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天都峰的詩句
《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
唐代:李白
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
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絕頂,下窺天目松。
仙人煉玉處,羽化留馀蹤。
亦聞溫伯雪,獨往今相逢。
采秀辭五岳,攀巖歷萬重。
歸休白鵝嶺,渴飲丹砂井。
鳳吹我時來,云車爾當整。
去去陵陽東,行行芳桂叢。
回溪十六度,碧嶂盡晴空。
他日還相訪,乘橋躡彩虹。
釋義:
黃山高聳四千仞,蓮花攢簇三十二峰。
丹崖對峙夾石柱,有的像蓮花苞,有的像金芙蓉。
憶往昔,我曾登臨絕頂,放眼遠眺天目山上的老松。
仙人煉玉的遺跡尚在,羽化升仙處還留有遺蹤。
我知道今天你要獨往黃山,也許可以和溫伯雪相逢。
為采擷精華辭別五岳,攀巖臨穴,經歷艱險千萬重。
歸來閑居白鵝嶺上,渴了飲丹砂井中水。
鳳凰叫時我即來,你要準備云霓車駕一起游覽天宮。
來往陵陽仙山東,行走在芬芳的桂樹叢中。
回曲溪流十六渡,青山如嶂立晴空。
以后我還會時常來訪問,乘著弓橋步入彩虹中。
擴展資料:
天都峰位于黃山風景區內蓮花峰東南133°,與蓮花峰直線相距1150米,北望蓮花峰,東連缽盂峰,為36大峰之一,海拔1829.5米。列為黃山第三高峰。
天都峰,峰體拔地摩天,險峭峻奇,是黃山群峰之中最為雄偉壯觀,最為奇險的山峰。其雄偉博大之氣勢,雖然高度不及蓮花峰和光明頂,但卓立地表,在黃山群峰中,最為雄偉壯麗,盡管海拔不是最高,但絕對堪稱“黃山第一峰”。
二、登黃山記描寫天都峰的句子
早就聽人說過:“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又經常遇到去過黃山的人講述那里的奇景,還看到畫家畫的黃山,攝影家攝的黃山,黃山在我的心中就占了一個地位。我也曾根據那些繪畫和攝影,再攙上點傳聞,給自已描繪了一幅黃山圖,掛在我的心頭。
我帶著這樣一幅黃山圖曾周游國內,頗看了一些名山大川。五岳之尊的泰山,我曾凌絕頂,觀日出。
在國外,我也頗游覽了一些國家,徜徉于日內瓦的萊蒙湖畔,攀登了雪線以上的阿爾卑斯山,盡管下面烈日炎炎,頂上卻永遠積雪皚皚。所有這一切都是永世難忘的。
但是我心中的那一幅黃山圖,盡管隨著游覽的深廣而多少有所修正,但畢竟還是非常美的,非常迷人的。今天我就帶著我心中的那一幅黃山圖,到真正的黃山來了。
汽車從涇縣駛出,直奔黃山。一路上,汽車蜿蜒繞行于萬山叢中,我的幻想也跟著蜿蜒起來,眼前是千山萬嶺,綿延不絕;但是山峰的形象從遠處看上去都差不多,遠處出現了一個聳入晴空的高峰,“那就是黃山了吧!”我心里想。
但是一轉眼,另一個更高的山峰呈現在我的眼前,我只好打消了剛才的想法。如此周而復始,不知循環了多少遍。
還有一個問題一直縈回在我的腦際:在這千山萬嶺中,是誰首先發現黃山這個天造地設的人間仙境呢?是否還有另一個更美的什么山沒有被發現呢?我的幻想一下子又扯到徐霞客身上。今天我們乘坐汽車來到這里,還感到有些疲憊不堪。
當年徐霞客是怎樣來的呢?他只能自己背著行李,至多雇上個農民替他背著,自己手執藤杖,風餐露宿,踽踽獨行于崇山峻嶺中,夜里靠松明引路,在虎狼的嗥叫聲中,慢慢地爬上去。對比起來。
我們今天確實是幸福多了。……就這樣,汽車一邊飛快地行駛,我一邊飛快地幻想。
我心里思潮騰涌,綿綿不斷,就像那車窗外的綿延的萬山一樣。汽車終于來到了黃山大門外。
