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經中表達“平心靜氣,不能浮躁”的詩句有哪些
1. 《飲酒·其五》
魏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 《寄王舍人竹樓》
唐代:李嘉祐
傲吏身閑笑五侯,西江取竹起高樓。
南風不用蒲葵扇,紗帽閑眠對水鷗。
3. 《船夜援琴》
唐代:白居易
鳥棲魚不動,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無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
心靜即聲淡,其間無古今
4. 《點絳唇·采藥歸來》
宋代:陸游
采藥歸來,獨尋茅店沽新釀。暮煙千嶂。處處聞漁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疏放。作個閑人樣。
5. 《題壁》
唐代:楊凝式
院似禪心靜,花如覺性圓。自然知了義,爭肯學神仙。
6. 《詹碏山居》
唐代:方干
愛此棲心靜,風塵路已賒。十馀莖野竹,一兩樹山花。
繞石開泉細,穿羅引徑斜。無人會幽意,來往在煙霞。
二、“悠然見南山”詩句的何其妙哉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出自東晉詩人陶淵明的《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賞析大致在魏晉以前,以儒家學說為核心,中國人一直相信人類和自然界都處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
這一種外于而又高于人的個體生命的權威,在東漢未開始遭到強烈的懷疑。于是就迎來了個性覺醒的時代;在文學創作中,相應地有了所謂“人的主題”的興起。
但個性覺醒,既是舊的困境與背謬的結束,又是新的困境與背謬的發現與開始。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個體生命與永恒的宇宙的對立。
人們不斷發出哀傷的感嘆:“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古詩十九首》);“自顧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贈白馬王彪》);“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阮籍《詠懷詩》)。人們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無限存在對有限人生的壓迫。
但是,即使說困境與背謬注定要伴隨人類的全部進程(這是一個存在主義的觀念),在不同的階段上,人還是要尋找不同的解脫方式。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詩意上的,人也要發現一種完美的生命形態。
所以到東晉末,在玄學的背景中,陶淵明的詩開始表現一種新的人生觀與自然觀。這就是反對用對立的態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而是相反地強調人與自然的一體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
這在他的這《飲酒》第五首之中,表現得最為充分而優美。憑著它那淺顯的語言、精微的結構、高遠的意境、深蘊的哲理,這首詩幾乎成了中國詩史上最為人們熟知的一篇。
全詩的宗旨是歸復自然。而歸復自然的第一步,是對世俗價值觀的否定。
自古及今,權力、地位、財富、榮譽,大抵是人們所追求的基本對象,也便是社會所公認的價值尺度。盡管莊子早就說過,這一切都是“賓”,即精神主體的對立面(用現代語匯說,就是“異化”),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終究無法擺脫。
而陶淵明似乎不同些。他當時剛剛從官場中退隱,深知為了得到這一切,人們必須如何鉆營取巧、裝腔作勢,恬不知恥地丟去一切尊嚴。
他發誓要扔下這些“賓”的東西,回到人的“真”性上來。于是有了這首詩的前四句。
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車馬喧”,意味著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所謂“冠帶自相索”。
因為陶淵明喜歡訴窮而人們又常常忘記貴胄之家的“窮”與平民的“窮”全不是一回事,這兩句詩的意味就被忽視了。實在,陶家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的后代,是潯陽最有勢力的一族。
所以,盡管陶淵明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門無車馬終究是不尋常的。所以緊接著有一問:你如何能做到這樣?而后有答,自然地歸結到前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
“遠”是玄學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脫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狀態。此處的“心遠”便是對那爭名奪利的世界取隔離與冷漠的態度,自然也就疏遠了奔逐于俗世的車馬客,所居之處由此而變得僻靜了。
進一步說,“車馬喧”不僅是實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著整個為權位、名利翻騰不休的官僚社會。
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語,其實結構非常嚴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轉折,第三句承上發問,第四句回答作結。
高明在這種結構毫無生硬的人為痕跡,讀者的思路不知不覺被作者引導到第四句上去了。難怪連造語峻峭的王安石也大發感慨:自有詩人以來,無此四句!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
