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驛路梨花找出梨花描寫的句子并賞析
《驛路梨花》描寫梨花的句子賞析: 1、"白色梨花開滿枝頭,多么美麗的一片梨樹林啊……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樹林里走著……梨花的白色花瓣輕輕飄落在我們身上"。
賞析:以自然環境美烘托出不平常的小屋。把讀者帶入優美的意境之中。
2、"夢中恍惚在那香氣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還看見一個身穿著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叢中歌唱……"賞析:著意于以自然美襯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和人物相映生輝。 3“我望著這群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
賞析:文章結尾的引用語“驛路梨花處處開”,引用古詩詞托物寓意,妙語雙關。這"梨花"是邊疆潔白盛開的花,是哈尼小姑娘梨花,更是雷鋒精神的象征。
以梨花的自然美,來烘托人物心靈的美。
二、東蘭梨花 古詩文鑒賞
東欄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翻譯】
如雪偶般又輕又薄的梨花瓣煩刻間已飄飛滿地。這一剎那的景象使我們頓悟了人生,最美的時刻也就是開始領悟到人生凄然的時刻。清明時節,草熏風暖,梨花如雪,已是募春繁華過眼即空,但是這一刻仍是一年當中最美的,人生能有幾度清明?
【賞析】
蘇東坡最為得心應手且作得最好的詩體,自然七言古詩,然而蘇詩另有一絕,在宋朝詩壇堪稱獨步的,那就是七言絕句。比起波瀾壯闊、氣象萬千的七古,這些清新絕俗的小品詩或許更有它令人喜愛的特色。
蘇東坡的七絕純粹是性靈的流露、天才的橫溢,不假修飾,不用典故,幾乎全是白話的作品,這些全是蘇軾這位偉大的詩人,偉岸的心靈在閑暇時偶發的,對人生明澈觀照。有的如晶瑩渾圓的明珠,有的如清晨,有的如朝露,有的如兒童的嬉笑。。總之這些作品是我們一讀就會喜歡的而且百讀不厭的。 “東欄梨花”就是其中最有名的其中一首。
“東欄梨花”,看似很平淡,好像人人都寫得出這樣的詩,但古今以來卻只有這一首寫梨花的詩篇,傳誦千古,至今仍膾炙人口。何故呢?要說出個所以然來,實在不容易,只覺得他所描寫的景物很美,又很親切,真是近在眼前。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這一對比,景色立刻就鮮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動態描寫:滿城飛舞的柳絮,真是“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春意之濃,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來。
柳絮飄飛,梨花亦開遍了一城的雪白這里更加強調的是白色——春色之美原在萬紫千紅,花團錦簇,如錦繡般的大地——但是這里單只描寫雪白的梨花(柳絮只是陪襯),更著眼于自己家門口東欄邊的一株梨花——它愈開得熱鬧,愈引人惆悵——到這里,此詩的獲烈特色完全顯現出來了,一株如雪的梨花,一味強烈的白色這引起人共鳴的主要關鍵所在,任何人面對如此一幅畫面,也會稍然為之動容:
東坡此詩似傷春而實未傷春,一點也沒有頹廢衰颯的調子,只是純美的欣賞與人生哲理的透視。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感嘆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抒發了詩人淡看人生,從時失意中得到解脫的思想感情)
三、驛路梨花找出梨花描寫的句子并賞析
《驛路梨花》描寫梨花的句子賞析:
1、"白色梨花開滿枝頭,多么美麗的一片梨樹林啊……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樹林里走著……梨花的白色花瓣輕輕飄落在我們身上"。
賞析:以自然環境美烘托出不平常的小屋。把讀者帶入優美的意境之中。
2、"夢中恍惚在那香氣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還看見一個身穿著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叢中歌唱……"
賞析:著意于以自然美襯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和人物相映生輝。
3“我望著這群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
賞析:文章結尾的引用語“驛路梨花處處開”,引用古詩詞托物寓意,妙語雙關。這"梨花"是邊疆潔白盛開的花,是哈尼小姑娘梨花,更是雷鋒精神的象征。以梨花的自然美,來烘托人物心靈的美。