一走進黃山大門,天都峰就像一團無限巨大的黑色云層,黑呼呼地像泰山壓頂一般對著我的頭頂壓了下來,好像就要倒在我的頭上。我一愣:這哪里是我心中的那個黃山呢?然而這畢竟是真實的黃山。
我幾十年蘊藏在心中的那一幅黃山圖一下子煙消云散了,我心中悵然若有所失。但是我并不惋惜,應該消逝的讓它消逝吧!我現在已經來到了真實的黃山。
從此以后,真實的黃山就像—幅古代的畫卷一樣,一幅一幅地、慢慢地展現在我的眼前。出賓館右行,經療養院右轉進山。
山勢一下子就陡了起來。我曾經聽別人說過.從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是多少多少華里;在導游書上,我也看到了這樣的記載,我原以為幾華里、幾華里都是在平面上的,因此我對黃山就有了一些不正確的理解。
現在,接觸了實際,才知道這基本上是按立體計算的。在這里走上一華里,同平地上不大一樣,費的勁兒要大得多。
就是向上走上一尺,也要費上一點力氣。沒有別的辦法,只好喘氣流汗了。
我低頭看著腳下的臺階,右手使勁地拄著竹杖,一步一步向上爬行。我眼睛里看到的只是臺階,臺階,臺階。
有時候,我心里還數著臺階的數目。爬呀,數呀,數呀,爬呀,以為已經很高了。
但是抬眼一看,更高、更陡、更多的臺階還在前面哩。想當年登泰山的時候,那里還有一個“快活三里”。
這里卻連一個快活三步都沒有。但是,既來之,則安之,爬就是一切。
我到黃山來,當然并不是專為來走路的。我還是要看一看的。
但是,在黃山,想看也并不容易。有經驗的人說:“走路不看山,看山不走路。”
這確實是至理名言。這有點像魚與熊掌的關系,不可得而兼之。
誰要想“兼之”,那就有失足墜下萬丈深澗的危險。我只在爬到了一定的階段時,才停下腳步,小心地抬頭向身后和左右看上一看,但見峭壁千仞,高嶺入云,幽篁參天,蒼松夾道,鳥鳴相和,蟬聲四起。
而且每看一次,眼前的情景都不一樣,撲朔迷離,變幻萬端。就連同一個地方,從不同的角度看,都能看出不同的形象。
從慈光閣看朱砂峰,看到天都峰上的金雞叫天門。但是登上龍蟠坡,再抬頭一看,金雞叫天門就變成了五老上天都,在什么地方才能看到黃山真面目呢?我想,在什么地方也是看不到的。
我很想改一改蘇東坡的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黃山真面目,即使身在此山中。”我有時候也有新的發現,我簡直覺得其中閃現著“天才的火花”,解人難得,我只有自己拍手(這里沒有案)叫絕。
比如,我看遠山上的竹石樹木,最初只覺得—片蓊郁。但細看卻又有明暗之別。
有的濃綠,有的淡綠。經過我再三研究揣摩,我才發現,明的是竹,暗的是松,所謂“蒼松翠竹”,大概指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我又想改陸游的兩句詩:“山窮水復疑無路,松暗竹明又一山。”一想到陸游,我又想到了徐霞客。
我們且看看他們登上慈光寺以后是怎樣看黃山的:“由此而入。絕巘危崖,盡皆怪松懸結,高者不盈丈,低僅數寸,平頂短鬣,盤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
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他看到了奇山,又看到了奇松。
他看到的山同我們今天看到的幾乎完全一樣,這毫無可怪之處。但是他看到的松,有多少是我們今天還能看到的呢?“愈短愈老,愈小愈奇”,難道在這幾百年的漫長時間內。
三、描寫“天都峰”優美的句子有哪些
天都峰上奇景很多。
峰頂突然平闊,有石室嵌立,可容數十人。室外有巨石,形如醉仙斜臥,名為“仙人把洞門”。
