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杜甫寫山水的絕句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 泰山是什么樣的面貌?青翠的峰巒,齊魯大地都能看到。
2.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于泰山,南北兩坡一面昏暗,一面明亮,截然不同。
3.山間層云升騰令人襟懷激蕩,雙目圓睜凝視著入巢的歸鳥。
4.終要登上泰山的巔峰,才能遍看群山的矮小。
(2)
1.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樣?泰山的青色在齊魯廣大區域內都能望見。
2.天地間的神奇峻秀啊,都在這一山凝結聚繞,那山北山南一邊暗一邊明,判若黃昏和晨曉。
3.看峰巒層云迭起,胸中一陣陣蕩滌波濤,睜裂雙眼目送那漸入山林的點點歸鳥。
4.啊,將來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巔站得高高,俯首一覽,啊眾山匍伏在山腳下是那么渺小。
(3)
1.泰山的面貌怎么樣?綿延不絕的青色在齊魯也看得見。
2.大自然在這里聚集了英靈之氣,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與晚上。
3.層出不窮的云霧使人心胸蕩漾,我睜大眼睛極力看見想要歸巢的飛鳥。
4.應當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在上面俯視的話,眾山都會顯得矮小。
(4)
1.泰山到底怎么樣呢?蒼翠的山巒,在齊魯大地上連綿不斷,望不到盡頭。
2.大自然聚集成神奇秀麗的景色,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3.層云疊起,不禁心胸搖蕩,目送歸鳥入巢,眼角幾乎都要睜裂了。
4.終要登上泰山的頂峰)四周的山巒,看起來都會顯得矮小了。
二、描寫山水的詩句
詩中山 1.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 4.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杜甫《春望》) 5.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王維《鹿柴》) 6.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關山月》) 7.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李白《獨坐敬亭山》) 8.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田園田居》) 9.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10.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詩中水 1.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蒹葭》) 2.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觀滄海》) 3.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駱賓王《詠鵝》) 4.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門山》) 5.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7.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劉禹锝《竹枝詞》) 8.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9.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楊萬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蘇軾《題惠崇〈春江晚景〉。
三、杜甫描寫關于“山”的詩有哪些
1、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絕句》 釋義:窗口正對著岷山千年不化的積雪, 門外停泊著來自江蘇的萬里航船。
2、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山行》 釋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 釋義;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
4、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釋義: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
5、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登岳陽樓》 釋義:北山戰亂未平,國家多難。想到這些,使人禁不住老淚縱橫,哭得非常傷心。
6、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 杜甫《絕句二首》 釋義:春天暖烘烘的太陽普照大地,山河一片秀麗景象,春風吹送著初放的百花和茵茵芳草發出的芳香。
7、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 杜甫《絕句二首》 釋義:漫江碧波蕩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象燃燒著一團旺火
