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學三年級上冊所有古詩內容
山 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小學一年級】 上冊:《靜夜思》李白 靜夜思 李白 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舉 頭 望 明 月,低 頭 思 故 鄉。 春 曉 (孟 浩 然) 春 眠 不 覺 曉,處 處 聞 啼 鳥。
夜 來 風 雨 聲,花 落 知 多 少。 村居 (高鼎) 草 長 鶯 飛 二 月 天,拂 堤 揚 柳 醉 青 煙。
兒 童 放 學 歸 來 早,忙 趁 東 風 放 紙 鳶。 所 見 (袁 枚) 牧 童 騎 黃 牛,歌 聲 振 林 樾。
意 欲 捕 鳴 蟬,忽 然 閉 口 立。 小池( 楊萬里) 泉 眼 無 聲 惜 細 流,樹 陰 照 水 愛 晴 柔。
小 荷 才 露 尖 尖 角 ,早 有 蜻 蜓 立 上 頭。 【小學二年級 】 上冊: 贈劉景文(蘇 軾) 荷 盡 已 無 擎 雨 蓋,菊 殘 猶 有 傲 霜 枝 。
一 年 好 景 君 須 記,最 是 橙 黃 橘 綠 時。 山行 (杜 牧) 遠 上 寒 山 石 徑 斜,白 云 生 處 有 人 家。
停 車 坐 愛 楓 林 晚,霜 葉 紅 于 二 月 花。 回鄉偶書 (賀知章) 離 別 家 鄉 歲 月 多,近 來 人 事 半 消 磨。
唯 有 門 前 鏡 湖 水,春 風 不 改 舊 時 波。 贈汪倫 (李白) 李 白 乘 舟 將 欲 行,忽 聞 岸 上 踏 歌 聲。
桃 花 潭 水 深 千 尺 ,不 及 汪 倫 送 我 情 。下冊: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 離 原 上 草 , 一 歲 一 枯 榮 。
野 火 燒 不 盡,春 風 吹 又 生。 遠 芳 侵 古 道,晴 翠 接 荒 城又 送 王 孫 去,萋 萋 滿 別 情。
宿新市徐公店 楊萬里 籬 落 疏 疏 一 徑 深 ,樹 頭 花 落 未 成 陰。兒 童 急 走 追 黃蝶 ,飛 入 菜 花 無 處 尋。
望廬山瀑布 李 白 日 照 香 爐 生 紫 煙,遙 看 瀑 布 掛 前 川。飛 流直 下 三 千 尺,疑 是 銀 河 落九 天。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小學三年級 】 上冊:《夜書所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望天門山 唐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飲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蘇 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參考資料:課本。
二、小學三年級古詩文大全
上冊:《夜書所見》 《九月九憶山東兄弟》 《望天門山》 《飲湖上初晴后雨》
《夜書所見》 作者:葉紹翁(宋代詩人)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翻譯】
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詩人)知道兒童在捉蟋蟀,夜深了,籬笆邊有一盞明亮的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王維(唐代詩人)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譯】
我在異鄉做客人的時候,每遇到佳節良辰時總會思念起家鄉。雖然我人在他鄉,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陽節,故鄉的兄弟們要登高望遠,我想當他們在佩戴茱萸時,會發現只少了我一人。
《望天門山》 作者:李白(唐代詩人)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翻譯】
天門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沖擊而)從中間豁然斷開,江水從斷口奔涌而出。浩浩蕩蕩的長江東流到此(被天門山阻擋),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著向北流去。兩岸邊的青山,相對著不斷現出,(令人有兩岸青山迎面撲來的感覺)。我(仿佛乘坐)著一艘小船(從天邊)披著陽光順流而下。
《飲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蘇軾(宋代詩人)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翻譯】
在晴日的陽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蕩漾,閃爍著粼粼的金光。風景秀麗;在陰雨的天氣里,山巒在細雨中迷蒙一片,別有一種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濃妝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妝的西施,都是同樣的美麗無比。
下冊:《詠柳》 《春日》 《乞巧》 《嫦娥》
《詠柳》 作者:賀知章(唐代詩人)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翻譯】
如同碧玉妝扮著高高的柳樹,長長的柳條柔嫩輕盈,像千條萬條綠色的絲帶。低垂著,在春風中婆娑起舞。這一片片纖細柔美的柳葉,是誰精心剪裁出來的呢?這早春二月的風,溫暖和煦,恰似神奇靈巧的剪刀,裁剪出了一絲絲柳葉,裝點出錦繡大地。
《春日》 作者:朱熹(宋代詩人)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翻譯】
風和日麗游春在泗水之濱,無邊無際的風光煥然一新*。隨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東風的面貌,東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致。
《乞巧》 作者:林杰(唐代詩人)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翻譯】
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又來到了,牽牛織女再度橫渡喜鵲橋來相會。家家戶戶的人們紛紛情不自禁地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挨家挨戶的巧手女子都穿起紅絲,至少有幾萬條。
《嫦娥》 作者:李商隱(唐代詩人)
云母屏風燭影深, 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 碧海青天夜夜心。
【翻譯】
透過裝飾著云母的屏風,燭影漸漸暗淡下去。銀河也在靜靜地消失,晨星沉沒在黎明的曙光里。月宮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長生不老藥。現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著她一顆孤獨的心。
三、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要背的古詩
1.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2.夜書所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4.飲湖上初晴后雨
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5.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6.春日
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7.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8.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9.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 得 三 春 暉。
