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需寫一篇跟蘇軾詩句有關的作文,八百字
我眼中的蘇軾
蘇軾,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畫家、書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我最喜歡的詩人。在下筆之前,我思考了很久,因為我始終在告訴自己,我將要寫的是一個散文作家,新派畫家,偉大的書法家,優秀的詩人,悲天憫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政治堅定的士大夫。請不要懷疑我用錯了詞組,對于蘇軾的品格,這些還不足以描繪出它的全貌。
蘇軾生活在北宋中期,當時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國家積貧積弱,內憂外患。為了富國強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但是新法的實行抑制了一部分人的特權,損害了他們的利益,因此遭到強烈反對,朝野之中,一時分成兩派:一派是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黨,一派是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蘇軾既反對因循守舊,又不支持王安石進行變革,理所當然被新舊兩派視為異己,無論哪一派當權,處于政治狹縫中的蘇軾總是被打擊的對象,但是面臨種種困難的蘇軾并沒有退縮,他站了出來,還給宋神宗上了三封萬言書,指望皇帝下詔禁止不利于百姓的一些改革措施,然而他并沒有等到皇上的禁令,等到的卻是被貶的詔書。
雖然如此他并沒有頹廢,沮喪,蘇軾之所以成為蘇軾,正是因為他的堅持己見,他在任上盡職盡責,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直到他被調到江蘇太湖濱的湖州,他現在不僅僅是幫老百姓說話,他知道,要使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上面的政策一定要改變,所以他的矛頭指向了那些誤國的小人。正因如此他又得罪了當權者,被貶到了黃州。
當懷才不遇,報國無門時,有的人選擇自沉江底,有的人選擇歸隱山林,有的郁郁終生也不肯同流合污,這些做法固然叫人欽佩,但是我更欣賞蘇軾的人生態度,蘇軾的一生總是處在逆境之中,但是,他卻把這些當做蜘蛛網一樣拂去,全然不放在心上,在黃州物力維艱的條件下,他苦中作樂,自己耕地,造房,與農夫相契,蘇軾的樂觀已不是文人失意時的一種姿態,而成為一種品格,他不同于李白,在詩中放浪形骸,尋求解脫;他也不是杜甫,在困厄中痛心疾首,做苦行僧。他就是一個人,一個實實在在,可親可敬的人,把所有的浪漫詩意和宇宙人生的思索都建立在觸手可及的生活上,蘇軾的這種樂觀極大的影響了后來的文人。蘇東坡最快樂的時候,就是寫作的時候,有一次蘇東坡寫信給朋友說:“我一生之樂在執筆為文時,心中錯綜復雜的情絲,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于此者也。”蘇東坡的文字使當代的感受,亦復如此,歐陽修說每逢他收蘇東坡新寫的一篇文章,他就一整天都很快樂,正如世人所說我們對蘇東坡的印象是,他的一生事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他這種魔力或許就是使無數中國的讀書人對為他所傾倒,對他愛慕的理由。
與此同時,我覺得,蘇東坡為人處世也十分直爽,每當他遇到不愜意的事,便覺得“如蠅在食,吐之方快。”有一次,他因厭惡某詩人的詩,就直說那“正是東京學究飲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飽后所發者也。”他,就是這樣的守正不阿,這樣的放蕩不羈。在蘇東坡名氣之盛,達于幾點之時,他也受到了所以文人,朋友的敬重,在朝廷上又官居高位,他堅持己見,飽受其苦,但他也從不后悔,因此蘇東坡也更為人所佩服,在這方面,他所有的朋友輩都望塵莫及。
由此看來,你就不能不覺得蘇東坡是一個十分令人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高士了。他感受敏銳,思想透徹,寫作優美,作為勇敢,絕不為本身利益而動搖,也不因俗見而改變,他并不精于自謀,但卻富有民胞物與的精神,他對親人親切熱情,慷慨厚道,雖部積存一文錢,但自己卻覺得富比王侯;他雖生性倔強,但是富有捷才,不過也有時口不擇言,過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藝,好奇深思,雖深沉而不免于輕浮,處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動筆為文則自然典雅;為父兄,為答復,以儒學為準繩,而骨子里則是純然一純然道家,但憤世嫉俗,是非過于分明,以文采學術論,他遠超過其他文人學士之上,他自然無須心懷妒忌,自己既然偉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對人溫和友善,對自己亦無損害,他是純然一副純樸自然相,故無須尊貴虛飾,在為官羈絆時,他自稱如轅下之駒,處此亂世,他猶如政壇風云之中的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敵,是保民抗暴的勇士,雖然歷朝天子對他都懷有敬慕之心,但他仍屢遭貶降,曾受逮捕,忍辱茍活。
