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樂山青衣江的詩句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洲。
注釋: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縣西南
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東。
3.發:出發。清溪:指清溪驛,在四川犍(qián)為峨眉山附近。三峽:指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在今四川、湖北兩省的交界處。一說指四川樂山的黎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
4.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下:順流而下。渝洲:今重慶一帶。
譯文:
峨眉山升起半月的秋月,月影映入青衣江隨著江水流。夜晚我乘的船從清溪出發駛向山峽,思念你卻不能看見我乘的船駛下渝州。供參考。
二、描寫樂山青衣江的詩句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注釋: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縣西南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東。
3.發:出發。清溪:指清溪驛,在四川犍(qián)為峨眉山附近。
三峽:指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在今四川、湖北兩省的交界處。一說指四川樂山的黎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
4.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
下:順流而下。渝洲:今重慶一帶。
譯文:峨眉山升起半月的秋月,月影映入青衣江隨著江水流。夜晚我乘的船從清溪出發駛向山峽,思念你卻不能看見我乘的船駛下渝州。
供參考。
三、贊美峨眉山的詩句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007-5-17 17:43:38 心情: 天氣: 溫度: ℃ ——李白《峨眉山月歌》賞析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這是李白二十六歲(726)初離蜀地時的作品,詩中描寫了峨眉山月影入江流的迷人景色,表現了詩人離鄉時對故鄉山水的深深依戀。
全詩意境明朗清新,語言自然流暢。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在一個云淡風清的秋夜,詩人從平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輪秋月懸掛在幽美靜謐的夜空,皎潔的月影倒映在靜靜流淌的江水中,伴隨著詩人遠去的行舟,和江水一起流向遠方。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又一個天高云淡的夜晚,一葉輕舟從清溪出發,在月光的照耀下向三峽駛去,用不了多久,就要到達渝州了,從峨眉山一直跟隨詩人行走的明月,被岸邊的高山遮住看不見了。 注釋: ①峨眉山:位于四川成都西南峨眉山市境內,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游勝地和佛教名山。
②半輪秋:半圓的秋月。 ③平羌:平羌江,又名青衣江,在峨眉山東北,經蘆山、雅安、洪雅、夾江,到樂山與大渡河匯流入岷江。
④ 清溪:唐時泯江的一處渡口。君:指峨眉山月。
⑤渝州:今重慶市為唐代渝州治所。
四、形容“峨眉山”的詩句有哪些
1. 《峨眉山月歌》唐代詩人: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2. 《贈別鄭煉赴襄陽 》唐代詩人: 杜甫
戎馬交馳際,柴門老病身。
把君詩過日,念此別驚神。
地闊峨眉晚,天高峴首春。
為于耆舊內,試覓姓龐人。
3. 《登峨眉山》唐代詩人:李白
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
周流試登覽,絕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開,彩錯疑畫出。
泠然紫霞賞,果得錦囊術。
云間吟瓊簫,石上弄寶瑟。
平生有微尚,歡笑自此畢。
煙容如在顏,塵累忽相失。
倘逢騎羊子,攜手凌白日。
4. 《漫 成 》唐代詩人:杜 甫
江皋已仲春,花下復清晨。
仰面貪看鳥,回頭錯應人。
讀書難字過,對酒滿壺頻。
近識峨眉老,知予懶是真。
5. 《峨眉餌黃精》唐代詩人:韋應物
靈藥出西山,服食采其根。
九蒸換凡骨,經著上世言。
候火起中夜,馨香滿南軒。
齋居感眾靈,藥術啟妙門。
自懷物外心,豈與俗士論。
終期脫印綬,永與天壤存。
《峨眉山月歌》唐代詩人:李白
《贈別鄭煉赴襄陽 》唐代詩人: 杜甫
《登峨眉山》唐代詩人:李白
《漫 成 》唐代詩人:杜 甫
五、峨眉山月歌的全詩句的意思
《峨眉山月歌》原文和譯文: 峨眉山月半輪秋:峨眉山上,半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山頭。
影入平羌江水流: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發清溪向三峽:夜里我從清溪出發奔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注釋: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縣西南。 ⑵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東北。
源出四川蘆山,流經樂山匯入岷江。 ⑷夜:今夜。
發:出發。清溪:指清溪驛,屬四川犍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峽:指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今在四川、湖北兩省的交界處。一說指四川樂山的犁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
