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白的贈別詩句
《贈汪倫》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送孟浩然之廣陵》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送友人入蜀》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渡荊門送別》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境,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勞勞亭》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送友人》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赤壁歌送別》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滄江望澄碧,鯨鯢唐突留馀跡。一一書來報故人,我欲因之壯心魄。
二、李白的贈別詩
先看《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這是一首為前來酒肆給詩人送行的一幫金陵子弟的贈別詩。詩人與他們的情意如何呢?詩中用了對比的手法,說我們之間的離情別意,與那滾滾東流的長江水相比,到底誰短誰長呢?答案自然是確定無疑的。
問題是,讀完全詩,我們感覺不到離別的憂傷與惆悵,感覺到的是“風吹柳花滿店香”的快意,感覺到的是“金陵子弟來相送”的熱情,最動人的場面也只是“欲行不行各盡觴”,彼此盡情喝酒,以寄托依依不舍之意,那比東流水還要長的離情,是詩人告訴我們的,卻無法讓我們感受到。試想,李白出四川,游江浙,在金陵逗留時,金陵子弟仰慕他的詩名,拜訪他,請教他,陪伴他,請他喝酒,陪他游覽,臨走又到酒店為他餞行,這樣的情誼,大概還在盛情款待這一層面,相交無多,更談不上相知,別意雖真,要深也難。
與此相似的是《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里同樣用了對比手法。前一首詩命意在“長”,這一首詩用意在“深”,到底有多“深”呢?詩中只有一句可供我們尋繹,這就是“忽聞岸上踏歌聲”,汪倫唱著歌來為李白送行,似乎也看不出離別的傷感、惆悵之情。
袁枚《隨園詩話》云:“唐時汪倫者,涇川豪士也。聞李白將至,修書迎之,詭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欣然至。
乃告曰:‘桃花者,潭水名也,并無十里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也,并無萬家酒店。
’李大笑。款留數日,贈名馬八匹,官錦十段,而親送之。
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絕句一首。”對這樣的豪士,李白定有好感,臨別贈詩,亦是常情,但好感是一回事,情深是另一回事,兩人終究未到情深之處,詩人只得直接告訴我們,汪倫相送之情,比千尺深潭還要深。
說“深”未必深,說“長”未必長。詩中的感情,說到底,是要訴諸人們的感受,而不是理性。
請看李白的另一首詩,題為《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王昌齡是唐代七絕圣手,他的七絕詩可與李白比美。他被貶官,不是因為什么重大問題,而是由于生活小節,而且被貶至荒蕪之地的龍標,李白聞訊,心緒格外悲涼。
這一點,即使詩中不著一個“愁”字,也能讓人們真切地感受到。楊花已經落盡,本可不著筆于楊花,詩人偏偏不能忘懷于楊花,就因為楊花屬漂泊無定之物,抒發飄零之感,自然首選楊花。
楊花飄飄,給人飄零之感,杜鵑聲聲,又給人離別之恨。“楊花落盡子規啼”,而非“風吹柳花滿店香”,情誼深淺,不言自明。
“聞道龍標過五溪”,也不是簡單的直陳被貶之地,而是寫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旅程之艱辛。詩人為王昌齡的處境擔心,卻又愛莫能助,這是何等愁苦。
萬般無奈之下,詩人只得請求天上的明月,帶上自己的一顆愁心,一路陪伴一直要走到夜郎縣西面的好友。詩中的感情,不言深而深不可測,不言長而綿綿不絕。
再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離別的季節是在春意最濃的煙花三月,離別的地點是在天下聞名的黃鶴樓下,友人此去的地點是東南地區最繁華的都會,從黃鶴樓到揚州城,一路無風高浪險,有似錦繁花,詩人對朋友的所去之地,也心有神往,這樣的離別,哪來離情?何來別緒呢?上一首詩中,尚有一“愁”字袒露情懷,這一首,卻無一字直指心緒,但詩人對朋友的一片深情,卻通過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出來了。試想,與友人依依不舍一直把朋友送上客船,客船已揚帆而去,詩人還站在江岸,目送遠去的風帆,直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盡頭,只見浩浩江水,滾滾東去,水天相接處,一片蒼茫。