峰壁巨巖上,有“登峰造極”等石刻。文峰頭極目遠望,云山相接,江河一線;俯瞰群山,千峰競秀,巧石獻奇。
若煙云乍起,披霞馭風,如入仙境。古詩有句:“任它五岳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叫奇。”
1965年5月,**題詠:“奇險天都著,遙觀亦有緣;大雄無與并,蒼渾莫之先。”我為在光明頂見到它的婀娜多姿而贊不絕口,為在天都峰見到它的直鋪深谷而驚嘆不已,我更為日出時那滔滔的云海而震撼。
登上天都峰,極目遠望,大好河山盡收眼底。天都鎮因處黃山天都峰之腳而得名,因依萬連山莊而富饒。
每當太陽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幾塊巨石,就變成了一只金光閃閃的雄雞。它伸著脖子,對著天都峰不住地啼叫。
黃山千峰競秀,有奇峰72座,其中天都峰、蓮花峰、光明頂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拔地極天,氣勢磅礴,雄姿靈秀。天都峰峰頂平如掌,有“登峰造極”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室外有石,象醉漢斜臥,名“仙人把洞門”。
天都峰,途中有一段長10余米,寬僅1米的“鯽魚背”,兩側是千仞懸崖,深邃莫測,其形頗似出沒于波濤之中的魚之背,故名。天都峰,健骨辣桀,卓立地表,險峭雄奇,氣勢博大,在黃山群峰中,最為雄偉壯麗。
。
四、描寫黃山天都峰仙風景的段落
天都峰上奇景很多。
峰頂突然平闊,有石室嵌立,可容數十人。室外有巨石,形如醉仙斜臥,名為“仙人把洞門”。
另有仙桃石、天梯、鯽魚背等奇景,以及探海松、舞松等奇松。 峰壁巨巖上,有“登峰造極”等石刻。
文峰頭極目遠望,云山相接,江河一線;俯瞰群山,千峰競秀,巧石獻奇。若煙云乍起,披霞馭風,如入仙境。
古詩有句:“任它五岳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叫奇。”1965年5月,**題詠:“奇險天都著,遙觀亦有緣;大雄無與并,蒼渾莫之先。”
今有民謠:“不上天都峰,等于一場空。”意為游黃山而不登天都,等于虛此一行。
擴展資料: 地貌特征 此峰特色是健骨竦桀,卓立地表,險峭雄奇,氣勢博大,在黃山群峰中,最為雄偉壯麗。與蓮花峰、光明頂并稱為黃山三大主峰。
天都古時無路,難登峰頂。 門票信息:不另外收費,包括在黃山風景區門票內 開放時間:平日、周日:06:30~16:30 周六:06:00~16:30 維護期:每年冬春時節(12月1號- 來年3月底)西海大峽谷、蓮花峰、天都峰都會進入維護期,其中蓮花峰和天都峰兩座山峰是輪流開放的,輪換周期為5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黃山記 百度百科-黃山天都峰。
五、描寫黃山云霧飄渺的詩句有哪些
黃山大千——詠山詩句--------------------------------------------------------------------------------發表日期:2003年5月11日 已經有977位讀者讀過此文李 白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
丹崔夾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絕頂,俯窺天目松。
仙人煉玉處,羽化留遺蹤。亦聞溫伯雪,獨往今相逢。
