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色,性也”這句話出自哪位古人
食色性也”經常被人誤認為是孟子說的。
其實這句話雖然出自 《孟子·告子章句上》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紉玻峭庖玻灰澹庖玻?紉病!? 卻不是孟子說的。
告子是一位年輕的哲學家,他對孟子的“人性善”觀點很不滿意,就找上門與孟子辯論。 過程中告子說了句“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
對于二千多年前的這場有關人性本質的辯論,最終誰勝誰負其實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這句話被堂而皇之地記錄在儒家的經典著作《孟子》之中,而且從此之后也成了古人論述食欲和性欲本質的經典。
孔子在《禮記》里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的確是孔子對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講形而上的。
凡是人的生命,不離兩件大事:飲食、男女。一個生活的問題,一個性的問題。
所謂飲食,等于民生問題。男女屬于康樂問題,人生就離不開這兩件事。
有時候看到有關中國文化的文章說“食色性也”是孔子說的,錯了,這句話不是孔子說的,是與孟子同時的告子說的。 詳細請看下面的一段,摘自南懷瑾 飲食男女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幾句話,是接著證明了學問的目的,不是文學、不是知識,是作人做事。子夏比孔子少四十四歲,他的名字叫卜商。
孔子死后,在戰國開始的初期,他講學河西,在戰國時期一般對時代有影響的大學者,蒙受他的影響很大。所以這也是我們大家要注意的。
領導歷史、領導國家社會的,到底還是學問思想。 現在引用子夏的話,證明學問是什么。
我們看原文“賢賢易色”,兩個賢字,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因為中國文字有時候是假借的。 第二個賢字是名詞,指賢人——學問修養好的人。
“易色”,古人如宋儒他們,是怎么解釋的呢?他們對“色”字解作“女色”、“女人”、“男女之色”了。(孔子被人叫打倒,就是這樣受冤的。)
“賢賢易色”就是看到賢人——有學問道德的人,馬上跟他學了。“易色”,女色都不要了,太太都不要了,在戀愛中的,把女朋友都丟掉了。
如是女方,男朋友也不要了。如果真如宋儒的說法,我認為孔夫子不是圣人了。
因為圣人,是不會違反人情的。孔子在《禮記》里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的確是孔子對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講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離兩件大事:飲食、男女。
一個性的問題,一個生活的問題。 所謂飲食,等于民生問題。
男女屬于康樂問題,人生就離不開這兩件事。有時候看到有關中國文化的文章說“食色性也”是孔子說的,錯了,這句話不是孔子說的,是與孟子同時的告子說的。
以后引用文章,不要將錯就錯,一錯再錯。 這個性的問題,究竟先天的性或后天的性呢?以后再討論。
但宋儒解釋“賢賢易色”,為了作學問,都可以把自己的妻女或丈夫丟開,這是不通的。 這個“色”字,很簡單,就是態度、形色,下面還有證明,所謂“態色”就是態度。
“賢賢易色”意思是:我們看到一個人,學問好,修養好,本事很大,的確很行,看到他就肅然起敬,態度也自然隨之而轉。 這是很明白,很平實的,是人的普通心理,不管一個如何壞的人,看到一個好人,總會不自覺地對這好人比較友善,這是人之常情。
來源:百度知道。
二、子曰:食色性也
吃東西 和 喜歡漂亮的東西是人的本性
語出《孟子》——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原來是孟子與告子辯論,“食色性也”這句話是只不過是告子的論點之一罷了,看來也不是孟子的觀點。那么我們平時經常引用這句話,并先說上“連圣人都說過”,豈不是大錯特錯了嗎?
