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吳江的特產是什么啊
魚米之鄉吳江,自古就是繁華地。
土生土長的魚米果蔬,土法土做的名吃名點數之不盡。最能代表吳江特色的土特產首推盛澤絲綢、震澤蠶絲被、七都太湖三白。
盛澤真絲綢 吳江“代表作” 盛澤鎮盛產絲綢已有3000余年歷史,與杭州、蘇州、湖州并稱為中國的“四大綢都”。近40余年來,盛澤絲綢的生產更是稱雄一方,種類繁多,精美絕倫,出口量占我國絲綢出口總量的比例高達四分之一。
色彩亮麗、輕薄易帶、聲名遠揚的盛澤絲綢可謂首選。 中國東方絲綢市場是買絲綢的好地方,位于盛澤鎮東南面的姚家壩橋西,市場仿照明清市集布局,1200間店鋪鱗次櫛比。
據當地人介紹,在盛澤舜新中路上買真絲服裝一般也是比較放心的。在選購真絲時務必注意一定要問清是否是真絲,有些消費者不明就里,認為絲綢就是真絲,而有些商家可能偷換概念,用真絲與化纖交織的“絲綢”代替真絲。
震澤蠶絲被溫暖每個嚴冬 蠶絲被既保暖又透氣,用蠶絲做成的被子輕暖、柔軟、貼體。蠶絲被不會滋生螨蟲,不含化學用劑,絕對健康、綠色、環保;還具有輔助治療如關節炎、風濕病等功能,特別適宜老人和孩子使用。
震澤鎮是蠶絲被的原料基地,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蠶絲被行業開始用機器生產取代手工作坊,生產規模逐年擴大,款式、花色逐年翻新,生產工藝也不斷改良,由過去的必須每年翻松到現在可以做到十年免翻。涌現出了“輯里”、“英寶”、“山水”、“慈云”、“太湖雪”等幾十個蜚聲海內外的品牌。
近年來,企業在蠶絲被的款式、包裝等方面又作了較大改進,包裝精良、攜帶方便的蠶絲被紛紛進入各大城市的專賣店和大商場。 “太湖三白”豐盛您家年夜飯 吳江地處太湖之濱,而說到太湖特產,“太湖三白”———白蝦、白魚、銀魚聞名遐邇,白蝦殼薄、肉嫩、味鮮美,通體潔白透明,晶瑩如玉,故又稱“水晶蝦”。
銀魚細長如玉簪,形圓而透明,“長不過三寸,色明瑩如銀”。作為傳統外貿產品,太湖牌冷凍銀魚在國際上久負盛名。
白魚肉質細嫩,鱗下脂肪多,酷似鰣魚,是太湖名貴魚類。 “太湖三白”曬制成干,是春節期間走親訪友的饋贈佳品。
震澤熏豆茶 吳江的“茶道” 震澤熏豆茶是除蠶絲被外震澤特產的又一寶。熏豆茶的配制,以烘豆為主,綠茶為輔,再加適量炒熟的芝麻、曬干的胡蘿卜條和新鮮的震澤豆腐干絲,更考究者外加桔皮、筍尖和青橄欖一枚放在其中沖泡。
熏豆本為農家炮制,不可多得,但隨著熏豆茶的市場化,目前在市面上不難買到已經配料好、封裝成小包后裝盒的成品,這亦不失為購買吳江特產的明智之選。 除了盛澤絲綢、震澤蠶絲被、七都“太湖三白”、震澤熏豆茶外,同里的閔餅,平望的醬菜、辣油辣醬,黎里的辣腳套腸,震澤的黑豆腐干等都能讓您的家人感受吳儂軟語般的溫馨和6000年吳文化的底蘊。
