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啟承前啟后作用的句子叫什么句
這兩個成語都有“承接前邊的并啟發后邊的”的意思,有時可以相通。
1.它的每一句都須起承前啟后的作用,以便發生前后呼應的效果。(老舍《小花朵集》) 例1的“承前啟后”用來指語句的“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的銜接作用,換作“承上啟下”也說得通。
但這兩個成語是有區別的。 “承前啟后”是“繼承前代(過去)的,啟發后代(未來)的”的意思。
2.這是粉碎“四人幫”后,文藝界召開的第一個全國性的會議,是我國文藝界承前啟后,撥亂反正,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一次盛會。 3.同志們為撥亂反正,承前啟后,進一步搞好社會主義文化事業而下定決心。
4.五年、十年以后,他們之中很多人要成為生產上的骨干,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抓好他們的技術再學習、再訓練十分必要。 例2例4用作定語,例3用作介詞“為”的賓語。
“承前啟后”也作“承先啟后”。 5.我們正處在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歷史時期。
6.這是一個在重要的歷史時期舉行的,擔負著重大歷史使命的大會,是一個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的大會。 例5例6用作定語。
“承上啟下”是“承接上面的并引起下面的”的意思,一般多用于寫文章。 7.墊話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啟下。
(《曲藝》) 8.不過“也”和“得”在性質上也不盡相同:“也”字是承上的,“得”字是承上啟下的。(王力《中國語法理論》) 9.有些獨立成分,如“總而言之”“總之”“可以斷言”“總的說來”等等雖然在結構上不同其他句子成分發生關系,卻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胡裕樹《現代漢語》) 10.此外,古書上還有些“焉”字用于句中,似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王力主編《古代漢語》) 例7例8和“是”構成合成謂語,例9例10用作定語。
“承上啟下”有進也指工作上的上下連接作用。 11.有人在地委辦公室里,未能當好承上啟下的參謀,那就是:如何當好參謀的工作規律,他尚未掌握。
(《張弛集》) 12.你是車間主任,應該轉達領導意圖,反映群眾意見,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漢語成語小詞典》1959年版用例) 例11和例12用作定語,這兩例的“承上啟下”不能換作“承先啟后”。
從以上用例的比較可以看出,這兩個成語雖然都有“承接前邊的啟發后邊的”的意思,但有區別:①“承前啟后”多指繼承前代(過去)的事業,開創后代(未來)的事業;“承上啟下”多指文章中起上下銜接作用的詞語、句子段落。“承前啟后”著眼于“任務”,“承上啟下”著眼于“作用”。
②“承前啟后”有時也指文章中某些詞語、句子、段落的上下銜接作用,這樣用的“承前啟后”與“承上啟下”相通(如例1)。“承上啟下”有時用來指上下級之間的連接作用,“承前啟后”沒有這種用法和意義。
③“承前啟后”經常跟“繼往開來”配合運用,相得益彰。“承上啟下”不這么用。
二、沁園春雪 承前啟后的詩句
應該有兩句!
一、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盡折腰。
二、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第一句上承第一闕所描寫的北國壯麗雄魂的景色,下啟中華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無可比擬的英雄!江山的多嬌,君王的英明,可謂相得益彰!
第二句更加絕妙,“俱往矣”三個字,將前面的諸多景物的描寫與情感的抒發通通代過,說明那些歷史的輝煌早已煙消東南,霧散西北,都已經成為過去!“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九個字,開啟后來無窮無盡的時空!
“今朝”既是詩人所處的時代,也是詩人以后的時代!這句,大有“言已盡而意無窮”的韻味,也正是詩人真正想表達的核心之所在!
寫到此,我也想說一句: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三、承上啟下的句子有哪些
1. 你是不是認為這就是我的個性個心中充滿著消極、嘆息和無奈的中學生?不,生活中的我還有全新的風貌!
2. 且慢,立足小我來談酷,只能是膚淺的酷,放眼大時代來談酷,才會找到真正的酷
3. 我的一位天資聰穎而家境貧寒的表哥……
4. 對于一名工人來說,要在知識經濟、市場經濟的坐標中找準位置……
5. 對于一領導干部來說,人生的定位,坐標,象限一定要把握好……
6. 承上啟下
承上啟下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chéng shàng qǐ xià,就是承接上面的,引出下面的內容。出自西漢·戴圣《禮記·曲禮上》。近義詞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
7. 中文名:承上啟下
8. 外文名:form a connecting link between the preceding and the following
9. 出 處
西漢·戴圣《禮記·曲禮上》
10. 解 釋
承接上面的,引出下面的內容。
11. 用 法:連動式;作定語
12. 近義詞:承前啟后 繼往開來
【解釋】 承:承接;啟:開啟,引導,引出。
【出處】 西漢·戴圣《禮記·曲禮上》故君子戒慎唐·孔穎達疏:“故,承上啟下之辭。”
【用法】 連動式;作定語;用于書面語 也用于現代文答題 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示例】 《詩經·小雅·常棣》喪亂既平清·陳奐傳疏:“第五章為~之詞。 宋·張炎《詞源·制曲》:“思量頭如何起,尾如何結,方始選韻,而后述曲,最是過片不要斷了曲意,須要承上啟下。[1] ”
【造句】1.現代的年輕相聲工作者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繼承傳統,不斷創新,使相聲發揚光
2.這句話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https://**item/承上啟下/3062530?fr=aladdin
四、形容會議的句子有哪些
1.黨的十五大是一次承前啟后的會議。
2.校長把上級的會議精神向教師們作了綜述。
3.這次會議的主要內容是討論義務教育問題。
4.這一個會議剛結束,他又馬不停蹄地向另一個會議趕去。
5.遵義會議在黨的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6.昨天,爸爸出席了一個重要會議。
7.爺爺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代表。
8.**召開緊急會議,布置北方各省的抗旱工作。
9.總經理召集各部門的頭腦在會議室開會。
10.由于會議內容較多,會期延長了一天。
11.克林頓總統受到了國會議員的彈劾。
1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存在的時間很短。
13.會議結束了,人群向門口蜂擁而去。
14.看到這種情勢,許多人都感到有口難言,會議一下子冷了場。
15.筆者日前與參加鑒定會議的科學家一起,在海拔960米的觀測室里見到了這個足有三層樓高的龐然大物。
五、為什么說杜甫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集大成的偉大詩人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興盛急遽走向衰敗的時代,他自己有過“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奢望,也經歷過“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悲辛,由于仕途坎坷,兵荒馬亂,饑餓流離的現實生活,逐漸使他對時代的苦難,社會的不平,人民的疾苦,家國的不幸,有了深切的體驗。
從安史之亂前夕到大歷初的十幾年間,在盛唐詩人普遍沉寂的情況下,杜甫中流砥柱,以自己的光輝照亮了整個詩壇。他的詩歌廣闊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過程中的精神風貌,他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都寫到詩里,大大拓展了詩歌的題材。
他是一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偉大詩人。后人稱杜甫為“集大成者”,稱其詩為“詩史”,譽其為“詩圣”,他是當之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