我放下了手中的筆,我知道,我笨拙的筆不可能寫出華美的文章來盡我贊揚和宣傳蘇軾的責任,我也無法用語言表達我心中的感謝,只有雙手合十,默默的向他逝去的靈魂表示我最大誠摯的敬意。當你失意彷徨的時候,當你憂愁煩悶的時候,請你走進蘇軾,靜靜聆聽這位先哲在坎坷動蕩的一生中留下的文學精品,你會不禁被他天下為懷,無私無畏,隨緣放曠,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所感染,你會發現原來生活是如此美好,而眼前的困難和挫折又是如此微不足道,只要跨過去了,前面依然是燦爛的陽光。
二、練筆:結合蘇軾的詩寫一篇練筆,400
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王國維
幼時的我,讀蘇軾的《題西林壁》,熟讀成誦,其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更是信手拈來,但對個中精深的哲理卻并不深諳,只是讀出了廬山的奇異,廬山的多姿。
童年的我,讀蘇軾的《惠崇春江曉景》,了解了原來詩竟可以神奇地將畫這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融合。“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不僅精要地再現了惠崇這位宋初著名僧人的畫作之形象,而且還不為原畫所囿,表現了畫筆難以表達的感覺和事物,使人感到一種撲面而來的溫暖氣息和蓬勃生機,將畫意與詩情完美地結合起來。
少年的我,讀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讀明白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以絕色佳人喻絕佳勝景的絕妙之筆,反復吟哦,暗自佩服叫好。
后來的我,讀《江城子》,讀蘇軾與妻子伉儷情深;讀《水調歌頭》,讀蘇軾對弟弟深摯的同胞情誼,以及超然達觀的襟懷;讀《念奴嬌》,讀蘇軾豪放詞的氣勢磅礴,感情奔放,境界雄闊。
直到現在,我開始讀懂蘇軾了,讀懂了他與客泛舟于赤壁之下,“物與我皆無盡”的曠達的人生態度;讀懂了他戲謔自己的學生秦觀“小人繁須也”的詼諧幽默…
是那個“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寒鴉么?是那個“一蓑煙雨任平生,何妨行嘯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個高唱“大江東去”的詩人么?蘇軾,一個被宋神宗稱贊為“才與李白同,識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潑來的污水,遭受貶謫后,忘卻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黃州種地釀酒,“夜飲東坡醒復醉”,在黃州“倚杖聽江聲”,在黃州寫下“大江東去”。他總是那樣的淡泊從容。他總是將所有的痛苦失意拋之腦后,銘記著世間之美麗。不然,何來“親煮東坡肉”,何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曠達與豪邁?
蘇軾這個曾經輝煌的文人,因黃州詩案而開始落魄,流落四方,輾轉難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懶,看“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做他那個神鶴翩躚而舞的夢。面對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見風在山頂呼嘯,盤旋,然后帶著撕身裂骨的陣痛穿越漆黑的荊棘林。剎那間,他心中郁結的塊壘,纏繞的苦痛隨風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記。
蘇軾——中國文化史上的曠世奇才,罕見的多面手,多層次、全方位的文化——不僅僅是文學——巨子。神奇的文筆、淵博的學識、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豐富的人生經歷、多方面的巨大成就,還有,它永遠不滅的那一份詼諧,真可謂: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豐碑!