二、吳江的特產有什么
吳江三道茶 吳江鱸魚和太湖莼菜 熏豆茶 震澤黑豆腐干 云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很有名氣,江蘇吳江也有三道茶,主要流行于吳江市西南部的農村,飲來別有風味。
吳江三道茶喝法的特點可以簡單地歸納為“先甜后咸再淡”。 頭道茶叫飯糍干茶。
一般是用來招待貴客,或是招待第一次上門的新客及來訪的親戚的。但這卻是一道不用茶葉的茶,只是飯糍干加糖沖上開水即成。
飲用倒是十分方便,但飯糍干的制作卻挺費勁,所以也就顯出此茶的禮重。飯糍干的制作工藝十分講究:“先用飯鏟鏟些煮好的新糯米飯于鍋底,使勁研磨米飯直到成一層薄薄的米粉皮子,均勻地貼在鍋底四周。
待皮子邊緣翹開,把它鏟出,這便是飯糍干。”這活干起來很累人的,即使是在冬天,也會搞得滿頭大汗。
并且還需另有一個專人灶下燒火,要嚴按執行掌鏟人的命令要求,控制好火候。開水沖泡好的飯糍干茶,實際上是一種泡飯而已,但卻如白云片片,梨花朵朵,滿屋生香,軟而不爛,香甜適口。
第二道是熏豆茶。主要用料是熏豆和茶葉,再輔以炒熟的芝麻、曬干的胡蘿卜條和橘子皮,還有新鮮的震澤黑豆腐干之類,味略咸。
此茶的特點是多色多味,鄉土氣息濃郁。 最后一道是清茶。
當地人又謙稱為淡水茶。清茶者,茶葉與白開水也,這才是真正的茶。
有人這么說吳江三道茶:先吃泡飯,再喝湯,最后飲茶,與我們一般的飲食程序無異。 吳江鱸魚: 西晉有位大司馬東曹掾張翰(字季鷹)吳江人,在離家三千里的異地做官,每當秋風起,他就想到家鄉的 鱸魚,為了品嘗家鄉的鱸魚,他竟棄官返回故里吳江。
此事有其所作詩句為證:“秋分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得兮仰天悲。”此事后人傳為佳話。
鱸魚以魚、蝦等為食,個體大,身長達0.6米,背部和背鰭上有小黑斑,棲息于近海,早春在咸淡水交界的河口產卵,生長快,秋天游入淡水河中。鱸魚天生膾材,宜切膾而食,其味美而肉緊,盛傳天下。
吳江市松陵鎮有一條引太湖水通過大運河至長江轉入東海長約二十里的大河,名為吳淞江(簡稱松江),因盛產鱸魚而聞名于世。“吳淞江”上有座垂虹橋橋面建有垂虹亭,宋及其后幾代的文人雅士,慕鱸膾而來吳江,常常登上垂虹橋品鱸膾,飲美酒,賞秋色,陶醉于垂虹亭,詩興大發時,留下了眾多品鱸佳句。
如大文學家蘇東坡吟道:“季鷹真得水中仙,直為鱸魚也自賢。”大書法家米南宮(米芾)詩云:“玉破鱸魚霜破柑,垂虹秋色滿東南。”
由于他們的贊頌,吳江鱸魚名聲大噪。北宋龍圖閣直學士丞相陳堯佐,在他的詩句“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風斜日鱸魚鄉”中把吳江譽為鱸鄉,宋熙寧年間,吳江知縣林肇筑“鱸鄉亭”以志鱸鄉其地。
