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歌鑒賞=塞下曲唐朝常建玉帛朝回望帝鄉,烏孫歸去不稱王.天涯
【古詩賞析】(7分)(1)常詩寫了邊塞無征戰(和平、安寧、無戰事)的景象,抒發了熱愛和平、反對戰爭(或贊美化干戈為玉帛)之情;蘇詩寫了將士寒夜戍邊的場景,表達了對戍邊將士不畏艱苦,保家衛國(戍邊衛國)的精神的贊揚.[4分.其中內容與情感各1分.兩點4分.](2)示例一:動靜結合.明月高懸,清輝灑邊關,此為靜.西風勁吹,戰袍隨風拂起,此為動.二相結合,再現邊地曠遠,戍邊將士風餐露宿的情景.示例二:融情于景.塞外明月懸,突顯塞外風光的壯闊.寒夜西風吹,戰袍獵獵作響,則是再現戍邊將士的生活艱辛.更傳達出詩人對戍邊生活的復雜心態.既有欽佩贊嘆之情,亦有同情慨嘆之感.示例三:視聽結合.月灑清輝遍軍營,風吹戰袍獵獵聲.一視一聽,形象再現邊關特有的自然風光、軍營情境.[3分.特點1分,簡析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二、唐代詩詞賞析
李白——《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時。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賞析: 描寫詩人在月夜與“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暢飲的情景, 以奇特的構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現出詩人的獨斟獨酌,及舉 目無知音的孤獨之情。 杜甫——《新婚別》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 嫁婦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發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 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進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賞析: 這是一首悲壯的詩章。婚禮剛剛完畢,新婚夫婦尚未拜見姑嫜,新郎 卻立即要奔赴戰場出征打仗。
詩中精心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的少婦形象: 她對愛情、對丈夫忠貞不渝,惟愿“與君永相望”;可是為了百姓的安康, 對丈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鼓勵丈夫“勿為新婚念”奮勇上戰場。
三、求經典唐詩加賞析20首
《訪隱者不遇》·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這首詩膾炙人口,看起來平平無奇,但卻是唐詩中的代表作。
詩因為受體裁的限制,只能用很少的字來表達作者的創作意圖。所以,詩有“詩家語”,如果用讀散文的方法來讀詩,則不容易理解詩的本意。
這首《訪隱者不遇》,最大的特點是精煉,詩是五絕,只有二十個字。開篇第一句“松下問童子”,問的是什么,作者沒有說,只用回答代替了疑問“言師采藥去”,那問的一定是“師往何處去”。
接下來又用一句回答“只在此山中”,省略了疑問“采藥在何處”,最后又以一句“云深不知處”省略了“山中何處采”。一首要用七句才能寫明白的詩,只用了四句就寫完了。
縱觀全文,作者的疑問一句都沒有寫出來,而讀者很容易就能想到作者問的是什么。 然后我們再看詩中出現的事物。
“松下問童子”,那就一定有主人公和童子兩個人,問的地點是松下,那就一定有一棵松樹,這棵松樹一定不是小松,不然就不是“松下”而是“松旁”了。“言師采藥去”,兩人的問答開始了,作者一定是來到“隱者”居住的地方,相問隱者的童子。
既然是居住的地方,而且隱者還有一個童子,總不會風餐露宿,那就至少應該有一個茅屋。也許還種了一小片菜地,有一個池塘,養了幾只鵝……,當然,詩里并沒有寫到這些,只是依個人的想象。
“只在此山中”,那就必定有一座山,至于這座山有多高?“云深不知處”…… 最后我們再看作者的思想活動。題目是《訪隱者不遇》,作者去拜訪隱者,想必一定懷著一顆怡然的心,至少心情是淡然的。
而來到隱者居住的地方,“言師采藥去”,人不在,那必然有一些失望。等到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中又萌升了一點希望。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方才徹底絕望了…… 我們回顧一下這首詩,作者和童子的對答,詩中出現的兩個人物、松樹、茅屋、被云霧繚繞的高山,以及主人公的思想活動,所有所有這些加起來,二十個字,算上題目,二十五個字。 《涼州詞》·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這是一首典型的邊塞詩,描述的是軍營中一場難得的酒宴。
如果僅僅依照字面的意思,則容易誤將這首詩定為一、兩個人的低吟淺酌后對戰爭的恐懼和不滿。 “葡萄美酒夜光杯”,開篇第一句,先描述了酒宴的五光十色。
“欲飲琵琶馬上催”,琵琶是當時西域胡人的樂器,是在馬上演奏的,催的也并不是出征,出征是吹號角。這句是形容當大家欲飲未得的時候,樂隊彈奏起了琵琶。
沒有使用習慣的上四下三的音節,而改用了上二下五,更增強了這句詩的渲染力。末尾兩句,清代施樸華說“做悲傷語讀便淺”。
這兩句詩并不是為了宣揚對戰爭的恐懼、不滿、哀嘆和厭惡,試想一下,當酒宴開始時,響起了歡快、激昂的音樂,這時軍士們更是神采飛揚。酒過三巡,有人想要停杯不飲了,旁人勸道:“怕什么?喝就喝吧,就算醉臥沙場,也請諸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我們不是早以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嗎? 這場酒宴所描述的,除了興奮的場面,熱烈的氣氛之外,還有軍士們視死如歸的勇氣和豪情。
