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玄參如何進行加工
立冬前后當玄參植株莖葉枯萎時為適宜采收時期。
采收時先割去莖稈、殘枝,用齒耙將根挖起,抖凈須根泥沙,掰下子芽供留種用,切下塊根進行加工。加工方法有曬干和烘干兩種。
(1) 曬干法將采收的玄參塊根攤放在曬場上曝曬4~6天,經常翻動,使塊根受熱均勻。每天晚上堆積起來,蓋上稻草或其他覆蓋物,避免受凍使塊根內心空泡。
待曬至半干時,修去蘆頭和須根,堆積4~5天,使塊根內部逐漸變黑,水分外滲,然后再曬,如此反復堆曬,大約經過40~50天可達八成干。如塊根內部還有白色,需繼續堆曬,直至發黑。
當塊根肉質變黑、干燥,即成商品。(2) 烘干法先曬至半干,修剪蘆頭和須根,放入白術柴囪灶中文火烘烤,并適時翻動,烘至5~6成干時,取出堆積2~3天,用草簾蓋嚴,使塊根肉質變黑,再用文火烘烤,反復幾次,至全干,即成商品。
一般鮮干玄參折率為5:1。如遇連續陰雨天,也可采用火烘干加工。
二、啞巴吃黃連 有苦說不出這樣類型的句子有哪些
你問的是重要方面的歇后語吧
我國中草藥品種繁多,使用歷史悠久,中草藥知識在民間傳播甚廣,不少已為人們用作歇后語,讀起來十分形象、生動,現輯錄如下,以饗眾位讀者。
口吃青果——先苦后甜。
花椒大料——兩味。
水銀瀉地——無孔不入。
一根燈草點燈——無二心(芯)。
三錢的胡椒——一撮兒。
五月初六賣菖蒲——過時貨。
六月吃薄荷——好良(涼)心。
九月的菊花——黃燦燦。
十月的雞冠花——老來紅。
藥鋪里的甘草——少不了的一位(味)。
沒有根的浮萍——無依無靠。
驚蟄的蜈蚣——越來越毒。
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蜜糖煮黃連——同甘共苦。
花粉飄香——春天到了。
天黃地黃——塵土飛揚。
西山一點紅——日落。
握著蒺藜死不丟——不拍扎手。
百合田里栽甘蔗——苦根甜苗。
八十歲老漢——白頭翁
百年果殼——陳皮
立夏過后的小麥——大黃
漫天飛雪——銀花
二十一天——三七
五月間的禾桿——夏枯草
剛開墾的農田——生地
空中吊和尚——玄參(僧)
雪地上的蚯蚓——僵蟲
義務授課——白芍(說)
腰間掛刀——防己
樹枝吊葫蘆——木瓜
國王的寶馬——黃(皇)芪(騎)
血染絞索——紅藤
逾期未回家——當歸
屋周圍修墻——防風
老太太做事——細辛(心)
草原上的牧童——馬錢(前)子
總統的親屬——黃(皇)連
食品廠提價——肉桂(貴)
給皇帝兒子祝壽——太子參(生)
治婦女的良藥——益母草
兒女了解娘心事——知母
酸甜苦辣咸——五味子
眼科醫生治病——決明
王室內的樂器——黃(皇)芩(琴)
雪地上的臘梅——冬花
天花后遺癥——麻仁(人)
三伏天的芭蕉樹——大青葉
夏天穿衣服——丹(單)皮
太陽出來就起床——大棗(早)
三、像近日頗懷風樹之悲 的婉轉句子還有哪些
答:有的:弄璋之喜表示妻子生了個男孩:弄婉之喜表示妻子生了個女孩,是委婉的說法 還有: 丁憂 《晉書·袁悅之傳》說袁“始為謝玄參軍,為玄所遇,丁憂去職”。
“參軍”是參謀軍事的官員;“遇”即知遇、禮遇,意為賞識。按舊時禮制,父母死后,子、婦須在家守喪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應考。
“丁憂去職”即是指此。 丁艱 《世說新語·仇隙》:“藍田于會稽丁艱,停山陰治喪。”