8、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 杜甫《望岳》 釋義:自然似乎對泰山情有獨鐘,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邊亮,一邊暗,就好像一邊是黃昏,一邊是晨曉。
9、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登樓》 釋義:朝廷如同北極星一樣最終都不會改換,西山的寇盜吐蕃不要來侵擾。
10、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登樓》 釋義:錦江的春色從天地邊際迎面撲來; 玉壘山的浮云變幻莫測從古到今。
四、杜甫描寫景物的詩句,多一點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杜甫《望岳》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 杜甫《絕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 杜甫《月夜憶舍弟》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 杜甫《春夜喜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 杜甫《春夜喜雨》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 杜甫《絕句二首》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 杜甫《絕句二首》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 杜甫《絕句》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 杜甫《春夜喜雨》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 杜甫《戲為六絕句·其二》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 杜甫《客至》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
—— 杜甫《贈衛八處士》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 —— 杜甫《夢李白二首·其二》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 杜甫《八陣圖》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 杜甫《登岳陽樓》。
五、描寫山水景色的詩句
王維在隱居輞川時,曾創作了一批精美的山水詩。
他自編為《輞川集》,收入他和友人裴迪互相唱和的五言絕句各二十首,內容主要是描寫輞川別業附近的風景,抒發隱居生活的情趣。先看其中的《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寂靜的山澗里,辛夷花自開自落,自生自滅,不假外物,不關世事,也無人知曉。
這是一個遠離塵囂的世界,也是詩人王維主客觀契合一體的獨特意境,簡直就是佛家空無寂滅觀念的象征境界。所以明代文論家胡應麟說,此詩是“入禪”之作,“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
(《詩藪》內編卷六)王維在這里所創造的意境,生于象外,是一種詩境與禪境的合一體,它具有極大的暗示性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能取得這種藝術成就,不能不說是得利于他對佛學的鉆研及佛教思想方式的熏陶。
王維被后人稱作“詩佛”。他早年即相信佛教。
母親崔氏持戒安禪三十余年。王維和弟弟王縉“俱奉佛,居常蔬食,不如葷血”(《舊唐書·王維傳》)。
王維于31歲時,妻亡不再娶,孤居一室,屏絕塵累,“迥無子孫”(《責躬薦弟表》)。他還撰有多篇有關佛教的詩文,對佛學有較高的造詣。
在唐代的佛教流派中,王維信仰的是禪宗,而且主要是信仰南宗禪。南宗禪是佛教思想與中國本土的儒道思想相結合的產物,它的那套隨緣任運的人生哲學,為中國士大夫知識分子提供了最新的最完備的處世良方。
而南宗禪的某些修持方法,又和中國特色的詩歌創作有相通相似之處。宋代文論家嚴羽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滄浪詩話》)。
妙悟即是對禪的識見力,也可表現為對藝術的感受力。詩和禪都需要敏銳的內心體驗,都重啟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南宗禪講“頓悟”,常使用形象的表達方式傳法,特別強調直覺、暗示、感應、聯想在體悟中的作用。王維參禪有得,自然對這種把握世界的方法深有體會。
他把自己對佛法的理解融匯到人生觀中,把宗教情感化為詩思,創造出一種“空”、“寂”、“閑”的詩的意境。禪宗崇尚山林勝景的風格,也對王維自覺地親近山水,發掘山水的美學價值,具有引導和啟示作用。
王維在《竹里館》一詩中這樣描寫他的內心體驗: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詩人獨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彈琴長嘯,無人知曉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來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內心的孤獨,明月的清輝帶給他一種寂靜的快樂。
物我合一而物我兩忘,禪意與詩情水**融。《鹿柴》也是這樣的: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空山里寂靜無人,只聽見深林里飄蕩著斷續的人聲,一縷夕陽透射在密林深處的青苔上,是那樣的恍惚而凄清。
這正是王維所追求的那種遠離塵囂的空寂的境界,雖然孤獨,卻也蘊藉。 清代王漁洋說,王維的這類小詩“字字入禪”,“妙諦微言,與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等無差別”(《蠶尾續文》)。