這種哲學可以稱為“自然哲學”,它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一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字宙而存在。
從本源上說,人的生命原來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化”遷變的表現,只是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投入到毫無真實價值的權位和名利的競逐中,以至喪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滿焦慮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態,只有歸復自然,才能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出來,詩就變成論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
詩人(題名叫《飲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飄飄然忘乎形骸的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廬山)相會。“悠然見南山”,按古漢語法則,既可解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為“見到悠然的南山”。
所以,這“悠然”不僅屬于人,也屬于山,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曲。
另一種版本,“見南山”的“見”字作“望”。最崇拜陶淵明的蘇東坡批評說:如果是“望”字,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
東坡先生非常聰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處,他的話說得不錯。這里不能作“望”,是因為“望”是有意識的注視,缺乏“悠然”的情味。
還可以深一步說:在陶淵明的哲學觀中,自然是自在自足無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人生之所以有。
三、關于陶淵明賞菊作詩、隱居遁世的文章
陶淵明一生斷斷續續地有過江州祭酒、參軍、彭澤令幾種官銜。
這類芝麻綠豆般的小官職,自不必說樹立什么微薄的功業了,就連踏足朝廷,瞻仰“天顏”,發一發政見牢騷的資格、機會都從來沒有。翻開陶氏的傳記、年表,看看這位被譽作“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鐘嶸:《詩品》中)的偉大人物的生平,不免要大失所望。
在晉宋易朝這大時代、大背景之下,陶淵明有的只是平凡又普通的一生。“歸隱”兩個字,幾乎可以涵蓋他的所有。
“避世”,似乎就是他這輩子降臨人間的目的。可是,這個世上并沒有所謂的“天生的隱士”。
或許一個人要當高官、成就大業,僅需各自心存一條理由、抱有一個信念,就足夠了。但若要真心放下功名利祿,專心歸隱避世,當中卻必定是有深刻的內因以及外因。
一、性格與命運 陶淵明(365-427)①,字元亮,一說名潛,淵明是他的字,自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大約生活在晉宋之際,潯陽柴桑人。
關于他的家世,據說大致上可以認定是東晉大司馬陶侃之后,甚至是他的祖父、父親,大約也有當過太守一類的官職,暫拋開了某些好事者的論爭,我們基本上已可以想像,陶氏遠祖是曾經有過顯赫的過去,但到了陶淵明時,霉運早已降臨。家道中落,導致了他的生活很早就潦倒艱苦,貧困不堪。
例如顏延之在《陶征士誄》里就說他“少而貧苦”,又說他“母老家貧,捧檄致親”。根據陶澍《靖節先生年譜考異》的說法,這應該是與他八歲便已失怙(喪父)有關。
自幼便遭遇家運的不幸,承受家境的慘淡,總的說來,陶淵明在他整個青少年時期,都是極不得意的。這點結合他在晚年所寫的《有會而作》一詩自述:“弱年逢家乏”,便可以得到印證。
最為糟糕的是,這樣的霉運似乎絲毫沒有過停止的意思,就這樣一直延續了下去,延續了一生(就是所謂的“老至更長饑”)。但同時他又是一個樂觀的人,貧困饑寒似乎更能磨煉他的意志。
面對“饑者歡初飽”、“悲風愛夜靜”的長年缺衣少食,饑寒交迫的生活,竟還能夠逆來順受,坦然固窮,展現出性格里豁達而寡欲的一面。以至于我們后來還可以在《五柳先生傳》里,看到他自己來調侃自己說:“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篇末更借用了黔婁之妻的話來勉勵,也順道表達一下自己的志趣(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
這句話其實并不盡然,凡世間性情雷同者何止千萬?也不見得人人就有相近的際遇,但性格對人日常各種行為的影響之深,卻是不容置疑。它或多或少也要和人的命途連系在一起。
因此,我們不妨對它略作修正,改為“性格左右命運”。陶淵明的命途,就是受過了他性格的左右。
而他這種的性格形成,又是跟他的人生哲學密切相關。 陶淵明一生中,本就不自覺地受到“儒道互補”價值觀的影響。
到了生命的后期,對人生的歸宿,更是演變成了聽任命運的安排,講究隨遇而安。這一種宿命思想,他曾在《自祭文》里作出過充分的闡述。
他說:“自余為人,逢運之貧……勤靡馀勞,心有常閑。樂天委分,以至百年……識運知命,疇能罔眷。
余今斯化,可以無恨。壽涉百齡,身慕肥遁。
從老得終,奚所復戀!”自述了從為人開始,就遭遇貧困的命運,但心情卻是悠閑自得,樂天從命,委隨本分來度過。他認為自己是識運知名的,無論生前死后,都沒有什么遺憾和眷戀,不像一些人為生前立功業,死后留名聲而十分計較。
與此對應的,還有當他辭去彭澤令,最后決定歸隱田園是的一篇有名的《歸去來兮辭》,里面末尾兩句是:“聊乘化以歸盡,樂乎天命復奚疑”。這就是所謂的“樂天知命”。
在陶淵明身上,其實也是從認命到順命的過程。② 人生的所有不如意,既找不出真實的原因,又不能得到滿意的解釋,無奈之下,只好將一切都統統都歸結于“命運”二字。
