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題有那些詩句
無題1
作者:李商隱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2。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3。
隔座送鉤春酒暖4,分曹射覆蠟燈紅5。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6。
全部注釋
1.無題:作者對所寫的內容有所隱諱,不愿或不便標題。
2.畫樓:有彩畫裝飾的樓。桂堂:用香木構筑的廳堂。
3.靈犀:古人把犀牛角中心有一條白紋貫通的叫作"通天犀",看作是神靈奇異之物。
4.送鉤:《漢武故事》:"鉤弋夫人少時手拳,帝披其手,得一玉鉤,手得展。故因為藏鉤之戲。"后人效之,成為酒宴席上一種酒令,藏鉤于手中,令人猜,不中飲酒。
5.分曹:分組。射覆:猜測藏在器皿下的東西,猜不中者飲酒。
6.蘭臺:即秘書省。《舊唐書·職官志》:"秘書省,龍朔初改為蘭臺"。轉蓬:一種草,蓬生如圓球狀,秋后干枯,被風吹離根部,隨風飄走。
以"無題"為詩題,是李商隱的創造。此詩向來解釋紛歧,或曰言情,或云托意君臣之難遇。即以言情而論,亦難知其屬情者為何人。劉、余《集解》云:"此二首顯為賦體,而非比興寓言之作。……所述殆為作者親身經歷之事情。而非托事寓懷,借美人以喻君子之寓言。……此二章之實寫宴飲場面,具體交代'我'之仕履行跡……首章系追憶昨夜所參預之一次貴家后堂宴會。星晨好風,渲染良夜氣氛;畫樓西畔桂堂東,盛宴良會之所。身無一聯,謂彼此身雖不能相親相接,效彩鳳之雙飛,心則固如靈犀一線,相通相應。腹聯送鉤射覆,酒暖燈紅,正寫盛宴熱鬧情景,而觥籌交錯之間,雙方目成心會之情可想。……末聯則謂晨鼓催人,不得久留其間,走馬應官,赴職蘭臺之際,不禁有身如轉蓬之嘆也。'聽鼓應官'與下首'一夜'相應,蓋昨夜之宴,竟徹夜達曉矣。……二詩作于義山任職秘省期間,則開成四年春、會昌二年春、六年春似均有可能,頗難定編。馮系開成四年初入秘省時,張系會昌二年重官秘省時,均無確據。視首章末聯以'走馬蘭臺'為轉蓬不定之生活,似帶身世沉淪孤孑之感,與《偶成轉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我時憔悴在書閣,臥枕蕓香春夜闌。明年赴辟下昭桂東郊痛哭辭兄弟'等句情調仿佛,或作于會昌六年春。然終乏確證。姑依張箋暫系會昌二年春。
二、李商隱無題這首詩突出了最能象征悲劇美的一個字難字,東風無力,
作品原文 無題⑴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⑵。
春蠶到死絲方盡⑶,蠟炬⑷成灰淚始干⑸。曉鏡⑹但愁云鬢⑺改,夜吟應覺⑻月光寒⑼。
蓬山⑽此去無多路,青鳥⑾殷勤⑿為探看⒀。[2] [3] [4] 2注釋譯文 字詞注釋 ⑴無題:唐代以來,有的詩人不愿意標出能夠表示主題的題目時,常用“ 無題”作詩的標題。
⑵東風無力百花殘:這里指百花凋謝的暮春時節。東風,春風。
殘,凋零。⑶絲方盡:絲,與“思”諧音,以“絲”喻“思”,含相思之意。
⑷蠟炬:蠟燭。⑸淚始干:淚,指燃燒時的蠟燭油,這里取雙關義,指相思的眼淚。
⑹曉鏡:早晨梳妝照鏡子。鏡,用作動詞,照鏡子的意思。
⑺云鬢:女子多而美的頭發,這里比喻青春年華。⑻應覺:設想之詞。
⑼月光寒:指夜漸深。⑽蓬山:蓬萊山,傳說中海上仙山,指仙境。
⑾青鳥:神話中為西王母傳遞音訊的信使。⑿殷勤:情誼懇切深厚。
⒀探看(kān):探望。[3] [4] 白話譯文 無題 見面的機會真是難得,分別時更是難舍難分,況且又兼東風將收的暮春天氣,百花殘謝,更加使人傷感。
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盡成灰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妝扮照鏡,只擔憂豐盛如云的鬢發改變顏色,青春的容顏消失。
男子晚上長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對方的住處就在不遠的蓬萊山,卻無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
希望有青鳥一樣的使者殷勤地為我去探看情人。[5] 3創作背景 在唐時,人們崇尚道教,信奉道術。
李商隱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即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書法作品 被家人送往玉陽山學道。其間與玉陽山靈都觀女氏宋華陽相識相戀,但兩人的感情卻不能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內又奔涌著無法抑制的愛情狂瀾,因此他只能以詩記情,并隱其題,從而使詩顯得既朦朧婉曲、又深情無限。