“藍田”指王述。《晉書·周光傳》:“陶侃微時,丁艱,將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在。”
丁家艱 宋代邵伯溫《聞見前錄》卷四:“初以秘書丞呂公大忠為副使,命下,大忠丁家艱,詔起復未行。” 見背 “背”是死亡的婉稱。
“見背”意為遇上了死亡的事,專指父母死亡。如《抱樸子·自敘》:“年十有三,而慈父見背,夙失庭訓,饑寒困瘁。”
李密《陳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見背。”周立波《山鄉巨變》下卷十一:“她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先哭去世多年的爺爺,后哭新近見背的媽媽。”
喪親 “親”在古代漢語中特指雙親,因此“喪親”指喪父或喪母。《孝經·喪親》:“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
“偯”( yī,音依),即哭的余聲。 棄養 “棄養”指父母死亡。
因人子應當奉養父母,所以父母死去稱“棄養”,即放棄奉養之意。清代吳定《答曹尚書書》:“念先人棄養八年,明公不忘舊好,施及于孤,古人之交,再見今日。”
蘇曼殊《斷鴻零雁記》第五章:“妾自生母棄養,以至今日,伶仃愁苦,已無復生人之趣。”也可指尊長死亡,唐代蘇颋《章懷太子良娣張氏神道碑》:“粵景龍二載孟夏之月,遘疾棄養于京延康第之寢。”
違養 唐代元稹《唐故河南元君墓志銘》:“先府君違養之歲,前累月而季父侍御史府君捐館。”“違養”也可以和來表示尊長的死,如明代袁宗道《封知縣劉公墓志銘》:“書至則封公以仲春違養矣。”
不逮養 與“棄養”同義。《續資治通鑒·宋仁宗皇祐二年》:“帝以章懿太后不逮養,故寵外家踰等。”
大故 “大故”一般婉稱父母之死。《孟子·滕文公上》:“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問于孟子,然后行事。”
趙歧注:“謂大喪也。”《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便是為人子女,不幸遇著大故,立刻穿上一身孝,難道釋服后就算完了不成?”陳三立《與汪康年》:“前以先公大故,猥承唁賻,奔走余生,未遑答謝。”
不造 “不造”有不幸的意思,在《詩·周頌·閔予小子》中有“閔予小子,遭家不造。”馬瑞辰通釋:“不,為語詞。
造與戚一聲之轉,古能用。則《詩》云:‘遭家不造’猶云遭家戚,即后世所謂丁家艱也。”
三國魏嵇康《幽憤》詩:“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唐代陳子昂《唐故袁州參軍妻張氏墓志銘》:“府君不造,遭此閔兇。”
廖仲愷《幽禁中成賦》:“吾生遭不造,芒鞋肆所之。” 兇難 “兇難”指親喪。
《三國志·吳志·黃蓋傳》:“黃蓋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裴松之注引《吳書》:“蓋少孤,嬰丁兇難,辛苦備嘗,然有壯志,雖處貧賤,不自同于凡庸。”
“嬰”是遭遇的意思。 偏侍 “偏”在親屬稱謂中指父母或配偶其中之一。
雙親一方去世,一方尚在叫“偏侍”。“侍”意為侍奉、贍養。
明代宋濂《望云圖詩序》:“人這壯年有大父母、父母俱存而號重慶者矣;下此,則父母無故而號具慶者矣;又下此,則二親或有一存而稱偏侍者矣。” 偏咎 “偏咎”與“偏侍”同義,“咎”指災禍或不幸的事。
