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孟子·許行 中的名句翻譯,請給一個幾個謝謝,急用
農家許行章中 個人認為很經典的地方:
1,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同義也。
翻譯:那難道治理天下可以一邊耕地一邊治理么?有官吏的事,有平民的事。一個人的衣食住行,涉及到各行各業的產品。如果什么都自己做然后用,那是讓天下人疲于奔命。所以說,有從事腦力勞動者,有從事體力勞動者。腦力勞動者管理人,體力勞動者被管理。被人管的養活人,管理人的被養活,這是天下的通理。(這段話個人覺得很經典,各行各業的分工很重要,不要總覺得管理層不怎么勞動卻拿高薪,而基層沒日沒夜的干卻拿底薪。這就是原因。)
2,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夫以百畝之不易為己憂者,農夫也。
堯把得不到舜作為自己的憂慮,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為自己的憂慮。把百畝田地耕種得不好作為自己的憂慮的人,那是農夫。(這句話挺好用,罵人不見臟,嘿嘿)
3,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
我聽過中原改變落后的蠻夷,沒有聽過中原被蠻夷改變的。
4,吾聞出于幽谷遷于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于幽谷者。
我聽過飛出幽暗山谷而遷到高大樹木的,沒聽過從高木大樹中下來飛入幽暗山谷的。(呵呵,這句話當別人對你說“良禽擇木而棲”的時候,你就這么回他。妙吧~~哈哈)
5,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十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
貨物的品相質量的不同,是自然的。有的差一倍五倍,有的差十倍百倍,有的差千倍萬倍。你只以大小重量而使其價格相同,這是擾亂天下。(反駁農家大同社會的經典依據~)
還有一句是曾子形容孔子的,我覺得不錯
6,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曝之,皓皓乎不可尚已。
江漢的水洗滌過,烈日下曝曬過,光輝潔白得無與倫比。(形容至善至美之物或者品行極好的圣賢)
以上六句就是孟子十四卷中的 第5卷的第4章神農許行之章中的語句。都是本人精選,翻譯取自書中。希望能幫到你,呵呵。
二、有治國字眼的詩句
吾聞聰明主,治國用輕刑。——杜甫《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見贈》
先生鬢為吟詩白,上相心因治國勞。——殷文圭《次韻九華杜先輩重陽寄投宛陵丞相》
武丁命傅說,治國如和羹。——陸游《養生》
治國與修身,篇篇言上道。——曹勛《山居雜詩九十首》
治身如治國,夭壽人所為。——陳傅良《再用喜雪除夕二韻寄宗簡》
治國兼耕豈理歟,陰謀亂政肆崎嶇。——陳普《孟子·許行》
治國宜將治圃看,墾除容易整齊難。——洪咨夔《同孫子直和李參政東園韻十絕》
饑穰誰道盡由天,治國須知類小鮮。——金履祥《七月三日和徐山甫喜雨》
居鄉多令望,治國蘊嘉猷。——廖行之《挽龔宣教世基》
治國如治身,四民猶四體。——歐陽修《送朱職方提舉運鹽》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小題1:D小題1:B是順承連詞。
小題1:C小題1:(1)滕國有的是 糧倉 和收藏財物布帛的倉庫,那么這就是 使 百姓 困苦 來養肥自己, 哪里 算得上賢明之君呢!(2)使用腦力的人統治別人,使用體力的人 被 人統治;被人統治的人 供養 別人,統治別人的人 被人供養 ,這 是 天下一般的道理。(3) 使 百姓 勤勞 , 使 他們 歸附 ,使他們正直,幫助他們,使他們得到向善之心,又隨著 救濟 他們,對他們 施加恩惠。
小題1:厲:損害小題1:A.句末語氣助詞,“歟”;連詞,和。 C.兼詞“于之”;語氣助詞,不譯。
D.介詞,用;連詞,因為。小題1:“滕國的國君使百姓困苦來養肥自己,算不上賢明。”
是陳相轉訴許行的話,不是他自己講的。小題1: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考點,能力層次為D,側重“鑒賞評價”能力的考核。
附文言文翻譯:有個研究神農學說的人許行,從楚國來到滕國,走到門前稟告滕文公說:“遠方的人,聽說您實行仁政,愿意接受一處住所做您的百姓。”滕文公給了他住所。
他的門徒幾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編鞋織席為生。陳良的門徒陳相,和他的弟弟陳辛,背了農具耒和耜從宋國來到滕國,對膝文公說:“聽說您實行圣人的政治主張,這也算是圣人了,我們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陳相見到許行后非常高興,完全放棄了他原來所學的東西而向許行學習。陳相來見孟子,轉述許行的話說道:“滕國的國君,的確是賢德的君主;雖然這樣,還沒聽到治國的真道理。