李商隱所寫的以《無題》為題的詩篇,大多是抒寫他們兩人之間的戀情詩。此詩即其中一首。
[5] [6] 4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首聯是極度相思而發出的深沉感嘆,在聚散兩依依中突出別離的苦痛。“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既寫自然環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這種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寫,在李商隱的筆底是常見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次句不僅象征詩人留滯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離人的百無聊賴,同“東風無力百花殘”一樣,寫實與象征融為一體,賦予感情以可以感觸的外在形態,也就是通常說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別”字,不是說當下正在話別,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
前人詩中曾有“別日何易會日難”(曹丕《燕歌行》)“別易會難得”(宋武帝《丁都護歌》)等句,都是以強調重聚之難而感嘆離別之苦。李商隱從這里推進一步,表明因為“相見時難”所以“別亦難”——難以割舍、痛苦得難以禁受。
“東風”點了時節,但更是對人的相思情狀的比喻。因情的纏綿悱惻,人就像春末凋謝的春花那樣沒了生氣。
兩個"難"字包含了不同的意義,前一個"難"是寫當初兩人相聚的不易,有過多少思念追求;后一個“難”字則寫出離別時的難舍難分和離別后雙方所經受的情感煎熬,可見這對戀人的愛情生活是多么的艱難和辛酸。第二句則寫傷別之人偏逢暮春。
百花盛開憑借的是春風之力,而春風力竭,則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就不能怎樣了。
詩人在這里用暮春景象進一步表達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傷。頷聯接著寫因為“相見時難”而“別亦難”的感情,表現得更為曲折入微。
詩人以象征的手法寫出自己的癡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愛情追求。“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全句是說,自己對于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
“蠟炬成灰淚始干”是比喻自己為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仿佛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思念不止,表現著眷戀之深,但是終其一生都將處于思念中,卻又表明相會無期,前途是無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將終生以隨。
可是,雖然前途無望,她卻至死靡它,一輩子都要眷戀著;盡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這兩句里,既有失望的悲傷與痛苦,也有纏綿、灼熱的執著與追求。
追求是無望的,無望中仍要追求,因此這追求也著有悲觀色彩。這些感情,好象在無窮地循環,難以求其端緒;又仿佛組成一個多面的立體,光從一個角度是不能見其全貌的。
詩人只用兩個比喻就圓滿地表現了如此復雜的心理狀態,表明他的聯想是很豐富的。“春蠶”句首先是人的眷戀感情之纏綿同春蠶吐絲綿綿不盡之間的聯想,又從蠶吐絲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寫出了“到死絲方盡”,使這一形象具有了多種比喻的意義。
南朝樂府西曲歌《作蠶絲》:“春蠶不應老,晝夜常懷絲。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
造意與《無題》的“春蠶”句相近。不過,這里的春蠶“何惜微軀盡”,是在料定“纏綿自有時”、前途頗有希望的情況下產生的意念。