陶淵明《祭從弟敬遠文》:“相及齠齒,并罹偏咎。”“齠”( tiáo,音條),意為毀齒,古人認為男子生后八個月生齒,八歲毀齒換牙。
“齠齒”意為八歲時。 偏孤 《孟子·梁惠王下》:“幼兒無父曰孤。”
后來凡無父或父母皆亡者稱“孤”。“偏孤”指早年喪父或喪母。
潘岳《寡婦賦》:“少伶俜而偏孤,痛忉怛以摧心。”李善注:“偏孤,謂喪父也。”
《陳書·王沖傳》:“沖母,梁武帝妹新安穆公主,卒于齊世,武帝以沖偏孤,深所鐘愛。”清代趙翼《五哀詩·父執杭應龍先生》:“繄余少偏孤,孑立四無倚。”
“繄”( yī,音醫),句首語氣詞,相當于“惟”。 類似的別稱還有“偏艱”、“偏殃”、“偏喪”、“偏罰”等等。
孤傷 “孤傷”既指孤獨憂傷,亦指幼年喪失父母。漢代焦贛《易林·豐之履》:“夭命絕后,孤傷無主,彷徨兩社,獨不得酒。”
孤露 王棠《知新錄》說:“魏晉間人,以父亡為孤露。”“孤露”是孤單無所蔭庇的意思,一般指喪父,如三國時魏國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少加孤露,母兄見驕,不涉經學。”
這里指父亡母在,后來意義有所拓展,指父母雙亡。如清代趙翼《哭門人董東亭》詩中有“孤露身真如落葉”的句子,指的就是父母雙亡。
風樹 因《韓詩外傳》中記載有個叫皋魚的在路帝哭泣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句子,所以后人就將失去雙親稱為“風樹”,指子女想養奉父母,而父母已逝,不能如愿,就像樹想靜下來而風卻不停地吹一樣。宋代范仲淹《上執政書》:“今親亡矣,縱使異日授一美衣,對一盛饌,尚當泣感風樹,憂思無窮。”
清代錢謙益《太仆寺寺丞黃正賓授承德。
四、形容“人參”的句子有哪些
1、什么叫草根?其實草根很便宜,人參、靈芝、冬蟲夏草,都是這些不上檔次的東西,我們比不了人家大棚里的香椿芽、韭黃。
2、人參這個東西好處真的很多。 3、黃連治好病無功,人參吃死人無罪。
4、長得像點人的叫人參,跑下海的叫海參,政治覺悟高的叫黨參,喜歡玄學的叫玄參,加糖的叫糖參,扎根朝鮮的叫高麗參,移民美帝的叫花旗參,下西洋的叫西洋參。 5、人參很曲折,還有許多須。
6、大黃醫好人無功,人參治死人無過。 7、愛江山更愛美人,幸福就是找人參。
8、朝食三塊姜,如得人參湯。 9、藥貴合宜,法當應變。
泥其常者,人參反以殺人;通其變者,烏頭可以活命。 10、不知賢,害霸;知賢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復以小人參之,害霸。
11、你連世界都沒觀過,哪來的世界觀。你人參都沒吃過,拿什么質疑人生。
12、你要雪蓮,我就去天山;你要人參,我就去興安! 13、古人常說,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是一點沒錯。人參果這種東西,真不是我們該吃的。
14、雪梨潤肺、牛奶暖胃、阿膠滋養、人參益壯、可能滋養你心的僅是你自己而已。 15、沒吃過豬肉,我還沒看過豬跑嗎;沒吃過人參,我還沒啃過蘿卜嗎?。
五、治療口腔潰瘍有沒有什么民間偏方
給你一個方子
生地15克;
淡竹葉9克;
木通9克;
白芍30克;
甘草5克;
升麻5克;
當歸10克;
霍香10克;
石羔30克;
連喬10克;
川牛夕10克;
玄參10克;
黃句子10克;
大黃9克;【最后下】
我08年春節的時候靠這個治好的
以前是基本上每個月都發作一兩次 一次就是一到兩個星期
真難受!!!!