10. 長歌行
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11.題臨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2.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13. 涼州詞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14.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15.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 人。
四、三年級上冊的古詩二十首是哪些
1.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2. 小兒垂釣 【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3.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4.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5. 鹿柴 【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6. 江上漁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7. 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8.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邑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9. 村居 【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10. 憫農(其一) 【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五、三年級上下冊全部古詩
【小學三年級 】
上冊: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望天門山
唐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飲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蘇 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下冊:
1、詠柳(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2、春日(宋)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3、乞巧(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4、嫦娥(唐)李商隱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六、三年級上冊古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①每逢佳節倍思親。②
遙知兄弟登高處,③遍插茱萸少一人。④
【注釋】
①異鄉:他鄉。 為:做。 異客:陌生的客人。
②倍思親:加倍思念親人。
③遙知:這里是在遙遠的地方想象著的意思。 登高:古代風俗,重陽
節要登高,飲菊花酒。
④茱萸(zhūyú):一種有香味的植物。古人認為九月九日登高時佩帶茱
萸,可以避邪。
【解析】
這是一首懷念親人的詩。當時作者才十七歲,一個人客居在外,重陽佳
節時更加思念家鄉和親人。詩的大意說:我獨自一個人在他鄉做陌生的客人,
常常想念家鄉,而每逢歡慶佳節時,就更加思念家中的親人。我在遙遠的異鄉想象著,今天兄弟們登高的時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個人。
詩本來是寫自己想念兄弟的,可是并不直說自己如何想,偏說想象著兄弟們登高都在想念他。這就加深了詩的感情,讀來更加感人。“每逢佳節倍思親”,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七、小學一年級到三年級的古詩及注釋有沒有啊小學一到三年級的古詩帶注
【一年級上冊】 畫 唐 王維 靜夜思 唐 李白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年級下冊】 春曉 唐孟浩然 村居 清 高鼎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所見 清 袁枚 小池 宋 楊萬里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二年級上冊】 贈劉景文 宋蘇軾 山行 唐 杜牧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回鄉偶書 唐 賀知章 贈汪倫 唐 李白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二年級下冊】 草 唐白居易 宿新市徐公店 宋 楊萬里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絕句 唐 杜甫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三年級上冊】 夜書所見 宋 葉紹翁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王維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望天門山 唐李白 飲湖上初晴后雨 宋 蘇軾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三年級下冊】 詠柳 唐賀知章 春日 宋 朱熹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乞巧 林杰 嫦娥 李商隱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畫》的意思: 這是一首五言謎語詩,詩人用優美、易懂的語言為我們勾畫了一幅山水圖,扣住“畫”這個謎底,抓住畫的形象特征展開描述。
課文里有一幅經過裝裱的山水畫,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鳥語花香、山水相襯的美感。靜夜思: 這是寫遠客思鄉之情的詩,詩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雕琢出明靜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豐富深曲的內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
無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 李白的這首思鄉之作,被稱為“千古思鄉第一詩”,感動了古今無數他鄉流落之人。
詩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謂平實樸素之極,以此清靜之景來襯出詩人的寂寞孤單。 這首詩在寫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畫和行動舉止描寫相結合,第二句中,一個“疑”字點出詩人的內心深處迷離之因。
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產生錯覺。這是詩人極寫思鄉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離。
后兩句詩人從沉思中轉而清醒過來,便是一“舉頭”,再一“低頭”。 為何要“舉頭”?因為詩人后來既然已醒悟到地上應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產生了無窮的遐想,這就是“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類的古人有關月光傳情的詩句所表述的思親之情。