采秀辭五岳,攀巖歷萬重。歸休白鵝嶺,渴飲丹砂井。
風吹我時來,云車爾當整。去去陵陽東,行行芳桂叢。
回溪十六渡,碧嶂盡睛空。他日還相訪,乘橋躡彩虹。
贈黃山胡公暉求白鷴并序聞黃山胡公有雙白鷴,蓋是家雞所伏,自小馴狎,了無驚猜,以其呼之,皆就掌取食,然此鳥耿介,尤難畜之,余生平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輒贈于我,唯求一詩,聞之欣然,適會宿意,因援筆三叫,文不加點以贈。請以雙白璧,買君雙白鷴。
白鷴白如錦,白雪恥容顏。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樹間。
夜棲寒月靜,朝步落花閑。我愿得此鳥,玩之坐碧山。
胡公能輒贈,籠寄野人還。山中問答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賈 島紀 湯 泉維泉肇何代?開鑿同二儀。
五行分水火,厥用誰一之?在卦得既濟,備象坎與離。下有風輪煽,上有雷車馳。
霞掀祝融井,日爛扶桑池。氣殊礜石厲,脈有靈砂滋。
驪山豈不好,玉環污流脂!至今華清樹,空遺后人悲。遐哉哲人逝,此水真吾師。
一濯三沐發,六鑿還希夷。伐毛返骨髓,發白令人黟。
十年走塵土,負我汗漫期。再來池上游,觸熱三伏時。
古寺僧寂寞,但余壁上詩。不見題詩人,令我長嘆咨!范成大浮丘亭知郡望黃山,有浮丘、容成峰,浮丘公、容成子之所游也。
黟山郁律神仙宅,三十六峰雷雨隔。碧城欄檻偃雙旌,笑挹浮丘為坐客。
巖扉無鎖晝長開,紫云明滅多樓臺。云中仙馭參差是,肯為使君乘興來?西昆巉絕不可至,東望蓬萊愁弱水。
誰知芳草遍天涯,玉京只在珠簾底。他年麟閣上清空,卻訪舊游尋赤松。
我亦從公負丹鼎,來屬刂砂床汲湯井。龔自珍(清)黃山銘予幼有志,欲遍覽皇朝輿地,銘頌其名山大川,甲乙期,滯淫古歙州,乃銘黃山。
我浮江南,乃禮黃岳。秀吞閬風,高建杓角。
沈沈仙靈,浩浩巖壑。走其一支,南東磅礴。
蒼松髯飛,丹砂飯熟。海起山中,云乃海族。
云聲濤起,軒后之樂。千詩南窮,百記徒作。
惜哉夏后,橇車未經。惜哉姬王,八駿未燈。
中原隔絕,版圖晦冥。硅升壁瘞,赧岱慚衡。
黃炎培(近現代)蓮花峰絕頂南條一脈接仙霞,江浙平分兩水涯;讀書廿年想云海,攀天今日上蓮花;巉坑俯極三千界,縹緲高承萬里槎;第一茲游快心事,名山大好屬吾家。**(近現代)由湯池赴慈光寺途中望天都峰有感奇險天都著,遙觀亦有緣。
大雄無與并,蒼渾莫之先。倏忽陰晴異,逡巡起伏遷。
云騰致雨氣,水瀉在山泉。偃蹇非松意,因人委婉傳。
坐觀瀑樓中對雨晴望諸奇峰,雨看兩飛瀑。黃山當吾前,晴雨皆悅目。
陶行知題黃山游記少年生長黃山邊,足跡未到黃山前。黃山之神如有靈,應已記過萬萬千。
我身未到黃山巔,我心已見黃山之尊嚴;三十六峰似曾到,峰峰與結夢中緣。泰岱匡廬雖奇異,比我夢中黃山遠不及。
人生為一大事來,丈夫志在探新地。屈指三萬六千場,歸老黃山終有日。
此日終須到,此約今日立。黃山與我愿毋違,看取方子之書助相憶。
老 舍黃山小詩天都奇偉海云幽,蓮蕊蓮花高入秋。欲識黃山真面目,風華半在玉屏樓。
賴少其天都峰賦若非大手筆,難畫黟山圖。云來天欲覆,日出地吐朱。
墨酣夾風雨,一點為天都。圖成神鬼泣,百岳競狂呼。
吁嗟乎,余生八萬九千歲,始信高士巨眼識浮沉。劉海粟題蓮花峰特寫芙蓉削出疊穠華,七度攀登弄紫霞。
架壑有松皆翡翠,凌霄無石不蓮花。作《云谷晴翠》歸途口占七十二峰七度攀,此身寧復在人間。
八五游歷曾非夢,疑昔登臨未定山。有路籬雀飛不到,無知松柏老能閑。
要從何處尋丹嶂,莫使匆匆鹵莽還。始信峰畫松林黃山多松林,此峰獨神秀。
天風撼翠濤,勁骨弄清瘦。守此歲寒姿,敢謂冰雪厚。