也就是說,王維的這類山水詩具有禪趣、禪悅、禪味,言有盡而意無窮,傳達出了禪的意蘊。自然,也就充分表現了詩人對山水美景的獨特品味。
王維并不一定只到渺無人跡的所在去尋求禪意,他也把眼光射向茫茫大千世界,射向熱鬧的農家生活: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新晴野望》一場春雨,洗滌塵垢,景象一新。農事正忙,人和景物都沐浴在清新的空氣中。
“白水”二句把近景和遠景組成有層次的畫面,水色明亮,峰巒碧翠,光和色的對比十分和諧。表面上,我們看不出這首詩的禪意。
實際上,那場春雨多象是佛家凈瓶傾下的圣水,把萬物洗滌得明凈空靈。只不過萬物把禪境和詩境融會得太妙了,他并沒有讓禪理壓倒詩趣。
當然,我們關注的是那種對農家生活的贊美之意,欣賞的是山水美的靈光,而不必孜孜求其禪理。 王維是一位詩歌、音樂、繪畫、書法兼長的多才多藝的文化巨人。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說:“味摩詰(王維)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其言精辟,切中肯綮。
王維是唐代一位有成就的山水畫家。他用蕭疏清淡的水墨筆法作畫,創水墨山水,自成一家,被后人稱作山水畫南宗的開山祖。
他的繪畫強調寫意,追求神似,表達主觀情致,故“畫物多不問四時,如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蓮花同畫一景”,“難可以形器求也。”(沈括《夢溪筆淡》引張彥遠語)所以,王維又被稱為中國文人寫意畫之祖。
繪畫能得神似,也就有了詩的情韻和意趣,即畫中有詩。用這種繪畫思想去凝視自然山水,發為詠嘆,造境入詩,必然詩中有畫的神韻。
王維在繪畫、音樂、書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藝術素養,使他在詩歌創作時,比一般詩人更能精確地、細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響以及大自然的千變萬化,并將之訴諸筆端。也更會用辭設色,注意詩歌音調的和諧。
詩中有畫的意境,詩中有音樂的流暢,詩中有書法的變化。
六、描繪山水的古詩
在《歸園田居》其三中,詩人描繪了自己一天的勞動生活: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讀著這首膾炙人口的短詩,我們仿佛看到他肩荷鋤頭,踏著月光,沿著露濕草長的小徑緩緩走來。
詩人勞動技藝不高,所以弄得“草盛豆苗稀”。盡管這樣,他卻毫不泄氣,依然從早干到晚。
辛苦固然辛苦,詩人的內心卻很充實。他想到的是:“但使愿無違”。
這里的“愿”既指莊稼的收成,更包含著“聊為隴畝民”、“甘以辭華軒”的志向。 陶淵明的田園詩大多是在“投冠旋舊墟”之后創作的。
他雖然“性本愛丘山”,但并不甘心終老田園。青年時代的他也曾經“猛志逸四海,騫翮〔hé,羽莖翅膀上的硬羽)思遠翥(zhù,飛翔)”,渴望著象曾祖父陶侃那樣有所作為。
但是,他所生活的那個“逸虬遶云,奔鯨駭流”(《命子》)、狂暴縱橫的亂世,使他“大濟于蒼生”的理想沒有實現的可能。他既沒有高貴的門閥可資憑借,又“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與子儼等疏》),盡管也曾經不止一次進入仕途,卻總覺得“志意多所恥”,每次都很快就辭官歸里。
幾度出仕與歸隱的經歷,就包含著他的理想壯志屢次碰壁的痛苦。每當他憤慨于官場的污濁黑暗時,心中就不可遏止地燃起對鄉居生活的懷念:“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終于,他選擇了“擊壤以自歡”的生活道路,毅然拂衣歸里。
他的田園詩的寫作就是以這樣的生活經歷為背景的。 陶淵明雖然被人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但實際上他與當時那些“充隱”之士是很不同的。
首先他是真正不要當官,真心實意地“擁孤襟以畢歲,謝良價于朝市”(《感士不遇賦》)。其次,他也不象崇尚玄勝之談的士大夫那樣“執戟亦以疲,耕稼豈云樂”(謝靈運《齋中讀書》),而是堅定地把歸隱之后的生活理想、人生道路落實在“躬耕自資”的行動上。
因此,描寫詩人在勞動中的種種感受就成了陶淵明的田園詩的一個重要內容。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賞析 荊門,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隔江與虎牙山對峙,戰國時屬于楚國。
李白在蜀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二十五歲;他開始遠游長江,黃河中下游各地。
這首詩即是他出蜀遠游時所寫。詩題為《渡荊門送別》,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
看來此論未免欠妥。送別,并非寫詩人送別同舟人。
從本詩最后兩句可知,原來“送別”所指,是指“故鄉水”送別詩人。近人俞陛云亦說:“末二句敘別意,言客蹤所至,工水與之俱遠,送行者心亦隨之矣。”
(《詩境淺說》) 這首詩是借景抒情之作。構思巧妙。
脈絡井井有條,結構波瀾起伏,頗有層次。 開頭兩句是總敘,陳述詩人離開家鄉,千里迢迢,乘船渡過荊門。
來到古代楚國屬地漫游。“渡遠”,是“遠渡”的倒寫。
“來從”,是來作之意。看來這兩句并不是什么驚人之筆,但它與以下詩句都密切關合,絲絲相扣,具有穿針引線、貫串全詩的重要作用。
“山隨平野盡”以下四句,是倒敘。“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是寫詩人坐在船上,舉目所見地面上的景色變化。
這兩句所寫,容量很大。有闊大的空間的立體感和漫長時間的行進感。
它寫詩人從四川乘船,沿著長江,順流而下,穿過蜿蜒起伏,千姿百態、高聳入云的三峽。來到遼闊的湖北平原,高山峻嶺逐漸消失,隨著山勢的變化,滾滾奔騰而來的長江,也漸漸平靜下來,在廣闊的原野上,緩緩東流。
