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碉樓的好詞好句
伴著油菜花的清香,遠眺開平碉樓自然的古樸,遠離了俗世的塵囂,回歸舒心的本真。
到了江門,最不可不看的就是遍布在鄉間、竹林間的碉樓。
開平縣位于廣東省的中南部,其赤坎鄉一帶舊稱駝馱,過去是一片濕地,蘆葦叢生,水鳧成群,最初到這里來定居的人是蘆庵公。明末崇禎十七年(公元1664年)社會動蕩,盜匪常常襲擾百姓,為保護村民的安全,蘆庵公的第四個兒子,關子瑞在井頭里村興建了一座瑞云樓。這座樓非常堅固,有防洪和防盜兩項功能,一有洪水暴發或賊寇擾亂,井頭里村和毗鄰的三門里村的村民就到瑞云樓躲避。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個村的人口不斷增加,而樓的容量又有限,再遇緊急時,總是人滿為患。在水患人禍不斷發生的日子里,為了保證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居住在三門里村的蘆庵公的曾孫關圣決定在村中興建一座更大更堅固的樓。
二、求一首贊美碉樓的詩歌,急,各位大蝦幫幫忙,謝謝大家拉
峽谷· 羌人·碉樓 文 / 巴國王子
??高原的神秘美麗,讓我愛慕著迷,
??我溯流而上,想揭開她的面紗。
??汽車在汶川茂縣峽谷的谷底行駛,
??高原的美景電影般在車窗口閃動。
??
??奔騰的岷江在谷底咆哮激蕩,
??像奔跑的羊群,在岸邊、江石上碰撞。
??兩岸對峙著陡峭的青山。
??藍天下,雪山像少女一樣羞澀
??偶而露露臉。
??江邊灘地有碧綠的菜地,
??路邊坡地有掛果的蘋果園。
??
??路邊走來了盤著黑布頭巾的羌族大嬸,
??閃過了身著赭紅色藏袍的藏胞,
??晃悠悠的鐵索吊橋,蕩漾著馬隊的銅鈴聲。
??峭壁上殘留的木樁和孔洞
??回憶著茶馬古道的傳奇故事。
??勁風吹起的塵土掩蓋不了人行馬踏的小路,
??一串串腳窩如省略號,一直伸展到頭頂。
??
??較場口高聳的碉樓,
??感慨人們把油路筑到半空。
??“之”字型曲折盤旋的路上,
??一輛輛汽車層層疊疊
??喘著粗氣蛇行;
??一團團霧靄從腳下谷底升起,
??車人好似騰云駕霧。
??一邊是懸掛的峭壁,
??一邊是萬丈懸崖,深不見底。
??伙伴們閉著眼睛不敢向外看,
??默默無語禱告著上帝。
三、關于頤和園的短詩詞、詩句
春湖落日水拖藍,天影樓臺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畫里,雙飛百鳥似江南. 滿山松柏成林,林下綴以繁花,堤岸間種桃柳,湖中一片荷香。
--頤和園對聯玉泉流貫頤和園墻根 殿閣嵯峨接帝京,阿房當日苦經營。 只今猶聽宮墻水,耗盡民膏是此聲。
頤和園繡漪橋 螺黛一丸,銀盆浮碧岫 鱗紋千疊,璧月漾金波 繡漪橋,位于頤和園昆明湖之最南端,亦名鑼鍋橋,為自水路進入頤和園的門戶。聯語表現的是繡漪橋周圍嫵媚誘人的景色。
上聯寫日景:橋宛如一彎黛眉鑲嵌在銀白色的湖面上,水中倒映著碧綠的萬壽山影。下聯寫月色:水波粼粼,在皎潔如玉的月亮照耀下,湖面蕩漾著金色的清波。
螺黛,畫眉之墨,一種青黑色礦物顏料,此指黛眉。 將橋喻作美人之黛眉,將倒映之青山說成是浮在水面的碧岫,筆墨傳神。
一丸與千疊相對,足見橋之嬌巧與湖之浩瀚。聯語文辭瑰麗,構思奇巧,意境瑰美,就如一幅蒼潤秀美的水墨畫。
頤和園宜蕓館道存齋 霏紅花徑和云掃 新綠瓜畦趁雨鋤 聯語清新幽雅:落英繽紛,花徑霏紅如霞,云霧之中,有人輕輕打掃;瓜田菜地,一片新綠如玉,細雨濕潤,有人慢慢鋤草。霏紅,彩霞般的紅色。