這種另人向往的魅力,正是邊塞詩的本色。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詩是唐代送別詩中的代表作,李白又是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這首詩能流傳千古,便不足為奇了。
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剛剛離開四川,他眼中的世界,還是那樣美好。而孟浩然此時已經名滿天下,他那種飄然獨立的性格又給了李白忘情山水間的印象(《贈孟浩然》——我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這首詩描寫的雖然是離別,但當時正值開元盛世,從黃鶴樓到揚州,又是一路繁花似錦,所以他心里沒有憂傷,相反卻充滿了愉快。
“故人西辭黃鶴樓”,第一句先點了題,孟浩然要和他在黃鶴樓分別,而黃鶴樓又是傳說中當年仙人飛天的地方,這無疑又給這此分別增添了浪漫色彩。“煙花三月下揚州”一句,意境絢美,孫洙評論這句詩為“千古麗句”,三月本就給人春意盎然的感覺,而加上“煙花”,更是把那種春意描寫的更為濃郁。
“孤帆遠影碧空盡”,遠去的孤帆漸漸消失在那萬傾的碧空里。“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時,詩人才注意到那仿似流向天際的江水。
孤帆已逝,江水依舊,正是孔子那“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寫照。最后兩句看似寫景,其中卻包含了李白對朋友的深情和對美好未來的追求。
李白向往孟浩然,也向往美好的明天,是李白的詩中積極向上的不可多得的佳句。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這首詩寫于天寶十二年,而此時李白受排擠離開長安已經是第十個年頭了。
腐敗的唐王朝在經歷了“開元盛世”之后江河日下,把持朝政的是楊國忠、李林甫、。
四、唐宋詩詞賞析
杜甫一生經歷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作品大多是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題材廣泛,寄意深遠,尤其描述民間疾苦,多抒發他悲天憫人的憂國憂民情懷。
杜甫詩歌的風格沉郁頓挫,語言精煉,格律嚴謹,窮絕工巧,感情真摯,平實雅談,描寫深刻,細膩感人,形象鮮明。‘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他的創作風格。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曾把杜甫與李白并論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杜甫對后人的影響還有道德方面的。文天祥在獄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詩,自序里說:“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
清初文學家金圣嘆,把杜甫所作之詩,與屈原的《離騷》、莊周的《莊子》(南華經)、司馬遷的 《史記》、施耐庵的《水滸傳》、王實甫的《西廂記》,合稱“六才子書”。
1481年韓國將杜詩翻譯成韓文,叫《杜詩諺解》。美國現代詩人雷克斯羅斯認為杜甫所關心的是人跟人之間的愛,人跟人之間的寬容和同情。他又認為只有這種品格才能最后拯救我們這個世界,最后拯救世界的不是高科技,不是其他東西,就是人跟人之間的愛、寬容和同情。他又認為有這樣一種品格的杜甫,所孕育他的這樣一種文化,比孕育了《荷馬史詩》的希臘文化更加偉大。
五、古代詩歌賞析
春夜喜雨唐代: 杜甫 原文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白話譯文 好雨似乎會挑選時辰,降臨在萬物萌生之春。
伴隨和風,悄悄進入夜幕。細細密密,滋潤大地萬物。
濃濃烏云,籠罩田野小路;點點燈火,閃爍江上漁船。 明早再看帶露的鮮花,成都滿城必將繁花盛開。
賞析: 本詩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贊美“雨”。這里把雨擬人化,其中“知”字用得傳神,簡直把雨給寫活了。
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它的確很“好”。
頷聯進一步表現雨的“好”,其中“潛”、“潤”、“細”等字生動地寫出了雨“好”的特點。“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這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
緊接著頸聯從視覺角度描寫雨夜景色。在不太陰沉的夜間,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見,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
如今放眼四望,“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只有船上的燈火是明的。
此外,連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看起來這雨準會下到天亮。這兩句寫出了夜雨的美麗景象,“黑”與“明”相互映襯,不僅點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給人以強烈的美感。
尾聯是想象中的雨后情景,緊扣題中的“喜”字寫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萬物就都得到潤澤,發榮滋長起來了。
萬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帶雨開放,紅艷欲滴。詩人說: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成都)雜花生樹,一片“紅濕”,一朵朵紅艷艷、沉甸甸,匯成花的海洋。
“紅濕”“花重”等字詞的運用,充分說明詩人體物細膩。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春。