太湖莼菜: 太湖莼菜,是蘇州著名特產之一。早在宋代,就被列為貢品。
據記載:清朝康熙皇帝南巡蘇州,蘇州有個張志宏獻上了四缸莼菜和“莼菜詩”,博得龍顏大喜,敕封張志宏為官,時人譏之為“莼官”,可見莼菜之魅力。“葉青如碧蓮,梗紫如紫綬,味滑若奶酥,氣清勝蘭芳”。
這首古詩對莼菜的色、香、味、形以及柔滑的口感作了極妥切的介紹和評價。 莼菜的幼葉與嫩莖中含有一種膠狀粘液,食用時有一種細柔滑潤清涼可口的感覺,并有一種沁人心肺的清香,口感極好、風味獨特。
太湖莼菜的收獲期主要在5~10月間,新鮮的莼菜采收花圃只能存活一天左右,因此莼菜采收后須立即殺青或速凍保鮮處理,加工后的莼菜可常年銷售。太湖莼菜食用方便,可配葷炒,可素食、可氽湯,也可做餡,是做美味佳肴的上乘之品。
在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特別是太湖之濱,河流交叉,盛產魚米,更多瓜果豆莢,農家熏制烘豆,制成熏豆茶。 熏豆茶的配制,以烘豆為主,綠茶為輔,有的還佐以其他配料。
先將細茶放入茶盅,用95℃開水沖泡,再加放三、四十粒熏豆;也有的把茶葉和熏豆同時放進茶盅,再沖泡開水,這時候茶葉和熏豆就在盅內隨著茶湯翻浮飄蕩,漸漸沉于盅底,便可品飲。 熏豆的烘制是在每年農歷“秋分”過后,“寒露”前后,毛豆飽滿而未老之際,選青毛豆肉放在鍋里用開水煮熟,撈掉豆衣,涼干后,攤在鐵絲網的篩子上,用炭火焙烘,火熱忌猛,以文火為宜,并須不斷翻拌篩內烘豆,一般經五個小時左右熏烘,青豆水份蒸發微硬,即成“熏豆”。
此時,色澤碧綠如翡翠,藏于罐內,隔年不壞。 “熏豆茶”,使茶湯綠中呈黃,嫩茶的清香和熏豆的鮮味混為一體,飲了提神,開胃。
黑豆腐干,是震澤著名的特產,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早在清乾隆年間已頗聞名。相傳乾隆皇帝出京南巡時,吳東知縣獻奉的土特產品中就有黑豆腐干。
乾隆皇帝品嘗后稱先贊不己,從此成為貢品,特立黑漆金字“進呈茶干”的招牌,豎立店堂。因為黑豆腐干也可作茶點,所以又叫茶干。
其味鮮美,甜咸適中;其質細韌,折而不裂,被人譽為“素火腿”。
三、游震澤慈云寺感想作文大全
古韻猶存---- 震澤
震澤猶如一顆無法掩飾光芒的明珠坐落在太湖之濱的 。
震澤是一個小鎮,不像城市那樣繁華,少了幾分喧雜。有一種感 覺,感到十分的清雅,小橋流水,鎖住了人們的思想。河上的漁 民;河上的漣漪;河上的鸕鶿,在河水的襯托下,顯出一股超俗 之氣。也正因為此番秀景,引來了大批文人墨客,正是拜他們所 賜,我們如今才能欣賞到富有意境的詩詞歌賦。
震澤歷史悠久,物寶天華,人杰地靈。遺“三國孫無之流風”, 傳“上古圣賢之偉業”, 塑造了震澤這一個魚米之鄉,思范橋,仁里坊,百年滄桑,可任 浩氣尤存…….
