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誰知道有關節日的詩句和故事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
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始于漢朝。隋唐時發展成盛大的燈市。
到宋元時期,京都燈市常常綿延數十里。燈會的時間,漢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長到三夜,到明朝規定從正月初八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七。
唐朝燈會中出現了雜耍技藝,宋代開始有燈謎。明朝有增加了戲曲表演。
燈市所用的彩燈,也演繹出“橘燈”、“絹燈”、“五彩羊皮燈”、“無骨麥秸燈”、“走馬燈”、“孔明燈”等等。始于南宋的燈謎,生動活潑,饒有風趣。
經過歷代發展創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謎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簾格、白頭格、徐妃格、求鳳格等一百余種,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橫生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團圓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
元宵分實心和帶餡兩種。有香辣甜酸咸五味。
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桂花酒釀元宵、以肉餡、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蔥、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勞、長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清明節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筑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于載籍。
后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
因此后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重陽這一天,人們賞玩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游歡飲。九月重陽,天高云淡,金風送爽,正是登高遠眺的好季節,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陽節的重要習俗。
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災之意。 重陽節還有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風俗。
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重要植物,氣味辛烈,可以防止惡濁重陽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種節令美食。 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秋高氣爽,登高一望,草木山川,盡收眼底。
這實際上是一種野游,為我國人民傳統的體育活動。 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重陽時節,正值菊花怒放,飲菊花酒。
《藝文類聚》引《續晉陽秋》說:“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山飲菊花酒。”據說古時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
九月九日這天,采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準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后一齊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
從醫學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利血之妙。 插茱萸。
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種常綠小喬木, 吃重陽糕。重陽糕,又叫“菊糕”、“花糕”,即古時的“蓬餌”。
因“糕”與茱萸.“高”諧音,重陽佳節,不能登高而吃點糕,也可聊以**。據說封建時代,皇帝在重陽日還以花糕賜宴群臣。
騎射活動。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
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歷正月初七,或謂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
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
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
"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
二、幾個節日有關的古詩,傳說
《元夕于通衢建燈夜升南樓》 《正月十五夜》 (隋) 隋煬帝 (唐) 蘇道味 **天上轉,梵聲天上來;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 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燔動黃金地,鐘發琉璃臺。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元宵(上) 端午(下) 五月五日 午日觀競渡 梅堯臣 邊貢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中秋(下) 月夜 嫦 娥 劉方平 李商隱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七夕(下) 七夕 七夕 (五代?后唐)楊璞 (唐)權德輿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今日云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重陽(下)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日齊山登高 (唐)王維 (唐)杜牧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三、有關節日的詩文
火把節的起源與發展走向 郭翠瀟:請問巴莫老師,火把節用彝語怎么說?意思是什么? 巴莫曲布嫫:火把節在涼山彝語中稱為“都則”即“祭火”的意思;在儀式歌《祭火神》、《祭鍋莊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績敘述。
火把節的原生形態,簡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 在今天的山地社會,我們依然能夠從種種民俗事象的考察中發見到這個節日“祭火”的信仰觀念與文化內核。
有的學者還進一步推考出火崇拜與太陽崇拜有關(朱文旭)。 郭翠瀟:巴莫老師,從民俗發生學的角度而言,您認為火把節的起源是什么? 巴莫曲布嫫:在民俗學范疇內,年中行事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歲時民俗,即一年之中,隨著季節、時序的變化,在人們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文化傳承,節日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作為時間的民俗,年中行事與歲時節日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時還是極其復雜的。在多年的田野考察中我們發現,火把節與彝族十月年作為彝族兩大傳統佳節,也是這個族群重要的民俗傳承,其原生形態基本上應歸為季節性的儀式活動,而且總是與山地的宗教生活與民間信仰發生著密切的關聯。
通俗一點說,火把節是夏節,彝族年是冬節;不論火把節還是十月年,都是從彝族古老的宗教信仰體系中發展、演變而來的,都同樣體現出從本土宗教儀式活動向節日民俗過渡的歷時性發展走向:火把節以祭火、照歲、祈年為主要特征,彝歷新年以祭祖為中心事件。兩個節日皆以祈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狩獵豐收、森林茂密、房屋清潔為目的,后來發展成了具有族群性、超地域性的傳統佳節。
十月年是彝族祭祖的年節,這在學界已取得基本的共識,不復贅言。而關于火把節的起源,有這么幾種看法值得注意:一則是認為火把節習俗起源于彝族先民對火的原始崇拜(秋浦《火與火把節》);二則認為火把節實為彝族十月太陽歷的小年節(楊和森:《楚雄彝族概況》),而十月年則是大年節;三則認為火把節與彝族星月歷有關,是通過所觀測到的星相的變化而定的過年日(李世忠、孟之仁:《彝族星回節源流考》)。
實際上,后兩種看法不過是針對不同地區的不同情況而言的,其實質都是相同的,即都認為火把節的起源與彝族的歷法紀年有密切關聯。這三種看法其實有著共同的連結點,雖然一是強調其火崇拜的因素,一是強調其與年節的關系,但都不約而同地切中了火把節是通過火崇拜的一系列儀式活動來祭歲、除穢、祈年的。
郭翠瀟:您剛才提到了彝族的兩大傳統節日,那彝族十月年和火把節之間有沒有什么關聯? 巴莫曲布嫫:彝族歷史上的天文學是比較發達的,而歷法也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標志之一。“十月太陽歷”是彝族先祖創制的一種特殊歷法,作為彝族先祖的文化傳統,它曾盛行于川滇黔桂廣大彝區,至今仍遺存在大小涼山民間,如今甘洛縣的彝族仍然把“過新年”稱為“扯勒覺”即“轉十月”。
有學者認為,在十月太陽歷通行的歷史時期,形成了彝族兩個重大的傳統節日:一個在冬季,叫“彝歷年”,又稱“十月年”;一個在夏季,叫“火把節”。彝族先民以觀察太陽運動的方位來定季節,彝族古墓“向天墳”,曾是彝族先民踞以觀測太陽運動定冬夏和北斗指向定寒暑的觀象臺。
