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的詩句
飲湖上初晴后雨
宋·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濃妝淡抹總相宜。
飲湖上初晴后雨:即詩人與朋友在西湖飲酒游覽,適逢天氣由晴轉雨的意思。
瀲滟:波光閃動的樣子。
方好:正好。方,剛剛,副詞。
空蒙:形容云霧迷茫,似有若無。
亦:也。
奇:奇妙。
欲:想要。
西湖: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則是從這首小詩而來。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紗溪村(在今浙江諸暨縣)西,所以稱為西施。
淡妝濃抹:或淡雅地妝束,或濃艷地打扮。
[譯詩、詩意]
水波閃動晴天時景色迷人,
山巒迷茫煙雨中也顯得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無論淡妝濃妝她總是美麗。
水波蕩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煙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論她是淡雅的裝束,還是濃艷的打扮,都是一樣光彩照人。
二、急找蘇軾的《初晴后雨》的詩句解釋幫幫忙
飲湖上初晴后雨宋-蘇軾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大文學家、大藝術家,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對后世影響很深.他的詩詞,揮灑自如,明快豪放,善于運用新鮮的比喻描寫山水景物,善于從常見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哲理.①瀲滟——形容水波相連,蕩漾閃光.②方好——正顯得美好.③空蒙——形容云霧迷茫,似有若無.④西子——西施,春秋時代越國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紗溪村(在今浙江諸暨縣)西,所以稱為西施.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則是從這首小詩而來.一天,蘇軾和朋友在西湖邊上飲酒.開始天氣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陰了天,下起雨來.這樣,飲酒未盡,詩人便飽覽了西湖上晴和雨兩種截然不同的風光.于是詩人贊嘆說: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蕩漾,閃爍耀眼,正好展示著那美麗的風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妝飾,瀲滟水光是她濃艷的粉脂,不管她怎樣打扮,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麗質和迷人的神韻.這首小詩前兩句是描寫:寫晴天的水、雨天的山,從兩種地貌、兩種天氣表現西湖山水風光之美和晴雨多變的特征,寫得具體、傳神,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以致有人評論說,古來多少西湖詩全被這兩句掃盡了.后兩句是比喻:天地之間,人類最靈;人類之中,西子最美.在前兩句描寫的基礎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說它和西施一樣同為天下靈與美的極至,何況又經過或淡妝或濃抹的精心打扮呢!然而,極寫西湖之美還不是這個比喻的全部奧妙.歷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詩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來和西湖相比呢?這是因為,西子除了她靈秀美麗,她和西湖還有兩點獨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鄉離西湖不遠,同屬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頭上都有“西”字,叫起來自然天成.由于這種種原因,蘇軾這個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稱道,西湖也就被稱作西子湖了.。
三、形容“雨天飲酒”的詩句
1、唐·崔顥《雁門胡人歌》
山頭野火寒多燒,雨里孤峰濕作煙。聞道遼西無斗戰,時時醉向酒家眠。
2、宋·陸游《劍門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3、宋·李清照《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
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
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
4、五代·馮延巳《拋球樂·逐勝歸來雨未晴》
逐勝歸來雨未晴,樓前風重草煙輕。谷鶯語軟花邊過,水調聲長醉里聽。款舉金觥勸,誰是當筵最有情。
5、宋·李清照《蝶戀花·淚濕羅衣脂粉滿》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水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參考資料
古詩文網:http://**
四、【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的解釋一天,蘇軾和朋友在西湖邊上飲酒
一天,蘇軾和朋友在西湖邊上飲酒.開始天氣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陰了天,下起雨來.這樣,飲酒未盡,詩人便飽覽了西湖上晴和雨兩種截然不同的風光.于是詩人贊嘆說: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蕩漾,閃爍耀眼,正好展示著那美麗的風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妝飾,瀲滟水光是她濃艷的粉脂,不管她怎樣打扮,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麗質和迷人的神韻.http://**view/*?wtp=tt#3。
五、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的詩意
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蕩漾,閃爍耀眼,正好展示著那美麗的風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妝飾,瀲滟水光是她濃艷的粉脂,不管她怎樣打扮,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麗質和迷人的神韻。
這首小詩前兩句是描寫:寫晴天的水、雨天的山,從兩種地貌、兩種天氣表現西湖山水風光之美和晴雨多變的特征,寫得具體、傳神,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以致有人評論說,古來多少西湖詩全被這兩句掃盡了。后兩句是比喻:天地之間,人類最靈;人類之中,西子最美。在前兩句描寫的基礎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說它和西施一樣同為天下靈與美的極至,何況又經過或淡妝或濃抹的精心打扮呢!