震澤美景之最,當仁不讓------慈云寺。走進寺廟,一下子 似乎以脫離了人間的俗氣,都以被這兒給凈化了,寺中香氣彌漫 著,,伴隨著人們行動的左右。這兒的一尊尊佛像,給人一種無 冥的威武,那眼神,似乎在暗示什么,如果來到此地,不攀登此 塔的話,那不就是今生最大的遺憾了嗎?殉步上前,仰望天空, 塔,很高;云,藍;似乎是絕配,這兩者缺一不可,高高的柱 子;高高的塔頂;總是讓人感到那么的遙不可及。登上塔的最高 層,你就真正領略一句話:“柳暗花明又一村”。一陣陣爽風拂 面,被感絲般順滑。眺眼望 去,目之所及,享受著一份不同尋常的天倫之樂,“咚------- 咚”寺內的大鐘敲響了,讓人們清醒了幾分。鐘聲是那么悠揚, 寄托著一顆顆美好的心愿……
初來乍到,你肯定會被這兒的鄉氣所渲染,因為,這兒太有鄉間 氣息鄉田之中也有特色所在,數一數二的非熏豆茶末屬。熏豆茶 的配料可講究了,這樣做出來才會格外的香,還夾雜著縷縷清 氣,使人頭腦清醒,分外振奮。熏豆茶里“寶”真多,有陳皮, 芝麻,蘿卜,熏豆等等,在次就略舉此樣了。拿水泡開,一股悠 然之氣頓時沖出,使人感到一種親切,置身于自然的感覺。喝一 口嘗嘗,哇噻,口感真好!香香的,甜甜的,還想再吃一口,令 人回味無窮。吃完了熏豆茶,肚子還是有點餓,那就跟我來品品 這兒的黑豆腐干吧,吃一口脆脆的,十分有嚼勁,也十分的美 味。
好山好水都已看盡,也該說再見了,say byebye !
四、吳江有啥特產沒
吳江鱸魚
西晉有位大司馬東曹掾張翰(字季鷹)吳江人,在離家三千里的異地做官,每當秋風起,他就想到家鄉的 鱸魚,為了品嘗家鄉的鱸魚,他竟棄官返回故里吳江。此事有其所作詩句為證:“秋分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得兮仰天悲。”此事后人傳為佳話。
鱸魚以魚、蝦等為食,個體大,身長達0.6米,背部和背鰭上有小黑斑,棲息于近海,早春在咸淡水交界的河口產卵,生長快,秋天游入淡水河中。鱸魚天生膾材,宜切膾而食,其味美而肉緊,盛傳天下。吳江市松陵鎮有一條引太湖水通過大運河至長江轉入東海長約二十里的大河,名為吳淞江(簡稱松江),因盛產鱸魚而聞名于世。
“吳淞江”上有座垂虹橋橋面建有垂虹亭,宋及其后幾代的文人雅士,慕鱸膾而來吳江,常常登上垂虹橋品鱸膾,飲美酒,賞秋色,陶醉于垂虹亭,詩興大發時,留下了眾多品鱸佳句。如大文學家蘇東坡吟道:“季鷹真得水中仙,直為鱸魚也自賢。”大書法家米南宮(米芾)詩云:“玉破鱸魚霜破柑,垂虹秋色滿東南。”由于他們的贊頌,吳江鱸魚名聲大噪。北宋龍圖閣直學士丞相陳堯佐,在他的詩句“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風斜日鱸魚鄉”中把吳江譽為鱸鄉,宋熙寧年間,吳江知縣林肇筑“鱸鄉亭”以志鱸鄉其地
同里閔餅
閔餅又名頭餅,是蘇州吳江同里鎮的特產。閔餅原是江南農家自制的普通小吃食品,距今至少有500多年歷史。同里閔餅的配料與制作方法有獨到之處,其色黛青墨綠,光亮細潔,入品清香,嚼之甜而不膩。購之半月多,風味依然不變。制作時先將閔草(學名苧麻,又名天青地白草)用石灰先打成汁,然后和糯米粉揉搓做成皮,配以豆沙、桃仁、松仁、糖豬油丁為餡芯,做成月餅狀,蒸煮而成。閔草性味甘寒無毒,含有咖啡鞣酸、胡蘿卜素、蛋白質、糖類等多種成份,有清熱解毒、消炎止血及安胎等藥用價值。
熏豆茶
