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是人非的詩句
唐·崔護《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趙瑕 《江樓感懷》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
宋·歐陽修《生查子》
去年元月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月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宋·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唐·劉禹錫《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檢舉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4-25 15:44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黛玉《葬花吟》
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 趙嘏 《江樓有感》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生查子》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題都城南莊》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歐陽修《浪淘沙》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王勃《騰王閣》
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
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
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李煜《子夜歌》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
梧桐半死清霜后,白頭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垅兩依依。
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賀鑄《鷓鴣天》
我最喜歡的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二、物是人非的句子或詩句
描寫物是人非的句子
1、斑駁的歲月,卻讓一顆憶舊的心依然停留在昨天那清晰而感動的世界里。
2、不見去年人,景物卻依舊,物是人非。淚滿春衫袖,既是脆弱的渲泄,也是堅韌的自強。愿留在春衫袖上的滿滿的淚,換來的是明日的安寧與燦爛。
3、當時間點點滴滴的流過,我和我的爺爺漸行漸遠。這時間真是一種過錯,可以讓愛越來越難說出口。
4、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5、回眸間,總會憶起曾經那彼岸的花開花落,面對漸遠的時光,歲月從不繞道,懷念落幕已是物是人非。當懷念只是懷念,摒棄感傷。歲月教會我們的是:珍惜現在的點點滴滴。僅此而已!
三、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是休,欲語淚先流]的全詞是什么
武陵春①
【宋】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
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②
也擬泛輕舟。③
只恐雙溪舴艋舟,④
載不動、
許多愁。
【作者】
1084-?,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屬山東)人。幼有才藻,十八歲適金石家趙
明誠,夫婦感情甚篤。南渡后,趙明誠病故,她顛沛流離于江浙皖贛一帶,在
孤寂中度過晚年。她工詩能文,詩尤為宋代大家,前期詞多寫閨情相思,后期
詞融入家國之恨與身世之感,風格頓變。她兼擅令慢,每能創意出奇,以經過
提煉的口語表達其獨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棄疾所稱道的“易安體”。有《漱
玉詞》。
【注釋】
①調名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所述武陵漁人游歷桃花源事。又名《武林春》。
《詞譜》以毛滂詞為正體。雙調,四十八字,平韻。 ②雙溪:水名,在今浙
江金華城南。 ③擬:準備。 ④舴艋舟:小船。
【品評】
此詞寫于作者晚年避難金華期間,時在紹興四年(1134)金與偽齊合兵南
犯以后。其時,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盡,作者孑然一身,
在連天烽火中飄泊流寓,歷盡世路崎嶇和人生坎坷,因而詞情極為悲苦。
清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卷二評曰:“悲深婉篤,猶令人感伉儷之重。”
所論甚切。
首句用筆極為細膩:其意不過是說風吹花落,卻不從正面著筆,而落墨于
“風住”、“花已盡”的結局。塵土因花落而香,說明落花遍地,而這又反照
出風之狂暴。一句中有三層曲折,確是匠心獨動。次句寫日色已高,而猶“倦”
于梳頭,從側面揭示情懷之苦、心緒之亂,筆法略同于其早期詞作《鳳凰臺上
憶吹簫》中的“起來慵自梳頭”,但一為生離之愁,一為死別之恨,巨細深淺
均有所不同,作者在遣辭上易“慵”為“倦”,正顯示了二者之間的差別。三、
四兩句是漱玉詞中并不多見的直抒胸臆之筆。之所以一改含蓄風格,當是因為
洶涌澎湃的情潮已漫出心堤,無法遏制,只好任其自由渲泄。“物是人非事事
休”,說明她生活中原有的美好東西已盡皆喪失,無一留存,雖是放筆直書,
卻具有高度的概括力。過片后“聞說”二句宕開一筆,寫自已有意泛舟雙溪,
觀賞春光,精神似稍振起。但“只恐”二句復又折回,跌襯出更趨深重的愁情。
“愁”本無形,難以觸摸,而今船載不動,則其重可知、其形可想。這是其構
思新穎處。此外,下片中“聞說”、“也擬”、“吸恐”六字前后勾連,也是
揭示作者內心活動的傳神筆墨
四、為什么李清照會有物是人非的感慨
這是因為:
1、李清照這首《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當年詞人已經是五十三歲。那時,詞人已處于國破家亡之中,最親的丈夫死了,而且,和丈夫一起珍藏多年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而今,自己也流離異鄉,無依無靠,內心極其悲苦。
2、“物是人非”即風物依舊,人事卻已不同。詞人在這里說的是,自己與丈夫趙明誠收集的部分金石、文物、書籍還在,可大宋朝廷卻偏安一隅,丈夫也已經去世,自己流離失所,一切均已不可與往昔相比。“事事休”即一切事情都完了。詞人在這里直接點明一切悲苦的根源就是“物是人非”。詞人面對這一切,作為一位女人,真有無可奈何的傷感。正想說出來,訴說自己的悲苦處境,可是,還沒有說出來而眼淚已經直流了。可以說,欲言又止,感傷的之情不言而喻。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物是人非的詩句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