杜甫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流離轉徙的生活后,終因陜西旱災而來到四川成都定居,開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較為安定的生活。作此詩時,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兩年。
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對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詩作。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
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春夜喜雨》。
六、唐朝詩歌的理解
1、“林花”:滿林花樹;“謝了”:表現一種美好事物--美好之節、美好之花、美好之色--零落凋殘的悲慨;“春紅”:代落英;“太匆匆”:花開短促,體現為對美的凋零的傷悼之感。
2、“無奈朝來寒雨往來風”:花謝匆匆之因。“朝”與“晚”、“雨”與“風”的對舉,極盡朝暮風雨摧殘施虐的無可抗爭之悲緒。
3、“胭脂淚”:承上文之“春紅”,悲極艷絕,確有杜甫“林花著雨胭脂濕”的意蘊;“留人醉”:悲傷凄惜,人迷心醉,是“花”對賞花者的相留,還是“人”對賞花者的相留?或可作多義詮解;“幾時重?”:猶言“何時可再?”,用花之凋謝與人之離別展現了一種難以挽回的痛苦惋嘆。 4、“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長恨”、“長東”,悲緒難平。
系悲沈恨極的哀切之辭。
七、唐代詩詞、意思、賞析、題目
“早發白帝城”的相關資料:
詩句年代:唐朝唐肅宗時期
詩句類型:七言絕句
作品名稱:早發白帝城
“早發白帝城”原文: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詩句“早發白帝城”的創作背景:
唐肅宗時期李白因李璘案流放夜郎,在走到白帝城的時候忽然得到朝廷赦免他的消息,李白接到這個消息悲喜交加寫下了著名的“早發白帝城”詩句。
“早發白帝城”原文翻譯:
一早就離開了彩云繚繞白帝城,江陵雖然有千里之遙但是只需一天就可以到了。這一路上猿叫了不停,我們的小船依然度過了萬重山。
地理知識之《白帝城》在哪里:
白帝城在重慶奉節縣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是漢朝時期割據蜀地的公孫述所建,因為公孫述自稱"白帝"因此此地得名白帝城。三國時期的劉備在夷陵戰敗后就死在了白帝城,著名的白帝城托孤就是發生在這里。歷史上除了李白,還很多文人雅士來過白帝城,比如杜甫,白居易,蘇軾等等。
八、古代詩歌賞析
春夜喜雨唐代: 杜甫
原文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白話譯文
好雨似乎會挑選時辰,降臨在萬物萌生之春。
伴隨和風,悄悄進入夜幕。細細密密,滋潤大地萬物。
濃濃烏云,籠罩田野小路;點點燈火,閃爍江上漁船。
明早再看帶露的鮮花,成都滿城必將繁花盛開。
賞析:
本詩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贊美“雨”。這里把雨擬人化,其中“知”字用得傳神,簡直把雨給寫活了。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它的確很“好”。
頷聯進一步表現雨的“好”,其中“潛”、“潤”、“細”等字生動地寫出了雨“好”的特點。“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
緊接著頸聯從視覺角度描寫雨夜景色。在不太陰沉的夜間,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見,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只有船上的燈火是明的。此外,連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看起來這雨準會下到天亮。這兩句寫出了夜雨的美麗景象,“黑”與“明”相互映襯,不僅點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給人以強烈的美感。
尾聯是想象中的雨后情景,緊扣題中的“喜”字寫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萬物就都得到潤澤,發榮滋長起來了。萬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帶雨開放,紅艷欲滴。詩人說: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成都)雜花生樹,一片“紅濕”,一朵朵紅艷艷、沉甸甸,匯成花的海洋。“紅濕”“花重”等字詞的運用,充分說明詩人體物細膩。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春。杜甫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流離轉徙的生活后,終因陜西旱災而來到四川成都定居,開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較為安定的生活。作此詩時,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兩年。
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對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詩作。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春夜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