四、含有梨花的詩句
詩: 楊葉垂金砌,梨花入井闌。
【相和歌辭·怨詩二首】薛奇童 洛陽梨花落如霰,河陽桃葉生復齊。【舞曲歌辭·白?辭二首】崔國輔 洛陽二月梨花飛,秦地行人春憶歸。
【雜曲歌辭·渭城少年行】崔顥 柳色青山映,梨花雪鳥藏。【雜曲歌辭·一片子】 柳色黃金嫩,梨花白雪香。
【雜曲歌辭·宮中行樂詞】李白 萱草已數葉,梨花復遍枝。【郎月行】張漸 洛陽一別梨花新,黃鳥飛飛逢故人。
【遇劉五】李頎 階下草猶短,墻頭梨花白。【春詞】常建 蕙草生閑地,梨花發舊枝。
【長門怨】劉長卿 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送別】李白 客舍梨花繁,深花隱鳴鳩。
【冀州客舍酒酣貽王綺寄題南樓(時王子欲應制舉西上)】岑參 忽然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一從襄陽住,幾度梨花飛。
【送顏韶(得飛字)】岑參 墻上梨花白,尊中桂酒清。【贈別褚山人】高適 只緣春欲盡,留著伴梨花。
【闕題】杜甫 詞: 柳永 傾杯(林鐘商) 離宴殷勤,蘭舟凝滯,看看送行南浦。情知道世上,難使皓月長圓,彩云鎮聚。
算人生、悲莫悲于輕別,最苦正歡娛,便分鴛侶。淚流瓊臉,梨花一枝春帶雨。
慘黛蛾、盈盈無緒。共黯然消魂,重攜纖手,話別臨行,猶自再三、問道君須去。
頻耳畔低語。知多少、他日深盟,平生丹素。
從今盡把憑鱗羽。 晏殊 采桑子 櫻桃謝了梨花發,紅白相催。
燕子歸來。幾處風簾繡戶開。
人生樂事知多少,且酌金杯。管咽弦哀。
慢引蕭娘舞袖回。 晏幾道 生查子 金鞭美少年,去躍青驄馬。
牽系玉樓人,繡被春寒夜。 消息未歸來,寒食梨花謝。
無處說相思,背面秋千下。 蘇軾 木蘭花令(次馬中玉韻) 知君仙骨無寒暑。
千載相逢猶旦暮。故將別語惱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
落花已逐回風去。花本無心鶯自訴。
明朝歸路下塘西,不見鶯啼花落處。 李清照 浣溪沙 小院閑窗春色深。
重簾未卷影沈沈。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山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五、描寫梨花的詩句,以及細雨梨花的閱讀分析
天下的花中,要說白,當數梨花。春風蕩漾,梨樹花開,千朵萬朵,壓枝欲低,白清如雪,玉骨冰肌,素潔淡雅,靚艷含香,風姿綽約,真有“占斷天下白,壓盡人間花”的氣勢。
“梨花風起正清明, 游子尋春半出城”,古時候,每逢梨花盛開時節,人們最愛在花陰下歡聚,雅稱“洗妝”。唐朝時,這一風俗十分盛行,據《唐余錄》記載:“洛陽梨花時,人多攜酒其下,曰:‘為梨花洗妝’,或至買樹。” 人們最愛用梨花作頭飾,當時,汝陽侯穆清叔賞梨花曾賦詩云:“共飲梨樹下,梨花插滿頭。清香來玉樹,白議泛金甌。……”
歷代詩人鐘愛梨花,留下了很多描寫梨花神、氣、韻、致的詩篇。
梨花白得清純,白得玉潔,白得無瑕,如雪一般晶瑩;美而不嬌,秀而不媚,倩而不俗,似玉一般純潔,這首先引起了詩人們的遐想。南北朝的王融《詠池上梨花》:“ 芳春照流雪,深夕映繁星。”溫庭筠有詩云:“ 梨花雪壓枝,鶯囀柳如絲。”雷淵贊梨花:“雪作肌膚玉作容,不將妖艷嫁東風。”張建描寫梨花初綻為“嫩苞開破雪搓球”,丘處機《無俗念·靈虛宮梨花詞》以“白錦無紋香爛漫,玉樹瓊葩堆雪” 贊美梨花。而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則從另一個角度把飛雪比作梨花:“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以雪喻花,以花喻雪,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更妙的是“花開白雪香”,古人曾把雪與梅花作過對比,說“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如將梨花與雪、梅相比,梨花既不遜雪之白,也不輸梅之香了。 清代文學家李漁贊曰:“雪為天上之雪,梨花乃人間之雪;雪之所少者香,而梨花兼擅其美。”讀古人梨花詩,便覺有清香從紙上飄出,清涼怡人——“柳色黃金嫩,梨花白雪香”(李白);“冷艷全欺雪,余香乍入衣”(邱為); “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華。常思南鄭清明路,醉袖迎風雪一杈。”(陸游)
“梅花雪,梨花月”,月下梨花,更有一番風韻。“一樹梨花一溪月”——在皎潔的月光之下,在潺潺小溪的伴奏之中,那一樹梨花簡直像縹緲的仙子一樣可愛;梨花入月,月光化水,是流不盡的溫柔。“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院子里梨花盛開,月光如水;池塘邊柳絮輕漾,春風和煦,是何等的良辰美景!“靜夜沉沉,浮光靄靄,冷浸溶溶月。人間天上,爛銀霞照通徹。”(丘處機《無俗念·靈虛宮梨花詞》);“云滿衣裳月滿身,輕盈歸步過流塵”——夜色朦朧,星月臨空,梨花似月若云在春風中輕盈舞,偶有花瓣飄落,好似月光在閃爍,月色與梨花完全融合在一起了。這是一種多么美妙的境界呀!怎不令人心馳神往,陶然怡悅,嘆為觀止!
