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杜牧詩句解釋
1、雨晴九陌鋪江練,嵐嫩千峰登海濤。
南苑草芳眠錦雉,夾城云暖下霓旌 首句再寫長安城內通衢大道,“鋪江練”不是寫曲江,而是寫長安“沙堤”雨后的白凈平整。“嵐嫩千峰”謂終南山之青翠,兼寫長安空氣清新宜人。
“南苑”指芙蓉苑,即曲江;“夾城”指長安由興慶宮至芙蓉苑一段雙層城墻,唐玄宗與宮中后妃游曲江,霓旄車從在夾城中,外人無由得睹。雨后長安街道清新沙堤白凈平整,終南山上云霧翻滾如濤青翠朗潤芙蓉苑的花草叢中錦雉睡得正香,夾城內暖云飄蕩霓旄車從中駛過-----------------------------------2、期嚴無奈睡留癖,勢窘猶為酒泥慵。
偷釣侯家池上雨,醉吟隋寺日沉鐘。 “偷釣”二句涉及到長安城內眾多的私家池館林園和寺觀,“隋寺”可能指大興善寺,在唐長安朱雀街東靖善坊內,是隋大興城中留存的建筑中最早而且最大者。
這首詩是牢騷之作,生動的體現了杜牧放浪不羈、不堪屈就人下的性格,借酒消愁。按時上朝辦公我不能睡懶覺,雖然仕途困窘我仍然沉湎飲酒“侯家池上雨”不明白,不好翻譯。
-----------------------------------3、我欲東召龍伯翁,上天揭取北斗柄。蓬萊頂上斡海水,水盡到底看海空。
這句詩體現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雄曠的氣魄 ,化自“龍伯釣鰲”的傳說,楊萬里的《誠齋詩話》贊之為“詩有驚人句”。http://**view/*龍伯翁:古時巨人。
《列子·湯問篇第五》“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鰲。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焉。
于是岱輿、員嶠二山,流于北極,沈于大海,仙圣之播遷者,巨億計。帝憑怒,侵減龍伯之國,使厄。
侵小龍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農時,其國人猶數十丈。”
《河圖玉版》“龍伯國人,長三十丈,生萬八千歲而死。”意思是:我要召喚上古巨人龍伯翁,令他取下高懸天際的北斗。
站在海上蓬萊仙山的頂上,舀干海水看看海枯的樣子。-----------------------------------4、共惜流年留不得,且環流水醉流杯。
無情紅花年年盛,不恨凋零卻恨開 這首詩唱和的是嚴惲的《落花》。嚴惲,字子重,吳興人。
舉進士不第,與杜牧游。《落花》春光冉冉歸何處,更向花前把一杯。
盡日問花花不語,為誰零落為誰開。杜牧詩中的“醉流杯”即指“流觴曲水”http://**view/*時光匆匆無法將它留住,暫且流觴曲水一醉方休。
無情的紅花啊年年繁盛,好景不常啊還不如不開。-----------------------------------5、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云靜愛僧。
欲把一摩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http://**zxyw/teacher/tsjs/*-----------------------------------6、平生五色線,愿補舜衣裳。弦歌教燕趙,蘭芷浴河湟。
腥膻一掃灑,兇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壽域富農桑。
孤吟志在此,自亦笑荒唐。五色線:有兩種解釋首先是民俗宗教的http://**view/*第二就是傳說中的五色筆所畫的線,個人認為兩種意思都有一點,綜合起來就是指學識才干和美好的德行。
舜衣裳:《易·系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后因以借指圣賢的君主。
下兩句,講的是古代文人很強調的王化,即柳宗元在《箕子碑》里提到的“化及民”。弦歌指文化學識,蘭芷指美好德行,燕趙:指割據的藩鎮,河湟:安史之亂后為吐蕃所占。
這兩句互文。下面就沒什么了,意思是:愿用生平擁有的學識德行,來輔佐明君使他垂拱而治用詩詞歌賦教化燕趙邊疆,使美好德行重沐河湟失地惡心野蠻的行為一掃而光,兇殘惡毒的賊子望風而亡人民作息飲食,安安穩穩,國家富足強盛,興興旺旺懷才不遇孤獨的吟誦理想,自己向來也只能苦笑荒唐-----------------------------------7、手捻金仆姑,腰懸玉轆轤,爬頭峰北正好去,系取可汗鉗作奴。
金仆姑:箭名。玉轆轤:http://**dzts/content/2008-08/06/content_* 此處即指鹿盧劍這首和下一首一樣,都是對當時北方回鶻的入侵有感而作。
杜牧對軍事頗有研究。會昌二年八月,回鶻烏介可汁南下騷擾邊寨。
三年正月,石雄大破回鶻于殺胡山,烏介可汁遁走,殘部仍逡巡不去。而當時又有澤潞之亂。
四年八月杜牧上書李德裕,說胡人入侵常在秋冬,若五月以精兵擊之,必勝。李德裕采納了他的意見。
爬頭峰北,是具體什么地方我也不太明白,但是指塞北邊疆是無疑的意思是:手持強弓,腰懸利劍,正當去塞外邊地建功立業,生擒敵酋使其嘗奴役之苦-----------------------------------8、北虜壞亭障,聞屯千里師。牽連久不解,他盜恐旁窺。
臣實有長策,彼可除鞭答。如蒙一召議,食肉寢其皮。
意思是:回鶻騷擾邊寨安寧,重兵屯守保衛邊防。邊境戰事久拖不決,國內藩鎮蠢蠢欲動。
我杜牧卻有好辦法,能讓侵略者受懲罰。如果承蒙國家召喚,必定可以大獲全勝。
-----------------------------------9、七子論詩誰似公?曹劉須在指揮中。薦衡昔日知文舉,乞火無人作蒯通。
北極樓臺長掛夢,西江波浪遠吞空。可憐“故國三千里”,虛唱歌辭滿六宮。
這是一首贈張祜的詩,感嘆他懷才不遇,嘆人更是嘆己。七子論詩:杜牧前,著名的七子有兩個,建安七子、竹林七賢,看下面的詩。
二、關于雨的詩句(要有詩詞的解釋)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唐。王維。秋夜獨坐]。山中下著雨,在雨中樹上的果子一顆顆落在地上,屋里點著燈,燈下,草里的秋蟲不停的在唧唧鳴叫。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唐。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屋外的雨,不停的落在葉子已經枯黃的樹上;屋內燈上,燈火照耀著滿 頭白發的老人,作者描寫自已獨居荒野,感嘆葉黃人老,不由悲凄萬分。現今常用此句來形容人老顏衰的凄涼愁苦。
雨足桔槔聲暫歇,翠畦瓜豆已成行。
[清。周再勛。溪陰]大雨過后雨水充足,水車打水的聲音暫時停歇下來;青翠的菜畦和瓜棚豆架已經 長成行列。
雨歇林間涼自生,風穿徑里曉逾清。
[宋。楊萬里。檜徑曉步]雨停了之后,樹林里自然的產生涼氣;風吹過來了小路,清晨的空氣更顯得清新。
三、杜牧的贈別詩句解析
譯文:門前如果沒有南來北往的道路,那么應該減少多少離別的惆悵啊!意思就是詩人表達對離別惆悵的無奈,希望沒有道路!“門外若無南北路,人間始免別離愁。”
的賞析:作者在千年之前的一聲喟嘆,意境蒼涼空曠、遙遠而憂傷,將那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感情表達的透徹淋漓。人世間的一切一切的悲歡離別,只是因為門外的條條大路,黯然傷神者,唯有離別也。