告子主張性無善無不善論,與荀子主張的性惡論及孟子主張的性善論構成了為對人性的三種認識。告子所提出的“食色性也”這句話,是為了證明自己關于性無善無不善論的,告子主張“生之謂性”學,也就是主張食、色為人類生存所必需。在與孟子爭辯時,其實孟子對告子的這句話并未持反對的態度,也就是說孟子雖然是持性善論,也是基本上同意告子的這種觀點的,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得出來呢?一、從下面的辯論可以看得出來,即孟子并沒有在此批判食色二字,只是從外與內進行批駁;二、這還要從《孟子》這本書里面去找答案,這一個證明的過程甚是羅嗦,去找的過程,那真是累呀!翻了大半天的《孟子》,終于找到可以證明的句子,這是孟子與齊宣王進行對話時所提到的,孟子一如既往地宣揚仁政思想,而齊宣王卻如幼童般找出一些可笑的借口來拒絕實行仁政,如他提到他這個人“好貨”又“好色”,而孟子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勸說:“……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從這可以看出孟子并不主張除去人的好貨好色的私心。
??孔子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又主張:“食、色,性也!”孟子也不主張去除人的好貨好色之私心,可見平時人們在引用“食色性也”這句話是并不是多么太離譜的事情,但至少再不能說“孔子曾說過”這樣的話了,你可以說“我們的老祖先都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就比較準確了。三人有一貫的思想,這與他們同屬儒家學派可能有關,據后人考證,告子當屬于儒家弟子,他們三人都不約而同地尊重“人性”,他們身上閃耀著人道主義的光輝,只可惜后人牽強附會,將好端端一鍋味美鮮湯給弄餿了,比如宋儒理學家們,固然他們也有些許的貢獻。??
??時至今日,人們更是對“食、色”這兩個方面趨之若騖,幾乎達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人們正在陷入越來越混亂的境地之中。太重視“吃”了,結果造成了對大自然的嚴重破壞及國家資源的嚴重浪費;太重視“色”,結果造成了無數的良家女子鋌而走險,從事骯臟的**易,社會風氣敗壞,人心思亂。面對這種局面,如果再不反思,將會有巨大的抱復。實際上現在的抱復已經出現了。很多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比如最具震撼力是零三年的“非典”及今年的“禽流感”,這實際上是大自然對人類急功近利行為的一種巨大的無情的報復行為,還有愛滋病的泛濫更是對人類濫交行為的巨大的報復。人們對“食、色”的不加節制,使相關的商業行為完全蔑視人類的生存權利,只要能賺錢就行,具體一點說,人們所吃的已經幾乎沒有什么能令人放心了,比如大米是有毒的、月餅是陳陷的、蔬菜農藥殘留嚴重超標、牛肉是注水的、豬肉里面含有瘦肉精并且有的豬肉是用垃圾喂大的、魚是喂激素長大的、面粉里含有漂白劑嚴重超標、一些食品中竟含有蘇丹紅、垃圾食品如洋快餐(據說薯條里面含有致癌成份)、酒里加有敵敵畏等,不勝枚舉。??
??“食色性也”本是古代先賢對人的天性的一種尊重,沒想到后人卻不加思考地繼承并發揚光大,以至全世界沒有不知道中國美食的,時至今日,這種觀念實在應該改改了。建立節約型社會,不但是國家的事情,更是個人應必須做的。人們當然應追求吃的好,玩的好,但是不能沒有節制,不能變本加厲地去破壞大自然,去做一些太過放縱的事情。
??當法律不能禁止一些行為時,神秘的力量卻橫空出世,用來警醒世人應做什么,不應做什么!當人們的神經變得極為麻木,不為所動時,也許將會有更大的災難降臨到我們這個美麗的地球上
三、食色
《孟子·告子章句上》中有說: 告子曰:「食色,性也。
仁,?紉玻峭庖病Ax,外也,非?紉病!姑獻釉唬骸負我災^仁?攘x外也﹖」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於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鈉滸嘴鍛庖玻手^之外也。
」曰:「?於白馬之白也,?o以?於白人之白也!不識長馬之長也,?o以?於長人之長?e﹖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曰:「吾弟?t?壑厝酥?t不?垡玻且暈???者也,故謂之?取iL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者也,故謂之外也。 」曰:「嗜?秦人之炙,?o以?於嗜吾炙。
夫物?t亦有然者也。然?t嗜炙亦有外?e﹖」 “食色,性也”之訛傳為孔子所言,不知誰為始作俑者,但其流傳極廣,影響極大。
考其原因,大概一方面是告子遠不及孔子名氣大,此言冠以孔子大名更有說服力;而且孔子說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的話頭,與“食色,性也”意思相近,很容易使人相信此言為孔子所說。 而以訛傳訛者不乏做學問或讀過《孟子》的人,則更是不應該了 。
四、食色性也,誰的名言
一、“食色性也”是告子說的。