最妙的要數梨花經雨了。雨中梨花,尤其嫵媚動人。白居易一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寫楊貴妃在仙山上聽說唐玄宗的使者到來時潸然淚下的儀容,形象生動,刻意人微,明麗動人,可謂寫出了人間美色的極致。后人多沿此把雨中梨花比作美人垂淚,如宋·王洙《梨花》詩:“院落沉沉曉,花開白雪香,一枝輕帶雨,淚濕貴妃妝。”文征明在《梨花》詩中有“粉痕白露春含淚” 梨花帶雨悲而不傷,卻寫出人間美色的極致,一滴滴,一點點的,不需風吹,自然引出心湖里那一圈圈又是憐,又是愛的癡情。在鋪墊環境和渲染氣氛時,詩人們也常常把梨花襯托出一種凄涼的意境、哀怨的心情。如戴叔倫《春怨》詩“金鴨香消欲斷魂 ,梨花春雨掩重門”宋人李重元有一首《憶王孫》:“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作者用黃昏時雨打梨花的景象,襯托了一位深懷相思之情的女子的孤寂的心態。周邦彥 “弄夜色 ,空馀滿地梨花雪”,用具體的梨花落滿地以象征“ 春去 ”。恨春去匆匆,只留下滿地梨花如雪,極寫怨恨之情。汪元量《鶯啼序·重過金陵》:“更落盡梨花,飛盡楊花,春也成憔悴。” 周密有《浣溪沙》詞云“梨云如雪冷清明”,寫春殘的用語冷峭動人。杜牧詩:“帶葉梨花獨送春”。梅堯臣《蘇幕遮·草》“落盡梨花春又了”以梨花落盡寫自然界春色的匆匆歸去 ,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在消逝 。
吟誦古人詠梨花的詩句,只覺全身都浸透了梨花的圣潔清香,五臟六腑有說不出的妙境,愜意極了。
六、古詩賞析《東欄梨花》(追加分)
一、東欄梨花 蘇軾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翻譯: 如雪偶般又輕又薄的梨花瓣煩刻間已飄飛滿地。這一剎那的景象使我們頓悟了人生,最美的時刻也就是開始領悟到人生凄然的時刻。
清明時節,草熏風暖,梨花如雪,已是募春繁華過眼即空,但是這一刻仍是一年當中最美的,人生能有幾度清明? 詩人以柳青襯梨白,可謂是一青二白,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點,它不妖艷,也不輕狂的神態,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賦予梨花以神韻,并把詠梨花與自詠結合了起來。 其實,這“一株雪”不正是詩人自己的化身嗎?因為蘇軾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潔白,坦蕩如砥。
在詠梨花時,蘇軾用了“柳絮飛時花滿城”來加以襯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顛狂柳絮隨風去”,也不像“輕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詩人還用了“人生看得幾清明”來加以側面烘托梨花之“清明”。 二、古詩詞賞析方法 1、古詩分類: 絕句:五言絕句 七言絕句 律詩:五言律詩 七言律詩 律詩:首聯(1,2)、頷聯(3,4)、頸聯(5,6)、尾聯(7,8) 2、方法指導: (1)從作者入手,聯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經歷,風格知識理解內容; (2)借助于詩詞的標題、注釋、寫作背景,理解詩人寫作意圖; (3)從語言入手,抓住詩詞中關鍵詞句(動、形容詞、議論和抒情的詞句) ( 4) 詞表現手法的賞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靜為動 對比映襯、虛實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3、詩詞題材和作者的風格特點: 田園: 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熱愛之情,歸隱田園的渴望。(陶淵明、王維、孟浩然) 邊塞:反映邊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鄉親人,渴望國家安寧和報效祖國、為國建功立業的愛國情懷。
(王昌齡、高適、岑參、范仲淹) 憂國(民):表達強烈的愛國之情;或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對統治者的擔憂、不滿。(陸游、杜甫(沉郁頓挫)、辛棄疾、文天祥、) 詠史:感慨歷史,希望統治者以史為鑒,吸取教訓.(劉禹錫、杜牧、李商隱、張養浩、) 送別:訴說友情,表達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對友人的勸慰、祝愿.(李白、王勃、) 思鄉:抒發自己在他鄉的孤獨、寂寞、凄涼,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馬致遠、崔顥、蘇軾、) 詠(物)志:借歌詠自然事物來表達。