(這是有關片段,你可以結合起來)
三、【求蘇軾或辛棄疾或范仲淹詩詞
找樂幾首特別的給LZ:1.北宋·蘇軾《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 安石在東海,從事鬢驚秋.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軒冕,遺恨寄滄洲. 歲云暮,須早計,要褐裘.故鄉歸去千里,佳處輒遲留.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惟酒可忘憂.一任劉玄德,相對臥高樓.2.北宋·蘇軾《水調歌頭·落日繡簾卷》 水調歌頭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 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 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 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 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3.南宋·辛棄疾《水調歌頭·白日射金闕》 白日射金闕,虎豹九關開.見君諫疏頻上,談笑挽天回.千古忠肝義膽,萬里蠻煙瘴雨,往事莫驚猜.政恐不免耳,消息日邊來. 笑吾廬,門掩草,徑封苔.未應兩手無用,要把蟹螯杯.說劍論詩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頗堪哀.白發寧有種,一一醒時栽.4.南宋·辛棄疾《水調歌頭·落日塞塵起》 舟次揚州,和楊濟翁、周顯先韻 落日塞塵起,胡騎獵清秋.漢家組練十萬,列艦聳高樓.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鶻血污,風雨佛貍愁.季子正年少,匹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過揚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種橘千頭.二客東南名勝,萬卷詩書事業,嘗試與君謀.莫射南山虎,直覓富民侯.。
四、急需寫一篇跟蘇軾詩句有關的作文,八百字
歷代對蘇東坡的精辟評價:黃庭堅:人謂東坡作此文,因難以見巧,故極工。
余則以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筆皆超逸絕塵耳。
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真神仙中人。蘇轍:其于人,見善稱之,如恐不及;見不善斥之,如恐不盡;見義勇于敢為,而不顧其害。
用此數困于世,然終不以為恨。晁無咎:蘇東坡詞,人謂多不諧音律。
然居士詞橫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趙昚:忠言讜論,立朝大節,一時廷臣無出其右。
黃錦祥:“東坡乃文星曠世,曜耀寰中。”劉辰翁: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王士禎:漢魏以來,二千余年間,以詩名其家者眾矣。顧所號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蘇子瞻三人而已。
王國維: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歷十子之流。
五、寫蘇軾的作文
江西卷《臉》
[例文]
臉
(一)
雨來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剛剛還是晴朗的天,霎時間暗了下來,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樹木上,巖石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還在樹叢中跳躍的松鼠不見了,方才還在樹林里聒噪的鳥兒不叫了,剩下的是一片人聲喧嘩……他們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斷打在身上的雨水;有的小心翼翼,生怕弄臟了早已遍是污泥的鞋子;有的大步疾行,忽的跌倒在地上,濺起一片泥水,引來一陣驚叫……