六、唐宋時詩詞中提到的梧桐,是否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法國梧桐
梧桐是梧桐科的落葉喬木,它和同名為“桐”的油桐(大戟科)、玄參科的泡桐、法國梧桐(懸鈴木科)沒有親緣關系。
梧桐樹高大魁梧,樹干無節,向上直升,高擎著翡翠般的碧綠巨傘,氣勢昂揚。樹皮平滑翠綠,樹葉濃密,從于到枝,一片蔥郁,顯得清雅潔凈極了,難怪人們又叫它“青桐”啦。“一株青玉立,千葉綠云委”,這兩句詩,把梧桐的碧葉青干,桐蔭婆娑的景趣寫得淋漓盡致。
梧桐是一種優美的觀賞植物,點綴于庭園、宅前,也種植作行道樹。葉掌狀,裂缺如花。夏季開花,雌雄同株,花小,淡黃綠色,圓錐花序,盛開時顯得鮮艷而明亮。民間傳說,鳳凰喜歡棲息在梧桐樹上,李白也有“寧知鸞鳳意,遠托椅桐前”的詩句。實際上,這只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希望。
古書上說:梧桐能“知閏”、“知秋”。說它每條枝上,平年生12葉,一邊有6葉,而在閏年則生13葉。這是偶然巧合演繹出來的,實際沒有這種自然規律。至于“知秋”卻是一種物候和規律,“梧桐一葉落,天下皆知秋”,既富科學,又有詩意。
詩人們觀察到落葉的飄零景象,借景抒情,發出無窮的惋惜和感慨,來詠嘆自己的身世。“花開殘菊傍疏籬,葉下衰桐落寒井”,“梧桐葉落秋已深,冷月清光無限愁”。其實,落葉并非樹木衰老的表現,而是樹木適應環境,進入耐寒抗干的休眠時,準備著新春的萌發。
梧桐產于中國和日本。它喜光,喜深厚濕潤土壤,生長快。果實分為5個分果,分果成熟前裂開呈小艇狀,種子生在邊緣。我國產兩種梧桐,一是梧桐。一是云南梧桐。云南梧桐樹皮粗糙,呈灰黑色,葉緣一般三裂。
梧桐樹木質緊密,紋理細膩,可制作樂器和家具。樹皮纖維可造紙,制繩索。種子可食用,也可榨油。葉入藥或作農藥。
世界上著名的行道樹——“法國梧桐”,我國公園和行道旁也常常見到。其實,這是以訛傳訛誤傳了。我國園藝學家陳植確定它名叫“懸鈴木”。人們習慣所說的“法國梧桐”只是懸鈴木中的一種。原來,懸鈴木一屬有8種,原產北美洲。墨西哥、地中海和印度一帶。引入我國栽植的有3種。懸鈴木果序柄的果實,有的1個果球,有的2個果球,有的3個以上果球,因此名稱就不同,分別叫做一球懸鈴木、二球懸鈴木和三球懸鈴木,這是三個不同的種。
為什么懸鈴木叫“法國梧桐”呢?原來,這種樹木,葉子似梧桐,誤以為是梧桐,而“法國梧桐”也并非產在法國。17世紀,在英國的牛津,人們用一球懸鈴木(又叫美國梧桐)和三球懸鈴木(又叫法國梧桐)作親本,雜交成二球懸鈴木,取名“英國梧桐”。因為是雜交,沒有原產地。在歐洲廣泛栽培后,法國人把它帶到上海,栽在霞飛路(今淮海中路一帶作為行道樹)。人們就叫它“法國梧桐”,人云亦云,把它當作梧桐樹了。
二球懸鈴木的親本三球懸鈴木,又叫裂葉懸鈴木、鳩摩羅什樹。公元401年,印度高僧鳩摩羅什到中國傳播佛教,攜帶這種樹,種植于西安附近的戶縣古廟前,至今尚存樹干得有4人才能合抱。這是我國最早引種的懸鈴木了。可惜,這種三球懸鈴木在西安也沒推廣,西安的行道樹是從上海引種的二球懸鈴木。
另一個親本一球懸鈴木,原產北美洲,上海、南京、北京、青島等地已引種栽植,生長良好。
現在,上海、南京、武漢、杭州、青島、西安、鄭州等城市大量用作行道樹的是二球懸鈴木。
所以通過以上分析,很顯然千年前詩人眼中的梧桐自然不是"法國梧桐"了.