此茶雖源于鄉間,切亦登大雅之堂。熏豆由毛豆加工制成。先挑選顆粒飽滿的青毛豆,用開水煮熟涼干,置于鐵絲網上,用炭火緩緩地烘熏。烘熏忌猛火,還需將毛豆不時翻拌,使其中水份蒸發盡。此時的青毛豆,色澤碧綠如翡翠,入口清香軟糯。最后,將做好的熏豆放在石灰甏中,收干豆中的水份,使干豆硬而脆,這樣一年四季均可用做熏豆茶。
吳江香大頭菜
大頭萊又名疙瘩菜,是芥菜的變種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已有芥菜等蔬菜的種植史。吳江香大頭菜是以鮮大頭菜加工腌制而成,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它的主要產區在吳江西南部震澤、七都等鄉鎮。
五、熏豆茶的傳說
熏豆茶的緣由,民間有兩種傳說: 一、是流傳于浙江湖州德清、余杭一帶民間關于防風氏的傳說。
防風氏是與大禹同時的另一位治水能人.防風氏曾在浙江一帶治水,當地百姓曾用橘皮、野芝麻泡茶,為他袪濕驅寒,另以土產烘青豆佐茶。防風氏性急,將豆倒入茶中,他連茶湯帶烘豆一口吃。
這樣吃了以后呢,防風氏更加力大無邊,治水業績更加輝煌。這種飲茶習俗沿襲了2800多年,被1200多年的唐代茶圣陸羽所記載.從此,湖州、杭州、嘉興等城鄉吃熏豆茶越來越講究。
二、是流傳于太湖畔的江蘇吳江一帶關于伍子胥的傳說。1700多年前吳國大將伍子胥曾在今吳江市廟港鄉開弦弓村屯兵,他在拉弓箭時用力過猛,造成地石震動變形,成立弓弦狀而得地名。
當地百姓對伍子胥將軍屯兵苦楝,看在眼里,記在心里。自發地采集土產青豆肉烘干,以充軍糧,為勞伍將軍吃力口干,就用開水沖泡,還加些茶葉,成了香噴噴、仙津津的熏豆茶,從此這種吃茶方法就在太湖沿岸流傳。
資料來源:http://**link?url=pf286UB1Y7Toqpk0hTzWAYg1yxEQ6K8TBaUx4yj6VPKXxvTKdoFyKdgODaxqiVn86vWFuulA2TTSNCHFjCwbBq。
六、四年級慈云寺作文400字
游覽慈云寺
十月份,舉國上下普天同慶,用不同的方式慶祝建國六十四周年。我隨爸爸、媽媽、游覽了龍臺鄉慈云寺。
那天是農歷八月二十七日,秋高氣爽,天空格外晴朗,爸爸開著車,沿彎彎曲曲、高低不平的鄉村道路緩緩行駛。沿途高山峻嶺,樹木疊翠,層林盡染,潺潺小溪穿流不息,路旁野花爭艷,青杠葉、紫穗槐萬紫千紅。山坡牛羊成群,騾嘶馬叫,放牧人員炊煙四起,燒烤洋芋的濃香味使人胃口大開。我們將車停在溪邊草灘上,與放牧人員共同吃著自帶的午餐,伙吃他們皮焦瓤生的洋芋。我情不自禁的吟起“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詩句。惹得大家捧腹大笑,說是古往今來對大自然的真實寫照。
休息片刻,我們隨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徒步沿著石梯到達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的慈云寺。這座按傳統風格建造的三層樓閣雕梁畫棟,在在懸崖峭壁的陪襯下,顯得非常壯觀,雕塑的佛像大小高低各不相同,神情千姿百態,盡情享受著信徒的“祭祀”和人間“香火”。
下午六時許,我們又隨著觀光旅者來到上河峪“農家樂飯莊”共進晚餐,清燉魚、大盤雞、涼拌蕨菜、洋芋絲、蕎面油餅、牛肉面,飯菜全是龍臺鄉土特色的“山珍海味”,使人大飽口福。
晚餐之后,又在鄉政府逗留了片刻,便驅車從沙洋坪翻山越嶺,沿老君山亂石峽回到了溫馨的家,非常開心的度過了慈云寺旅游之行。