蘇軾微醺,一張臉在初春的微寒中紅潤潤的,雨水順著這張臉滑落下來,流到嘴角,在笑出的酒窩里打了個旋,滴落在地上。
這是怎樣一張臉呀!他笑著,笑別人的狼狽,笑自己的“癲狂”。
(二)*
雨來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剛剛還是晴朗的天,霎時間暗了下來,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房檐上,石階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還在廳堂里談笑的朋友不見了,方才還在檐下吵鬧的孩子不見了,剩下的是一片人聲喧嘩……他們大喝著他的名字,把倉皇走出的他一把抓住,推推搡搡弄上了囚車。
他的眼睛微微睜著,嘴角因為肉體的疼痛一抽一抽的抖動著,凌亂的頭發在臉上橫沖直撞。經歷了一個又一個謾罵與拷打并行,侮辱與誹謗交織的通宵,他的臉上總是留著雨的印記。
烏臺的囚室外,雨還在淅淅瀝瀝的下著。街上的人卻不少,人們要看一看他——這個曾經一舉高中榜眼,曾經被皇帝大加賞識,曾經春風得意的蘇軾。汴梁城里的寬闊而平坦的大路上,一輛囚車在穿行,雨水在他臉上淌著,淚水在他心中流著……
(三)
雨漸漸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腳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這一霎那,他忽然覺得它們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貴。
白天過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風雨。無論你怎樣左躲右閃都無可避免地要與它們相遇,也許,這就是人生的一種必然吧?既然如此,揚起臉,面對著風雨,嘆一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過去是白天,風雨之后見彩虹,也就是另一種人生的必然了。
緩緩的走著,心情漸漸的輕松而愉快,小曲兒也不覺間哼唱了起來。晚風習習,不覺間云已經散了,夕陽在西山的頭上又露出了艷紅的臉。
他回過頭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陽的余暉中另有一種超然之美。
[簡評]
這篇文章幾乎與全國甲卷的例文一模一樣,不過在個別詞句上稍加變動(變動部分用下劃線標注),就妥貼的轉變為《臉》。文章在第一二兩個部分分別加入了一個小段落,以突出“臉”。作者深知“臉”上的一切都是“內心”的表現,因此,這些段落的加入就顯得不著痕跡,貼切自然了。
《臉》這個文題有很大的寬容度,因為外在的一切都是內心的表露,這就使得很多文章可以轉化為《臉》。作者抓住了這個竅門,不費什么筆墨,就把自己原先做過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定風波》一文移植過來了。
很多同學拿到抽象的概念性的題目尚且可以馬馬虎虎的對付出一篇文章來,一旦遇到形象性的題目思路立刻就被形象禁錮住了,繞來繞去寫不出什么有深度的文章。連這篇文章的構思技巧是可以借鑒的。這不是抄襲,而是“偷自己的懶”,利用自己平時作文的積累而進行深加工。這種文章在考場上往往因為思想的深刻,語言的成熟而取得更理想的成績。
在此,評論者也可以偷自己的一個懶了,對于文章的其它評價可以參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定風波》一文的簡評。
六、作文 邂逅蘇軾 500字以上
邂逅蘇軾
知道蘇軾是從“大江東去”開始的。曾幾何時,被他描繪的磅礴氣勢所震撼,被他豪放、大氣的風格深深吸引。
蘇子的一生命運多舛,起起落落。在那個黑暗的年代,朝廷昏庸無能,奸臣當權。而飽讀經史的蘇軾懷著“奮厲當有世志”的人生信念,憂國憂民,對國家政事堅持己見,絲毫不向黑暗勢力妥協。不盲從、不徇私、黑白分明,始終保持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在污濁的官場中,潔身自好。然而,骯臟的污流里豈能容下這一泓清泉?污流只會侵蝕這一泓清泉。于是,一肚皮不合時宜的蘇軾在政治的斗爭與權力的傾扎下,被注定了坎坷的一生。
難以想象,在經歷了險惡的宦海風波與坎坷的人生挫辱后,蘇子還能以寬廣的胸懷包容萬物,以樂觀積極的心發現生活的美麗。這需要怎樣的胸襟與氣度!