豈不懷棟梁,永養山中壽。
六、描寫黃山云霧飄渺的詩句有哪些
黃山大千——詠山詩句-------------------------------------------------------------------------------- 發表日期:2003年5月11日 已經有977位讀者讀過此文 李 白 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 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
丹崔夾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絕頂,俯窺天目松。
仙人煉玉處,羽化留遺蹤。亦聞溫伯雪,獨往今相逢。
采秀辭五岳,攀巖歷萬重。歸休白鵝嶺,渴飲丹砂井。
風吹我時來,云車爾當整。去去陵陽東,行行芳桂叢。
回溪十六渡,碧嶂盡睛空。他日還相訪,乘橋躡彩虹。
贈黃山胡公暉求白鷴并序 聞黃山胡公有雙白鷴,蓋是家雞所伏,自小馴狎,了無驚猜,以其呼之,皆就掌取食,然此鳥耿介,尤難畜之,余生平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輒贈于我,唯求一詩,聞之欣然,適會宿意,因援筆三叫,文不加點以贈。請以雙白璧,買君雙白鷴。
白鷴白如錦,白雪恥容顏。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樹間。
夜棲寒月靜,朝步落花閑。我愿得此鳥,玩之坐碧山。
胡公能輒贈,籠寄野人還。山中問答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賈 島 紀 湯 泉 維泉肇何代?開鑿同二儀。
五行分水火,厥用誰一之?在卦得既濟,備象坎與離。下有風輪煽,上有雷車馳。
霞掀祝融井,日爛扶桑池。氣殊礜石厲,脈有靈砂滋。
驪山豈不好,玉環污流脂!至今華清樹,空遺后人悲。遐哉哲人逝,此水真吾師。
一濯三沐發,六鑿還希夷。伐毛返骨髓,發白令人黟。
十年走塵土,負我汗漫期。再來池上游,觸熱三伏時。
古寺僧寂寞,但余壁上詩。不見題詩人,令我長嘆咨!范成大 浮丘亭 知郡望黃山,有浮丘、容成峰,浮丘公、容成子之所游也。
黟山郁律神仙宅,三十六峰雷雨隔。碧城欄檻偃雙旌,笑挹浮丘為坐客。
巖扉無鎖晝長開,紫云明滅多樓臺。云中仙馭參差是,肯為使君乘興來?西昆巉絕不可至,東望蓬萊愁弱水。
誰知芳草遍天涯,玉京只在珠簾底。他年麟閣上清空,卻訪舊游尋赤松。
我亦從公負丹鼎,來屬刂砂床汲湯井。龔自珍(清) 黃山銘 予幼有志,欲遍覽皇朝輿地,銘頌其名山大川,甲乙期,滯淫古歙州,乃銘黃山。
我浮江南,乃禮黃岳。秀吞閬風,高建杓角。
沈沈仙靈,浩浩巖壑。走其一支,南東磅礴。
蒼松髯飛,丹砂飯熟。海起山中,云乃海族。
云聲濤起,軒后之樂。千詩南窮,百記徒作。
惜哉夏后,橇車未經。惜哉姬王,八駿未燈。
中原隔絕,版圖晦冥。硅升壁瘞,赧岱慚衡。
黃炎培(近現代) 蓮花峰絕頂 南條一脈接仙霞,江浙平分兩水涯;讀書廿年想云海,攀天今日上蓮花;巉坑俯極三千界,縹緲高承萬里槎;第一茲游快心事,名山大好屬吾家。**(近現代) 由湯池赴慈光寺途中望天都峰有感 奇險天都著,遙觀亦有緣。
大雄無與并,蒼渾莫之先。倏忽陰晴異,逡巡起伏遷。
云騰致雨氣,水瀉在山泉。偃蹇非松意,因人委婉傳。
坐觀瀑樓中對雨 晴望諸奇峰,雨看兩飛瀑。黃山當吾前,晴雨皆悅目。
陶行知 題黃山游記 少年生長黃山邊,足跡未到黃山前。黃山之神如有靈,應已記過萬萬千。