涼山彝族把年稱為“枯”,其義為“輪轉”、“轉回”,以“轉”一輪作為一年。太陽南至為冬至,彝人稱為“補姑”,意為“太陽轉回”;太陽北至為夏至,彝人稱為“補迥”,意為“太陽回歸”;故彝諺有曰:“補迥后晝長夜短;補姑后晝短夜長。”
當北斗的尾巴(北斗柄)指下則為大寒,指上則為大暑,以大寒大暑為元日;大寒之際也就是“補姑”時過十月年,大暑之際也就是“補迥”時過火把節。 因此,這兩個節日的時間選擇并非是隨意的,跟傳統歷法有密切的聯系。
剛才我們提到“大年”、“小年”之說,也有一定道理。今天滇中彝族的一個支系撒梅人,也還認為火把節是過小年。
所以有的學者依據十月太陽歷,推考出一年之中有大小年之分,歲首為大年,歲中為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的火把節,剛好是一年的中界,即為小年。 此外,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火把節期間,有些村寨要豎立高三、四丈的大火把,平年扎12臺,閏年扎13臺。
那么,這些火把的數目實際上就成了時間(月份)與傳統的象征符號,由此追溯出火把節原初形態的節日觀念,就是 “祭火、照歲、祈年”:用圣潔的火照亮一年的時間,帶來一年的光明與福瑞,祈求一年的風調和雨順。 不論“大年”、“小年”之說成立與否,從這兩個節日的原生態而言,我以為都與季節和儀式有關,因此也可以理解為夏節和冬節。
郭翠瀟:據我所知,漢族的一些民間節日最早也與民間信仰和宗教儀式有關,這是不是節日形成的一個重要走向呢? 巴莫曲布嫫:可以這樣理解。 應該說你是一位“民俗學出身”的媒體工作者,在民俗史研究中我們知道,許多民間節日最初就形成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宗教行為和宗教祭祀的一系列的儀式活動之中,并作為民間習俗傳承下來。
所以在探討一些節日民俗起源時,有人認為它是“退化了的宗教”。我的老師鐘敬文教授在談到漢族民間節日時就曾。
四、幾個節日有關的古詩,傳說
《元夕于通衢建燈夜升南樓》 《正月十五夜》
(隋) 隋煬帝 (唐) 蘇道味
**天上轉,梵聲天上來;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 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燔動黃金地,鐘發琉璃臺。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元宵(上)
端午(下)
五月五日 午日觀競渡
梅堯臣 邊貢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中秋(下)
月夜 嫦 娥
劉方平 李商隱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七夕(下)
七夕 七夕
(五代?后唐)楊璞 (唐)權德輿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今日云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重陽(下)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日齊山登高
(唐)王維 (唐)杜牧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五、中國傳統節日的故事
春節,即農歷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 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
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 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
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關于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關于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只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
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
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 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
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
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
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 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
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里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
自從她進宮以后,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
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 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
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
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
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 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
六、跟中秋節有關的詩句和故事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七、有關中秋節的詩句,故事,神話傳說和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詩詞 《月下獨酌》 (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中秋》 (唐)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中秋由來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中秋傳說 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干涸,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 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余的太陽 后羿立下汗馬功勞,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鉆、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不久,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 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氣得后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游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奔馳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奔馳,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天西方執著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的“尋月”西藏一些地區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著河流,跟著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團圓吃月餅 赫哲族“祭月”在我國東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節,人們要采葡萄、祭月相傳是為了紀念一個聰明、勤勞的赫哲族媳婦媳婦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邊向月亮求救最后終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賓榔、送茶訂下婚約 阿細族“跳月”阿細人過中秋的傳統習慣是“跳月”中秋之夜,從各個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開闊地,披紗的姑娘跳起來了,肩負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來了然而,尤為撩人的還是那種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對歌,仿佛月亮也聽利為之動情動容 苗族“鬧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眾沐浴著如絲縷的月光,吹奏悠揚的蘆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們在“鬧月”活動中互相尋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象月亮和清水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百年之好 高山族“賞月”居住在臺灣省山區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懸、清輝灑滿大地的時候,穿著民族盛裝,圍坐在一起載歌載舞,飲酒賞月,共享天倫之樂。
八、有關于中國傳統節日的故事和詩歌的 急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記得采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