在來來去去中看到分別的眼淚,也看透人生。門外的路有的通向位高權重,有的通向嬌妻美眷,有的則通向人鬼殊途。
生命不過是聚與散,這個車站是一個開始?還是一個結束?人生路途中,我們將如何經歷這樣的車站?那種淡淡的憂傷、淡淡的傾訴,讓人心里隱隱地生出許多憐惜和感傷。如凝眸一副淡淡的水彩,用輕描淡寫勾勒出濃濃的鄉愁和別離苦,憂思的雨藏著濕漉漉的情緒,聆聽中充滿了旋律的感慨。
四、關于“雨”的詩句及賞析
關于雨的詩句也太多了 一時還賞析不過來 請多擔待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煎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春 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 王維《山居秋螟》)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 杜甫《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 山 中王維 荊溪白石出, 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 空翠濕人衣。
-------------------------------------- 張志和《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 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 飲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 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和尚《絕句》 渭城朝雨亦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江南春絕句》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伶仃洋》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瞑》)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王維:《山中》) 寒雨連江夜人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五、杜牧的那首詩句的意思是死的不值得
唐 杜牧《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這首詩作首句直截了當地指出勝敗乃兵家之常這一普通常識,并暗示關鍵在于如何對待的問題,為以下作好鋪墊。“事不期”,是說勝敗的事,不能預料。次句強調指出只有“包羞忍恥”,才是“男兒”。項羽遭到挫折便灰心喪氣,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漢”呢?“男子漢”三字,令人聯想到自詡為力超過山河,氣可蓋世的西楚霸王,直到臨死,還未找到自己失敗的原因,只是歸咎于“時不利”而羞憤自殺,有愧于他的“英雄”稱號。
第三句“江東子弟多才俊”,是對亭長建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的藝術概括。人們歷來欣賞項羽“無面見江東父兄”一語,認為表現了他的氣節。其實這恰好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聽不進亭長忠言。他錯過了韓信,氣死了范增,確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這最后關頭,如果他能面對現實,“包羞忍恥”,采納忠言,重返江東,再整旗鼓,則勝負之數,或未易量。這就又落腳到了末句。
“卷土重來未可知”,是全詩最得力的句子,其意蓋謂如能做到這樣,還是大有可為的;可惜的是項羽卻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這樣就為上面一、二兩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據,而這樣急轉直下,一氣呵成,令人想見“江東子弟”“卷土重來”的情狀,是頗有氣勢的。同時,在惋惜、批判、諷刺之余,又表明了“敗不餒”的道理,也是頗有積極意義的。
此詩與《赤壁》詩一樣,議論戰爭成敗之理,提出自己對歷史上已有結局的戰爭的假設性推想。首句言勝敗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缺乏大將氣度。三四句設想項羽假如回江東重整旗鼓,說不定就可以卷土重來。這句有對項羽負氣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卻是批評他不善于把握機遇,不善于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馬遷曾以史家眼光批評項羽“天亡我,非戰之罪”的執迷不悟。杜牧則以兵家的眼光論成敗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馬遷是總結已然之教訓,強調其必敗之原因;杜牧則是假想未然之機會,強調兵家須有遠見卓識和不屈不撓的意志。供參考。
六、關于雨的詩句及賞析(3個)
1)杜甫《春夜喜雨》賞析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春夜喜雨》抒寫詩人對春夜細雨的無私奉獻品質的喜愛贊美之情。
一二句“好”字含情,贊盛春雨。“知時節”賦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來,春雨體貼人意,知曉時節,在人們急需的時候飄然而至,催發生機。
多好的春雨!首聯既言春雨的“發生”,又含蓄地傳達出作者熱切盼望春雨降臨的焦急心緒。頷聯顯然是詩人的聽覺感受。
春雨來了,在蒼茫的夜晚,隨風而至,悄無聲息,滋潤萬物,無意討“好”,唯求奉獻。瞧,聽雨情景作者體察得多么細致,就連春雨灑灑,靜默無聲也被詩人聽出來了。
可見,驚喜于春雨的潛移默化,詩人徹夜難眠。頸聯緊承頷聯,詩人唯愿春雨下個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憂,推門而出,佇立遠眺,只見平日涇渭分明的田野小徑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見夜有多黑,雨有多密。
而江船漁火紅艷奪目,又反襯出春夜的廣漠幽黑,也從側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聯系想象之辭,詩人目睹春雨綿綿,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時候,錦官城將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春色。
花之紅艷欲滴、生機盎然正是無聲細雨潛移默化、滋潤洗凝而成…… 2)白居易《錢塘湖春行》賞析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首聯從大處落筆,寫孤山寺所見之景。第一句是地點,第二句是遠景。
