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詩中恨嫁的句子
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
與君為新婚,菟絲附女蘿。
菟絲生有時,夫婦會有宜。
千里遠結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軒車來何遲!
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
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
君亮執高節,賤妾亦何為!
國風·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二、“恨嫁”的對應詞
恨嫁女,即迫不及待想結婚的女子,這類女子通常沒有婚配對象,但成家欲望強烈。
“恨”源于廣東話(粵音),有“渴望”的之意。“恨嫁”就是非常想嫁人,恨不得早日出嫁。“恨嫁女”就是指那些已經達到或超過晚婚晚育年齡,自己及身邊人認為符合為人妻母的條件,主觀有成家欲望,但尚未有合適婚配對象的女性。主要特點是受過高等教育理念的影響,工作穩定,生活規律。不必借婚姻改變經濟狀況但又希望借婚姻改變生活狀態的女性人群。也有一種說法“恨嫁”來源于詩句“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做嫁衣裳。”
三、怎樣賞析詩句“恨不相逢未嫁時”
“恨不相逢未嫁時”是出自唐·張籍《節婦吟》。
本句大意是:只恨在未嫁的時候,沒機會和你相逢。 此詩一本題下注云:“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李師道是中唐時期藩鎮之一,他利用各種手段拉攏失意文人和中央官吏為其所用,壯大個人勢力,與唐王朝鬧獨立。 張籍就是他企圖拉攏的一個詩人。
但張籍主張統一,反對分裂,決不肯受李的勾引。可是李師道名義上仍是唐朝的節度使,朝廷的命官,張籍不好斷然表示拒絕。
于是詩人采取比興手法寫了這首《節婦吟》,用古典詩詞中以夫婦喻君臣的傳統方法,以“妾”自比,以“君”喻李師道。 一方面“感君纏綿意”;一方面又申明自己是有夫之婦,“事夫誓擬同生死”,保持節操,不能另許。
最后,“還君明珠雙重淚”,“~”,遺憾不在未嫁之時相逢,今已無可奈何。字面上抒男女情事,委婉深情,骨子里立場堅定,節操自持。
現在人們已舍棄這一名句的本來用意,多用它的字面意思,用以表現已婚女子遇到鐘情的男人,暗恨相見已晚的遺憾惆悵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