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麗江永勝順州子土司的故事
《云南子姓 商朝帝王之后 東巴古樂之源》 中華姓氏網 2014年1月17日 生活新報 “日公創業七百載,后代子孫數萬千。
長江尚有回頭浪,人子豈可忘根源。”這是寫在麗江永勝子氏家譜第一頁的詩句,子氏后人子濤每當讀起這首詩,總是思緒萬千。
在數十年的時間里,他一直孜孜不倦地查閱各種史料古籍,實地調查,最終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新中國成立后被劃歸為彝族的“子”姓,其實應該是中原漢族的后代,且為商朝帝王之后,而納西族的東巴音樂,也可能是由子姓帶入云南的宮廷洞經音樂演變而成。子姓來源于漢族83歲的子濤研究家族姓氏已經很多年了,他的老家在麗江永勝縣,1950年,他參加革命,后調到昆明。
據子濤了解,現在昆明的子姓人家大概有二三十戶,而在麗江市永勝縣順州、板橋、大安等鄉村居住著四五千戶、總共約三萬人的“子”姓人家。在解放前,這些“子”姓人家歷代都被劃為漢族;而在解放后,“子”姓被劃歸為彝族,如今的子姓后人,特別是年輕一代似乎已經默認了關于子姓是彝族姓氏的說法,了解家譜的人少之又少。
曾經有學者專門研究“子”姓的存在,多次到永勝順州調查,寫了《子姓是大姓》的文章。子濤在這篇文章的啟發下,開始對“子”姓進行研究,梳理自己的家譜。
多年來,子濤為了弄清楚子姓的源流,對“子”姓被封為土司之前的土著少數民族——白蠻、彝蠻、么些蠻、傈僳蠻、水田蠻等少數民族的姓氏進行考證,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他也多次回到老家考證,他發現,無論是祖上遺留下來的碑刻門牌,還是家族固有的生活習俗,都帶著濃郁的中原文化影子,透露著一種“北望歸鄉”的渴望。
其實,在元朝以前,少數民族中根本找不到子姓,因此,子濤認為在縣志中記載的“元初,順州羅羅蠻子日歸附”是錯誤的。自元代以來,順州的各少數民族中都出現了姓“子”的人,這說明子姓是元朝來到云南,并與當地少數民族同化,有的是子孫后代漢彝結合,有的本來是土司管轄的百姓,隨著時代的變遷,子孫逐步同化改姓為“子”。
玄鳥送來的姓氏 查閱《尚書》等相關史籍后,子濤發現最早關于“子”姓的記載出現在商朝,商湯王姓“子”,名叫子履,是殷契的第十四代孫。子履的父親叫做帝乙,一天,他的妃子簡狄到宮外游泳,正在水中嬉戲時,從天空中飛來一只玄鳥,生下一個蛋落入水中。
簡狄認為這是上天的祥兆,就吃了這個鳥蛋。不久后,簡狄懷孕了,生下一個胖小子,帝乙非常高興,認為這是玄鳥送來的天賜,賜這個孩子姓“子”。
子履長大后,滅夏建商于朝歌(今河南淇縣),故而歷史上也有“天賜玄鳥創商湯”之說。到了商朝末年,商紂王子受施行暴政,殘害忠良,紂王庶兄子啟冒死進諫,寫下《微子》,之后便攜妻室兒女離開朝歌。
商朝滅亡后,周成王非常欣賞子啟的德行,就派人把子啟找回國,并封為宋王,子姓這才在歷史上得以延續下來。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宋國被滅,子姓人逃到湖北荊州。
子濤說:“可以這么說,子姓是玄鳥送來的姓氏,是皇族后裔,而云南子姓的祖先就來自湖北。”正是由于有著這樣的姓氏傳說,六百多年來,子姓人家有個共同的特點,那便是在房屋的大門口、墓碑的碑頭,都寫有“玄鳥世家”、“玄鳥世第”、“元鳥郡”等字句。