六、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的詩句贊揚的是那里的西湖
杭州西湖。
《飲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首詩寫于公元1073年,詩人蘇軾任杭州通判期間。原作有兩首,這是第二首。
“水光瀲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寫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題目可以得知,這一天詩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陽光明麗,后來下起了雨。
在善于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態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譽。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兩句,詩人用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西子,即西施,春秋越國美女,原為浣紗女,后被越王勾踐選入宮中,獻給吳王夫差為妃。
詩人之所以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啊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美的風姿。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
這個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 這首詩概括性很強,它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評價。
這首詩的流傳,給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拓展閱讀】 杭州西湖是和中國文化與中國文人有著密切聯系的。
西湖的美,首先是被歷代文人認識并逐漸開發的。可以說,沒有眾多文人的描繪歌詠,西湖是不會如此受人推崇的。
仔細想一想,這其中,與西湖關系最為密切的算是蘇軾先生了。 蘇軾一生兩次赴任杭州。
第一次是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任杭州通判。他當年36歲,歷時三年。
蘇軾一到杭州,就被這里的秀山麗水所深深吸引:“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長閑勝暫閑。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比好湖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酔書》其五)。 蘇軾飽覽了西湖的美景,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
早晚、陰晴、晦明,西湖都有自己的美,蘇軾都一一捕捉在了自己的筆下:“西湖三面環山,中涵綠水,松排青嶂,草滿平坡。泛舟湖中,四面瞻視,水光山色,競秀爭奇,柳岸花汀,參差掩映。
已而峰銜翠靄,月印波心,畫舫徐牽,菱歌晚渡,游人儼在畫圖中也。”(《題西湖詩卷》其一)。
這是對西湖美的總體真實寫照。 那時西湖的春景,宛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西湖春景,霽曉最宜,柳帶朝煙,桃含宿雨,芳草沿堤,與湖柳映碧,更見漁舟來往,今人疑武陵源。”
西湖的夏景,旖旎多情,爽人心神:“西湖夏月,觀荷最宜,清香徐細,傍花淺酌,如對美人倩笑矣欠話也”。“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一)。雨中西湖,色彩明豁,映襯成趣。
月下的西湖,迷蒙淡遠,充滿詩情畫意:“西湖觀月,秋爽最宜,煙波鏡凈,上云色淡。魚燈依岸,山村霏微,萬籟俱寂,景色清奇。”
雪后的西湖,銀裝素裹,自有高格:“西湖賞雪,初霽最宜。或登天竺高頂及南北兩峰,俯瞰城闉,遠眺海島,則大地山河,銀溶汞結,而予藐然稊米,凌厲剛風,恍欲羽化。
況則放舟湖中,周覽四山,若秋濤聳涌,璀璨乘飚,而玉樹琪花,麗然奪目。” 在蘇軾的眼中,西湖無時不美,無處不美:“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晴后雨》)。
蘇軾選擇“初晴后雨”這一特定時間表現西湖晴水雨山之美。以古代越國女子西施比喻西湖,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極富詩意,更見新鮮。
蘇軾在這里強調了美的原發性、自然性。因為其美,所以無論是淡妝還是濃抹都是相宜的。
蘇軾這詩詞一出,西湖更是名重天下,以至于從此便稱為“西子湖”。 第二次蘇軾再次赴任杭州。
已是15年后,也就是宋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他51歲,仕途受挫,幾度轉折,感慨萬千,寫下:“到處相逢是偶然,夢中相對各華顛。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
(《與莫同年雨中飲湖上》)。蘇軾這次任的是杭州知州,他不僅游覽了西湖,還治理西湖。