志向、心愿,抒發對。
。憤慨、不滿。
(曹操、李白、韓愈、) 寫景: 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熱愛之情。 敘事: 通過所見聞的事情來抒發自己的喜悅(同情、憤慨、痛恨、悲傷。
。之情)。
(白居易《觀刈麥》、杜甫《石壕吏》) 愛情:寫男女愛慕之情和愛情生活,抒發一種相思、離別之苦。(溫庭筠、李商隱、李清照) 懷古:對古人、物、事發出感慨,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對。
。的不滿,或對。
寄予。
的愿望。 分析:題材不同,表達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現手法、抒情方式上,也會有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鑒賞古詩詞,就必須對題材分類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對具體的詩詞作出準確地判斷。常見的題材如下: 1、愛情詩這是以愛情(包括悼亡)為題材的詩,也稱“情歌”、“閨怨詩”。
愛情詩自《詩經》起,源遠流長,主要描寫男女愛慕之情和愛情生活,或抒發離別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牽牛星》、《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李商隱)、《鵲橋仙》(“纖云弄巧”秦觀)等等。
2、諷刺詩這是以嘲諷或勸喻手法,揭露社會黑暗、世態炎涼,表達人民或正人直士呼聲的詩歌,亦稱“諷喻詩”,有時也稱“政治諷刺詩”。諷刺詩同樣源遠流長,自《詩經》起直到現代從未消失。
如《碩鼠》、《伐檀》、《蜂》(唐·羅隱)、《題臨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譏貪小利者”元代無名氏)等等。 3、哲理詩這是一種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述、議論,來寄寓或闡發某種哲理的詩歌。
有的點明主題,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蘇軾的《題西林壁》、《琴詩》,朱熹的《觀書有感》等。
此外,有些詩雖不是哲理詩,但其中有的詩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等),也應注意。 4、送別詩這也是最早出現、最為常見的題材之一,主要抒寫離情別恨,或用以激勵勸勉,或用以表達深情厚誼,或用以抒發別離之愁。
因為送別常與登山臨水相聯系,故又稱“山水送別詩”。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別董大二首》(高適)等。
5、記行詩又稱記游詩、行旅詩。或描述個人游歷見聞感受,或表現思親懷鄉之情,敘事與抒情相結合。
這類詩離不開山水景物描寫,所以又稱“山水記行詩”。這與純粹的山水詩略有區別,是“以記抒情”為主的。
如杜甫的《旅夜抒懷》、馬致遠的《秋思》,便不可視作山水詩。 6、邊塞詩這是以描寫邊塞風光,反映邊疆將士生活為基本內容的詩歌。
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李頎等。高適的《燕歌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王之渙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出塞》以及宋代范。
七、梨花一枝春帶雨
長恨歌 作者: 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
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云,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余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云棧縈紆登劍閣。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日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春風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梨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展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 樓閣玲瓏五云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到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回,珠箔銀屏邐迤開。
