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屈原的愛國詩句有哪些
陟陛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
原因:屈原是個真正的愛國者,他愛自己的故鄉,愛自己的故土。在《離騷》的結尾他寫到,自己曾經試圖要離開這個溷濁的楚國,他用浪漫主義手法,說自己駕著龍啊駕著鳳終于脫離了這個現實環境,終于飛升到天空,飛上天空以后似乎已經得到解脫了,寫他怎么高興,我終于解脫了,然后他筆鋒一轉,寫到陟陛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意思是說,我在光耀陸離當中我升上了天空,卻突然間看見了下界我的故土,腳下是我的故土,我的車夫哭了,我的馬兒也不走了,我怎么能割舍得下呀。他就是在《離騷》寫到最后,還是我舍不得楚國,我底下這片熱土,這是多么誠摯的對故土的一種熱戀。一個人的愛國主義思想往往是從愛鄉土而發展起來的。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芷!(離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離騷)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離騷)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也。 (離騷)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離騷)
指九天以為正兮,夫惟靈修之故也。 (離騷)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離騷)
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離騷)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九歌)
沅有芷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九歌)
乘龍兮轔轔,高馳兮沖天。 (九歌)
青云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 (九歌)
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后來。 (九歌)
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 (九歌)
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九歌)
何靈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與吾心同! (九章·抽思)
心郁郁之憂思兮,獨永嘆乎增傷。 (九章·抽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與列星。 (九章·抽思)
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 (九章·懷沙)
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 (九章·涉江)
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 (九章·涉江)
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 (九章·涉江)
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 (九章·涉江)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漁父)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 滄狼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漁父)
薄暮雷電,歸何憂? (天問)
魂兮歸來! (招魂)
目極千里兮,傷心悲。 (招魂)
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卜居 )
二、中表現屈原愛國的4句詩句表現屈原的愛國的4句詩句
陟陛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離騷》中愛國詩句應該不止四句,但我認為這四句最能表現其愛國思想.原因:屈原是個真正的愛國者,他愛自己的故鄉,愛自己的故土.在《離騷》的結尾他寫到,自己曾經試圖要離開這個溷濁的楚國,他用浪漫主義手法,說自己駕著龍啊駕著鳳終于脫離了這個現實環境,終于飛升到天空,飛上天空以后似乎已經得到解脫了,寫他怎么高興,我終于解脫了,然后他筆鋒一轉,寫到陟陛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意思是說,我在光耀陸離當中我升上了天空,卻突然間看見了下界我的故土,腳下是我的故土,我的車夫哭了,我的馬兒也不走了,我怎么能割舍得下呀.他就是在《離騷》寫到最后,還是我舍不得楚國,我底下這片熱土,這是多么誠摯的對故土的一種熱戀.一個人的愛國主義思想往往是從愛鄉土而發展起來的.。
三、屈原寫的愛國詩句有哪些
屈原寫的愛國詩句有:
1.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國殤》
2.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國殤》
3.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國殤》
4.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國殤》
5.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國殤》
6. 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國殤》
7.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國殤》
8.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國殤》
9.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國殤》
10. 乘赤豹兮從文貍,辛夷車兮結桂旗。《九歌》
11.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
12.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
13.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14.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芷。《離騷》
15. 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九歌》
1. 作者簡介:
屈原(約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
2. 《離騷》簡介:
《離騷》是戰國詩人屈原創作的文學作品。“離騷”,東漢王逸釋為:“離,別也;騷,愁也。”《離騷》以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為主線,以花草禽鳥的比興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傳性回憶中的情感激蕩,和復沓紛至、倏生倏滅的幻境交替展開全詩。作品傾訴了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哀民生之多艱”,嘆奸佞之當道。主張“舉賢而授能”,“循繩墨而不頗”。提出“皇天無私阿”,對天命論進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豐富的想像,表現出積極浪漫主義精神。