賢君應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飯,一面治理天下。現在,滕國有的是糧倉和收藏財物布帛的倉庫,那么這就是使百姓困苦來養肥自己,哪里算得上賢呢!”孟子問道:“許子一定要自己種莊稼然后才吃飯嗎?”陳相說:“對。”
孟子說:“許子一定要自己織布然后才穿衣服嗎?”陳相說:“不,許子穿未經紡織的粗麻布衣。”孟子說:“許子戴帽子嗎?”陳相說:“戴帽子。”
孟子說:“戴什么帽子?”陳相說:“戴生絹做的帽子。”孟子說:“自己織的嗎?”陳相說:“不,用糧食換的。”
孟子說:“許子為什么不自己織呢?”陳相說:“對耕種有妨礙。”孟子說:“許子用鐵鍋瓦甑做飯、用鐵制農具耕種嗎?”陳相說:“對。”
孟子說:“是自己制造的嗎?”陳相說:“不,用糧食換的。”孟子說:“用糧食換農具炊具不算損害了陶匠鐵匠;陶匠鐵匠也是用他們的農具炊具換糧食,難道能算是損害了農夫嗎?再說許子為什么不自己燒陶煉鐵,使得一切東西都是從自己家里拿來用呢?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種工匠進行交換呢?為什么許子這樣地不怕麻煩呢?” 陳相說:“各種工匠的活兒本來就不可能又種地又兼著干。”
孟子說;“這樣說來,那么治理天下難道就可以又種地又兼著干嗎?有做官的人干的事,有當百姓的人干的事。況且一個人的生活,各種工匠制造的東西都要具備,如果一定要自己制造然后才用,這是帶著天下的人奔走在道路上不得安寧。
所以說:有的人使用腦力,有的人使用體力。使用腦力的人統治別人,使用體力的人被人統治;被人統治的人供養別人,統治別人的人被人供養,這是天下一般的道理。”
當唐堯的時候,天下還沒有平定。大水亂流,到處泛濫。
草木生長茂盛,禽獸大量繁殖,五谷都不成熟,野獸威脅人們。鳥獸所走的道路,遍布在中原地帶。
唐堯暗自為此擔憂,選撥舜來治理。舜派益管火,益放大火焚燒山野沼澤地帶的草木,野獸就逃避躲藏起來了。
舜又派禹疏通九河,疏導濟水、漯水,讓它們流入海中;掘通妝水、漢水,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讓它們流入長江。這樣一來,中原地帶才能夠耕種并收獲糧食。
當這個時候,禹在外奔波八年,多次經過家門都沒有進去,即使想要耕種,行嗎?”后稷教導百姓耕種收割,種植莊稼,莊稼成熟了,百姓得以生存繁殖。關于做人的道理,單是吃得飽、穿得暖、住得安逸卻沒有教化,便和禽獸近似了。
唐堯又為此擔憂,派契做司徒,把人與人之間應有的關系的道理教給百姓: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婦之間有內外之別,長幼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唐堯說:‘使百姓勤勞,使他們歸附,使他們正直,幫助他們,使他們得到向善之心,又隨著救濟他們,對他們施加恩惠。
’唐堯為百姓這樣擔憂,還有空閑去耕種嗎?”。
四、關于清醒的詩詞
《失調名》
年代: 宋 作者: 無名氏
你自平生行短,不公正、欺物瞞心。交年夜、將燒毀,猶自昧神明。若還替得,你可知好里,爭奈無憑。我雖然無口,肚里清醒。除非閻家大伯,一時間、批判昏沈。休癡呵,臨時恐怕,各自要安身。
《上邵寶文》
年代: 宋 作者: 王令
出處身之道,窮通命所關。
孔猶聞宋逐,軻亦退梁還。
茲道方中否,流風有后艱。
客來方病憲,人戚不堪顏。
士有高山仰,身嘗逸駕攀。
徑心思古到,獨手欲今扳。
憔悴窮年學,乖疏五兩綸。
魚鹽聞古隱,畎畝識今閑。
蹈海時何謂,無田力亦孱。
清醒甘澤畔,富貴奈墦間。
進壯羝羊觸,行屯乘馬班。
食貧欣道在,慍見笑兒頑。
時已輸雌雉,心猶恥瘠環。
偶逢邦有道,喜睠涕無潸。
觀水求窺海,知天愿適山。
雖歸滕國圣,尚賤許行蠻。
進效無橫草,希仁等棄官。
圣門猶進惑,惠政況先鰥。
自道非能賦,幾希不敢刪。
誤知何以報,忠信赤心殷。
《清醒》
年代: 宋 作者: 薛嵎
獨懷忠憤赴湘中,舉國昏昏志不同。
漁父笑君君亦笑,煙波相望各西東。
《題趙子固水墨雙鉤水仙巷》
年代: 宋 作者: 仇遠
冰薄沙昏短草枯,采香人遠隔湘湖。
誰留夜月群仙佩,絕勝秋風畹圖。
白粲銅盤傾沆瀣,清明寶玦破珊瑚。
卻憐不得同蘭蕙,一識清醒楚大夫。
五、有治國字眼的詩句
吾聞聰明主,治國用輕刑。
——杜甫《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見贈》 先生鬢為吟詩白,上相心因治國勞。——殷文圭《次韻九華杜先輩重陽寄投宛陵丞相》 武丁命傅說,治國如和羹。
——陸游《養生》 治國與修身,篇篇言上道。——曹勛《山居雜詩九十首》 治身如治國,夭壽人所為。
——陳傅良《再用喜雪除夕二韻寄宗簡》 治國兼耕豈理歟,陰謀亂政肆崎嶇。——陳普《孟子·許行》 治國宜將治圃看,墾除容易整齊難。
——洪咨夔《同孫子直和李參政東園韻十絕》 饑穰誰道盡由天,治國須知類小鮮。——金履祥《七月三日和徐山甫喜雨》 居鄉多令望,治國蘊嘉猷。
——廖行之《挽龔宣教世基》 治國如治身,四民猶四體。——歐陽修《送朱職方提舉運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