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0分
菖蒲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可防疫驅邪的靈草,與蘭花、水仙、菊花并稱為“花草四雅”。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剛盡時覺醒,因而得名。菖蒲“不假日色,不資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則生機盎然,富有而滋潤,著廳堂則亭亭玉立,飄逸而俊秀,自古以來就深得人們的喜愛。江南人家每到端午時節,懸菖蒲、艾葉于門、窗,飲菖蒲酒,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燃菖蒲、艾葉,驅蚊滅蟲的習俗保持至今。而且在我國古代菖蒲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
陸游有詩云:雁山菖蒲昆山石,陳叟持來慰幽寂。
還有解縉的《菖蒲》: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風斫碎一川波。長橋有影蛟龍懼,流水無聲日夜磨。兩岸帶煙生殺氣,五更彈雨和漁歌。秋來只恐西風惡,銷盡鋒棱恨轉多。
二、贊美艾草的詩句有哪些
1﹑《又寄徐徑畈吏部》 年代: 宋 作者: 劉黻 元陽詔墨動天霞,喜到東都處士家。
世路幾年滋艾草,道山今日聚梅花。作舟濟國看商傅,鏈石補天過女媧。
珍重諸賢扶大道,聲名毋使后人嗟。 2﹑《歲冬至唐村墳山掃松》 年代: 宋 作者: 衛宗武 憶昔入此山,首夏接春季。
谷鳥正嚘嚶,芬芳尤嫵媚。青青交道杉,森郁互參倚。
誰乎一叱咤,斬艾如草薙。遂令墟墓間,常抱斧斤恥。
僅存盤澗松,綽有虬龍勢。矯矯千歲姿,昂霄猶舞翠。
我來省松槚,適當谷之昧。石齒咽殘流,鳴族息群喙。
木石縮羽鱗,風霜剪菑翳。害然眼界清,如至人境外。
意行步崎嶇,白云生屐履。林光漬欲流,冉冉濕衣袂。
曾來入畫圖,人行絕氈毳。風塵不可到,心跡兩無穢。
追尋得良儔,清吟可相配。不效互唱酬,日與青山對。
茲游擬暢情,俄值風雨晦。漸喜迫新陽,天地寧久閉,屋角數點明,冰花送春意。
3﹑《端午家集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曾豐 戲纏朱彩索,爭帶赤靈符。踏草仍懸艾,包菰更結蘆。
都還癡子弟,半出駿僮奴。老病無他好,惟餐玉術蒲。
民諺有「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因此每至端午之際,老百姓常把插艾葉和菖蒲作為節日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葉插于門眉,懸于堂中以防蚊蟲,辟邪祛病。
還會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稈枯后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艾葉在食用和藥用上的好處多的說不完。 參考資料 詩詞名句網:http://**chaxun/shiju/%E8%89%BE%E8%8D%89。
三、以端午夏花的詩詞
屈原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習俗仍襲惡禁忌 保健、避疫主要原則 . 懸艾葉菖蒲: 民間古門前懸艾、菖蒲俗 .艾即艾蒿草本植物 .菖蒲水草本植物 .兩者皆入藥 .艾葉制灸條傳統醫針灸療必缺用品 .燃點艾條灸治種病癥 .艾與菖蒲都含芳香油充作殺蟲防治病蟲害農藥 .端午期間近夏至氣轉熱空氣潮濕蚊蟲滋 疫病增 .古缺乏科觀念誤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故節早便艾蒿、菖蒲扎形懸掛門前用祛鬼禳邪、保持健康 .其實 真起凈化環境、驅蟲祛瘟作用兩草香氣 .江南區習俗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藥用效能更直接 .通節前便菖蒲切碎伴雄黃浸入酒節便飲用 . 南北朝端午稱「浴蘭節」荊楚帶采艾習俗 .采艾要雞未鳴前發挑選具形艾草帶掛門或用針灸 .據說種艾草針灸候別具療效 .般則艾草扎虎形或剪彩作虎 再粘貼艾葉於其端午節配戴 .除采艾外采菖蒲泡酒 . 寫符念咒: 古代五視 "惡月 "所端午驅鬼民間非盛行 .驅鬼許見種節前五月初晚插桃樹枝 .認桃木能避邪所落前折些桃樹枝插門前、窗達驅崇作用 .另種重要室內掛避邪驅鬼符咒 .掛驅鬼符些嚴格儀式 .要求必須端午或午書寫書寫材料用朱硯內、書寫口必須放硝石等 .較通行符咒:" 五月五節赤口白舌盡消滅 "類 .另外類似于祛鬼禳魔習俗童額點雄黃酒 .節早便童耳夾艾蒿戴菖蒲用雄黃酒額寫 "王 "字 .據說使百鬼畏懼保命 .今民水平提高驅鬼逐邪迷信風俗逐漸減少偏僻農村則尚未絕跡 . 掛荷包拴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則記載:「五月五五彩絲系臂名命縷名續命縷命辟兵繒名五色縷名朱索辟兵及鬼命病瘟」 . 古代崇拜五色五色吉祥色 .節清晨各家起床第件事便孩手腕、腳腕、脖拴五色線 .系線禁忌童口說. 五色線任意折斷或丟棄能夏季場雨或第洗澡拋河. 據說戴五色線童避蛇蝎類毒蟲傷害;扔河意味著讓河水瘟疫、疾病沖走童由保安康 . 孟元《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鼓花花巧畫扇香糖、粽白團 .紫蘇、菖蒲、木瓜、并皆茸切香藥相 用梅紅匣盛裹 .自五月及端午前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 . 