我身未到黃山巔,我心已見黃山之尊嚴;三十六峰似曾到,峰峰與結夢中緣。泰岱匡廬雖奇異,比我夢中黃山遠不及。
人生為一大事來,丈夫志在探新地。屈指三萬六千場,歸老黃山終有日。
此日終須到,此約今日立。黃山與我愿毋違,看取方子之書助相憶。
老 舍 黃山小詩 天都奇偉海云幽,蓮蕊蓮花高入秋。欲識黃山真面目,風華半在玉屏樓。
賴少其 天都峰賦 若非大手筆,難畫黟山圖。云來天欲覆,日出地吐朱。
墨酣夾風雨,一點為天都。圖成神鬼泣,百岳競狂呼。
吁嗟乎,余生八萬九千歲,始信高士巨眼識浮沉。劉海粟 題蓮花峰特寫 芙蓉削出疊穠華,七度攀登弄紫霞。
架壑有松皆翡翠,凌霄無石不蓮花。作《云谷晴翠》歸途口占 七十二峰七度攀,此身寧復在人間。
八五游歷曾非夢,疑昔登臨未定山。有路籬雀飛不到,無知松柏老能閑。
要從何處尋丹嶂,莫使匆匆鹵莽還。始信峰畫松林 黃山多松林,此峰獨神秀。
天風撼翠濤,勁骨弄清瘦。守此歲寒姿,敢謂冰雪厚。
豈不懷棟梁,永養山中壽。
七、描寫黃山云霧飄渺的詩句有哪些
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說:“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唐代大詩人李白游歷黃山,寫下了《贈黃山胡公暉求白鷴(有序)》和《送溫處士歸白鵝峰舊居》兩首,在后一首中留下了:“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的名句。
在結尾處,李白戀戀不舍地寫下:“他日還相訪,乘橋躡彩虹。”可惜這一愿望李白并沒有實現,這是李白的遺憾更是黃山的遺憾。
唐代詩僧島云留居黃山,深愛黃山,據史料記載他是最早登上天都峰的人,他的詩留存下來的有10首,是唐代詩人中存詩最多的人,在他的詩中,對軒轅黃帝在黃山煉丹羽化成仙的傳說就有記載:“浮丘處處留丹灶,黃帝層層隱玉書。 終待登臨最高頂,便隨鸞鶴五云車。”
元代鄭玉筆下的黃山,沒有過多的描寫景色,但卻把游山的感覺寫得如此傳神: 江左諸峰罕出群,誰云華岳與平分? 幾千百澗流蒼玉,三十六峰生白云。 幽谷高人抱真獨,荒巖野草剩芳芬。
幾回獨向風前立,夜半吹簫天上聞。 明代詩人余紹祉的詩則更多的是一種寫實的風格: “翠壑丹崖千丈畫,白云紅葉一溪詩”。
這是描寫黃山秋景的千古絕唱,“翠”、“丹”、“紅”、“白”這四個描寫顏色的字,把黃山秋日繽紛的色彩描繪得五彩斑斕,一個“云” 字,一個“溪”字,把黃山秋日的天高地闊,秋高氣爽襯托得無比準確,使人讀來如臨其境,“千丈畫”三個字把黃山大自然神來之筆所繪就的巨幅畫圖呈現在讀者面前,而“一溪詩”三個字又賦予了畫面溪水孱孱的美妙動感。 兩句詩14個字,把一幅有聲有色、壯闊秀麗、眾花爭艷、峰水相襯的黃山秋日畫卷展現在人們面前。
現當代的大家更是感懷吟詠,留下了不可勝數的名篇佳句,他們的作品幾乎屢見于國內外成百上千種報刊,總數當遠遠超過古代詩人。 黃賓虹在迎客松下吟頌:今古幾游客,勞勞管送迎。
蒼官不知老,披拂自多情。 許承堯在江麗田琴臺邊感嘆:鳴琴客久去,石床猶在茲。
蓊蔚四山靜,冷冷水環之…… 郭沫若末到黃山之前就先從黃山風光攝影展上預習了黃山:我未到過黃山,今來影上大觀。仿佛身在云海,胸中涌起波瀾。
胡績偉置身于黃山風云之中疑惑萬千:轉眼山變海,彈指島環峰;驟然劈頭雨,剎時滿目松。 唐?|在黃山定是想起了一千多年前的李謫仙:千樹懸崖采藥去,一林幽徑覓詩還。
我來欲作胡公客,求取新生雙白鷴。 張萬舒聆聽著陣陣松濤熱情地贊嘆:好!黃山松,我大聲為你叫好…… 穆青儒雅地抒情:昂首青霄界,驚造化,黃山幻景,松奇石怪。