聯語用詞簡練,“趁雨鋤”扣緊“宜蕓館”的命名,表現了清新素雅的風格和主人閑適的心境。 頤和園月波樓 一徑竹蔭云滿地 半簾花影月籠沙 月波樓,在頤和嗣昆明.湖中韻南湖島上。
聯語描繪竹林、花枝、沙灘在月色籠罩下的微妙變化,使樓的周圍、遠近充盈著一片迷蒙幽靜的氣氛,意境十分柔和淡雅。“月籠沙”三字出杜牧《夜泊秦淮》詩:“煙籠寒水月籠沙。”
聯扣月波樓名,甚切。 頤和園十七孔橋 虹臥石梁,岸引長風吹不斷 波回蘭槳,影翻明月照還空 十七孔橋,橫跨于頤和園昆明湖的東堤和南湖島間,橋由十七個孔券組成,長150米,為頤和園中最大石橋。
上聯寫水上之橋,下聯寫橋下之水。石橋宛若臥在水上吹不斷的彩虹;蘭槳使水波回旋,劃碎映于水面明亮清澈的月亮。
照還空,指橋的十七孔.聯語描繪水波、明月,水天一色,使這座頤和園內最大的石橋富于神韻和氣派。 頤和園諧趣園飲綠亭 愛新覺羅·玄燁 云移溪樹侵書幌 風送巖泉潤墨池 諧趣園系北京名園頤和園中之園,原名惠山園。
飲綠亭為其中一水榭,曾名水樂園。本聯構思奇麗:溪邊樹梢上一抹彩云飄逸而來,好像觸及書房的帷簾;山泉隨風流至,仿佛潤濕了屋中的硯臺。
書幌,指書齋中的帷幔窗簾。墨池,洗筆的水池,借指硯臺.聯語賦予云、風以生命和動感,并與表示清幽、寧靜的書幌、墨池融為一體,動中有靜,清寂中又透著鬧意。
“移”“送”“侵”“潤”四字,恰到好處地寫出了雅逸的意境,使景物充溢活力。 頤和園諧趣園知魚橋 月波瀲滟金為色 風瀨琤琮石有聲 知魚橋在頤和園諧趣園之東南角,建于清乾隆時。
聯語通過一看一聽將橋下之水景繪得有色有聲:明月下,水波漣漪,金光閃爍;風吹水擊岸石,發出悅耳的聲響。瀲滟,水波流動貌。
風瀨,意為風吹水急。琤琮,原為玉器相擊聲,此謂水石撞擊聲。
全聯詠水,卻無一“水”字,顯出作者的藝術修養。“瀲滟”與“諍琮”雙聲疊韻相對,增添了音韻之美。
聯語用詞精巧,秀麗嫻雅,令人如見其景,如聞其聲。 頤和園宜蕓館 繞砌苔痕初染碧 隔簾花氣靜聞香 宜蕓館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對聯以苔痕、花氣為題詠對象,顯出其清新淡雅的格調。
上聯化用劉禹錫《陋室銘》“苔痕上階綠”句意,說石階周圍的青苔剛剛萌發綠色;下聯說花氣透過竹簾傳來靜靜幽香。砌,即石階。
此聯語詞凝練,雅而不俗。“繞”、“隔”、“染”、“聞”等動詞精巧傳神,生動地寫出了環境的幽靜宜人。
頤和園畫中游 幽籟靜中觀水動 塵心息后覺涼來 畫中游在頤和園內萬壽山西面。亭倚山巖,樓耀金碧,水木清華,環繞著幾曲畫廊,游覽其中,真有身在畫圖之感。
上聯說,寂然寧靜之中能體驗到水之動,籟之幽,萬物無不從容自得。有萬物靜觀皆自得之意。
幽籟,幽雅的聲音。唐權德輿《酬穆七侍郎早登西樓感懷》詩:“杉梧靜幽籟。”
下聯說,止息了一切雜念,則在繁囂之中也可直覺地領悟涼意的來臨。塵心,凡俗之心,名利之念。
宋梅堯臣《送曇穎上人往廬山》詩:“塵心古難洗。”涼,指心靈的安閑自適,即精神的自由。
聯語啟示人們,不能僅僅滿足于耳目之游,還得進一步忘名利、齊得喪、同禍福、等貴賤,無牽無掛,走入同乎萬物而與造物者游的逍遙境界。 頤和園畫中游石牌坊 閑云歸岫連峰暗 飛瀑垂空漱石涼 畫中游為重檐八角閣,正殿前有石坊。
本聯表現的是一幅傍晚太陽下山時的清涼幽靜圖景:白云飄入山間,連綿青山濃陰高蔽而轉暗;飛瀑垂空而瀉,使石受漱而涼。岫,山巒。
