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關蜉蝣的詩句
“蜉蝣”的古詩文名句:
《詩經·曹風·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于我歸處?蜉蝣之翼,楚楚衣服。心之憂矣,于我歸息?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心之憂矣,于我歸說?
《淮南子·說林訓》:“鶴壽千歲,以極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而盡其樂。”
蘇軾《赤壁賦》: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于一粟。
楚成《和尹景秀〈過黃州步東坡韻感懷〉三首》其一:滄海蜉蝣非是夢,月宮仙府豈無郎。東風十里黃州路,愿向先生借智囊。
曼景《我似蜉蝣》:際遇無緣亦有緣,蜉蝣憾樹限幽囹。長江赴海魂飛雨,峰岫留云魄入冰。
《蜉蝣》歌詞(詞:齊秦/黃大軍曲:黃大軍):
在風中
就這樣停止不動
讓笑聲
丟入蒼茫一片
當太陽停留在
模糊的地平線
是否現在開始
走出舊日的隱痛
在雨中
讓自己
我并不愿
執著在你來去之間
為何無法看透
躲在命運里的作弄
究竟我應該屬于哪個
感情世界里的蜉蝣
除了你還有什么
二、關于蜉蝣的詩句
1,《無題》 明代 唐寅 人生在世數蜉蝣,轉眼烏頭換白頭。
譯文:人生在世就是蜉蝣活的長久,人在轉眼之間就黑發變白發了。 2,《贈毛仙翁》 唐代 李程 茫茫塵累愧腥膻,強把蜉蝣望列仙。
閑指紫霄峰下路, 卻歸白鹿洞中天。 譯文:茫茫塵世中疲勞愧對這污濁之物,強行把蜉蝣列為神仙。
閑來指向紫霄峰小的路,卻回到了白鹿洞中。 3,《酬吳七見寄》 唐代 白居易 常恐歲月滿,飄然歸紫煙。
莫忘蜉蝣內,進士有同年。 譯文:常常擔心歲月到頭了,飄然的離開人世間。
不要忘了在蜉蝣之中,還有同年月的進士。 4,《述懷》 明代 楊爵 禁里東風覺漸和,背陰殘雪果無多。
眼前楚楚蜉蝣羽,心上悠悠擊壤歌。 譯文:不禁開始覺得東風漸漸溫和,背陽的殘雪果然所剩不多。
眼前飄起嬌小的蜉蝣,在心里悠悠自得的唱著歌。 5,《升天行》 隋代 盧思道 擁琴遙可聽,吹笙遠詎聞。
不覺蜉蝣子,生死何紛紛。 譯文:遠處傳來一陣彈琴的聲音,吹笙簫的樂聲也可以聽到。
不知不覺中蜉蝣之子,接二連三的死去。
三、求關于蜉蝣的詩詞歌賦或者傳說經典
1、《田家雜興·其四》——唐代儲光羲
人生如蜉蝣,一往不可攀。
譯文:人生就像蜉蝣一樣轉瞬即逝,有些東西就不要過意的去追求了。
2、《前赤壁賦》——宋代蘇軾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譯文:我們如同蜉蝣置身于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顆粟米那樣渺小。
3、《無題》——明代唐寅
人生在世數蜉蝣,轉眼烏頭換白頭。
譯文:人生在世就像蜉蝣一樣,人在轉眼之間就黑發變白發了。
4、《水調歌頭·敗屋擁破衲》——宋代王之道
高名厚利,眇若天地一蜉蝣。
譯文:有很高的名望和很多的財富,也會像廣闊的天地中一只小蜉蝣那樣渺然不定。
5、《酬吳七見寄》——唐代白居易
常恐歲月滿,飄然歸紫煙。莫忘蜉蝣內,進士有同年。
譯文:常常擔心歲月到頭了,飄然的離開人世間。不要忘了在蜉蝣之中,還有同年月的進士。
四、《蜉蝣》全詩的讀音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心之憂矣,於我歸處。(fú yóu zhī yǔ,yī cháng chǔ chǔ。
xīn zhī yōu yōu, yú wǒ guī chù。)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心之憂矣,於我歸息。(fú yóu zhī yì,cǎi cǎi yī fu。
xīn zhī yōu yōu, yú wǒ guī xī。)蜉蝣掘閱,麻衣如雪。
心之憂矣,於我歸說。(fú yóu júe yùe, má yī rú xǔe。
xīn zhī yōu yōu, yú wǒ guī shuō。)【注釋】蜉蝣之羽:以蜉蝣之羽形容衣服薄而有光澤。