謫貶黃州時,以前的朋友都離他而去,孤獨的蘇軾過著形影相吊的生活。“缺月掛梧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詞中蘇子以孤鴻自喻,其凄涼境況,不可言說。至今讀起這首《卜算子》依然能感受到蘇子心中那莫可名狀的孤苦寂寞。政治的失意,老友的置之不理,無邊的孤獨感向他襲來,莫非真應了那句“自古圣賢多寂寞”。蘇子心中的苦是可想而知的。
蘇軾坎坷的仕途生涯中,幾次大起大落,最遠的貶到了嶺南,食芋飲水,與黎族人民一起過著艱苦的生活。
偉人的偉大之處在于在如何困難的境遇下,都依然保持自身的高貴人格,以堅定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感到人生無奈的蘇軾研讀老莊哲學,佛禪玄理來尋求心靈的超脫。“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蘇子的詞看似簡單易理解,其背后卻蘊涵著深刻的哲理,給人無窮的思索與啟迪。在蘇子眼里,世事不過過眼煙云,任得一世清凈。
最欣賞的是他那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不過是一次偶然林中遇雨,常人若遇到,會認為倒霉,淋了一場雨,成了落湯雞。蘇子卻腳踏芒鞋,吟嘯且徐行,以樂觀的心面對這風風雨雨,抑或是人生中的風風雨雨。誰又能如蘇子這般瀟灑的淋呢?一蓑煙雨任平生,這其中帶著幾分自嘲任性,又有幾分豁達灑脫。任他風吹雨打吧,“誰怕?”風風雨雨總有停的時候。一邊是料峭的春風,一邊卻是山頭斜照迎面。這其中包含著樸素的兩面觀哲理。最經典的是最后一句,當風雨逝去,回首一路走來的坎坷道路時,蘇子不喜不悲,而是以曠達的心胸淡看風云,這般豁達與灑脫令人敬仰。
蘇軾的詞以豪放著稱,但也不乏婉約杰作。蘇子的詞風是多元的。最打動人心的是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這首詞宛如心靈深處的話語,用心來書寫的不帶任何嬌柔造作的修飾,自然流暢,如行云流水,情之至深,催人淚下。“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真正的知己是無須太多言語的,因為心有靈犀,因為你在我心,簡簡單單幾句,哪怕只是一個不經意的眼神就足以表達一切,正所謂愛在無語時。想想如今的快餐時代,又有多少人有這般真摯的感情呢?
蘇子是才華橫溢的詩人,更是深刻的哲人。詩人的氣質讓他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生活的別樣美麗,哲人的思想讓他包容萬物,在辛酸坎坷的悲劇人生中超度自己。有人說,沒有人真正讀懂他的內心,他卻洞察了人世間最深的奧妙。而如今,我也只是虔誠地拜讀蘇子的遺墨,用愚鈍的心去感受蘇子深邃的哲思,在字里行間被他的精神照亮。他的精神如此高尚,而我只能在人間仰望。
七、寫蘇軾的作文
與蘇軾相遇
假如有時間隧道,讓我與蘇軾相遇,我愿意選擇——在秋天。
——題記
日落西山,暮色蒼茫,秋風卷來絲絲涼意,在空氣中肆意蔓延。我站在他必經的城門外,看城樓的輪廓一點點稀釋在秋色寒霜中。遙望遠處,古道西頭,一個身影在踽踽獨行,蹣跚的腳步踏過一地的落葉。在他身后,每一片葉子都記敘著他的人生坎坷和精彩篇章。
他走近了,面龐逐漸清晰,神情疲憊而目光炯炯,飄拂在秋風中的是那花白凌亂的胡須。我鎮靜的等待,等待他的發問。
“你為何選擇在秋天與我相遇?”
“四季輪回,秋天是個最為特別的季節,越過了夏的繁華,面對冬的臨近而不由的彷徨,所以秋天是再好不過的沉思季節,總結過往的點滴,樹立超越冬天的信心。好比短暫人生前依青年,后傍老年,人于是不惑而知天命,許多意外的收獲才會呈現在眼前……”
“說得好!”蘇軾微捋胡須,含笑點頭眉宇間卻凝聚一股散之不去的哀愁,“這么說,我應該高興我步入了人生之秋了,然而我一向積極樂觀面對人生,卻總是居無定所,瓢泊四方,命運究竟給了我一個怎樣的位置?”
我笑了,作為古人,哪能比擬今人的思想,放眼現代,大學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文采飛揚,早就是名作家了,何必擔憂仕途不順?
“一旦被牽入政壇,卷入這渾濁的洪流中,有思想的人便難以立足。隱退避世固然是一妙法,在文人身上屢見不鮮,難得你空懷一身抱負,卻仕途不順,佩服的是在這輾轉漂泊中,你仍葆有一顆清澈豪邁的心,在中秋之夜誦‘明月幾時有’,赤壁之畔‘遙想公瑾當年’,密州之林‘老夫聊發少年狂’。用現代眼光看,你的生活是充實而深刻。更佩服你超然物外,不計得失,盡情享受自然賦予的山間明月和江上清風,這又是怎樣的心境。看來,你并沒有缺憾,詞人和散文家的行列中,不是有你顯著的位置嗎?”