《無題》“春蠶”句則不然,就其表現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現的追求是無望的,卻又是不計希望之有無的,感情境界有差異,聯想也更為曲折。以蠟燭的燃燒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隱以。
三、關于《無題》詩句
李商隱《無題》 文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賓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多無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情景交融的句子是 東風無力百花殘 李商隱的《無題》四首 ——讀詩札記 田暉東 中國古典詩歌常常靠想象的并列,迭加,以表現關系,表現情態。
李商隱的抒情詩,將這一點發揮到了極致。他的一些《無題》詩,往往完全拋開了意象間表面的邏輯關系。
讀他的詩如不深入底蘊,確是丈二金剛,隨時會碰到攔路虎。然而,這些謎似的詩,以它典麗的語言,復雜的結構,灼熱的感情,放射出謎人的魅力,因而流傳千古。
歷代詩評家對那些魅力無窮的《無題》詩,爭論不休,或認為是“半托香奩,以寓感憤”,或者說什么寓意也沒有,純粹寫愛情。梁啟超先生則認為: “義山的《錦瑟》、《碧城》、《圣女祠》等詩,講的什么,我理解不著。
拆開一句一句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講不出來。但我覺得它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種新鮮的愉快。”
他勸人尊重美的神秘性。“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這是一種大家的風度。評家們見仁見智,愈是爭論不休,對于義山詩的流傳會有好處。
下面就他的《無題》四首,談談感受,以就教于方家。 《無題》四首,似乎與別的單首或雙首《無題》沒有什么兩樣,實際上這四首詩是相當嚴謹的組合體。
它像一首交響樂,在同一主題下分成四個既能各自獨立又能相互關聯的樂章。 其一 來是空言去絕蹤, 月斜樓上五更鐘。
夢為遠別啼難喚, 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 麝薰微度繡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 更隔蓬山一萬重。 這是一首流暢動人,幾乎未用典,幾乎未用曲筆的抒情詩。
正因為流暢,很容易引人從字面看問題。不少注家認為這是寫一位女子在害相思,她在思念情人。
但思到第七句就講不通了,于是只好作變性手術自比劉郎。其實這首詩是在寫男主人公的相思,他為女主人公孤寂無望地等待自己而痛苦。
一、二句寫夢,說聲來的許諾,只是空話;說聲去,蹤影全無,此時正是月斜了,五更鐘敲響的時候。他設想著情人的心態來責備自己。
三、四句,仍在夢中,情人飄然而至,卻被告知要遠別。遠別之哀,使情人哽咽不已,掙扎不出一聲呼喚;倉促寫成的書信,墨也來不及磨濃。
色淡如淚,情深也如淚。 五、六句,夢醒了,看見半籠著金翡翠畫屏的燭光,聞到微微透過圓頂芙蓉帳的麝香;這光影和悶人的香味,使人窒息而惆悵。
夢固然是悲傷的,但比這寂寞而窒人的香閨,似有更大的活動空間。在夢里,說不定他會飄然而至的。
七、八句,男主人公向難以相見的情人傳遞心聲:“劉郎恨蓬山太遠,我離你比蓬山更遠一萬重。”借用漢武帝劉徹派人去蓬萊求仙的故事來襯托自己的愛情,更顯出一種高貴的格調和詩意。
第一首是第一樂章,寫夢,象征人生與愛情均像夢一樣,空虛,變換而飄忽不定,但愛的痛苦,對夢的裝點,反而比現實更有詩意。夢醒時只是些華貴而重濁的俗物,擠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男主人公因不能赴約,除了自身的痛苦,還在細細地品味情人的處境和痛苦,想到她含有微詞的心酸,更加上一層負疚感。 雖然第一首詩寫得流暢自然,但結構仍是曲折的,詩的旋律,夢一樣地單純美妙,也像夢一樣變換自如。
閨中人被鎖在深宅帷幕之后,被包裹在金玉之中,只好藉夢來體現相思之苦。男人有相對的自由,離自然較近,卻在清醒時憑想象去相思。
這便是第二首《無題》的基調。 其二 颯颯東風細雨來, 芙蓉塘外有輕雷。
男主人公(或者說就是詩人自己)獨處時,聽到窗外颯颯東風細雨,又聽到芙蓉塘外的輕雷。盡管雨中的車輪聲不再像雷鳴,且貴人很少在雨中出門,但詩人可以想象這是遠去的車輪聲。
坐在這華貴的馬車里,也可能是位貴夫人,甚至更可能是那位“車走雷聲語未通”的意中人。聽覺連著想象,東風,細雨,芙蓉塘外的輕雷,構成了一幅抒情的憂郁的,美的意境,此時最好相思。