詩人在岸邊站了多少時間?凝望了多少時間?直至帆影消失,依然不肯離去,這真可以“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了。這四首詩都是贈別詩中的名篇,膾炙人口,傳誦至今。
前二首,李白把別情說得很深很長,給人感覺卻未必如此,后二首只是直寫自己的感受、心愿、行為、細節,卻讓人真切地感受到深厚的情意。這真是深者自深,淺者自淺,絲毫作偽不得。
李白與汪倫,與金陵子弟,相交時間甚短,有點類似于明星與星迷的關系,盡管詩人對他們心存感激,心有好感,但畢竟相知甚淺,雖有妙筆,也難生情篤之花。與王昌齡、孟浩然就不一樣了。
他們同為著名詩人,又都懷才不遇,在學識、志趣、成就、境遇上有許多共同之處,相交頗深,可謂同氣相求,同聲相應,惺惺相惜,情深誼長,發而為詩,自然感人至深。“水之擊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情之積也不厚,則其感人心也有限。
詩仙如此,何況凡人?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送別 尋陽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勝境由來人共傳, 君到南中自稱美。
送君別有八月秋。
三、【誰知道李白的贈別詩、杜甫的贈別詩、王維的贈別詩、高適的的贈別
天末懷李白唐杜甫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注1、天末:猶天邊;2、君子:指李白.3、文章句:意謂有文才的人總是薄命遭忌.4、魑魅句:意謂山精水鬼在等著你經過,以便出而吞食,猶“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一憎一喜,遂令詩人無置身地.5、應共句:因屈原被讒含冤,投江而死,與李白之受枉竄身,有共通處,往夜郎又須經過汨羅,故也應有可以共語處.6、汨羅:汨羅江,屈原自沉處,在今湖南湘陰縣.白話譯文:涼風習習來自天邊的夜郎,老朋友啊你心情可還舒暢.鴻雁何時能捎來你的音信?江湖水深總有不平的風浪!有文才的人往往薄命遭忌,鬼怪正喜人經過可作食糧.你與屈原有共冤共語之處,請別忘了投詩祭奠汨羅江!簡評:李白于至德二載(757),因永王 之罪受牽連,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還.杜甫于乾元二年(759)作此詩,眷懷李白,設想他當路經汨羅,因而以屈原喻之.其實,此時李已遇赦,泛舟洞庭了.因涼風而念故友,望秋雁而懷思.文人相重,末路相親,躍然紙上.李白三首贈別七言絕句賞析《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是我們知道的最瀟灑的古代文人,這三篇七言絕句,分別為留別詩《贈汪倫》,寄遠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和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雖然題材不盡相同,但是卻表達了李白對朋友的一片赤子心腸.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除了惆悵還有些傷感,唐代安西都護府,在如今的新疆.在當時可是個相當荒涼的地方.“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喝完這一杯酒,出了陽關就沒有老朋友了.詩里表達了作者戚戚然的離別之情.高適的《 贈別沈四逸人》寫到 何意閫閾間,沛然江海深高適《別董大》(其一)賞析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賞析】董大,即唐玄宗時著名的琴師董庭蘭.高適《別董大》詩的第二首說:“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余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從詩的內容來看,這兩篇作品當是寫高適與董大久別重逢,經過短暫的聚會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贈別之作.而且,兩個人都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貧賤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詩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卻胸襟開闊,寫別離而一掃纏綿憂怨的老調,雄壯豪邁,堪與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情境相媲美.