陶淵明的宿命觀就從之而來。但待慢慢地逐漸想得通透了,由聽天由命到樂天知命,去除了思想上的苦惱和負擔,不再執著于名利及功業上——就弄明白即使是退隱不仕,也再沒太大不了!無需過分去強求。
這樣,終于是將自己從觀念上扭轉了過去,思想上也總算是為遁世歸隱作好了準備工夫。得以盡可能地解除名韁利鎖的束縛。
只有領悟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大道理,才能夠以輕松的姿態去“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并能在真正的意義上、最大的程度上,變得淡泊恬靜,甘愿地離開煩囂俗世,拋棄繁華競逐,擺脫官場**,將自己的余生都寄情于山水,怡性于田園里去。 二、門閥制度下的愛國熱忱 陶淵明的生平,大致上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即:出仕州郡與歸隱園田。
并可以他辭彭澤令一事作為分界線。辭去彭澤令那一年,是東晉的義熙元年(405年),陶淵明已屆四十一歲。
這一次棄官以后,就再也沒有入仕了。換言之,此時之前的陶淵明,卻是一直處于時官時隱的尷尬局面之中。
也就是說,自太元十八年(393年),二十九歲初任江州祭酒開始,他在宦海之中便浮浮沉沉了長達十二年之久。魯迅認為:“陶潛之在晉末,是和孔融于漢末與嵇康于。
四、誰能幫我鑒賞一下陶淵明的詩歌《飲酒》
這首詩是非常好的一首詩,他開頭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間,可是聽不到車馬的喧鬧,那么“在人境”一定會有“車馬喧”,為什么沒有“車馬喧”呢?他自己自問,說“問君何能爾”,就是我問你是什么原因能夠達到這樣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是陶淵明非常有名的詠菊的詩歌,“采菊東籬下”是一俯,“悠然見南山”是一仰,在“采菊東籬下”這不經意之間抬起頭來看南山,那秀麗的南山就是廬山,他家鄉的廬山,一下就撲進了他的眼簾。所以這個“見”字用得非常好,蘇東坡曾經說:如果把這個“見”南山改成“望”南山,則一片神氣都索然矣。
下面他就說“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就是說山里面自然的景觀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時分飛鳥呼朋喚侶結伴而歸,大自然是在這個很自然的氣氛中飛鳥就回到鳥巢中去了。然后從這樣一種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淵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種境地。
但是這樣一種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欲辯已忘言”了。 這首詩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詩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別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心遠地自偏”對我們今天也不無啟發,就是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非常現代化的、非常喧鬧的這樣一個社會當中,我們已經不可能像陶淵明時代那樣隱居到山林里面去。
我們在這個非常熱鬧的現實當中,只要我們每個人他的心遠離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質的追求、遠離了一些世俗的官場,那么我們住的地方也會變得偏僻起來,我們的心情也會變得寧靜起來。我們也會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緒,這樣使自己變得非常的寧靜,這個對于我們自己人生的修養,對于我們社會的安寧都是很有好處的。
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題陶淵明反對社會上流行的功利主義文學觀
1。
B2。B3。
先提出觀點:陶淵明反對功利主義文學觀(1分)。再從反對謀取富貴的讀書觀和反對粉飾太平或炫耀才學的創作觀兩個方面進行分析論證(1分);最后小結:陶淵明極力抹去文學上的功利主義,是為了恢復文學的本面目(1分)。
1。試題分析:解答此類題,首先要從文章中找到與“功利主義的文學觀”相關的語段,然后將選項帶入并仔細辨識細微差別,做出判斷取舍,B項,此項犯了曲解文意的毛病,原文意思是讀書目的錯誤,是故意曲解,不是閱讀能力問題。
所以選B。考點: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能力層級為理解B。2。
試題分析:解答此題要將選項帶入原文進行比較分析,做出判斷。B項,“和道家的清靜無為完全不同”表述不正確,淡泊自守也是道家的處世觀。
所以選B。考點: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3。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答題時,要抓住第一段中“首先、其次、總之”這三個標志性的詞語就可分析本段的論證思路。
考點: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六、陶淵明的《飲酒》中的提問
陶淵明《飲酒》賞析 ●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背景簡介 陶淵明(365~427),潯陽柴桑人。陶詩以其沖淡清遠之筆,寫田園生活、墟里風光,為詩歌開辟一全新境界。
《飲酒》組詩共二十二首,此為第三首。前有小序,說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時所寫,并無內在聯系,興至揮毫,獨立成篇。