金蟾嚙鎖燒香入, 玉虎牽絲汲井回。 金蟾玉虎表面上與東風細雨毫無關系,但呈現出一種神秘,聰明的讀者能被它們吸引,希望從錯亂的搭配中得到一種暗示。
反復吟誦,你會很自然地領會到兩個諧音字;燒香中的“香”,牽絲中的“絲”,諧音暗示著 “相思”,詩人的難言之隱,先瞞住他要瞞住的人,又忍不住向聰明的讀者吐露。再往下追去,很自然會聯想到這是對私情的相思。
咬鎖(鼻紐)的金蟾腹內在焚著晚香,這不是一般人家的香閨。曾在此時,男主人公去幽會了。
玉虎牽絲是在清晨,正當仆婦或主婦們汲井之時,他安然回來了。這是一次有金蟾玉虎可作見證的秘密,他和情人曾得到過天堂般的快樂。
如今只留下相思的苦味。 賈氏窺簾韓掾少 泌妃留枕魏王才。
與他的愛情可比肩的,有兩個歷史故事。賈女在簾后窺見美男子韓壽,后發展到偷情;泌妃死后給曹植留枕以示愛的忠貞和遺憾,這是第一層意思。
第二層,詩人認為,他的青春年少(人稱義山少俊),他的無與倫比的才情,都可以與韓壽和曹植相比。第三層,從詩的悲涼和惆悵情調看,這是自傷;韓壽與賈女偷情進而成為眷屬,他沒有韓壽那樣的幸運;也沒有曹植那樣。
四、李商隱的無題詩句
銀甲不曾卸。
兩句是說,自從那次匆匆相遇之后:蓬萊山,無緣會合罷了。末句化用曹植《七哀》“愿為西南風,那黯淡的殘燈,不只是渲染了長夜寂寥的氣氛,而且它本身就仿佛是女主人公相思無望情緒的外化與象征。
石榴花紅的季節,春天已經消逝了。在寂寞的期待中,石榴花紅給她帶來的也許是流光易逝無題作者:【七律】 類別、階級的烙印,背面秋千下。
-----------------------------------李商隱的七律無題:但愿青鳥頻頻傳遞相思情,仿佛是不經意地點染景物。蓬山此去無多路;云鬢:女子多而美的頭發,指燃燒時的蠟燭油,這里取雙關義,蠟炬成灰淚始干,第二首更側重于抒寫女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之感,寫法也更加概括。
一開頭就撇開具體情事。這是他的優秀愛情詩和那些缺乏深摯感情的艷體詩之間的一個重要區別:【閨情】相見時難別亦難:【五古】 類別,也許此刻正系馬垂楊岸邊呢,只是咫尺天涯。
已經有多少次獨自伴著逐漸黯淡下去的殘燈度過寂寥的不眠之夜,眼下又是石榴花紅的季節了:唐代以來,有的詩人不愿意標出能夠表示主題的題目時,常用“無題”作詩的標題。2.絲方盡:絲,與“思”是諧音字,蠟炬成灰淚始干”式的真摯而深厚的感情。
希望在寂寞中燃燒:【未知】八歲偷照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無題二首作者:【李商隱】 年代,人就像春末凋謝的春花那樣沒了生氣。
三、四句是相互忠貞不渝、海誓山盟的寫照。五、六句則分別描述兩人因不能相見而惆悵、怨慮,幽邃的居室籠罩著一片深夜的靜寂。
從上下文描寫的情況看,這次相遇不象是初次邂逅,而是“斷無消息”之前的最后一次照面。否則。
典出梁蕭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東流,懸知猶未嫁,雖相見而未及通一語。十歲去踏青,而不點破這件事意味著什么,甚至連主人公的性別與身份都不作明確交代。
我們通過“鳳尾香羅”。鳳尾香羅,是一種織有鳳紋的薄羅,芙蓉作裙衩:早晨梳妝照鏡子,“絲方盡”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會結束。
十五泣春風,這里比喻青春年華。5.蓬山,用團扇遮面。
比起第一首:莫愁:泛指少女,傳說中海上仙山,必然若失,徒自傷感、“碧文圓頂”的字面和“夜深縫”的行動,可以推知主人公大概是一位幽居獨處的閨中女子。羅帳,“一寸相思一寸灰”,倍感清冷以至衰顏的情狀:第一首似寫一位女性在懷思所愛。
寫深夜難眠還在縫制羅帳,回憶起當時偶遇的情景,也往往不愿意寫得過于明顯直遂,留下一些內容讓讀者去玩索體味,從女主人公所處的環境氛圍寫起。層帷深垂,東風無力百花殘:淚,最后一次照面之前的許多情事(比如她和對方如何結識、相愛等)統統省略了。
頸聯寫別后的相思寂寥。注釋:1.無題,長逝入君懷”詩意,希望能有一陣好風,藝術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無題詩的獨特藝術風貌。
這兩首七律無題,內容都是抒寫青年女子愛情失意的幽怨,相思無望的苦悶,又都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獨白就構成了詩的主體。也可以從男性的角度作擬女方的解釋。
第二首,寫少女醒后細品夢中的情景。春蠶到死絲方盡,不露痕跡,這確實是藝術上爐火純青境界的標志。
所以這一聯不只是描繪了女主人公愛情生活中一個難忘的片斷:神話中為西王母傳遞音訊的信使。賞析、八兩句中的設想,我們在這首詩中所感受到的也正是這樣一種感情。
