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清明時節的詩句
古人有描寫清明掃墓的詩: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民間廣為流傳的孟姜女尋夫小曲也有
"三月里來是清明,桃紅柳綠百草青;
別家墳上飄白紙,我家墳上冷清清。"
唐代杜牧的名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 明 詩 之 一
卷地風拋市井聲,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生。
清 明 二 絕 之 二
街頭女兒雙髻鴉,隨風趁蝶學妖邪。
東風也作清明節,天遍來禽一樹花。
清 明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蕪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清 明 詩 句 名 篇
《途 中 寒 食》(唐)宋 之 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 食》(唐)韓 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 門 即 事》(唐)張 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 明》(宋)王 禹 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宋)吳 惟 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 食 上 冢》(宋)楊 萬 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 行 即 事》(宋)程 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明)高 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明)王 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
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江 城 子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清明詩1
清明時節,四野俱晦。
悲風陣陣,愁雨霏霏。
鳥雀側視,草木竦立。
舉燭燒天,叩腦捶地。
既予人生,何置人死?
還我至親,神明不理。
痛哉惜哉!歌以悼之。
清明2
雨疏風清柳婆娑,飛花不解行人色;
當時輕狂笑來世,如今黯然悲奈何。
冢前松柏相拂拭,新碑雜塵自銷磨;
帖法右軍成喪亂,始知人間有蓼莪。
二、描寫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詩句
一、飲酒(其五)
【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二、題破山寺后禪院
【作者】常建 【朝代】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譯文
大清早我走進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著山上樹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繽紛。山光明媚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凈心。此時此刻萬物都沉默靜寂,只留下了敲鐘擊磬的聲音。
三、四時田園雜興·其二
【作者】范成大 【朝代】宋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譯文
一樹樹梅子變得金黃,杏子也越長越大了;蕎麥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顯得稀稀落落。白天長了,籬笆的影子隨著太陽的升高變得越來越短,沒有人經過;只有蜻蜓和蝴蝶繞著籬笆飛來飛去。
四、雨過山村
【作者】王建 【朝代】唐
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
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看中庭梔子花。
譯文
雨中傳來雞鳴,山村里依稀一兩戶人家。村路竹溪之上,一條板橋斜橫。婆媳相喚,一起去選蠶種。只有那梔子花開,獨自搖曳庭院中。
五、江村
【作者】杜甫 【朝代】唐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譯文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繞村流過,長長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顯得幽雅。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飛來飛去,水中的白鷗相親相近,相伴相隨。老妻正在用紙畫一張棋盤,小兒子敲打著針作一只魚鉤。
只要有老朋友給予一些錢米,我還有什么奢求呢?
三、寫周圍環境很靜的詩句
李白 --《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杜甫 --《春夜喜雨》:隨風潛入韋應物 --《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常建 --《題破山寺后禪院》:清晨入山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柳宗元 --《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王維的《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
王勃的《滕王閣序》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
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四、《山居秋瞑》中最有名的詩句是什么
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生動表現了幽清明凈的自然美。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贊嘆兩位賢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他曾說:“寧息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獻始興公》)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灑脫,毫不著力。像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的確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山居秋暝
作者: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五、有詩句后面兩字“明凈”的詩詞嗎
凌晨過杏園,曉露凝芳氣。初陽好明凈,嫩樹憐低庳。(唐-元稹《元和五年予官不了罰俸西歸三月六日至陜府與吳十一兄端公崔二十二院長愴曩游因投五十韻》中的四句,見《全唐詩》卷400,第020題。)
粹容成槁木,浮跡類流萍。
天地春明凈,江山晚晦冥。
花芒環野茜,柳桁接檐青。
淹滯知何事,思歸夢短亭。(宋-董嗣杲《客滯》詩全首,見《全宋詩》卷03。)
諸葛久精妙,已能聞國都。
紫毫搜老兔,蒼鼠拔長須。
露筦何明凈,煙丸事染濡。
班超投此去,死作玉關夫。(宋-梅堯臣《宣州雜詩》二十首中的一首,見《全宋詩》卷23。)
初疑秋波瑩明凈,魚子變怪成蛟螭。(宋-王令《寒林石屏》詩中的二句,《全宋詩》卷02)
燕至清明近。花到清明盛。奉勸清明游賞人,別有清明景。我得清明永。曠劫清明凈。一點清明無價珍,便是清明性。(金-馬鈺《卜算子》詞,見《全金元詞》。)
炊煙不辨晝沈沈,涼雨通宵作曉陰。極浦楓林添畫意,間庭梧葉墮秋心。斜風斷雁模糊影,中酒懷人慘淡吟。山色如妝本明凈,一經濃抹易蕭森。(清-黃振河《秋陰》詩全首,見《晚晴簃詩匯》。)
吾州山水奇,往往出殘剩。曹山既著名,何巖復擅勝,遙望山破碎,近即石散迸。嵌綴亭館涼,割剝丘壑勁。繁林戴側廠,修廊蟠曲磴。崖深聞石氣,水清見魚性。澗香渡幽花,巖音孕清磬。洵足騁雅懷,況能逃暑病。當年采山石,頑劣遭排擯。豈知易世后,游屐名山盛。乃知天地間,得失本無定。名理既徹悟,寸心亦明凈。劇飲朋盍簪,陶然盡游興。(清-馬賡良《偕丁雪塘任秋田孫彥清游柯巖》詩全首,見《晚晴簃詩匯》。)
六、清明節的詩句有什么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也為后人留下了描寫清明節的著名詩句: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清明
【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宋】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
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
人倚秋千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清明節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之說。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節日經**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英文標準譯名:Tomb-sweeping Day或者Pure Brightness。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的陽歷四月五日。(此節日現已列入國假3天). 2009年**辦公廳發出關于2010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 通知指出,根據《**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清明節放假三天。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 杜牧的《清明》
人民用它安排進行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