這首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于勞動之余,飲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中,采菊東籬,遙望南山,此時情味,何其深永!陶詩的一大特色就是樸厚,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懷”等詞語阻斷對情理規律的探索和揭示,這或者就是詩歌回歸自然的一種表現。
▲陶淵明在我們中國文學史上地位是非常突出的,他的120多首詩歌可以說每一首詩歌都是非常非常好的。我們可以這樣說唐代以前很多題材的詩歌,唐代的時候才登上它的高峰。
比如邊塞詩、山水詩、送別詩,惟獨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就是田園詩是陶淵明開創的,并且由陶淵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頂峰。我們說唐代有很多田園詩人,比如說王維、孟浩然,宋代有些田園詩人,像范成大、楊萬里。
唐宋這么多的田園詩人應該說他們所創作的田園詩都是在陶淵明田園詩的濃蔭籠蓋之下,可以說是沒有超過陶淵明的田園詩的。所以說陶淵明的田園詩歌是我們中國文學史上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
他生在公元365年去世在427年。一生可以分為三個時期:29歲以前主要是讀書的時期,從29歲到41歲他是一會兒出來做官、一會兒又要歸隱,是仕隱反復的時期。
他在彭澤當縣令時有一次上級來檢查工作,他的這些下級的書吏們就說,你趕緊把衣服穿好了帽子戴好了再去迎接吧。他喟然長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于是就掛冠而去。
這種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正是我們中國知識分子的傲骨,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像李白,他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種精神是非常可貴的。
那么他掛冠歸隱以后就隱居到田園中去,他的晚年是在田園中度過的。他跟鄉親們的關系非常好,自己有酒的時候就讓隔壁鄰居的老人們一起來喝酒,他自己沒酒喝的時候就去敲人家的門說你家有沒有酒,所以這個是非常率真的。
而且他還親自參加體力勞動,他有首詩歌寫“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這個“愿”一般人理解為回歸自然之愿,但是我覺得除了這個以外還可以有一種解釋,那就是這個愿望就是豐收的愿望。
我認為只要能夠豐收,那么衣服打濕了沒有什么關系,這樣理解可能更接近于普通的老百姓,而且這一點也不影響陶淵明形象的偉大。陶淵明性格方面是非常率真的,他自己說“少無適俗運,性本愛丘山。”
他很喜歡自然、很喜歡率真,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他這個人不會彈琴,可是他自己家里老是放著一把無弦琴,就是沒有琴弦的那個琴,高興起來的時候就把琴拿著撥喇撥喇,沒有琴弦肯定沒有聲音的,沒有聲音不要這個聲音。
“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音。”就是說只要有琴動的意趣就不需要有子弦的聲音,這是非常有趣的。
他的一生最喜歡的一個是美酒,一個是菊花,這兩點都非常突出,這兩點在《飲酒》其五中都有生動的體現。 ★這首詩是非常好的一首詩,他開頭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間,可是聽不到車馬的喧鬧,那么“在人境”一定會有“車馬喧”,為什么沒有“車馬喧”呢?他自己自問,說“問君何能爾”,就是我問你是什么原因能夠達到這樣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是陶淵明非穿弧扁舊壯攪憋些鉑氓常有名的詠菊的詩歌,“采菊東籬下”是一俯,“悠然見南山”是一仰,在“采菊東籬下”這不經意之間抬起頭來看南山,那秀麗的南山就是廬山,他家鄉的廬山,一下就撲進了他的眼簾。所以這個“見”字用得非常好,蘇東坡曾經說:如果把這個“見”南山改成“望”南山,則一片神氣都索然矣。
下面他就說“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就是說山里面自然的景觀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時分飛鳥呼朋喚侶結伴而歸,大自然是在這個很自然的氣氛中飛鳥就回到鳥巢中去了。然后從這樣一種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淵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種境地。
但是這樣一種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欲辯已忘言”了。 這首詩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詩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別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心遠地自偏”對我們今天也不無啟發,就是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非常現代化的、非常喧鬧的這樣一個社會當中,我們已經不可能像陶淵明時代那樣隱居到山林里面去。
我們在這個非常熱鬧的現實當中,只要我們每個人他的心遠離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質的追求、遠離了一些世俗的官場,那么我們住的地方也會變得偏僻起來,我們的心情也會變得寧靜起來。我們也會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緒,這樣使自己變。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陶淵明反對浮躁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