它用高度凝煉的語言。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
這兩句,與杜甫的“星隨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書懷》)兩句詩,同為佳句,卻各盡其妙。所不同的是,李白的兩句詩描寫的是白天的景致,杜甫的兩句詩描寫的是夜晚的景色,李詩是“行舟暫視”,杜詩是“停舟細觀”(王琦《李太白文集》輯注),并無優劣可分。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倆句,是描繪太空的夜景,詩人坐在船上,抬頭遙看萬里長空,只見一輪明月,猶如天上飛下的明鏡,皎潔澄澈,普照大地,那飄蕩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連結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構成了非常壯觀的海市蜃樓的幻影。這兩句都是用鮮明的形象作比,描繪太空的迷人景致,表現出詩人的豐富想象力。
對于“月下飛天鏡”一句,有人解釋說:月亮映入江水,好象從空中飛下的明鏡。這種訓釋,似乎失于確當。
“月下飛天鏡”,詩意異常明顯。即月亮從太空運轉而下,就好象從天上飛下的明鏡。
這里并無“月亮映入江水”之意。辛棄疾詞寫道:“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太常引》)他把月亮比作從天上飛下的明鏡,與李白詩意完全相同。俞陛云說:“五六句寫江中所見,以天鏡喻月之光明。
以海樓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曠,故所見如此。若在院宇中觀云月,無此狀也。”
(同上)見解非同凡響,不失為的評。 最后“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倆句,緊扣“送別”的詩題,與開頭兩句寫詩人離蜀遠游的詩。
七、描寫山水的古詩
詠 山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關山月})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獨坐敬亭山》)
李白《望廬山瀑布》(二首之一):
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里!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初驚河漢落,半灑云天里。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空中亂潨射,左右洗青壁;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而我樂名山,對之心益閑;無論漱瓊液,且得洗塵顏。且諧宿所好,永愿辭人間!
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歸園田居》)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詠 水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蒹葭》)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駱賓王:《詠鵝》)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門山》))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楊萬里:《小池》)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題惠崇{春江晚景)》)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劉禹錫:《竹枝詞》)
八、描寫山水的古詩詞
下面給出一些描寫山水的古詩詞:
山 :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2、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3、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觀滄海》)
4、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
5、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6、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7、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水 :
1、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2、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3、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蘇軾)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
5、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酈道元《三峽》)
6、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吳均《與朱元思書》)
山水詩,是指描寫山水風景的詩。雖然詩中不一定純寫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輔助內容,但是呈現耳目所及的山水狀貌聲色之美,則必須為詩人創作的主要目的。由謝靈運開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