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還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舉頭”仰望,這樣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從這明月里尋找家人從遠方寄送來的美好祝愿。 仰望既久,思念愈深,詩人便又轉而“低頭”了。
為何還要“低頭”呢?這是因為雖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舊不能從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無奈之中,只得低頭沉思不語了。以無情言情則情出,從無意寫有意則意真。
于是,詩人將對故鄉的思念,化為寄情明月之舉,頭上的明月,心中的故鄉,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春曉: 春天不知不覺的到來了,到出都可以聽到鳥的叫聲,晚上聽到了風吹雨打的聲音,暗自感嘆,那些花兒不知要掉落多少啊。 村居: 農歷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
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氣,煙霧般地凝聚著。
楊柳似乎為這濃麗的景色所迷醉了。村里的孩子們放學以后,一路上沒什么耽擱,回家挺早,趕忙趁著東風勁吹的時機,把風箏放上藍天。
所見: 牧童騎者黃牛唱著歌,歌聲響徹整個樹林,忽然看到樹上的蟬,想捕到它,就突然停止了唱歌 。小池: 泉眼悄無聲是珍惜細細的水流,樹陰映水面是它喜歡晴日的溫柔。
小小的嫩荷剛露出緊裹的葉尖,早飛來可愛的蜻蜓站立在上頭。 贈劉景文: “荷盡”、“菊殘”兩詞可以看出是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
“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
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
八、語文書一年級上冊到三年級下冊借物喻人的詩句有哪些
詠柳 賀知章《詠柳⑴ 》 唐·賀知章 碧玉⑵妝成⑶ 一樹⑷ 高,萬條垂下綠絲絳⑸ 。
不知細葉誰裁⑹出,二月⑺ 春風似⑻ 剪刀。 注釋 ⑴ 柳:柳樹,落葉喬木或灌木,葉子狹長,種類很多。
本詩描寫的是垂柳。 ⑵ 碧玉:碧綠色的玉。
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綠的柳葉。 ⑶ 妝成:裝飾,打扮。
⑷ 一樹:滿樹。一,滿,全。
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量詞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 絳:用絲編成的繩帶。絲絳:形容一絲絲像絲帶般的柳條。
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體分成若干部分。 ⑺ 二月:農歷二月,正是初春時節。
⑻ 似:好像,如同,似乎 古詩今譯 像碧玉一樣打扮成的高高柳樹,千條萬縷的柳枝都垂下了綠色的絲條。不知道這細細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恰似剪刀。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 寫楊柳,該從哪兒著筆呢?毫無疑問,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長披拂的枝條。
一年一度,它長出了嫩綠的新葉,絲絲下垂,在春風吹拂中,有著一種迷人的意態。這是誰都能欣賞的。
古典詩詞中,借用這種形象美來形容、比擬美人苗條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們所經常看到的。 這詩別出新意,翻轉過來。
“碧玉妝成一樹高”,一開始,楊柳就化身為美人而出現:“萬條垂下綠絲絳”,這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而變成了她的裙帶。上句的“高”字,襯托出美人婷婷裊裊的風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中款擺。
詩中沒有“楊柳”和“腰支”字樣,然而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樹化身的美人,卻給寫活了。 《南史》說劉悛之為益州刺史,獻蜀柳數株,“條甚長,狀若絲縷。”
齊武帝把這些楊柳種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賞不置,說它“風流可愛”。這里把柳條說成“綠絲絳”,可能是暗用這個關于楊柳的著名典故。
但這是化用,看不出一點痕跡的。 “碧玉妝成”引出了“綠絲絳”,“綠絲絳”引出了“誰裁出”,最后,那視之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風”,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繪了出來。
這“剪刀”裁制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給大地換上了新妝,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給予人們美的啟示。從“碧玉妝成”到“剪刀”,我們可以看出詩人藝術構思一系列的過程。
詩歌里所出現的一連串的形象,是一環緊扣一環的。 也許有人會懷疑:我國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為什么單單要用碧玉來比呢?我想,這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發、互為補充的。
二是碧玉這個人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提起碧玉,人們就會聯想到“碧玉破瓜時”這首廣泛流傳的《碧玉歌》,還有“碧玉小家女”(肖繹《采蓮賦》)之類的詩句。
碧玉在古代文學作品里,幾乎成了年輕貌美的女子的泛稱。用碧玉來比柳,人們就會想象到這美人還未到豐容盛鬋的年華;這柳也還是早春稚柳,沒有到密葉藏鴉的時候;和下文的“細葉”“二月春風”又是有聯系的。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深深地抓著了垂柳的特征,在詩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樹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風姿,下垂的柳條,就像她裙擺上的絲帶。
在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兩者之間仿佛沒有什么截然的分別。而且“碧玉”也有雙關的意義。
既在字面上與柳樹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輕貌美的少女,與下面的“二月春風”恰相呼應——這是早春的垂柳,還未到夏秋之際亭亭如蓋、樹蔭清圓的時候。然而,更妙的以下兩句:“不知細葉誰載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在賀知章之前,有誰想過春風像剪刀?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由無形化為有形,它顯示了春風的神奇靈巧,并使《詠柳》成為詠物詩的典范之作。 詩詞 春日 (宋·朱 熹 )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注釋: 1、春日:春天。
2、勝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詩人的好心情. 3、尋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東省。
5、濱:水邊,河邊。 6、等閑:平常、輕易。
“等閑識得”是容易識別的意思。 7、東風:春風。
8 光景:風光。 簡析: 人們一般都認為這是一首游春詩。
