小康 橫批:科技致富 歡天喜地度佳節 張燈結彩迎新春 橫批:家庭幸福 迎新春事事如意 接鴻福步步高升 橫批:好事臨門 春雨絲絲潤萬物 紅梅點點繡千山 橫批:春意盎然 一干二凈除舊習 五講四美樹新風 橫批:辭舊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萬水千山盡得輝 橫批:萬象更新 一年四季行好運 八方財寶進家門 橫批:家和萬事興 綠竹別其三分景 紅梅正報萬家春 橫批:春回大地 年年順景則源廣 歲歲平安福壽多 橫批:吉星高照 一年好運隨春到 四季彩云滾滾來 橫批:萬事如意 丹鳳呈祥龍獻瑞 紅桃賀歲杏迎春 橫批:福滿人間 五更分兩年年年稱心 一夜連兩歲歲歲如意 橫批:恭賀新春 黃鶯鳴翠柳 紫燕剪春風 橫批:鶯歌燕舞 春花含笑意 爆竹增歡聲橫批:喜氣盈門 事事如意大吉祥 家家順心永安康 橫批:四季興隆 。
二、古人是怎樣拜年的
春節里有一項重要活動,是向親朋 好友和鄰里祝賀新春,俗稱拜年。
我國 拜年的習俗由來已久。古時有拜年和賀 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則是 平輩相互道賀。
拜年的習俗,始于宋而盛于明,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載:“正月朔 日,為之元旦……士兵皆交相賀,民男 女,亦皆鮮服往來拜節。”當時拜年風 氣甚盛,不僅士兵互拜,朝官也一樣。
他們不計相識與否,皆望門投帖,以示 新春的祝賀。宋朝上層社會中,倘若坊 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仆 人帶名刺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 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 即為承放飛帖之用。
明代人們以投謁代 替拜年。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 起源。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 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 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 以聯年誼,以敦鄉”。
三、古人是如何拜年的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曾描述過北宋汴京人是如何拜年的,雖寥寥幾筆,卻透露出宋人的拜年流程。
古人拜年與今人拜年一樣,都有辭舊迎新,相5 :表達美好祝愿之意。古時“拜年”一詞原意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 、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
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只遣子弟代賀,謂之4拜年'……”這大概的意思是晚輩有次序地向長輩拜年,然后長輩率領晚輩再到鄰居好友家恭賀,也有只是讓晚輩代賀的。 壓歲錢和吉祥話是現在按原意傳承下來的了。
古時,上層士大夫間拜年時還有互贈賀年卡的習俗。 賀年卡用于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直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不管是拜年還是賀年卡,都是我們祖先傳承下來的心意,這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
四、有沒有什么詩歌描繪了古時候的賀歲
以酒暢飲賀歲、守歲的禮儀,自漢代以來,盛行不衰,沿襲至今日,依然如故。
為展示賀歲、守歲的熱鬧情景,以下幾首詩歌,重現歷代之風貌。 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銚滯迫新歲。
小兒呼叫走長街,云有癡呆召人賣。 ——唐?范成大《賣癡呆詞》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宋?蘇東坡《歲晚三首》 晰晰燎火光,氳氳臘酒香。
嗤嗤童雅戲,迢迢歲夜長。 堂上書帳前,長幼合成行。
以我年最大,次第來稱觴。 ——唐?白居易《三年除夜》 官歷行將盡,村醪強自傾。
厭寒思暖津,畏老惜殘更。 歲月已如此,寇戎猶未平。
兒童不諳事,歌吹待天明。 ——唐?羅隱《歲除夜》 親知邀酌團年酒,兒女同爭壓歲錢。
爆竹千家聲未息,天衢車馬鬧如煙。 ——清。
曹雪芹。
五、古代文人拜年詞都有哪些
1.不計辛勤一硯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殘,種花容易樹人難。
幽谷飛香不一般,詩滿人間,畫滿人間,英才濟濟笑開顏。新年快樂! 2.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2.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 3.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仆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
此俗始于宋朝上層社會。 4.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
"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
。
六、古人拜年禮儀圖片詩句
古人如何過年春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
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必然有春節。凡是華人,必然想著過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或稱元旦。
這是一年中的第一天,故又稱“元日”“元辰”“端日”。近代使用陽歷后,將陽歷的一月一日稱元旦或新年,將陰歷的一月一日稱春節。
改稱“春節”,始自辛亥革命后,時間也不過一百多年,但春節的淵源很久,《禮記月令》載:“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命樂正習舞。”這個周天子過的“元日”,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春節。
所以說,春節距今至少也有兩三千年的成文歷史。 古人是如何過年的呢? 主要是:迎年、拜年、節日活動、打鬼、娛樂。
迎年:祭祖,緬懷祖先。正月初一,要把祖宗牌位供在正廳,除在中堂、祠堂祭祖外,也有上墳祭祖的,主要是到墳地燒香、上供、叩拜。
祭祖以后,根據歷書所示吉利方向,點燃燈籠火把,奉香鳴鞭炮,開門出行,擺上供品,迎接喜神。接著,人們向喜神方向走去,遇廟燒香叩拜,祈求一年的吉利。
過春節必放爆竹。放爆竹是為了驅鬼避邪。
《清嘉錄》卷一云:“歲朝,開門放爆仗三聲,云辟疫病,謂之‘開門爆仗’。”爆竹種類很多,由單響、雙響、金鋮炮、三角炮、二踢腳、多響爆竹、大龍炮、沖天炮等。
清人百一居士《壺天錄》載:“京師人煙稠密,甲于天下。富家競購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貧乏家即食維艱,索逋孔亟,亦必爆賽數聲,香焚一柱,除舊年之瑣瑣,卜來歲之蒸蒸,此習尚類然也。”
由此看來,放爆竹迎新年,是為了除舊歲、卜來歲、祈求平安。 拜年:拜年又稱“走春”、“探春”,是春節最突出的特點。
明人陸容《菽園記》稱:“京師元旦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
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親戚多,關系多,拜不過來,讓仆人送名片,或送福字,這就是“泛愛不專”的反映。
在明清宮內,還流行團拜。《點石齋畫報》中的清朝官府新年團拜圖就是上述官場活動的紀錄。
七、關于新年的古關于新年的古詩
1、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____王安石《元日》
2、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____戴叔倫《除夜宿石頭驛》
3、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____高適《除夜作》
4、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____王安石《元日》
5、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____陸游《除夜雪》
6、十年舊夢無尋處,幾度新春不在家。____吳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7、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____薛道衡《人日思歸》
8、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____陸游《除夜雪》
9、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____戴復古《除夜》
10、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____文天祥《除夜》
擴展資料:
賀年詩詞
賀新年·詩詞新調
李磊(詩詞新調創始人)
紅日暖門楣,
梅花綻春雷。
盤托三山秀,
云涌琥珀杯。
歸來不是客,
席上歌兒飛。
圍坐心愈熱,
東風醉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