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潮來濺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所表達的感情
描寫錢塘江潮的詩句。對比潮起與潮落,來時滔滔,去時寂寂。古人無法解釋這樣宏壯而神奇的自然景觀,因而感到世事變化無常,來去皆天定,存逝非人為 抒發一種感慨。
錢塘江潮神的傳說在百度資料里有http://**question/*
傳說春秋時,越國被吳國打敗,勾踐夫婦被押往吳國,作了三年人質,受盡凌辱和折磨。后來勾踐獲釋返回越國,立志臥薪嘗膽,報仇雪恥。吳國大夫伍子胥屢諫吳王警惕,吳王不聽,反而賜俞要他自殺。伍子胥臨死時留下遺言,要人把他的眼睛掛在國都南門上,以觀越國滅吳。吳王聽了大怒,將伍子胥的尸體用鴟夷草包裹起來投入江中。從此,錢塘江潮水大發,波濤翻滾,怒浪洶涌,傳說這是伍子胥忠魂所致。并傳他死后成了潮神,每當他發怒時,就乘著素車白馬,在錢塘江中奔騰吼叫。
二、錢塘江大潮的詩句
酒泉子·長憶觀潮
宋·潘閬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
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
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海面雷霆聚,江心爆布橫。 ——范仲淹
一千里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 ——李廊《憶錢塘》
海闊天空浪若雷,錢塘潮涌自久來。 ——王在晉《望江臺》
催試官考較戲作 宋·蘇 軾
八月十五夜, 月色隨處好。 不擇茅屋與市樓, 況我官居似蓬島。 風味堂前野桔香, 劍潭橋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 壯觀天下無。 鯤鵬水擊三千里, 組練長驅十萬夫; 紅旗青蓋互明滅, 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會合古難必。 此景此行那兩得? 愿君聞此添蠟燭, 門外白袍如立鵠。
當年時任杭州通判的蘇東坡,同情那些望眼欲穿等候成績的考生,寫成這首《催試官考較戲作》,希望閱卷官挑燈夜戰迅速批出考卷,好讓考生們輕松愉快地去欣賞八月十八的錢塘江涌潮。
《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百里聞雷震,鳴弦暫輟彈。府中連騎出,江上待潮觀。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寬。驚濤來似雪,一座凜生寒。”
《浪濤沙》“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潮》“早潮才落晚潮來,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獨光陰朝復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錢塘江潮》“怒聲洶洶勢悠悠,羅剎江邊地欲浮。 漫道往來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拋巨浸疑無底,猛過西陵只有頭。 至竟朝昏誰主掌,好騎赪鯉問陽侯。 ”
《七絕·觀潮》“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臺。人山紛贊陣容闊,鐵馬從容殺敵回。 ”
北宋詩人王師道所寫贊美錢塘江潮的詩句《十七日觀潮》也一直被人們傳頌著:“漫漫平沙走白虹,瑤臺失手玉杯空。晴天搖動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清。”這是唐代王維詠潮的詩句。它的大意是:夕陽西下了,晚潮涌來,江水猛漲,碧水和藍天連成一片,好像春色充塞著天地。既寫了海潮的巨大氣勢,又寫了它特殊的壯觀美。
三、錢塘江大潮的詩句
1、
《青玉案·錢塘江上潮來去》
年代: 宋 作者: 陳著
錢塘江上潮來去。花落花開六橋路。三竺三茅鐘曉暮。當年夢境,如今故國,不忍回頭處。他誰做得愁如許。平地波濤挾風雨。往事凄凄都有據。月堂笑里,夕亭話后,自是無人悟。
2、
《錢塘江潮》
年代: 唐 作者: 羅隱
怒聲洶洶勢悠悠,羅剎江邊地欲浮。漫道往來存大信,
也知反覆向平流。任拋巨浸疑無底,猛過西陵只有頭。
至竟朝昏誰主掌,好騎赪鯉問陽侯。
3、
《錢塘江待潮》
年代: 宋 作者: 胡仲弓
潮至千艘動,濤喧萬鼓鳴。
江翻晴雪卷,海漲石塘平。
帆影林端見,波光屋上明。
青山自吳越,相峙兩含情。
4、
《過錢塘江迎潮》
年代: 宋 作者: 楊時
銀潢翻空際天白,鯤怒鵬騫海波擊。
涌云噫氣聲怒號,萬馬馳車隨霹靂。
低昂上下如桔槔,頃刻性命輕鴻毛。
赍囊負笈有夷路,一日何事常千艘。
因思羊腸盤九坂,攀援蜀道愁狖猱。
人生獨處有萬險,豈必此地多風濤。
愿言夷險不須問,莫負對酒持霜螯。
5、
《登子胥廟因觀錢塘江潮》
年代: 元 作者: 方行
吳越中分兩岸開,怒濤千古響奔雷。
子胥不作忠臣死,勾踐終非霸主材。
歲月消磨人自老,江山壯麗我重來。
鴟夷鐵箭俱安在,目斷洪波萬里回。
四、關于錢塘江漲潮時的詩句
唐代孟浩然在他的《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曾經這樣描述錢塘潮“百里聞雷震,鳴弦暫輟彈.府中連騎出,江上待潮觀.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寬.驚濤來似雪,一座凜生寒.”
劉禹錫也在他的《浪濤沙》里寫道“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白居易在他的《憶江南》中說:“江南快,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重重游?”同時在他的作品《潮》中寫出了這樣的詩句“早潮才落晚潮來,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獨光陰朝復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錢塘湖詩句金剛潮潮起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