雪虐風摧億萬載,芙蓉嬌嬈不敗。 邵燕詳把思緒引向了千百年前:山啊山,你親眼見過海枯石爛,你親身經歷過谷換陵移,你比參天古木的年輪該有更多的記憶。
明代的程敏政就有這樣的詩句:“眼看奇絕口難名,變態分明似化成。” 清代的金照吟道:“黃山變態自天公,移步看看又改容。”
。 真可謂“一片之云有異勢,一尺之松無凡枝”。
。
八、我能把課文中描寫天都峰高與陡的句子抄寫下來
描寫天都峰高與陡的句子: 我站在天都峰腳下抬頭望:啊,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嗎?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 《爬天都峰》 這是一篇小學三年級上冊的精讀課文 ,作者是黃奕波 。
課文描寫了在假日,"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于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課文中以吐泡泡的形式對"終于"一詞的理解作了提示,目的是讓學生讀到這里,能聯系上文理解"終于"的意思,體會"我"和老爺爺是如何克服了種種困難爬上天都峰的。 課文中的許多兒童語言,內涵豐富,細細咀嚼,令人回味。
課文中運用了大量的對話,反映了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從這些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我"由開始的猶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堅定信心,再到戰勝困難,登上天都峰的心理變化的過程。 原文 假日里,爸爸帶我去黃山,爬天都峰。
我站在天都峰腳下抬頭望:啊,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嗎?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 忽然聽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來爬天都峰?" 我回頭一看,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年紀比我爺爺還大哩!我點點頭,仰起臉,問:"老爺爺,您也來爬天都峰?" 老爺爺也點點頭,說:"對,咱們一起爬吧!" 我奮力向峰頂爬去,一會兒攀著鐵鏈上,一會兒手腳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樣…… 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頂。 在鯽魚背前,爸爸給我和老爺爺照了一張相,留作紀念。
老爺爺拉拉我的小辮子,笑呵呵地說:"謝謝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氣鼓舞我,我還下不了決心哩!現在居然爬上來了!" "不,老爺爺,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氣向上爬的!我應該謝謝您!" 爸爸聽了,笑著說:"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課文背景 天都峰,在安徽省黃山市黃山東南。
黃山主峰之一,海拔1 829米。屬金字塔形角峰,奇險陡峻,為黃山諸峰之冠。