3. 《九歌》簡介:
《九歌》是《楚辭》篇名。原為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戰國楚人屈原據漢族民間祭神樂歌的基礎上改作加工而成,詩中創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共十一篇:《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
四、屈原愛國詩句大全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 屈原《國殤》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 屈原《國殤》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 屈原《國殤》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 屈原《國殤》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 屈原《國殤》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 —— 屈原《國殤》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 屈原《國殤》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 屈原《國殤》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 屈原《國殤》。
五、屈原,的愛國名句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屈原——離騷) 名言名句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惟紉夫蕙茝?(《離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離騷》) 長嘆息以掩淚兮,哀民生之多艱! (《離騷》)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離騷》)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也。
(《離騷》)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離騷》)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離騷》) 指九天以為正兮,夫惟靈修之故也。 (《離騷》)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離騷》) 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離騷》)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九歌·湘夫人》) 沅有芷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九歌·湘夫人》) 乘龍兮轔轔,高馳兮沖天。 (《九歌·大司命》)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九歌·大司命》) 青云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 (《九歌·東君》) 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后來。
(《九歌·山鬼》) 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 (《九歌·山鬼》) 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九歌·禮魂》) 何靈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與吾心同! (《九章·抽思》) 心郁郁之憂思兮,獨永嘆乎增傷。 (《九章·抽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與列星。
(《九章·抽思》) 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 (《九章·懷沙》) 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
(《九章·涉江》) 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 (《九章·涉江》) 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 (《九章·涉江》) 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
(《九章·涉江》)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漁父》)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漁父》) 薄暮雷電,歸何憂?(《天問》) 魂兮歸來!(《招魂》) 目極千里兮,傷心悲。
(《招魂》) 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卜居 》) 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沫。
主此盛德兮,牽于俗而蕪穢。 湛湛江水兮,上有楓。
目極千里兮,傷春心。 魂兮歸來!哀江南!(《招魂》)。
六、屈原的愛國詩句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屈原——離騷) 名言名句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惟紉夫蕙茝?(《離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離騷》) 長嘆息以掩淚兮,哀民生之多艱! (《離騷》)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離騷》)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也。
(《離騷》)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離騷》)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離騷》) 指九天以為正兮,夫惟靈修之故也。 (《離騷》)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離騷》) 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離騷》)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九歌·湘夫人》) 沅有芷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九歌·湘夫人》) 乘龍兮轔轔,高馳兮沖天。 (《九歌·大司命》)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九歌·大司命》) 青云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 (《九歌·東君》) 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后來。