“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開頭兩句,描繪送別時候的自然景色.黃云蔽天,綿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點余光.夜幕降臨以后,又刮起了北風,大風呼嘯.伴隨著紛紛掃揚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從空中掠過,往南方飛去.這兩句所展現的境界闊遠渺茫,是典型的北國雪天風光.“千里”,有的本子作“十里”,雖是一字之差,境界卻相差甚遠.北方的冬天,綠色植物凋零殆盡,殘枝朽干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視界很廣,可目極千里.說“黃云”,亦極典型.那是陰云凝聚之狀,是陰天天氣,有了這兩個字,下文的“白日曛”、“北風”,“雪紛紛”,便有了著落.如此理解,開頭兩句便見出作者并非輕率落筆,而是在經過了苦心醞釀之后,才自然流出的詩歌語言.這兩句,描寫景物雖然比較客觀,但也處處顯示著送別的情調,以及詩人的氣質心胸.日暮天寒,本來就容易引發人們的愁苦心緒,而眼下,詩人正在送別董大,其執手依戀之態,我們是可以想見的.所以,首二句盡管境界闊遠渺茫,其實不無凄苦寒涼;但是,高適畢竟具有恢弘的氣度,超然的稟賦,他開沒有沉溺在離別的感傷之中不能自拔.他能以理馭情,另具一副心胸,寫出慷慨激昂的壯偉之音.“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是對董大的勸慰.說“莫愁”,說前路有知己,說天下人人識君,以此贈別,足以鼓舞人心,激勵人之心志.據說,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藝受知于宰相房琯,崔玨曾寫詩詠嘆說:“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這寫的不過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顯,詩境未免狹小.高適這兩句,不僅緊扣董大為名琴師,天下傳揚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無貧賤,天涯處處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詩境遠比崔玨那幾句闊遠得多,也深厚得多.崔詩只是琴師身世的材料,而高詩卻堪稱藝術珍品.王昌齡是一位邊塞詩人,但是他的送別詩也寫得特別多,特別好,留傳下來的詩篇總共不過180多首,其中送別詩就占了50來首,可見比重是比較大的.送竇七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熒熒望一舟.鄂渚輕帆須早發,江邊明月為君留.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壺.。
四、寫出李白的兩首贈別詩
李白三首贈別七言絕句賞析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是我們知道的最瀟灑的古代文人,這三篇七言絕句,分別為留別詩《贈汪倫》,寄遠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和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雖然題材不盡相同,但是卻表達了李白對朋友的一片赤子心腸。 “李白登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實在是一個不拘小節的人,中國的詩人成千上萬,又有幾個能在詩歌的一開頭就提筆寫出自己的大號呢?因為這首詩所要記述是一段摯樸的情感,所以李白也就全沒了客套禮節。
他本來已經上船,馬上就要離開桃花潭了,在朋友們依依的惜別聲中,忽然從岸上傳來一陣歡快的歌聲,大家在詫異之時,回頭一看,沒想到原來是汪倫,他竟然一邊唱著歡快的歌,一邊又蹦又跳地趕來給李白送行了。也許按照常理,朋友分別,都應該感到傷心,忙著互道珍重,可是這個人卻一反常態,又唱又跳的,像什么樣子?誰知他這看上去有點不近情理的舉動,卻正和了李白的心思,我們在一起的時候,就真誠地相處,如果一旦分手,那也就痛痛快快地分手,大家在一起悲悲切切的又有什么意思?可是當著眾人的面,李白又不能掃了大家的興,所以他就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彎子,說“哪怕桃花潭的水有一千尺深,也趕不上汪倫送我的這番情意呀!”李白的言外之意,其實并不是說大家千叮嚀萬囑咐的道別是對我李白不好,只是在委婉地勸大家沒有必要在分手時過于傷感、沉重而已。
這樣的表白既不會涼了眾人的心,又使得送行的氣氛活躍起來,李白也就在這一片踏歌聲中,心情愉快地與大家揮手告別,離開了這個給他留下了美好回憶的桃花潭了。這首小詩也成就了一段佳話,使得桃花潭一帶留下了不少令人遐想的遺跡,如在潭東岸邊,就有一處題有“踏歌古岸”的踏歌岸閣。