下:順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縣,今重慶一帶。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詩作。
六、贊美“峨眉山”詩句有哪些
1.峨嵋岫初出,洞庭波漸起。——唐-李世民《度秋》
2.峨嵋山下少行人,旌旗無光日色薄。——唐-白居易《長恨歌》
3.金光明本行,同侍出峨嵋。——唐-賈島《送譚遠上人》
4.四年龍馭守峨嵋,鐵馬西來步步遲。——唐-韋莊《喻東軍》
5.一游峨嵋上,千載保靈術。——唐-吳筠《高士詠》
6.欲愴峨嵋別,中宵寢不能。——唐-崔涂《入蜀赴舉秋夜與先生話別》
7.錦水繁花添麗藻,峨嵋明月引飛觴。——唐-錢起《送裴迪侍御使蜀》
8.長嘯峨嵋北,潛行玉壘東。——唐-杜甫《寄司馬山人十二韻》
9.乘槎上玉津,騎鹿游峨嵋。——唐-陳陶《避世翁》
10.錦水流春闊,峨嵋疊雪深。——唐-齊己《寄貫休》
七、峨眉山為題材的詩句是什么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②。
夜發清溪向三峽③, 思君不見下渝洲④。 注釋 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縣西南 ②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東。
③發:出發。清溪:指清溪驛,在四川犍(qián)為峨眉山附近。
三峽:指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在今四川、湖北兩省的交界處。一說指四川樂山的黎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
④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
下:順流而下。渝洲:今重慶一帶。
譯文: 峨眉山升起半月的秋月,月影映入青衣江隨著江水流. 夜晚我乘的船從清溪出發駛向山峽, 思念你卻不能看見我乘的船駛下渝州. 簡析: 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時,依戀家鄉山水的一首詩。詩人是乘船從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圓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總是隨江流。
夜里船從清溪驛出發,要向三峽駛去,船轉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見了。這首詩用了五個地名,通過山月和江水展現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
賞析一: 峨眉山,在今四川成都西南峨眉縣。山中多寺觀。
李白涉及峨眉山的詩。人們比較熟悉的有三首,一首是《登峨眉山》,這是作者早期居蜀時所作,另一首是寫于晚年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這一首則是寫于作者二十六歲(726)離開蜀地時。
如果說李白早期是為了訪道求仙而登峨眉山,那么在他即將離蜀和離蜀后寫的關于峨眉山月歌的詩,則主要是借以表達豪情壯志及其對友人的思念。這首詩人們很欣賞,但理解卻有很大不同。
第一,是對作者寫此詩時的心情說法不一。明高棅《唐詩品匯》卷四十七引劉須溪謂此詩“含情凄婉”,而程千帆《古詩考索·古典詩歌描寫與結構中的一與多》則云:“李白的構思是在以孤懸空中的月與自己所要隨著江水東下而經過的許多地方對比。
來展現自己乘流而下的輕快心情。”如果我們聯系李白出川的動機來分析此詩,對以上兩種理解的正誤便不難做出判斷。
作者當時抱著四方之志出蜀遠游,猶大鵬將展其翅。此時沒有什么“凄婉”之情可言,相反,倒是大有與明月爭勝之心。
峨眉山月本來隨著江水東流,作者乘輕舟順流而下。所經之處有時可以看到山月,有時看不到,明月時隱時現,仿佛在緊緊追趕自己。
看不到時,就像遠遠地將山月拋在身后。假如把上述劉須溪所謂“含情”的“情”,理解為作者與山月相嬉的情趣或得以出川的喜悅心情,似乎比“凄婉”二字更接近原意。
第二,是對“秋”字的不同理解。一種認為是指秋天,另一種認為“是指峨眉山月上弦或下弦呈半圓形的時候”。
揆度其意,當然以后一種說法較合理。不過可以肯定,李詩中的“半輪”,不會是指上弦月,因為峨眉山此時在作者的西南方向,自然是指陰歷月終的時候了.同時,將“秋”字解作“時候”,可以在訓詁方面找到根據,即“秋”字可訓為“時期”、“日子”。
此外,“秋”字還訓作飛動的樣子,或騰躍的樣子,如《漢書·禮樂志·安世房中歌》之七:“飛龍秋,游上天。”據此,將這句解作彎月飛掛峨眉山,似亦說得通。
第三,是對“三峽”的不同解說。一說這里的“三峽”是指鄂川交界的瞿唐峽、巫峽、西陵峽;一說指四川樂山縣的黎頭、背峨、平羌所謂小三峽。
要辨別哪一個更合理。不妨先考察一下李白的出川路線。
作者看到峨眉山月的倒影映在平羌江里,說明是從峨眉山的方面啟程的。平羌江即青衣江,源出四川蘆山縣西北,至樂山縣入岷江。
第三句的“清溪”即清溪驛,在四川犍為縣。“清溪”在樂山三峽的下游,作者夜間從這里出發。
目標是“向三峽氣顯然不是指樂山縣的三峽。否則不僅“向”字失去了著落,行人便成了走回頭路。
所以.此處的“三峽”必定是指著名的巴東三峽。這里是人們向往的地方,也是由樂山經渝州(今重慶一帶)出川的必由之路。
第四,是對二聯對句中“君”字的不同解說。有的說是指作者懷念的友人,或為其“送行之人”;沈德潛則云:“月在清溪三峽之間,半輪亦不復見矣。
君字即指月。”(《唐詩別裁》)看來后一種說法更合情理。
峨眉山是作者實際上的故鄉,月是故鄉圓。作者對峨眉山月的懷念。
無疑也是對故鄉的依戀。如果把“思君”解作“思友”,便嫌平直,倒不如看作以月擬人更有詩意。
俞陛云認為:“以秋宵之殘月,映青峭之峨眉。江上停橈,風景幽絕。
無奈輕舟夜發,東下巴渝。回看斜月沉山,思君不見,好山隔面,等于良友分襟也。”
(《詩境淺說續編》)所以“思君”不是單指對某一友人的思念,而是一種寬泛的鄉情。以象征著故鄉的山月為友,不是比指某一具體的友人更有深意嗎? 古人論此詩,最稱道它對地名的妙用。
明人王世懋說:“談藝者有謂七言律一句不可兩入故事,一篇中不可重犯故事。此病犯者故少,能拈出亦見精嚴。
然我以為皆非妙悟也。作詩到神情傳處,隨分自佳,下得不覺痕跡,縱使一句兩入,兩句重犯,亦自無傷。
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藝圃擷金》)王世貞稱此詩是太白佳境,并說:“二十八字中。
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