聯語由流云而引出山峰,由飛瀑而引出巖石,煉字工巧,“閑”、“歸”、“飛”、“垂”幾字的選用使白云與瀑布富于動感與情趣。 頤和園霞芬室 愛新覺羅·弘歷 窗竹影搖書案上 山泉聲入硯池中 霞芬室,在北京頤和園玉瀾堂東配殿。
婆娑搖曳的竹影映照在臨窗的書桌上,潺潺的山泉聲傳入室內的硯池中。窗外的竹影、山泉與窗內的書桌、硯池遙相呼應,構成一幅寧靜和諧的畫面。
“搖”字“入”字刻劃了景物的動態。
四、關于赤壁的詩詞 要短一點的
《赤壁》
——杜牧 (唐)
折戟沉沙鐵未消,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宋)
大江東去,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五、描寫夏景的詩句
《夏夜嘆》
【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
安得萬里風,飄飖吹我裳。
昊天出華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虛明見纖毫,羽蟲亦飛揚。
物情無巨細,自適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窮年守邊疆。
何由一洗濯,執熱互相望。
竟夕擊刁斗,喧聲連萬方。
青紫雖被體,不如早還鄉。
北城悲笳發,鸛鶴號且翔。
況復煩促倦,激烈思時康。
《首夏》
【唐】白居易
孟夏百物滋,動植一時好。
麋鹿樂深林,蟲蛇喜豐草。
翔禽愛密葉,游鱗悅新藻。
天和遺漏處,而我獨枯槁。
一身在天末,骨肉皆遠道。
舊國無來人,寇戎塵浩浩。
沉憂竟何益,只自勞懷抱。
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
潯陽多美酒,可使杯不燥。
湓魚賤如泥,烹灸無昏早。
朝飯山下寺,暮醉湖中島。
何必歸故鄉,茲焉可終老。
《夏時田園雜興》(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
《小池》
【宋】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蔭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宋】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宋】蘇軾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無名雜詩》
【明】施耐庵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
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六、關于橋的詩句
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
回環鳥道接長橋,云影山光入望遙。
縮千里為咫尺,聯兩地成一家
水光遙接漢,虹氣上凌虛
上下影搖波底月,往來人渡鏡中梯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造舟為梁,不顯其光。
溪上還珠太守家,小橋斜跨碧流沙。
橋西暮雨黑,籬外春江碧。
橋通小市家林近,山帶平湖野寺連。
輪勢隨天度,橋形跨海通。
水底遠山云似雪,橋邊平岸草如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