這首詩的語言非常淺顯易懂,但是卻有一種耐人回味的藝術效果。乾隆皇帝對此詩的評價是,“語近情遙,有手揮五弦,目送飛鴻之妙。”
手揮五弦,目送飛鴻,是六朝名士嵇康的詩中的名句,那一份看似漫不經心、其實瀟灑無限的神態不知使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心悅誠服而自嘆不如呀。另外,詩歌的三、四兩句,是用“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為參照物,來衡量汪倫送行的情意。
李白把一種抽象的感情用形象的事物來比附,又使人不局限于具體的物象之中,而讓讀者自己去心領神會。清人沈德潛非常欣賞這兩句,他指出:“若說汪倫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
所以說“不及”兩字,也是頗具匠心的,不是直接將深千尺來比喻,而只說是不及,那么到底有多深呢?任何人都可能根據自己對生活的感受而得出各自的結論,而在這種再創造的過程中,這首小詩也就深深地印在讀者的腦海中了。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比起李白許多眾口流傳的詩歌來說,這首七言絕句詩的題目就顯得比較陌生了,左遷,其實是被貶官的意思,古人尚右,故稱貶官為左遷。
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據《新唐書·文藝傳》記載,王昌齡因為“不護細行”,也就是今天所說的不拘小節,被貶為龍標縣尉。
而對于自己的人格,王昌齡本人是非常自信的。他那首著名的《芙蓉樓送辛漸》詩,也是用七絕寫的,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
全詩是這樣的,“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他把自己比作一片冰心,可見其冰清玉潔之心,并不因為飛來橫禍而稍加改變。李白作為他的朋友,在聽說了王昌齡本人的不幸遭遇之后,特地寫了這首詩寄給遠在龍標的他,以表達自己對友人的無限關心與同情之心。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詩的開篇并不單純是描寫李白當時眼見之景和耳聽之聲,而是頗有“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的比興風韻,“楊花”這一景物在詩詞中歷來就有一種叫人飄忽不定的感覺,而叫著“不如歸去”的啼血杜鵑,更給人一種凄涼哀怨的聯想。
子規就是杜鵑。在暮春無數明媚的景致中,李白單獨挑選了“楊花落”和“子規啼”這兩樣來點明時令,其飄零之感、流離之恨,躍然紙上,令人悲從中來,而且,這楊花已經“落盡”,被吹入水中,被踩入泥土,簡直是慘不忍睹了。
為什么詩人會面對暮春如此傷感呢,“聞道龍標過五溪”是個中原因。李白是因為聽說了王昌齡被貶官,古時信息不通,等到李白知道了消息,掐指一算,大概王昌齡早已動身,此時多半已經在奔赴貶所的路上了吧。
五溪均在湖南省西部,是雄溪蠻 溪、酉溪、五溪、辰溪的總稱。詩的前半首只說看見楊花落盡,只說聽見子規啼血,只說想像王昌齡顛沛流離在湘西的荒山惡水之中,全不下一悲痛之詞,而悲痛之情已見。
在前面的鋪墊之后,后面兩句直抒胸臆,“我送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夜郎在今湖南省芷江縣西,位于黔陽,即王昌齡貶。
五、誰知道李白的贈別詩、杜甫的贈別詩、王維的贈別詩、高適的的贈別詩
天末懷李白唐杜甫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注解:1、天末:猶天邊;2、君子:指李白。3、文章句:意謂有文才的人總是薄命遭忌。
4、魑魅句:意謂山精水鬼在等著你經過,以便出而吞食,猶“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一憎一喜,遂令詩人無置身地。
5、應共句:因屈原被讒含冤,投江而死,與李白之受枉竄身,有共通處,往夜郎又須經過汨羅,故也應有可以共語處。6、汨羅:汨羅江,屈原自沉處,在今湖南湘陰縣。
白話譯文:涼風習習來自天邊的夜郎,老朋友啊你心情可還舒暢。鴻雁何時能捎來你的音信?江湖水深總有不平的風浪!有文才的人往往薄命遭忌,鬼怪正喜人經過可作食糧。
你與屈原有共冤共語之處,請別忘了投詩祭奠汨羅江!簡評:李白于至德二載(757),因永王 之罪受牽連,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還。杜甫于乾元二年(759)作此詩,眷懷李白,設想他當路經汨羅,因而以屈原喻之。
其實,此時李已遇赦,泛舟洞庭了。因涼風而念故友,望秋雁而懷思。