天邊隱有晚歸的孤雁,落葉依舊一片片地飄卷在空中,做最后飛翔的美麗,寂靜夜幕中的一切撥動了我的心。萬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縱使不夠完美。我又該如何做到深沉地面對人生,面對蘇軾的困惑呢?
而蘇軾則不停地捋著胡須,微鎖眉頭,半晌,只見他仰起頭,眉頭舒展了許多:“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我抬頭,夜色漸濃,頭頂是廣闊的蒼穹,那般深邃,高不可測。天幕上,星河浩瀚,偶有流星閃電般劃過。我豁然開朗,面對無垠宇宙,人又是怎樣的渺小!何必困惑人生的坎坷失意,天空會告訴你一切。
意猶未盡地收回目光,與蘇軾對視。從他的雙眸中,我又讀出了一份悠遠的自信。這就是心靈的溝通,超越時空,縱橫千古,今人與古人之約,原是如此簡單而不凡。我們不約而同地仰天大笑,笑聲穿破夜空,驚起夜鳥無數。
八、關于蘇軾詩詞的文章
摘得高考滿分作文,希望能幫到你
二、蘇東坡
是撿(應為“揀”)盡寒枝終不肯棲的寒鴉么?是舉杯邀明月的飲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場的癡漢么?
在那個“群星薈萃”的時代,人們對你的期望本是韜光養晦,游戲筆墨罷了,而你偏偏要獨上高樓,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習慣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場和文壇一齊潑來的污水。
而我只看見你青青的竹枝,腳上的芒鞋,被雨淋濕的脊背,你的笑容從容灑脫,你的眼中只有秋風綠水泛清波。
你堅守著自我,從而達到讓后世永遠仰望的高度。
挫折是人生的常態,遭遇挫折不應一味放大痛苦讓其充塞心靈,應學會調適心弦,坦然面對。晚年遭受貶謫的蘇軾面對人生的挫折,平和的吟出”一蓑煙雨任平生“,正視挫折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洗煉了東坡的豪放詞風。身受腐刑的司馬遷,生遭盡世人的白眼,死無顏面對已逝宗族,他的挫折足可放大內心痛苦郁郁而終,但平靜的心境與堅強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個為民寫史的華夏史官,《史記》永表后世。正在攻讀博士學位卻突然身受重疾折磨的史蒂芬 霍金,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常人難以想象的挫折,用平和的心境與理智為自己折了一只船,將自己擺渡到宇宙,與那”黑洞“”夸克“一同探索自然科學的奧秘。可見遭遇挫折時以一顆平和的心正視以減輕痛苦,不但不會使人生陰晦,而更能在踐志后迎來人生的柳暗花明,并為社會為歷史作出自己的貢獻。
成敗任西東,此恨無窮,為了豪情誰與同?一蓑煙雨平生任,踏雪飛鴻。
這首詞是我特意寫給貶謫之后的蘇軾的,東坡的一生極盡坎坷:愛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渦的掙扎,滿腹冤屈的難鳴。
對他充滿希望的家人,和他共歷劫難的友人,受他關愛的世人,無一不期望他能才顯四方,官運亨通,濟世為民。但是,東坡知道,命運不濟,仕途的黑暗之門永遠容不下這樣一個生性放達的蘇東坡。
于是,他將功名利祿換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掛疏桐之夜,唱“大江東去”,感“人生到處之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淡泊,他不為“蠅頭微利,蝸角虛名”觸動,只愿“滄海寄余生”。
認識自我的蘇東坡,從政治的窄門中從容地走出來,他雖與眾人所望有悖,卻讓我們看穿了一個豪放,淡泊,豁達,開明的蘇大學士——一代文豪。
認識自我就是東坡的明月,照耀他走進了東去的歷史長河。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運用蘇軾的詩句寫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