(《九歌·山鬼》) 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 (《九歌·山鬼》) 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九歌·禮魂》) 何靈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與吾心同! (《九章·抽思》) 心郁郁之憂思兮,獨永嘆乎增傷。 (《九章·抽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與列星。
(《九章·抽思》) 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 (《九章·懷沙》) 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
(《九章·涉江》) 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 (《九章·涉江》) 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 (《九章·涉江》) 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
(《九章·涉江》)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漁父》)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漁父》) 薄暮雷電,歸何憂?(《天問》) 魂兮歸來!(《招魂》) 目極千里兮,傷心悲。
(《招魂》) 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卜居 》) 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沫。
主此盛德兮,牽于俗而蕪穢。 湛湛江水兮,上有楓。
目極千里兮,傷春心。 魂兮歸來!哀江南!(《招魂》)。
七、詩人屈原一生忠君愛國,至死不悔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求索精神的根源 一方面源于屈原對楚國深沉而真摯的愛,這就涉及他的家世,屈原的遠祖是傳說中的古帝高陽氏。
據《史書?楚世家》記載,高陽氏六代孫名季連,是楚國的創始人,姓羋。周文王時,季連的后代叫鬻熊。
鬻熊以后,楚以熊為氏,后來姓氏不分,楚國又姓熊。周成王時,季連的曾孫熊繹受封在“楚”這個地方,即丹陽(今湖北秭歸)。
傳至楚武王熊達,熊達的兒子瑕,被封食采邑在“屈”這個地方,后代就以所封的地名“屈”為氏,屈是楚國羋姓的分支,所以從家世淵源來講,屈原和楚王同姓,同一始祖。這就使得他具有濃厚的宗教血緣情感,必然忠于宗族的最高首領――君主。
國君在一定程度上是國家的象征,而且只有通過國君才能實現自己的興國理想。所以,屈原的忠君是他愛國思想的一部分,他的愛國之情,是和宗族感情連在一起的。
他對祖先的深情追認“帝高陽之苗裔兮,朕黃考曰伯庸”,就是一種宗族感情的流露。屈原的貴族出身還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思想上忠君等于愛國,愛國必須忠君的觀念溶于一體,不可動搖。
這些就使得他對楚國有“深固難徙”的骨肉之情。 另一方面還源與他執著、獨立不遷的個性,“獨立不遷”這四個字出自屈原早年的作品《橘頌》。
《橘頌》前半贊頌橘樹的美好品質,一開頭就說:“后皇嘉樹,橘徠(來)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后半借橘樹寄托自己的人格,又說:“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
《橘頌》表現的是詩人“不遷”的精神品質,這“不遷”不僅表現為自我人格的堅守,還表現為“受命不遷,生南國兮”與“蘇世獨立,橫而不流”的社會品性。屈原把這種“不遷”的精神推而廣之,便成為他堅定不屈的人格,邊成為他人生的中流砥柱。
他說:“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流”既是《離騷》所說:“固時俗之流從兮又孰能無變化。”
“橫”既《孟子》所說:“待我以橫逆。”屈原正是要逆于那 “時俗之流從”的,《說文》:“橫,闌木也。”
所謂“橫而不流”也就是《漁父》所說的“眾人皆醉我獨醒”。《橘頌》所說的“蘇世獨立”,王逸注:“蘇,寤也”。
這種覺醒精神、獨立不遷的個性如一股山泉發揮在他對“美政”、真理的求索過程中。 二、屈原求索精神的內涵 屈原的求索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不僅表現在他對追求“美政”孜孜不倦的追求,還表現在他對真理的大膽懷疑、大膽探索(求索精神的兩個方面,你好像著重寫“美政”,而第二個方面,你放在“舉賢授能”里寫,其實可以抽出來單獨寫) 屈原的美政理想主要表現在兩個個方面 1、立法強國 “國富而法立兮,屬貞臣而日 。”
屈原在詩中鮮明地提出了變革的政治綱領,國家富強,要靠法度,法度作為富國強兵的手段和途徑,就像架車、乘馬,必須要有“轡銜”、有“舟楫”。 “乘騏驥而馳騁兮,無轡銜而自載; 乘泛?以下流兮,無舟楫而自備。
背法度而心治兮,辟與此其無異。(《惜往日》)”, 屈原強調“法度”而反對“心治”,這是春秋戰國時期法家的共同主張。
《韓非子?用人》中強調:“釋法術而任心治,堯不能正一國:去規矩而妄意度,奚中不能成一輪。”屈原和韓非子都認為違背法度,采用“心治”會危害國家治理,這也是楚國當時的現實:“固時俗之工巧兮,湎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因此,屈原“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惜往日》)。
這里的“先功”就是楚國歷史上主張變法圖強的先王、先賢,湯炳正先生〈〈“先工及其他〉〉,以為即楚莊王、楚康王、楚悼王,也就是《離騷》所稱述的“三后”。尤其是楚悼王用吳起變法,“明法審令”,以致國家強大起來。
這些說明,只有“立法”,國家才會富強,這既是“先工”成功的歷史經驗,也是屈原面對現實,必然作出的選擇。 2、舉賢授能 舉賢授能,既是自古以來的政治主張,也是智力國家的重要措施。
這是任何一個新興的政治集團為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重要保證,并且也是一個進步的政治集團的標志。屈原通過贊賞古代歷史上舉賢授能的圣君賢臣的典范,來表達他對阻礙變革的就貴族集團的反對,以及對新興力量的渴望。
“說(音“悅”)操筑于傅巖兮,武丁用而不疑;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 寧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離騷》) 在屈原的作品中,不斷反復地謳歌著這些舉賢授能的例子。又如在(《惜往日》)里,他又寫到:“聞百里奚為虜兮,伊尹烹于庖廚。
呂望屠于朝歌兮,寧戚歌而飯牛。 不逢湯武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 屈原詩中所謳歌的這些舉賢授能的例子,在從前的典籍中也有陳述,但屈原的詩卻著重強調了這些賢能的出生卑微:伊尹“烹于庖廚”,傅說“筑于傅巖”,呂望“屠于朝歌”,寧戚“歌而飯牛”,百里奚則“為虜”。
這種突出表現了屈原主張的“舉賢授能”是不羞于卑賤,要突破階級局限,而真正為賢是用。 從屈原的“美政”主張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代表歷史潮流的進步人物, 他的“美政”思想是符合當時客觀要求的進步主張的。
正是由于屈原“美政”的進步性, 以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