云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風吹仙袂飄搖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唐·白居易《長恨歌》 【今譯】她美麗的臉上神情寂寞,淚水縱橫,就像一枝帶著春雨的梨花。 【賞析】這兩句通過視覺形象來描寫楊貴妃的痛苦心情,玉容寂寞,淚水縱橫,都是從臉上表現出來的內心苦楚。
但僅有這一句形象不夠鮮明,所以下面加了一句“梨花一枝春帶雨”。楊貴妃是著名的美人,當年李白曾在《清平調》中把她比作艷麗的牡丹花;現在她處在十分痛苦的境地,白居易便以帶雨的梨花來比喻她。
經過這一比喻,盡管她淚流滿面,神情凄然,但給讀者看到的仍是很美的藝術形象。
八、東欄梨花古詩解釋
東 欄 梨 花 蘇軾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 人生看得幾清明. 譯文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條透漏出濃郁的春色,飄飄灑灑的柳絮夾帶著如雪的梨花布滿了全城.我懷著惆悵的心情冥想這暮春繁華過眼即空,但是這一刻仍是一年當中最美的,人生又能有幾度清明啊! 作品鑒賞 蘇東坡最為得心應手且作得最好的詩體,自然是七言古詩,然而蘇軾另有一絕,在宋朝詩壇堪稱獨步的,那就是七言絕句.比起波瀾壯闊、氣象萬千的七古,這些清新絕俗的小品詩或許更有它令人喜愛的特色. 蘇東坡的七絕純粹是性靈的流露、天才的橫溢,不假修飾,不用典故,幾乎全是白話的作品,這些全是蘇軾這位偉大的詩人,偉岸的心靈在閑暇時偶發的,對人生明澈觀照.有的如晶瑩渾圓的明珠,有的如清晨,有的如朝露,有的如兒童的嬉笑.總之這些作品是讀者一讀就會喜歡的而且百讀不厭的.《東欄梨花》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東欄梨花》,看似很平淡,好像人人都寫得出這樣的詩,但古今以來卻只有這一首寫梨花的詩篇,傳誦千古,至今仍膾炙人口.至于原因,要說出個所以然來,實在不容易,只覺得他所描寫的景物很美,又很親切,真是近在眼前.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這一對比,景色立刻就鮮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動態描寫:滿城飛舞的柳絮,真是“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同時柳絮寫出梨花盛開的季節,春意之濃,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來.詩人見梨花而“惆悵”是因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柳絮飄飛,梨花亦開遍了一城的雪白.這里更加強調的是白色——春色之美原在萬紫千紅,花團錦簇,如錦繡般的大地——但是這里單只描寫雪白的梨花(柳絮只是陪襯),更著眼于自己家門口東欄邊的一株梨花——它愈開得熱鬧,愈引人惆悵——到這里,此詩的獲烈特色完全顯現出來了,一株如雪的梨花,一味強烈的白色這引起人共鳴的主要關鍵所在,任何人面對如此一幅畫面,也會為之動容: 東坡此詩似傷春而實未傷春,一點也沒有頹廢衰颯的調子,只是純美地欣賞與人生哲理地透視.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感嘆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發了詩人淡看人生,從失意中得到解脫的思想感情,讓人們感受到了“人生苦短”,引人深思. 清明時節,草熏風暖,梨花如雪,已是募春繁華過眼即空,但是這一刻仍是一年當中最美的,人生能有幾度清明?詩人以柳青襯梨白,可謂是一青二白,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點,它不妖艷,也不輕狂的神態,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賦予梨花以神韻,并把詠梨花與自詠結合了起來.其實,這“一株雪”不正是詩人自己的化身嗎?因為蘇軾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潔白,坦蕩如砥.在詠梨花時,蘇軾用了“柳絮飛時花滿城”來加以襯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顛狂柳絮隨風去”,也不像“輕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詩人還用了“人生看得幾清明”來加以側面烘托梨花之“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