子濤說,云南的土著少數民族是沒有祠堂的,但在永勝的子姓村莊里都建有祠堂,最大的祠堂有3處,一是州城祠堂,二是陽和祠堂,三是陽保祠堂。祠堂外建一高臺,面向東北,叫做“望鄉臺”。
祭祖時,要在望鄉臺上放置用木板刻有長江、黃河、山川、鳥獸等圖案的祖先神路圖,教育后人“子”姓先人避難的艱辛,也寄托了對北方故鄉遙遠的思念。元朝征西入滇 新中國成立之初,子濤曾到周城村劉家坡看過先祖子日的墳,雖然已經被損了,但碑心石仍在,上面刻著“隨元大帝征西有功,敕封順州世守土司”。
下方順州船山,則是歷代土司分支的墳地,子姓人家稱之為“大墳”,在碑石上多刻有“隨元大帝征西有功”等字句。 從這些證據之中可以得知,云南“子”姓始祖子日便是元朝時隨軍從湖北遷到云南的,而《子氏家譜》中也記載了這件事。
那時正是宋朝末年,出生于湖廣荊州府(為今天的湖北省荊州市)的子日養有家丁數人,也訓練他們的武術以保家。他從陜西逃難途中收養過一個乞討為生的男孩,名叫宮也長,幼時習武,頗有見識,子日就讓宮也長訓練家丁,做家中的武術教師。
公元1215年,元世祖忽必烈的騎兵橫掃中原大地,大軍來到了湖北,到處招兵買馬,準備入川。就在這個時候,子日和他的家丁全部被招入了元軍。
1226年,元軍攻下四川,一個多月后,元軍開始從鹽邊、木里等地進兵云南,由兀良合臺率領的騎兵攻破貴州后從曲靖進兵昆明。1227年,元軍從寧蒗縣用皮筏渡過金沙江,進入鳴音、大東等地,準備從麗江進入大理、保山。
昆明的大觀樓長聯中,有“元跨革囊”的詩句,這便是當時元軍入滇的真實寫照。因久攻大理不下,元軍在麗江停了下來,與當時的麗江土司進行了和談,這時,子日和宮也長都是元軍的都統官員。
后來,子日在隨元軍征服吐蕃勝利返回后,便被封為永勝順州世守土司,管轄今順。
二、形容枸杞的詩句
從《詩經·小雅》到唐宋,再到明清,有許多描寫枸杞的詩歌。近現代,也不斷有人為枸杞賦詩。
惡樹
杜甫
獨繞虛齊徑,常持小斧柯。
幽陰成頗雜,惡木剪還多。
枸杞因吾有,雞棲奈汝何。
方知不材者,生長漫婆娑。
枸杞井
劉禹錫
僧房藥樹依寒井,井有清泉藥有靈。
翠黛葉生籠石(上“秋”下“瓦”音同“皺”),殷紅子熟照銅瓶。
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
上品功能甘露味,還知一勺可延齡。
枸杞
蘇軾
神藥不自閉,羅生滿山澤。
日有牛羊憂,歲有少火厄。
越俗不好事,過眼等茨棘。
青荑村自長,絳珠爛莫摘。
短籬護新植,紫筍生臥節。
根莖與花實,收拾無棄物。
大將玄吾鬢,小則餉我客。
似聞朱明澗,中有千歲質。
靈龐或夜吠,可見不可索。
仙人倘許我,借杖扶衰疾。
竹枝詞(之四、五)
黃恩賜
六月杞園樹樹紅,寧安藥果擅寰中。
千錢一斗矜時價,絕勝瘐田歲早豐。
親串相遺各用情,年年果實喜秋成。
永康酒棗連瓶送,蒸棗棗園夙擅名。
黃恩賜,字素俺,云南永北府(今永勝縣)人。乾隆十七年(1725年)進士,二十一年(1756年)任寧夏中衛知縣。在任期間,編修《中衛縣志》。
秋征
肖如薰
新秋呈霽色,塞草正在茸。
杞樹珊瑚果,蘭山翡翠峰。
山郊分虎旅,乘障息狼峰。
坐乏紓籌策,天威下九重。
肖如薰,字季馨,陜西延安人,明萬歷年間任寧夏總兵。
詠寧夏屬植物
于右任
枸杞實垂墻內外,駱駝草耿路高低。
沙蒿五色斕如錦,發菜千絲柔似薏。
比屋葡萄容客飽,上田嬰奧任兒吃。
朔主天府須棟梁,蓬轉于思復而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