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很像是這樣。 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明天氣。
“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即是尋覓美好的春景,點明了主題。
下面三句都是寫“尋芳”所見所得。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
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 “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郊游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
第三句“等閑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等閑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征是很容易辨認的。
“東風面”借指春天。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
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么能“等閑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又照應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時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具體寫出光景之新,尋芳所得。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
九、三年級所有古詩上下冊都要,快
加上翻譯太多了,樓主加Q吧 451368216
望天門山
作者: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注釋
天門山:位于安徽省和縣與蕪湖市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門戶,所以叫“天門”。
中斷:指東西兩山之間被水隔開。
楚江:即長江。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
開:開掘;開通。
至此:意為東流的江水在這轉向北流。
回:轉變方向,改變方向。
兩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邊來:指孤舟從天水相接處的遠方駛來,好像來自天邊。
譯文
高高天門被長江之水攔腰劈開,碧綠的江水東流到此回旋澎湃。
兩岸的青山相對聳立巍峨險峻,一葉孤舟從天地之間飛速飄來。
賞析
該為725年(開元十三年)作者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所作。
李白無比熱愛祖國的壯麗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許多不朽的杰作。該詩描寫詩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遠望天門山的情景。天門山為今安徽省蕪湖市的東梁山與和縣的西梁山的總稱。《江南通志》記云:“兩山石狀曉巖,東西相向,橫夾大江,對峙如門。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東梁山,總謂之天門山。”
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詩人不寫博望、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卻說山勢“中斷”,從而形象地寫出兩山峭拔相對的險峻:“楚江開”,不令點明了山與水的關系,而且描繪出山勢中斷、江水至此浩蕩而出的氣勢。“碧”字明寫江水之色,暗寫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騰回旋,更寫出了天門山一帶的山勢走向。后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相對”二字用得巧妙,使兩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結尾一句更是神來之筆,一輪紅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個畫面明麗光艷,層次分明,從而祖國山川的雄偉壯麗畫卷展現出來。
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著重寫出浩蕩東流的楚江沖破天門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它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這和作者在《西岳云臺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頗為相似:“巨靈(河神)咆哮擘兩山(指河西的華山與河東的首陽山),洪波噴流射東海。”不過前者隱后者顯而已。在作者筆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沖決一切阻礙的神奇力量,而天門山也似乎默默地為它讓出了一條通道。
第二句“碧水東流至此回”,又反過來著重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涌奔騰的楚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由于兩山夾峙,浩闊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回旋,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如果說上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涌,那么這一句則是借水勢襯出山的奇險。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為指東流的長江在這一帶回轉向北。這也許稱得上對長江流向的精細說明,但不是詩,更不能顯現天門奇險的氣勢。試比較《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盤渦轂轉”也就是“碧水東流至此回”,同樣是描繪萬里江河受到崢嶸奇險的山峰阻遏時出現的情景。絕句尚簡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樣寫得淋漓盡致。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上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下句則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詩人的淋漓興會。詩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讀這首詩的人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但卻很少去考慮詩人何以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感。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著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
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更加興會淋漓。“孤帆一片日邊來”,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
由于末句在敘事中飽含詩人的激情,這首詩便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三年級上冊的得詩句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