文人相重,末路相親,躍然紙上。李白三首贈別七言絕句賞析《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是我們知道的最瀟灑的古代文人,這三篇七言絕句,分別為留別詩《贈汪倫》,寄遠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和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雖然題材不盡相同,但是卻表達了李白對朋友的一片赤子心腸。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除了惆悵還有些傷感,唐代安西都護府,在如今的新疆。
在當時可是個相當荒涼的地方。“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喝完這一杯酒,出了陽關就沒有老朋友了。詩里表達了作者戚戚然的離別之情。
高適的《 贈別沈四逸人》寫到 何意閫閾間,沛然江海深高適《別董大》(其一)賞析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賞析】董大,即唐玄宗時著名的琴師董庭蘭。
高適《別董大》詩的第二首說:“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余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從詩的內容來看,這兩篇作品當是寫高適與董大久別重逢,經過短暫的聚會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贈別之作。而且,兩個人都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貧賤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詩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
第一首卻胸襟開闊,寫別離而一掃纏綿憂怨的老調,雄壯豪邁,堪與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情境相媲美。“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開頭兩句,描繪送別時候的自然景色。黃云蔽天,綿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點余光。
夜幕降臨以后,又刮起了北風,大風呼嘯。伴隨著紛紛掃揚的雪花。
一群征雁疾速地從空中掠過,往南方飛去。這兩句所展現的境界闊遠渺茫,是典型的北國雪天風光。
“千里”,有的本子作“十里”,雖是一字之差,境界卻相差甚遠。北方的冬天,綠色植物凋零殆盡,殘枝朽干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視界很廣,可目極千里。
說“黃云”,亦極典型。那是陰云凝聚之狀,是陰天天氣,有了這兩個字,下文的“白日曛”、“北風”,“雪紛紛”,便有了著落。
如此理解,開頭兩句便見出作者并非輕率落筆,而是在經過了苦心醞釀之后,才自然流出的詩歌語言。這兩句,描寫景物雖然比較客觀,但也處處顯示著送別的情調,以及詩人的氣質心胸。
日暮天寒,本來就容易引發人們的愁苦心緒,而眼下,詩人正在送別董大,其執手依戀之態,我們是可以想見的。所以,首二句盡管境界闊遠渺茫,其實不無凄苦寒涼;但是,高適畢竟具有恢弘的氣度,超然的稟賦,他開沒有沉溺在離別的感傷之中不能自拔。
他能以理馭情,另具一副心胸,寫出慷慨激昂的壯偉之音。“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是對董大的勸慰。
說“莫愁”,說前路有知己,說天下人人識君,以此贈別,足以鼓舞人心,激勵人之心志。據說,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藝受知于宰相房琯,崔玨曾寫詩詠嘆說:“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
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這寫的不過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顯,詩境未免狹小。
高適這兩句,不僅緊扣董大為名琴師,天下傳揚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無貧賤,天涯處處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詩境遠比崔玨那幾句闊遠得多,也深厚得多。崔詩只是琴師身世的材料,而高詩卻堪稱藝術珍品。
王昌齡是一位邊塞詩人,但是他的送別詩也寫得特別多,特別好,留傳下來的詩篇總共不過180多首,其中送別詩就占了50來首,可見比重是比較大的。送竇七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熒熒望一舟。
鄂渚輕帆須早發,江邊明月為君留。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