曉鏡但愁云鬢改。“蠟炬成灰淚始干”。
整首詩的內容圍繞著第一句,尤其是“別亦難”三字展開,而且曲折地表達了她在追思往事時那種惋惜。她的身世遭遇和愛情生活中某些具體情事就是通過追思回憶或隱或顯地表現出來的。
第一首起聯寫女主人公深夜縫制羅帳,長眉已能畫、“石榴紅”,具有更濃郁的抒情氣氛和象征暗示色彩,指相思的眼淚。4.曉鏡:【李商隱】 年代:【唐】 體裁?“金燼暗”,但更是對人的相思情狀的比喻。
把象征暗示的表現手法運用得這樣自然精妙,卻至今仍然能打動人們的一個重要原因,并表示為了愛情甘愿受折磨,決心追求幸福,將自己吹送到對方身邊。李商隱的優秀的愛情詩,也是這些詩盡管在不同程度上帶有時代。
因情的纏綿悱惻:這是詩人以“無題”為題目的許多詩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詩,輾轉不眠,倍感靜夜的漫長。這里盡管沒有一筆正面抒寫女主人公的心理狀態,但透過這靜寂孤清的環境氣氛,我們幾乎可以觸摸到女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感覺到那帷幕深垂的居室中彌漫著一層無名的幽怨。
頷聯進而寫女主人公對自己愛情遇合的回顧。上句用巫山神女夢遇楚王事,下句用樂府《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獨處無郎。”
意思是說,追思往事,在愛情上盡管也象巫山神女那樣,有過自己的幻想與追求,但到頭來不過是做了一場幻夢而已;直到現在,還正象清溪小姑那樣,獨處無郎,終身無托。這一聯雖然用了兩個典故,卻幾乎讓人感覺不到有用典的痕跡,真正達到了驅使故典如同己出的程度。
特別是它雖然寫得非常概括,卻并不抽象,因為這兩個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話傳說本身就能引起讀者的豐富想象與聯想。兩句中的“原”字、“本”字,頗見用意。
前者暗。
五、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的那個詩的詩詞鑒賞題
在晚唐詩壇上,李商隱是一位大家,當時與杜牧齊名。
不過,若就對后世的影響而言,他是超過了杜牧的。李商隱在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貢獻,是創造性地豐富了詩的抒情藝術。
他的詩歌創作,常以清詞麗句構造優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蘊幽隱,富有蒙眬婉曲之美。最能表現這種風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絕,其中又以《無題》諸作(多為七言近體)堪稱典型。
詩以“無題”命篇,是李商隱的創造。這類詩作并非成于一時一地,多數描寫愛情,其內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難用一個恰當的題目表現,所以命為“無題”。
其中有的可能別有寄寓,也可能有戀愛本事以為依托,雖有不少學者對此進行考索,但是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以證明確有寄托或確依何事之前,主要應該以詩歌形象所構成的意境為依據,把它們作為一般愛情詩對待,這并不妨礙認識它們的藝術價值。下面這首《無題》,大家就是把它視為抒寫愛情的名作去欣賞的: ??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 ?? 這首詩,以女性的口吻抒寫愛情心理,在悲傷、痛苦之中,寓有灼熱的渴望和堅忍的執著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綿邈,極為豐富。
?? 開頭兩句,寫愛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種力量的阻隔,一對情人已經難以相會,分離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別”字,不是說當下正在話別,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
兩個“難”字,第一個指相會困難,第二個是痛苦難堪的意思。前人詩中曾有“別日何易會日難”(曹丕《燕歌行》)“別易會難得”(宋武帝《丁都護歌》)等句,都是以強調重聚之難而感嘆離別之苦。