“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云腳低”,寫白云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腳下平靜的水面與天上低垂的云幕構成了一副寧靜的水墨西湖圖。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游程中所見。
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筑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用“早”來形容黃鶯,體現了白居易對這些充滿生機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愛。
一個“爭”字,讓人感到春光的難得與寶貴。用一個“啄”字,來描寫燕子那忙碌而興奮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寫活了。
這兩句著意描繪出鶯鶯燕燕的動態,從而使得全詩洋溢著春的活力與生機。 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感受。
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這聯和上聯是此詩的核心部分,同時也是白詩描寫春光特別是描寫西湖春光的點睛之筆。
這更是一聯極富情感色彩與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寫,充分顯示了白居易對描寫對象的細致觀察以及準確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尾聯寫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 從孤山北面到現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詩人一路走來一路向人們報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樹上春鶯爭鳴、空中春燕銜泥、堤岸春花漸開、春草剛綠,詩人敏銳細膩的筆觸,讓人們從中體會到西湖正在舒展地著上春裝。
詩人贊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愛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兩邊是水,堤兩旁種滿了柳樹、桃樹。
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腳邊,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煙如霧,如絲如縷,飄拂在你的臉上,使你心中涌生無限溫柔無限愛,你像在夢境、在仙境。當春天走在白堤上時,你就更能體味到詩人寫這首詩時的感覺和心情了。
全詩的題意主要在一個“行”字上,扣緊“春行”二字來描寫景物的。但西湖面積太大,行程太長,所以詩人只截取其中一段來寫——從孤山寺的北面寫起,至白沙堤止。
讀這首詩,我們自然就有了隨著詩人飽覽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覺。 全詩結構嚴密,格律嚴謹,對仗工整,語言流暢,生動自然,語氣平易,體現了通俗流暢的特點。
詩人從總體上著眼描繪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進途中展開了景物描寫,選取了典型與分類排列相結合:中間寫鶯、燕、花、草四種最見春色的景物,動物與植物選擇組合,獨具匠心。還善于把握景物特征,運用最具表現力的詞語加以描繪和渲染。
3)杜牧《江南春絕句》賞析 千里鶯啼綠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是描寫江南風光的一首七絕。江南多么迷人,多么令人向往,“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已經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絢麗的圖畫,但那只是宏觀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則相對具體一些,似乎領我們參觀了幾個景點,印象也就更深刻了。
杜牧在這首七絕中不僅描繪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還再現了江南煙雨蒙蒙的樓臺景色,使江南風光更加神奇迷離,別有一番情趣。“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首先詩人把我們帶入了江南那花紅柳綠的世界。
你看,到處鶯歌燕舞,到處綠樹紅花;那帝水的村莊,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風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馳神往!“千里”說明是寫整個江南,但整體又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意象表現出來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里有過渡到江南風光的重要組成部分——寺廟,揉進了滄桑之感,南朝遺留下來的許許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風春雨中若隱若現,更增添撲朔迷離。
七、關于雨的詩句及釋意
雨巷 作者:戴望舒
撐著油紙傘,
獨自 彷徨在悠長,
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象我一樣,
象我一樣地
默默行著,
冷漠、凄清, 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
又投出
嘆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象夢一般地,
象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象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
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
甚至她的
嘆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
獨自 彷徨在悠長,