二、食色性也”經常被人誤認為是孟子說的。其實這句話雖然出自《孟子·告子上》,卻不是孟子說的。告子是一位年輕的哲學家,他對孟子的“人性善”觀點很不滿意,就找上門與孟子辯論。
過程中告子說了句“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
對于二千多年前的這場有關人性本質的辯論,最終誰勝誰負其實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這句話被堂而皇之地記錄在儒家的經典著作《孟子》之中,而且從此之后也成了古人論述食欲和性欲本質的經典。
五、“孔子曰食色性也”下句是什么
這句話不是孔子說的,是“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1. 出處:
此句話出自《孟子》
2. 譯文:
食欲、性欲,是人的天性。仁是生自內心的,不是外因引起的;義是外因引起的,不是生自內心的。
3. 賞析:
告子主張性無善無不善論,與荀子主張的性惡論及孟子主張的性善論構成了為對人性的三種認識。告子所提出的“食色性也”這句話,是為了證明自己關于性無善無不善論的,告子主張“生之謂性”學,也就是主張食、色為人類生存所必需。在與孟子爭辯時,其實孟子對告子的這句話并未持反對的態度,也就是說孟子雖然是持性善論,也是基本上同意告子的這種觀點的,
仁是一體大愛才能仁,要悟道證得一體才能生起一體的大愛,而此愛是內乾之道,乾圓為一體,圓而空才能無我而有大愛。義是化五行相克為相生之道,是處理四營對立的坤地方之道。四方在外,所以義是外也,非內。
六、食色性也,是誰說的
告子。
出自:
《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四節》
原文: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孟子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
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于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于外也,故謂之外也。”
曰:“異于白馬之白也,無以異于白人之白也;不識長馬之長也,無以異于長人之長與?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
曰:“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為悅者也,故謂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無以異于耆吾炙,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耆炙亦有外與?”
釋義:
告子說:“食欲、性欲,是人的天性。仁是生自內心的,不是外因引起的;義是外因引起的,不是生自內心的。”
孟子說:“憑什么說仁是生自內心而義是外因引起的呢?”
告子說:“他(比我)年長,我便尊敬他,不是預先就有‘尊敬他’的念頭在我心里的;好比他(膚色)白,我便認為他白,是由于他的白顯露在外的緣故,所以說(義)是外因引起的。”
孟子說:“白馬的白,沒有什么區別于白人的白;不知道對老馬的尊敬,也沒有什么區別于對長者的尊敬的嗎?再說,是認為長者那里存在義呢,還是尊敬他的人那里存在義呢?”
告子說:“是我弟弟,我就愛他;是秦國人的弟弟,就不愛他,這是由我決定愛誰的,所以說(仁)是生自內心的。尊敬楚國人中的長者,也尊敬我自己的長者,這是由對方年長決定的,所以說(義)是外國引起的。”
孟子說:“愛吃秦國人燒的肉,同愛吃自己燒的肉是沒有什么區別的,其他事物也有這種情況,那么愛吃肉也是由外因引起的嗎?”
七、孔子有關性的論述有那些
孔子的語錄:補充:1、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 2、人之見好德不如好色者也! 3、“子所言之者,天予之,天予之!” 第一句太出名,不用我解釋,大家都知道;第二句有必要解釋一下:有次衛靈公約孔子外出,靈公讓夫人南子和自己一部車(等于現在的香車美女),(那時叫輿)孔子坐另一部跟在后面。
到了外面,老百姓看到之后,就譏笑:“與輿者德也?與輿者色也!”孔子聽到之后很是傷感:“人之見好德不如好色者也!”于是就和他的弟子離開了衛國。第三句,說的是靈公的夫人南子(可見美女也有好學問的,在古時就有先例)很仰慕孔子的才學,經常邀請孔子去聊聊,這時間一長,就有些閑言碎語,大概就象我們今天所說的“不正當的男女關系”,這下,把孔子三弟子子路給惹火了,(子路的脾氣暴躁!)把老師給攔住:“你說說那是怎么回事?”孔子只好說:“子所言之者,天予之,天予之!”你們大家看看孔圣人也是很怕沾上緋聞嘿!連忙說:“你說的,老天作證!老天作證!”哈哈。
。
是不是很好笑? 可以提供一點線索給大家,看看孔老夫子的文采,《易經》中的《系辭》是他老人家唯一留下來的的作品!你要是把其中的一段看作《愛經》也是未嘗不可!只可惜我們只能是盲人摸象,僅執一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