沿磴道有童子拜觀音、天上玉屏、仙人飄海、天橋諸景,以鯽魚背最為險峻。峰頂平坦,石壁有"登峰造極"大字石刻。
極目云天,風光無限。 天都峰位于黃山東部,西對蓮花峰,東連缽盂峰,海拔1810米。
登山石級約有15公里長,坡度在70度以上,最險處近乎于90度。在黃山群峰中,最為雄偉壯麗,故被視為"群仙所都",而名天都峰。
峰頂有石室,可容數十人。室外有巨石,形如醉仙斜臥,仿佛"仙人把洞門"。
另有仙桃石,天梯,鯽魚背等奇景,以及探海松、舞松等奇松。峰壁巨巖上,鐫有"天上玉屏"、"登峰造極"等題刻。
九、描寫黃山以及和黃山風景的詩句
太多了,簡單放幾首
比較有名的
《黃山桃花溪》[原](七絕)
萬樹桃花漫翠嶺,霞光艷影映龍川;粉凝脂蓄三春后,紅謝溪頭染碧泉。
《登始信峰》[原](七律)
黃山絕妙神奇境,縈繞經年夢幻真;始信峰巔橫宇外,渡仙橋下亂云湮;
雙連松臂風姿秀,獨飲琴臺濁酒醇;人世靈應無此景,九霄日月可為鄰。
還有其他
《黃山古道》[原](七律)
蜿蜒盤繞上蒼穹,逶迤游人興浹融;止步云梯嘆鬼斧,行經棧道贊神功;
天都飄緲浮云際,蓮蕊迷蒙隱霧中;百里黃山皆畫卷,更兼古道萬松蔥。
《游釣橋庵》[原](七律)
石人腳下釣橋庵,對峙峰巒紫霧翻;二水奔騰沉谷底,千崖疊翠矗云端;
奇松挺拔虹虬舞,怪石崢嶸虎豹盤;雙白溪邊放眼望,飛泉懸瀑掛蘭天。
《天門勝境》[原](七律)
金雞唱曉石門開,縹緲天梯霧里來;神鼠欲飛紫氣壑,仙都不見白云臺;
石階難邁崎嶇路,巖洞能容大氣才;倏轉危崖情更切,旋登絕頂眺埏垓。
《登天都峰》【原】(七律)
霧隱天都浮碧翠,云遮醉石守巖門;千尋絕壁松探海,萬丈懸梯客掉魂;
落魄驚心魚背跡,登峰造極玉臺痕;低頭覽盡神仙境,翹首能將日月吞。
《鯽魚背》[原](七律)
獨立天都見翠薇,鯽魚背上亂云飛;波翻浪涌尋痕跡,石動山搖響悶雷;
無意成矼扶旅客,有心作鯁躍龍扉;它年若遜平生愿,搏擊長空誓不回。
《百步云梯》[原](七律)
蓮花陡壁矗蘭天,百步云梯霧里懸;威武龜蛇關隘守,熙攘游客險途躔;
千盤鳥道衣沾露,萬壑松濤腳帶煙;曲折蜿蜒登絕頂,金風玉露似成仙。
《登蓮花峰》[原](七律)
長梗維艱曲孔斜,傾身作蟻見蓮花;滔滔鄱浪涌廬嶺,滾滾江濤繞九華;
碧沼清涼嵌石砥,奇松蒼翠掛崖丫;凌虛如駕飛天馬,躍上云宵沫晚霞。
《登光明頂》[原](七律)
云蒸霞蔚平如鏡,孤島飄浮海上舟;銀汐浸崖波似雪,紅楓攪霧葉知秋;
光明絕頂千般變,禪寺遺風萬載留;跌宕升騰紫氣茂,群巒俯首拜方酋。
《清涼世界》[原](七律)
氣貫長虹開遠勢,直沖宵漢矗巖門;千尋絕壁掛松柏,萬丈深淵藏鱉鯤;
雨罩青鸞添滴翠,霞飛佛掌蕩馨溫;詩情畫意沁心醉,煞愛天都洞按云。
《朱砂峰》[原](七律)
慈光閣上仰頭望,橫亙云端頂破天;赤玉削成臥虎嶺,朱砂鑄就躍龍巔;
紅崖賞月黃昏后,翠谷聽泉日落前;立馬橋邊晴亦雨,軒轅古洞彩虹懸。
《北海觀景》[原](七律)
觀音遙指豎琴松,欲向軒轅講三空;霧走驚濤翻碧海,云行長練卷青鬃;
千株倒掛虬螭午,萬幛平開虎豹洶;夕照秋山橫暮色,煙霞澹蕩聽孤鴻。
《游翡翠谷》[原](七律二首)
經年深藏白云間,不向寰塵露素顏。夢繞魂牽奇幻境,山盟海誓戀人灣;
翡簧萬梗蕭蕭影,翠浪千條汩汩潺;飛瀑碧泉詩畫里,瑤池仙境落黃山。
魂牽夢繞下黃山,翡翠仙潭撒谷間;神澗泛蘭翻黛影,靈泉碧綠映清川;
晴飛瀑布煙舒髻,雨罩危崖霧化鬟;莫笑老夫頭白早,臨潭顧盼樂開顏。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描寫黃山天都峰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