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征派的影響。1926年參加共青團。1928年后成為水沫社和其后的《現代》雜志的作者之一,創作現代派詩歌。1932年后留學法國、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編《星島日報》副刊。1941年底香港淪陷,被日軍抗日罪名下獄,在獄中保持了民族氣節,次年春被營救出獄。抗戰勝利后回上海教書,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區。1950年因病逝世。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早期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后期詩歌表現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和對美好未來的熱烈向往,詩風顯的明朗、沉摯。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詩歌發表后產生了較大影響,詩人也因此被人稱為“雨巷詩人”。詩歌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借此構成了一個富有濃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里,詩人把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氣。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這樣的雨巷中孤獨的ㄔ亍著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懷著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這種心態,正是大革命失敗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政治低壓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實反映。在藝術上,本詩也鮮明地體現了戴望舒早期詩歌的創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對于音樂美的追求。詩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對生活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詩還回蕩著一種流暢的節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來自詩韻,除每節大體在第3、6行押韻外,每節的詩行中選用了許多與韻腳呼應的音組。詩中重疊反復手法的運用也強化了音樂效果。正如葉圣陶所說,《雨巷》是“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
八、杜牧的清明詩句的意思是什么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
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甚至時有“疾風甚雨”。
但這日的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這“雨紛紛”,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斷魂”。
“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斷魂”呢?在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
“斷魂”,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在古代風俗中,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游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復雜的。
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因而詩人用了“斷魂”二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
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
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著寫行人這時涌上心頭的一個想法:往哪里找個小酒店才好。
事情很明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頭的愁緒。于是,向人問路了。
是向誰問路的呢?詩人在第三句里并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
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復,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我們看《小放牛》這出戲,當有人向牧童哥問路時,他將手一指,說:“您順著我的手兒瞧!”是連答話帶行動—也就是連“音樂”帶“畫面”,兩者同時都使觀者獲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詩人手法卻更簡捷,更高超:他只將“畫面”給予讀者,而省去了“音樂”,—不,不如說是包括了“音樂”。
讀者欣賞了那一指路的優美“畫面”,同時也就隱隱聽到了答話的“音樂”。 “遙”,字面意義是遠。
然而這里不可拘守此義。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隱約紅杏梢頭,分明挑出一個酒簾—“酒望子”來了。
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紅樓夢》里大觀園中有一處景子題作“杏簾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這里體會脫化而來,正好為杜郎此句作注腳。
“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只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詩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的聞訊而喜,怎樣的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的興奮地找著了酒店,怎樣的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能“不管”了。
他把這些都付與讀者的想象,為讀者開拓了一處遠比詩篇語文字句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象余地。這就是藝術的“有余不盡”。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
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余,索然興盡,而是余韻邈然,耐人尋味。
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