七、人參為干,大補元氣的詩歌
《藥性歌括四百味》諸藥之性,各有其功,溫涼寒熱,補瀉宜通。
君臣佐使,運用于衷,相反畏惡,立見吉兇。人參味甘,大補元氣,止渴生津,調營養衛。
黃芪性溫,收汗固表,托瘡生肌,氣虛莫少。白術甘溫,健脾強胃,止瀉除濕,兼祛痰痞。
茯苓味淡,滲濕利竅,白化痰涎,赤通水道。甘草甘溫,調和諸藥,炙則溫中,生則瀉火。
白芍酸寒,能收能補,瀉痢腹痛,虛寒勿與。赤芍酸寒,能瀉能散,破血通經,產后勿犯。
生地微寒,能消濕熱,骨蒸煩勞,兼消破血。熟地微溫,滋腎補血,益髓填精,烏須黑發。
麥門甘寒,解渴祛煩,補心清肺,虛熱自安。天門甘寒,肺痿肺癰,消痰止嗽,喘熱有功。
黃連味苦,瀉心除痞,清熱明眸,厚腸止痢。黃芩苦寒,枯瀉肺火,子清大腸,濕熱皆可。
黃柏苦寒,降火滋陰,骨蒸濕熱,下血堪任。梔子性寒,解郁除煩,吐衄胃熱,火降小便。
連翹苦寒,能消癰毒,氣聚血凝,濕熱堪逐。石膏大寒,滑能利竅,解渴除煩,濕熱可療。
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癰肺痿,開郁除煩。大黃苦寒,實熱積聚,祛痰潤燥,疏通便秘。
柴胡味苦,能瀉肝火,寒熱往來,瘧疾均可。前胡微寒,寧嗽化痰,寒熱頭痛,痞悶能安。
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桔梗味苦,療咽腫痛,載藥上升,開胸利壅。
紫蘇葉辛,風寒發表,梗下諸氣,消除脹滿。麻黃味辛,解表出汗,身熱頭痛,風寒發散。
葛根味苦,祛風發散,溫瘧往來,止渴解酒。薄荷味辛,最清頭目,祛風化痰,骨蒸宜服。
防風甘溫,能除頭暈,骨節痹痛,諸風口噤。荊芥味辛,能清頭目,表汗祛風,治瘡消淤。
細辛辛溫,少陰頭痛,利竅通關,風濕皆用。羌活微溫,祛風除濕,身痛頭痛,疏筋活血。
獨活甘苦,頸項難舒,兩足濕痹,諸風能除。知母味苦,熱可能除,骨蒸有汗,痰嗽皆舒。
白芷辛溫,陽明頭痛,風熱瘙癢,排膿通用。藁本氣溫,除頭巔頂,寒濕可去,風邪可屏。
香附味甘,快氣開郁,止痛調經,更消宿食。烏藥辛溫,心腹脹痛,小便滑數,順氣通用。
枳實味苦,消食除痞,破積化痰,沖墻倒壁。枳殼微溫,快氣寬腸,胸中氣結,脹滿堪嘗。
白蔻辛溫,能去瘴翳,益氣調元,止嘔和胃。青皮苦寒,能攻氣滯,削堅平肝,安胃下食。
陳皮甘溫,順氣寬膈,留白和胃,消痰去白。蒼術甘溫,健脾燥濕,發汗寬中,更去瘴翳。
厚樸苦溫,消脹泄滿,痰氣下利,其功不緩。南星性熱,能治風痰,破傷強直,峰搐自安。
半夏味辛,健脾燥濕,痰厥頭痛,嗽嘔堪入。藿香辛溫,能止嘔吐,發散風寒,霍亂為主。