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 .釘艾於門士庶遞相宴賞. 陳示靚《歲廣記》引《歲雜記》提及種「端五赤白彩造囊彩線貫搐使花形 .或帶或釘門禳赤口白舌謂搐錢」 .及另種「蚌粉鈴」:「端五蚌粉納帛綴綿若數珠 .令帶吸汗」 .些隨身攜帶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吸汗蚌粉、驅邪靈符、銅錢辟蟲雄黃粉發展裝香料香囊制作趨精致端午節特民間藝品 . 飲雄黃酒: 江南民間端午節吃 "五黃 "食俗 . "五黃 "指黃鱔、黃魚、黃瓜、咸蛋黃及雄黃酒 .神傳說《白蛇傳》白娘飲雄黃酒現蛇身原形 .故民間便認蛇蝎蜈蚣等毒蟲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雄黃酒驅邪解毒身體健康 . 賽龍舟: 靠近江河則端午舉行龍舟競渡 .張岱《陶庵夢憶》卷五記「金山競渡」:瓜州龍船二十刻畫龍尾取其怒;傍坐二十持楫取其悍;用彩蓬前旌幢繡傘取其絢;撞鉦撾鼓取其節;艄列軍器器取其鍔;龍足倒豎其取其危;龍尾掛取其險 .自五月初至十五畫五金山鎮江亦 .驚湍跳沫群龍格斗偶墮洄渦則百捷蟠委 .金山團簇隔江望附蜂屯蠢蠢欲 .晚則萬齊兩岸汨汨沸 . 楊嗣昌《武陵競渡略》詳細記載明朝沅湘帶競渡習俗 .俗傳競渡禳災劃龍舟前要舉行種種祭祀要聘請;巫師作祈求勝利 .劃龍舟居民舀取龍舟水加入百草用洗澡用意於辟惡 . 西湖龍舟則兩種 .其兩層層孩裝扮各種歷史、神仙物層載鼓吹手敲鑼打鼓兩傍坐著劃船水手種龍舟較具表演色彩 .競賽用龍舟則繞著龍舟周圍打轉待龍舟拋物件龍舟水手便水爭搶 .其錢、鴨兩物難搶錢幣入水即沈鴨則四處游竄躲避 . 端午節稱端陽節、重午節、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本午月午節突午所叫重午節:午月斗柄指午月即農歷五月;午即農歷五月十二支紀第午據黃石考證自先秦至兩漢端午每變隨干支記定五月第午端午名由即五月第午謂;約魏晉由于用干支表示節便記憶形代數字期趨勢于巳定三月三端午定五月五端五約起代替較古端午端午固定五月初五端午節稱浴蘭節、蒲節、節古代于蘭湯沐浴風習故稱五月稱蒲月端五則稱蒲節五月菖蒲熟端五懸蒲于門首、或菖蒲浸制藥酒飲用俗節:明沈榜《宛署雜記》卷十七記曰五月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至初五飾閨盡態極妍嫁亦各歸寧呼節 端午節習俗祛毒禳災保健康求吉祥娛樂社交近世變突水系允許項龍舟競渡 插菖蒲、艾蒿 菖蒲、艾蒿期相信具巫術藥用雙重價值系列習俗艾蒿歷制艾、師艾、艾虎等厭勝物艾早見于梁宗懔《荊楚歲記》該書記云:五月五四民并蹋百草斗百草戲采艾懸門戶禳毒氣師指道教師張(道)陵五斗米道創始俗傳善于捉鬼降妖 吳自牧《夢粱錄》記南宋行都杭州端午師艾說道艾與百草縛師懸于門額或懸虎白澤宋陳元靚《歲廣記·畫師》引《歲雜記》說:宋代端午節京都除畫師像販賣外作泥塑張師像艾須蒜作拳置于門稱師艾 外更著名艾虎艾虎用艾枝艾葉編則布帛剪虎粘艾葉陳元靚《歲廣記》引《歲雜記》說:端午艾虎形至黑豆者或剪彩虎粘艾葉戴古詩云‘玉燕釵艾虎輕'即意 作厭勝物艾制品通與蒲制品并用尤艾虎配蒲劍見宋陳元靚《歲廣記》引《歲雜記》云:端午刻蒲劍或葫蘆形帶辟邪 古俗蒲葉似劍稱蒲劍謂避邪;艾葉驅邪扎虎形或剪彩綢虎形粘艾葉稱艾虎清富察敦崇《燕京。
四、端午節為什么要插菖蒲,懸艾草,喝雄黃
端午節在門口插菖蒲即是民間傳說的驅邪壁障之功效,實際上也有防病的作用。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
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菖蒲是代表端午節氣的花,端午節有家家戶戶門上插菖蒲、艾葉之俗,可以辟邪驅痛.利用它直線的葉片,表現出初夏的清涼感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在端午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來源亦久。最早的如掛艾草于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這是由于艾為重要的藥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
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將艾扎作虎形,稱為艾虎,《荊楚歲時記》注文云:“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取戴之。”同時也在門上掛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劍,蒲束扎的蒲龍。
《帝京歲時紀勝》:“(端午)插蒲龍艾虎。”《清嘉錄》卷五:“戴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
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頭被認為是象征武器銅錘,與蒲劍、蓬鞭相配,以趕卻鬼祟。另外還焚燒艾蒿等以驅趕蚊蠅。
在湖南、浙江等地則采葛藤掛于門相上,傳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子,可驅鬼辟邪。 與采藥、采艾蒲等相聯系的有蹋百草、斗百草等游戲,是古人往野外游藝之遺俗。
后來發展成為插花等裝飾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