蜉蝣:一種昆蟲,壽命只有幾個小時到一周左右。楚楚:鮮明貌。
一說整齊干凈。於(音wū烏):通“烏”,何,哪里。
采采:光潔鮮艷狀。掘閱(音xué穴):挖穴而出。
閱:通“穴”。麻衣:古代諸侯、大夫等統治階級日常衣服,用白麻皮縫制。
說:(音睡):住,居住。【譯文】蜉蝣的羽啊,像穿著衣裳鮮明楚楚。
心里的憂傷啊,不知哪里是我的歸處?蜉蝣的羽啊,像穿著衣衫修飾華麗。心里的憂傷啊,不知哪里是我的歸息?蜉蝣多么光澤啊,像穿著禮服潔白如雪。
心里的憂傷啊,不知哪里是我的歸結?簡介:《蜉蝣》,《詩經·曹風》的一篇。為先秦時代曹地漢族民歌。
全詩三章,每章四句。蜉蝣是一種渺小的昆蟲,生長于水澤地帶。
幼蟲期稍長,個別種類有活到二三年的。但化為成蟲,即不飲不食,在空中飛舞交配,完成其物種的延續后便結束生命,一般都是朝生暮死。
蜉蝣又是漂亮的小蟲。它身體軟弱,有一對相對其身體而言顯得很大、完全是透明的翅膀,還有兩條長長的尾須,飄舞在空中時,那姿態是纖巧而動人的。
而且,蜉蝣喜歡在日落時分成群飛舞,繁殖盛時,死后墜落地面,能積成一厚層。因而,這小東西的死,會引人矚目,乃至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
《詩經》是漢族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后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鑒賞:二千多年前,敏感的詩人借這朝生暮死的小蟲寫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暫美麗和對于終須面臨的消亡的困惑。說起來,是“人生百年”——或者往少說,通常也有幾十年。
但相比于人對生命的貪戀程度,這遠遠是不夠的。而且,人作為自覺的生物,在其生存過程中就意識到死的陰影,于是人生短暫之感愈益強烈。
當然,活著是美好的,而且人與其他一切生物不同,他們懂得以人的方式來裝飾自己,懂得追求美的姿態。然而放在死亡的陰影下來看,短暫生命的裝飾與姿態,實也是最大的無奈與最大的哀傷。
于是,蜉蝣的朝生暮死的生命過程,它的弱小、美麗,以及它對自己鮮明的羽翼、鮮潔的容貌的炫耀,被詩人提取出來描畫成人的上述生存狀態的象征。這詩的內容簡單,結構更是單純,卻有很強的表現力。
變化不多的詩句經過三個層次的反覆以后給人的感染是濃重的:蜉蝣翅膀的小小美麗經這樣處理,便有了一種不真實的艷光,那小蟲的一生竟帶上了鋪張的華麗;但因這種描寫之間相隔著對人生憂傷的深深感喟,所以對美的贊嘆描畫始終伴隨著對消亡的無奈,那種曇花一現、浮生如夢的感覺就分外強烈。這詩的情調自然是有點消沉的。
但人一旦追問自己:“你是誰?你往哪里去?”深入骨髓的憂傷根本上是無法避免的。特別是在缺乏強有力的宗教的古代中國,由于不能對生死的問題給出令人心安的解答,人心格外容易被憂傷籠罩。
但從另一個角度說,對死的憂傷、困惑、追問,歸根結蒂是表現著對生的眷戀,這也是人心中最自然的要求。阮籍《詠懷詩》之七十一,寫木槿花、蟋蟀、蟪蛄、蜉蝣這一系列短壽的生物在世間各自發出聲音和光色,感嘆說:“生命幾何時,慷慨各努力。”
但這也就是世界的基本面目。《毛詩序》解說此詩,以為是諷刺曹昭公的奢侈,后人有贊同也有不贊同的。
以蜉蝣來諷刺國君的奢侈,實在有點比擬不倫的感覺。不過從詩的內容來看,它所傳達的是貴族階層的情緒,應無疑問。
從曹國的特定背景來看,一則其地多湖泊,適宜于蜉蝣生存,一則其國力單薄,處于大國的威逼之下,這里的士大夫也許因此對人生更多憂懼和傷感吧。
五、求關于蜉蝣的詩辭.名言.典故等
這是《詩經 曹風 蜉蝣》里的句子。 ]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
蜉蝣之翼,楚楚衣服。心之憂矣,於我歸息?
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大意就是:
蜉蝣的翅膀又薄又亮,就像美麗的衣裳。我的內心很憂傷啊,哪里才是我歸宿的地方啊!
蜉蝣的翅膀又薄又亮,就像華美的衣服。我的內心很憂傷啊,何處才是我歸息的地方啊!
蜉蝣破穴穿洞出生時,真像潔白如雪的麻布衣。我的心很憂傷,哪里才是我止息的地方?
《赤壁賦》蘇軾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