檳榔味辛,破氣殺蟲,祛痰逐水,專除后重。腹皮微溫,能下膈氣,安胃健脾,浮腫消去。
香薷味辛,傷暑便澀,霍亂水腫,除煩解熱。豬苓味淡,利水通淋,消腫除濕,多服損腎。
扁豆微涼,轉筋吐瀉,下氣和中,酒毒能化。澤瀉苦寒,消腫止渴,除濕通淋,陰汗自遏。
木通性寒,小腸熱閉,利竅通經,最能導滯。車前子寒,溺澀眼赤,小便能通,大便能安。
地骨皮寒,解肌退熱,有汗骨蒸,強陰涼血。木瓜味酸,濕腫腳氣,霍亂轉筋,足膝無力。
威靈苦溫,腰膝冷痛,消痰痃癖,風濕皆用。牡丹苦寒,破血通經,血分有熱,無汗骨蒸。
玄參苦寒,清無根火,消腫骨蒸,補腎亦可。沙參味苦,消腫提膿,補肝益肺,退熱除風。
丹參味苦,破積調經,生新去惡,祛除帶崩。苦參味苦,癰腫瘡疥,下血腸風,眉脫赤癩。
龍膽苦寒,療眼赤痛,下焦濕腫,肝經熱煩。五加皮寒,祛痛風痹,健步堅筋,益精止瀝。
防己氣寒,風濕腳痛,熱積膀胱,消癰散腫。地榆沉寒,血熱堪用,血痢帶崩,金瘡止痛。
茯苓補心,善鎮驚悸,恍惚健忘,兼除恚怒。遠志氣溫,能驅驚悸,安神鎮心,令人多記。
酸棗味酸,斂汗驅煩,多眠用生,不眠用炒。菖蒲性溫,開心利竅,去痹除風,出聲至妙。
柏子味甘,補心益氣,斂汗扶陽,更療驚悸。益智辛溫,安神益氣,遺溺遺精,嘔逆皆治。
甘松味香,善除惡氣,治體香肌,心腹痛已。小茴性溫,能除疝氣,腹痛腰痛,調中暖胃。
大茴味辛,疝氣腳氣,腫痛膀胱,止嘔開胃。干姜味辛,表解風寒,炮苦逐冷,虛熱尤甚。
附子辛熱,性走不守,四肢厥冷,回陽有功。川烏大熱,搜風入骨,濕痹寒痛,破積之物。
木香微溫,散滯和胃,諸風能調,行肝瀉肺。沉香降氣,暖胃追邪,通天徹底,衛氣為佳。
丁香辛熱,能除寒嘔,心腹疼痛,溫胃可曉。砂仁辛溫,養胃進食,止痛安胎,通經破滯。
蓽澄茄辛,除脹化食,消痰止噦,能除邪氣。肉桂辛熱,善通經脈,腹痛虛寒,溫補可得。
桂枝小梗,橫行手臂,止汗舒筋,治手足痹。吳萸辛熱,能調疝氣,心腹寒痛,酸水能治。
延胡氣溫,心腹卒痛,通經活血,跌撲血崩。薏苡味甘,專除濕痹,筋節拘攣,肺癰肺痿。
肉蔻辛溫,脾胃虛冷,瀉痢不休,功可立等。草寇辛溫,治寒犯胃,作痛嘔吐,不食能食。
訶子味苦,澀腸止痢,痰嗽喘急,降火斂肺。草果味辛,消食除脹,截瘧逐痰,解瘟辟瘴。
常山苦寒,截瘧除痰,解傷寒熱,水脹能寬。良姜性熱,下氣寬中,轉筋霍亂,酒食能功。
山楂味甘,磨消肉食,療疝催瘡,消膨健胃。神曲味甘,開胃進食,破積逐痰,調中下氣。
麥芽甘溫,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