十五年不見,西湖已淤塞過半,于是他采取當地老百姓疏浚西湖的建議,上述朝廷:“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使杭無西湖,如人去眉目,豈復為人乎?”(《乞凱西湖狀》)。蘇軾仔細認真考察了西湖,制定了疏浚方案。
他了解到如把西湖中淤泥運到岸上,費事費力,事倍功半。于是,他決定堆積淤泥于湖中為長堤,這樣既省時省功,又便于交通往來。
蘇軾組織二十萬民工,辛勤勞作,圓滿完成了疏浚工程。即疏導了西湖,又灌溉了民田千頃,及于人民。
老百姓為了紀念蘇軾,把這一段長堤稱為“蘇公堤”, 長堤臥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從此西湖也變得更加美麗動人。 那著名的“東坡肉”就是那時候發明的。
據說,當時老百姓為了感謝蘇軾,紛紛送豬肉給他,蘇軾叫人把肉切成方塊燜煮成色味俱佳的酥肉,再分別送給疏浚。
七、蘇軾寫的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
《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贊美西湖美景的七絕,寫于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其中第二首廣為流傳,此詩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寫概括品評,尤其是后二句,被認為是對西湖的恰當評語。第一首一般選本不收錄,其實這首詩也寫得不錯,其首句就把西湖晨曦的絢麗多姿形容得美不勝收。兩首對照,能更好地把握作者寫詩時的思想感情。
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作者: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希望能幫助到你
八、【蘇軾描寫雨景的詩詞,30句】
《美堂暴雨》 游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云撥不開. 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 十分瀲滟金樽凸,千杖敲鏗羯鼓催. 喚起謫仙泉灑面,倒傾蛟室瀉瓊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首 》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定風波》 莫聽竹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說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灑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飲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寒食雨》之二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魚舟,濛濛水云里. 《新城道中》其一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 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南歌子》 雨暗初疑夜,風回便報晴. 但云斜照著山明,細草軟沙溪路、馬蹄輕. 《雨》 風師挾帝令,號呼肆徂征. 云師畏推逐,蓄意不干爭. 雨師曠闕官,所茍朝夕生. 帝暮一夕回,旱議旦暮行. 翻然沛膏澤,夜半來無聲. 青秧發廣畝,白水涵孤城.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別于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 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 《獄中寄子由二首》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次韻章傳道喜雨》 去年夏旱秋不雨,海畔居民飲咸苦.今年春暖欲生蝝,地上戢戢多于土.預憂一旦開兩翅,口吻如風那肯吐.前時渡江入吳越,布陣橫空如項羽.農夫拱手但垂泣,人力區區固難御.撲緣鬃毛困牛馬,啖嚙衣服穿房戶.坐觀不救亦何心,秉畀炎火傳自古.荷鋤散掘誰敢后,得米濟饑還小補.常山山神信英烈,撝駕雷公訶電母.應憐郡守老且愚,欲把瘡痍手摩撫.山中歸時風色變,中路巳覺商羊舞.夜窗騷騷鬧松竹,朝畦泫泫流膏乳.從來蝗旱必相資,此事吾聞老農語.庶將積潤掃遺孽,收拾豐歲還明主.縣前巳窖八千斛,率以一升完一畝.更看蠶婦過初眠,未用賀客來旁午.先生筆力吾所畏,蹴踏鮑、謝跨徐、庾.偶然談笑得佳篇,便恐流傳成樂府.陋邦一雨何足道,吾君盛德九州普. 《臨江仙 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醉復醒,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生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廬山煙雨》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描寫蘇軾飲酒后的雨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