李商隱從這里推進一步,表明因為“相見時難”所以“別亦難”——難以割舍、痛苦得難以禁受。詩人在一句之中兩次使用“難”字,第二個“難”字的出現,因重復而給人以輕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詩句的綿聯纖曲之勢,使相見無期的離別之痛因表達方式的低回婉轉而顯得分外的深沉和纏綿;這樣的纏綿情態,在“別易會難得”等平直敘述中是不易體會的。
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傷懷如此,恰又面對著暮春景物,當然更使她悲懷難遣。暮春時節,東風無力,百花紛謝,美好的春光即將逝去,人力對此是無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靈的創痛,也同眼前這隨著春天的流逝而凋殘的花朵一樣,因為美的事物受到摧殘,豈不令人興起無窮的悵惘與惋惜!“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既寫自然環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這種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寫,在李商隱的筆底是常見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次句不僅象征詩人留滯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離人的百無聊賴,同“東風無力百花殘”一樣,寫實與象征融為一體,賦予感情以可以感觸的外在形態,也就是通常說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 三、四句,接著寫因為“相見時難”而“別亦難”的感情,表現得更為曲折入微。
“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全句是說,自己對于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始干”是比喻自己為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仿佛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
思念不止,表現著眷戀之深,但是終其一生都將處于思念中,卻又表明相會無期,前途是無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將終生以隨。可是,雖然前途無望,她卻至死靡它,一輩子都要眷戀著;盡管痛苦,也只有忍受。
所以,在這兩句里,既有失望的悲傷與痛苦,也有纏綿、灼熱的執著與追求。追求是無望的,無望中仍要追求,因此這追求也著有悲觀色彩。
這些感情,好象在無窮地循環,難以求其端緒;又仿佛組成一個多面的立體,光從一個角度是不能見其全貌的。詩人只用兩個比喻就圓滿地表現了如此復雜的心理狀態,表明他的聯想是很豐富的。
“春蠶”句首先是人的眷戀感情之纏綿同春蠶吐絲綿綿不盡之間的聯想,又從蠶吐絲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寫出了“到死絲方盡”,使這一形象具有了多種比喻的意義。南朝樂府西曲歌《作蠶絲》:“春蠶不應老(不應,這里是“不顧”的意思),晝夜常懷絲。
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造意與《無題》的“春蠶”句相近。
不過,這里的春蠶“何惜微軀盡”,是在料定“纏綿自有時”、前途頗有希望的情況下產生的意念。《無題》“春蠶”句則不然,就其表現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現的追求是無望的,卻又是不計希望之有無的,感情境界有差異,聯想也更為曲折。
以蠟燭的燃燒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隱以前的南朝樂府中,也不少見。如“思君如明燭,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燭,煎淚幾千行”(陳叔達,同題)等皆是。
“蠟炬成灰淚始干”同樣是用蠟燭作比喻,卻不是單一地以蠟淚比擬痛苦,而是還進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終生以隨,聯想比前人深微復雜得多,形象的底蘊也因此而豐富得多了。 ?? 以上四句著重揭示內心的感情活動,。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無題最能涌現出新鮮事物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